问题

研究生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而且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我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研究生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吗?”这个说法,希望能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下,确实存在一些不那么理想的情况,而“寒门学子”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和资源相对较少,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容易成为被“剥削”的对象。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导师都这样,更不是一个普遍的、有预谋的“偏好”。

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产生?寒门学子在研究生的环境中可能面临的现实压力:

经济上的“弱势”: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寒门学子往往在读研期间需要自己承担生活费、学费(虽然现在很多研究生有奖助学金,但生活费压力依然存在),甚至可能还要补贴家用。这种经济压力让他们在面对导师提出的各种要求时,顾虑会更多,也更容易因为经济原因而妥协。
额外的“打工”需求: 有些导师会安排一些与研究本身关系不大,但能为实验室带来额外收入或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比如给本科生代课、做一些技术服务、甚至是一些跑腿性质的工作。寒门学子因为经济压力,更容易接受这些“额外”的任务,而导师也可能因为知道他们的经济状况,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去分配。
“免费劳动力”的陷阱: 在一些研究项目中,学生本身就是研究成果的生产者。但如果导师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压榨”到极致,让学生承担了大量重复性、非创造性的劳动,而导师则坐享其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剥削。寒门学子因为急于出成果、急于获得奖励或发表论文来提升自己的学术竞争力,也可能更容易陷入这种“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模式。
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劣势: 寒门学子往往在学术资源、人脉关系、信息获取渠道上不如家境优越的学生。
“资源交换”的压力: 有些导师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比如推荐实习、写推荐信、联系发表论文的期刊等)来“交换”学生的付出。如果寒门学子认为这些资源对他们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就可能在导师的要求面前“有求必应”,即使这些要求超出了正常的学术指导范畴。
“沉默的接受者”: 由于缺乏与导师抗衡的底气,或者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一些寒门学子即使感到不公,也可能选择默默承受,不敢提出异议,这无形中也助长了某些导师的“随心所欲”。
对导师“权威”的过度敬畏: 在一些传统的观念里,导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寒门学子可能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对权威有着更深的敬畏,这让他们更难质疑导师的决定,即使这些决定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

“剥削”是一个很重的词,不能泛化。 绝大多数导师还是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导师在科研过程中提出要求、分配任务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这些要求是否合乎情理,是否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而不是纯粹为了导师自己的利益。
导师的“风格”和“人品”是关键。 有些导师本身就存在管理上的问题,比如管理混乱、压榨学生劳动时间、利用学生成果等,这与学生是不是寒门没有必然联系,但寒门学子的经济和资源弱势,可能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这种不良导师的影响。
也有很多导师非常关怀寒门学子。 很多导师会主动为经济困难的学生争取奖学金、助学金,提供更多的机会,甚至在生活上给予照顾。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潜力以及品德。
制度的保障很重要。 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完善,比如透明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学生申诉渠道的畅通、对导师行为的监督等,是保护所有学生(包括寒门学子)不受不合理对待的关键。

为什么导师“喜欢”剥削寒门学子这个说法会流传?

这更多的是一种“感受”的叠加和“幸存者偏差”。当少数寒门学子因为上述原因,在研究生阶段确实经历了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的经历会被传播开来,引起共鸣。而那些顺利毕业、得到导师关怀的寒门学子,他们的故事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讨论度。

总结一下:

说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可能过于绝对化,甚至有些偏激。但寒门学子因为经济压力、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劣势,确实在研究生的环境中,更容易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超出正常学术指导范围的要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耗”或“剥削”。这不是导师们刻意“喜欢”这样做,而是现实的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差异共同作用下的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

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提升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水平,让学生不为生计发愁;加强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引导他们以学生为中心;完善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寒门学子自己也要学会争取资源,建立自信,理性看待与导师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博士师兄进来时介绍自己家住安徽郊区,老板信以为真。4年时间大活小活不断,帮着老板完成了一个自然基金和几个横向项目,老板以为股肱。师兄SCI发了两篇,完全达到了毕业条件(十年前某211)。

临毕业时,老板新申请了一个自然基金,希望师兄再延毕一年帮自己完成项目。师兄已找好单位,去某理工大学当副教授。于是两人闹开了,老板就是压着不签字不放人不给答辩。寒门子弟能奈我何?

反转来了,师兄家里亲戚是省委常委。第二天校长就给我导通电话,要求马上予以毕业。

一年不敢随便接陌生电话。

补充内容:

偶尔上知乎,突然看到这么多消息诚惶诚恐。事情并非我编的,匿名只是我这个人生性谨慎,继续当我的知乎小透明。

不去985、知名211院校,10年前优秀的博士毕业当副教授是完全可能的。时代不同了,现在我校研究生辅导员都要求博士学历,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并不完善,导师对学生掌握着生杀大权,却没有制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很重要。我说合适自己而不说品德高尚,因为你缺乏信息很难判断一个导师是高风亮节的。老师也是一个正常人,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全是以教书育人、勇攀科研高峰为己任的。当导师年富力强想要在学术道路上更进一步的时候,必然会严格对待自己的学生,996工作制并不鲜见。没有高产的学术成果,他又怎么戴上帽子呢?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是的,而且很多人家的孩子从小受到奴化教育,因为他们的父母就这德行。不过家里有钱的孩子自己有底气,可以拒绝被过度压榨。

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还这么教育,那就是给学阀和资本家源源不断的提供廉价劳动力。

自己有底气还是家里有底气是不同的概念,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人,他的家人未必就站在和他同一阵线。

某次春节放假回家,和几个邻居闲聊,正好其中有一个家的倒霉娃也是生物狗,同是天坑沦落人,说起跑wb的事儿,他说老师总让他跑wb,保护措施也没有,他很纠结。

然后他问我跑不跑wb,我说我学过,但我不去跑,组里的wb是别人跑的。

然后那倒霉孩子他妈问我:你导师不让你跑?

我:让啊,我一直拖着不去。

倒霉孩子他妈:你老师让你去,你都不去?

我:恩,我不想去他能把我咋样?

倒霉孩子他妈:你咋能这样呢?导师也是你领导。

当时我嘴上打个哈哈就过去,实际上心里想的是:你家孩子上辈子怕不是罪孽深重才摊上这么个妈的。

这家人不算什么大富大贵,但怎么看也不穷啊,家里好几套房呢。


其实很多上一代人都这么想,因为他们对年轻人所面临的剥削和压榨缺乏感性认识。他们会认为原来的压榨程度是10,而人的承受力是20,所以压榨程度提高10%也是小意思。

可问题是现在年轻人受到的压榨程度是19.9(其中10是公司,9.9是其他金融资本、官僚学阀、房租房贷等),提高1%都要出人命了。

比如我妈以前就觉得996也没啥,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休息娱乐啊,能多赚钱比什么都好。毕竟她自己以前是7点半上班(7点20出门),六点半下班(6点40到家),算起来好像没比996好多少。

后来我让她坐了一趟早高峰从客村到林和西的地铁,她就再也不说这话了。

user avatar

穷学生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在跟导师博弈时,相对于有钱学生,处于更不利的地位。这跟上班一样,穷人的感觉都是,如果我能回家继承上市公司,我才不在这里受窝囊气呢。

其实,如果导师能在穷人和富人之间选的话,一定会选富人做自己的学生。不讲大道理,举个通俗的例子。导师想“剥削”一个学生去出版社跑一趟。他给富学生打电话:“你帮我把《电镜分析》的清样拿回来。要快。”而一个有经验的导师,给穷学生打电话:“你帮我把《电镜分析》的清样拿回来。你叫网约车去好了,我给你报销。”导师还得告知如何快法,并打消学生的顾虑。

user avatar

不是,是社会上所有人都更倾向于欺负穷人。

因为穷人没有资本保护他们,有什么事都可以站出来背锅,而且穷人没的选择,如果不妥协就会饿死,所以剥削起来很容易。

越富有资本的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资本网链条保护的越严密,越难以被剥削,难以被欺负,一个官二代/富二代被欺负,千千万万个姑妈表舅站出来,实在再不行还有同学和老师可以帮一把,你想欺负他们的难度非常高,所以根本不会想去欺负他们。

而且,穷人也倾向于互相倾轧,因为穷人也欺负不了富人了,只能同类相残,这样富人剥削他们起来就更便利一些,比如我说我写文章想救穷人,但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的反而是穷人,穷人是最不团结的,时刻准备偷袭其他穷人,所以最好挑拨以及欺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鲸吞一口可以吃掉无数沙丁鱼。

user avatar

没钱、没背景、没文化、没头脑、没朋友、没退路的人在哪里都会被欺负的。

所以底层的人脾气那么爆、脸皮也必须厚,有时必须拿不是当理说。

打不过也要打,吵不过也要吵,争不到也要争。这不是生存智慧,这是生存技能。

——————DEEPSON

user avatar

不是导师喜欢剥削穷学生,而是穷学生(不是顶级学霸)普遍只能选坏导师。

曹大爷这样能说会道有关系有门路还会闹事的,肯定会早早的联系好优质导师。穷学生普遍内向,等他们想选时,除非成绩特别优秀,好导师早被那些活泼可爱的选满了。不然就得调剂到没招满的导师,他们复读不起只能服从。吃力不讨好的专业和导师相对冷门,他们觉得自己选这个更稳妥更容易被选上。尤其是外校的穷学生,他们联系不上好导师,只能坐等被调剂。

虽然大学读了四年,可他们没机会跟导师和导师学生搞好关系,更没机会去了解他们,很多普通学生也就在课堂上跟导师有一些接触机会而已。

坏导师选择穷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又穷又聪明能干的学生听话好欺负。像曹大爷这样优秀和我这样很坏的学生,坏导师是绝不会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