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生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而且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我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研究生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吗?”这个说法,希望能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下,确实存在一些不那么理想的情况,而“寒门学子”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和资源相对较少,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容易成为被“剥削”的对象。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导师都这样,更不是一个普遍的、有预谋的“偏好”。

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产生?寒门学子在研究生的环境中可能面临的现实压力:

经济上的“弱势”: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寒门学子往往在读研期间需要自己承担生活费、学费(虽然现在很多研究生有奖助学金,但生活费压力依然存在),甚至可能还要补贴家用。这种经济压力让他们在面对导师提出的各种要求时,顾虑会更多,也更容易因为经济原因而妥协。
额外的“打工”需求: 有些导师会安排一些与研究本身关系不大,但能为实验室带来额外收入或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比如给本科生代课、做一些技术服务、甚至是一些跑腿性质的工作。寒门学子因为经济压力,更容易接受这些“额外”的任务,而导师也可能因为知道他们的经济状况,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去分配。
“免费劳动力”的陷阱: 在一些研究项目中,学生本身就是研究成果的生产者。但如果导师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压榨”到极致,让学生承担了大量重复性、非创造性的劳动,而导师则坐享其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剥削。寒门学子因为急于出成果、急于获得奖励或发表论文来提升自己的学术竞争力,也可能更容易陷入这种“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模式。
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劣势: 寒门学子往往在学术资源、人脉关系、信息获取渠道上不如家境优越的学生。
“资源交换”的压力: 有些导师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比如推荐实习、写推荐信、联系发表论文的期刊等)来“交换”学生的付出。如果寒门学子认为这些资源对他们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就可能在导师的要求面前“有求必应”,即使这些要求超出了正常的学术指导范畴。
“沉默的接受者”: 由于缺乏与导师抗衡的底气,或者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一些寒门学子即使感到不公,也可能选择默默承受,不敢提出异议,这无形中也助长了某些导师的“随心所欲”。
对导师“权威”的过度敬畏: 在一些传统的观念里,导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寒门学子可能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对权威有着更深的敬畏,这让他们更难质疑导师的决定,即使这些决定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

“剥削”是一个很重的词,不能泛化。 绝大多数导师还是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导师在科研过程中提出要求、分配任务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这些要求是否合乎情理,是否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而不是纯粹为了导师自己的利益。
导师的“风格”和“人品”是关键。 有些导师本身就存在管理上的问题,比如管理混乱、压榨学生劳动时间、利用学生成果等,这与学生是不是寒门没有必然联系,但寒门学子的经济和资源弱势,可能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这种不良导师的影响。
也有很多导师非常关怀寒门学子。 很多导师会主动为经济困难的学生争取奖学金、助学金,提供更多的机会,甚至在生活上给予照顾。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潜力以及品德。
制度的保障很重要。 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完善,比如透明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学生申诉渠道的畅通、对导师行为的监督等,是保护所有学生(包括寒门学子)不受不合理对待的关键。

为什么导师“喜欢”剥削寒门学子这个说法会流传?

这更多的是一种“感受”的叠加和“幸存者偏差”。当少数寒门学子因为上述原因,在研究生阶段确实经历了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的经历会被传播开来,引起共鸣。而那些顺利毕业、得到导师关怀的寒门学子,他们的故事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讨论度。

总结一下:

说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可能过于绝对化,甚至有些偏激。但寒门学子因为经济压力、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劣势,确实在研究生的环境中,更容易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超出正常学术指导范围的要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耗”或“剥削”。这不是导师们刻意“喜欢”这样做,而是现实的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差异共同作用下的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

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提升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水平,让学生不为生计发愁;加强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引导他们以学生为中心;完善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寒门学子自己也要学会争取资源,建立自信,理性看待与导师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博士师兄进来时介绍自己家住安徽郊区,老板信以为真。4年时间大活小活不断,帮着老板完成了一个自然基金和几个横向项目,老板以为股肱。师兄SCI发了两篇,完全达到了毕业条件(十年前某211)。

临毕业时,老板新申请了一个自然基金,希望师兄再延毕一年帮自己完成项目。师兄已找好单位,去某理工大学当副教授。于是两人闹开了,老板就是压着不签字不放人不给答辩。寒门子弟能奈我何?

反转来了,师兄家里亲戚是省委常委。第二天校长就给我导通电话,要求马上予以毕业。

一年不敢随便接陌生电话。

补充内容:

偶尔上知乎,突然看到这么多消息诚惶诚恐。事情并非我编的,匿名只是我这个人生性谨慎,继续当我的知乎小透明。

不去985、知名211院校,10年前优秀的博士毕业当副教授是完全可能的。时代不同了,现在我校研究生辅导员都要求博士学历,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并不完善,导师对学生掌握着生杀大权,却没有制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很重要。我说合适自己而不说品德高尚,因为你缺乏信息很难判断一个导师是高风亮节的。老师也是一个正常人,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全是以教书育人、勇攀科研高峰为己任的。当导师年富力强想要在学术道路上更进一步的时候,必然会严格对待自己的学生,996工作制并不鲜见。没有高产的学术成果,他又怎么戴上帽子呢?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是的,而且很多人家的孩子从小受到奴化教育,因为他们的父母就这德行。不过家里有钱的孩子自己有底气,可以拒绝被过度压榨。

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还这么教育,那就是给学阀和资本家源源不断的提供廉价劳动力。

自己有底气还是家里有底气是不同的概念,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人,他的家人未必就站在和他同一阵线。

某次春节放假回家,和几个邻居闲聊,正好其中有一个家的倒霉娃也是生物狗,同是天坑沦落人,说起跑wb的事儿,他说老师总让他跑wb,保护措施也没有,他很纠结。

然后他问我跑不跑wb,我说我学过,但我不去跑,组里的wb是别人跑的。

然后那倒霉孩子他妈问我:你导师不让你跑?

我:让啊,我一直拖着不去。

倒霉孩子他妈:你老师让你去,你都不去?

我:恩,我不想去他能把我咋样?

倒霉孩子他妈:你咋能这样呢?导师也是你领导。

当时我嘴上打个哈哈就过去,实际上心里想的是:你家孩子上辈子怕不是罪孽深重才摊上这么个妈的。

这家人不算什么大富大贵,但怎么看也不穷啊,家里好几套房呢。


其实很多上一代人都这么想,因为他们对年轻人所面临的剥削和压榨缺乏感性认识。他们会认为原来的压榨程度是10,而人的承受力是20,所以压榨程度提高10%也是小意思。

可问题是现在年轻人受到的压榨程度是19.9(其中10是公司,9.9是其他金融资本、官僚学阀、房租房贷等),提高1%都要出人命了。

比如我妈以前就觉得996也没啥,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休息娱乐啊,能多赚钱比什么都好。毕竟她自己以前是7点半上班(7点20出门),六点半下班(6点40到家),算起来好像没比996好多少。

后来我让她坐了一趟早高峰从客村到林和西的地铁,她就再也不说这话了。

user avatar

穷学生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在跟导师博弈时,相对于有钱学生,处于更不利的地位。这跟上班一样,穷人的感觉都是,如果我能回家继承上市公司,我才不在这里受窝囊气呢。

其实,如果导师能在穷人和富人之间选的话,一定会选富人做自己的学生。不讲大道理,举个通俗的例子。导师想“剥削”一个学生去出版社跑一趟。他给富学生打电话:“你帮我把《电镜分析》的清样拿回来。要快。”而一个有经验的导师,给穷学生打电话:“你帮我把《电镜分析》的清样拿回来。你叫网约车去好了,我给你报销。”导师还得告知如何快法,并打消学生的顾虑。

user avatar

不是,是社会上所有人都更倾向于欺负穷人。

因为穷人没有资本保护他们,有什么事都可以站出来背锅,而且穷人没的选择,如果不妥协就会饿死,所以剥削起来很容易。

越富有资本的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资本网链条保护的越严密,越难以被剥削,难以被欺负,一个官二代/富二代被欺负,千千万万个姑妈表舅站出来,实在再不行还有同学和老师可以帮一把,你想欺负他们的难度非常高,所以根本不会想去欺负他们。

而且,穷人也倾向于互相倾轧,因为穷人也欺负不了富人了,只能同类相残,这样富人剥削他们起来就更便利一些,比如我说我写文章想救穷人,但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的反而是穷人,穷人是最不团结的,时刻准备偷袭其他穷人,所以最好挑拨以及欺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鲸吞一口可以吃掉无数沙丁鱼。

user avatar

没钱、没背景、没文化、没头脑、没朋友、没退路的人在哪里都会被欺负的。

所以底层的人脾气那么爆、脸皮也必须厚,有时必须拿不是当理说。

打不过也要打,吵不过也要吵,争不到也要争。这不是生存智慧,这是生存技能。

——————DEEPSON

user avatar

不是导师喜欢剥削穷学生,而是穷学生(不是顶级学霸)普遍只能选坏导师。

曹大爷这样能说会道有关系有门路还会闹事的,肯定会早早的联系好优质导师。穷学生普遍内向,等他们想选时,除非成绩特别优秀,好导师早被那些活泼可爱的选满了。不然就得调剂到没招满的导师,他们复读不起只能服从。吃力不讨好的专业和导师相对冷门,他们觉得自己选这个更稳妥更容易被选上。尤其是外校的穷学生,他们联系不上好导师,只能坐等被调剂。

虽然大学读了四年,可他们没机会跟导师和导师学生搞好关系,更没机会去了解他们,很多普通学生也就在课堂上跟导师有一些接触机会而已。

坏导师选择穷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又穷又聪明能干的学生听话好欺负。像曹大爷这样优秀和我这样很坏的学生,坏导师是绝不会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而且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我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研究生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吗?”这个说法,希望能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下,确实存在一些不那么理想的情况,而“寒门学子”由于其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导师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学生评价体系的侧重点。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让这个问题更清晰一些,也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人情世故,而不是冷冰冰的AI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无论是保研生还是考研生,最终都是为了.............
  • 回答
    研究生导师询问学生的家境背景,这一行为可能源于多种动机,既涉及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也包含师生关系中的复杂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经济支持与资源分配的隐性考量1. 奖学金与助学金资格审核 部分高校或科研项目存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导师可能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同学在选择导师时会考虑到的一个因素。要说“都喜欢招男生”这个说法,我觉得有点绝对了,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某些学科领域、某些导师,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但绝不是普遍现象,而且这种偏好往往是基于一些非直接的考量,而不是简单地因为“喜欢招男生”。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
  • 回答
    说实话,每个导师看重的东西都不尽相同,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和喜好一样。但要是硬要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大部分导师还是挺喜欢那种能让他们省心、又能让他们感到“我没白带这个学生”的研究生。先说说“省心”这一块。这可不是让你啥都不干,而是指你做事有条理,有责任感。 积极主动,自带脑子: 导师给的课.............
  • 回答
    “老板”这个称呼,如今在研究生圈子里流行开来,与其说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夹杂着复杂情感的自嘲。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当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实土壤里。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家这么叫,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经济上的供养关系。古代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传授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撇开“拉项目更重要”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很多研究生的导师,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个阶段,似乎就不那么“亲自动手”了。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是一种职业发展和人生阶段的必然演变。1. 角色定位的根本转变:从“实干家”到“指挥家”.............
  • 回答
    化学专业研究生选导师,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幸福烦恼!一边是院士的光环,一边是兴趣所在,这俩都挺有分量的。我理解你现在的迷茫,也替你好好梳理一下,希望能帮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咱们先来掰扯掰扯这两位老师的“硬实力”和“潜在影响力”,然后再聚焦到你的“兴趣”这个最核心的驱动力上。首先,我们看看那位院士.............
  • 回答
    选择一位合适的研究生导师,绝对是你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影响程度甚至不亚于你最终选择的研究方向。一个好的导师能如同一盏明灯,指引你前行,激发你的潜力;而一个不合适的导师,则可能让你在学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甚至打击你的学习热情。那么,在面对众多潜在的导师时,有哪些“坑”是我们必须尽量绕开的呢?今.............
  • 回答
    遇到导师主动提出带本科毕业设计,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纠结的局面。一方面,导师的指导是宝贵的财富,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另一方面,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觉得导师的项目不适合你,那么如何得体地拒绝,又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思路和措辞,希望能帮助你应对这个情况:核心原则:尊重、真诚、沟通、提供备选方案.............
  • 回答
    七月去学校,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如果你觉得时间安排上有点不太方便。别担心,这事儿沟通好了,一般来说都能找到个折中的办法。我这就给你详细说说,怎么跟导师开口,才能让对方理解,同时也能尽量满足你的需求。首先,咱们得明白,导师让你七月去学校,肯定是有他的考虑的。比如,可能是在做一些需要集中精力进.............
  • 回答
    有些学生,无论走到哪里,似乎总能惹得导师眉头紧锁,甚至到了“见了就烦”的地步。这可不是什么巧合,往往是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触碰了导师们耐心和容忍的底线。首先,最让导师头疼的,是那种“甩手掌柜”式的学生。 这种学生,你给他一个课题,他像是接到了烫手山芋,两眼一抹黑,就等着你喂饭。文献不会查,实验不会做.............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糟心的局面,尤其是研三这个关键时期。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掰扯清楚,然后看看怎么给自己找个舒服点的状态。首先,咱们得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听到“研究生导师不发劳务费,还突然强制要求考勤打卡,每天早八晚九”这几句话,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几个画面: 内心的失落和委屈: 辛辛苦苦读了几年研.............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具体情况会非常依赖于导师的研究方向、当下的项目需求,以及导师个人的偏好和看重的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看看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这样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导师会有不同的选择:1. “擦线双一流”学生的潜在价值: 平台优势: 双一流高.............
  • 回答
    问到“研究生导师回国能进清华北大吗?”,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几个关键层面,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拆开来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研究生导师”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进”清华北大的身份标签。 清华北大接收研究生,看的是学生的学术能力、科研潜力、过往成绩以及是否符合当下的招生标准。导.............
  • 回答
    这导师管理模式,到底是“手把手”盯得紧,还是“放牛吃草”随你闯,真是个大学问。我接触下来,觉得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一项一项掰扯掰扯。“一直管”模式:严师出高徒,还是压抑创造力?好处: 方向明确,少走弯路: 尤其是刚进组,对科研一窍不通的时候,导师明确的指导就像.............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导师不签字,意味着你在读研期间的很多事情都会受阻,甚至可能影响到毕业。我理解你此刻的焦虑和无助。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尝试。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签字”具体指的是什么? 是任何材料都不签? 比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毕业申请表等等?还是特指某一个.............
  • 回答
    导师偏爱某个学生,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又无奈的局面。在学术研究这个领域,本应是公平竞争、实力说话,但人非草木,导师也是人,难免会有七情六欲,更何况在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中,感情的倾斜似乎也变得没那么意外。首先,我们得承认,导师的“偏爱”可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最直观的,可能就是资源分配上的不均。比如,某个.............
  • 回答
    研究生期间的论文署名,这可是个技术活,也是不少同学关心的大事。说到底,这事儿得看贡献大小、参与程度以及导师的经验和规矩。但每个课题组、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惯例”,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只能说有一个大致的思路和常见操作。咱们就来捋一捋,这署名是怎么定下来的:1. 核心原则:谁贡献大,谁靠前这是最最根本的原.............
  • 回答
    关于“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很压榨学生”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更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像问“大部分老师都喜欢某个学科吗?”一样,情况会因人而异,也因学校、学科、具体的研究方向而异。不过,我们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导师“压榨”学生的说法,而且这些声音在学生群体里相当普遍。要说清楚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