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生导师都喜欢招男生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同学在选择导师时会考虑到的一个因素。要说“都喜欢招男生”这个说法,我觉得有点绝对了,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某些学科领域、某些导师,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但绝不是普遍现象,而且这种偏好往往是基于一些非直接的考量,而不是简单地因为“喜欢招男生”。

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或者说“情况”出现,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1. 学科本身的性别构成:

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因素。有些学科,比如一些偏向硬件、工程、计算的领域(比如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机械制造等),历史上或者说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性从业者和学生就相对多一些。如果一个导师长期在这个领域深耕,他/她接触的、习惯的、甚至在潜意识里觉得“适合”这个领域的人,可能自然而然就倾向于男性。这不是导师故意歧视,而是长期的行业生态影响。

反过来,像一些人文社科、教育、生物医药等领域,女性的比例则可能更高。在这些领域,导师们可能更习惯招收女学生。

2. 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的“潜在”匹配度:

有些研究课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需要“跑野外”、“接触大量精密仪器”、“需要搬运重物”、“需要长时间在实验室进行体力劳动”等情况,虽然理论上女性也可以胜任,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导师可能会觉得男性在这些方面“更方便”或者“更吃得开”。

举个例子,一个研究遥感技术的导师,可能需要学生经常去野外架设设备、进行实地测量。虽然现在很多设备都很轻便,但如果需要架设大型天线或者在复杂地形下工作,男性可能在体力上更有优势。再比如,一些需要操作大型、精密且可能有些“粗笨”的仪器的研究,导师也可能考虑学生的体能因素。

3. 导师的个人经历和“默契”:

导师在招收学生时,往往会看重“默契”和“沟通效率”。如果一个导师自己是男性,并且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与男性学生沟通起来更顺畅,或者说他们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更相似,那么他们也可能更容易招收和自己“同频”的学生。

这并不是说男性就一定比女性沟通更有效率,而是说,如果导师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科研风格本身就更偏向某种性别特有的表达方式,他/她可能在与具有相似特质的学生交流时,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判断对方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团队。

4. 对未来就业和科研发展的“预期”:

虽然导师招收学生是为了科研,但有时候也会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一些“卷”的学科或者竞争激烈的领域,导师可能会对学生的“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毅力”等有更高的期待。这并非说女性就不具备这些特质,而是有时候社会上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女性更感性、更顾家等)可能会在导师的潜意识中产生影响,让他们在评估这些“潜在”特质时,无意识地往某个方向倾斜。

当然,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带有歧视性的想法,但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就不能回避这种可能性。

5. 实际的“稳定性和投入度”考量(这个很敏感,但确实存在):

这可能是最触及痛处但又不得不提的一点。有一些导师,尤其是希望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并期待学生毕业后能在学术界或者相关行业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导师可能会担心女性学生因为婚育等人生阶段的考量,可能会影响到科研的连续性和投入度。

这绝对不是说所有女性都会因此影响科研,事实上很多女性在平衡家庭和事业上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从“概率”和“风险管理”的角度,一些导师可能会出于“保险”的心理,有这样的顾虑。这种顾虑是基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情况,但将这种顾虑泛化到所有女性身上,则是不公平的。

6. 实验室的管理和团队氛围:

导师在组建实验室团队时,也会考虑整体的氛围和管理成本。有些导师可能觉得,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团队中,一些“硬核”的讨论和竞争会更直接、更有效率。或者说,在管理上,他们可能更熟悉和习惯处理与男性之间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

这都不是“绝对”的! 很多导师根本不看重性别,只看重学生的学术能力、科研潜力、学习态度和人品。
“喜欢招男生”不等于“歧视女生”! 有时候这只是一个基于过往经验、学科特点、甚至个人习惯的“偏好”,而不是有意识的排斥。
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导师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且会积极招收有潜力的优秀学生,无论男女。
学生自身实力最重要! 无论导师有什么样的偏好,最终能够打动导师的,永远是过硬的专业知识、清晰的研究思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怎么看呢?

如果你对某个导师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并且你的能力和背景与之匹配,那么性别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应该成为你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你可以做的是:

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看看他/她过去招收的学生背景如何,男女比例大概是怎样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契合度高不高。
积极与导师沟通: 在联系导师的时候,展现出你的学术热情、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让导师看到你的潜力,而不是你的性别。
准备充分: 在面试时,自信、从容、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展现出你的学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自己的能力: 优秀的你,在哪里都会发光。不要因为一些潜在的“印象”就否定自己。

总而言之,认为“导师都喜欢招男生”是一个过于片面的说法。更准确的描述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基于学科特点、研究内容、导师个人经历等因素的性别偏好,但这并非普遍规律,而且很多导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实力,不以性别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反对这篇回答,以点概面实在要不得。这和网络上搞男女对立的「几个男人是XX,所以全部男人都是XX」有什么区别?

他都是主观层面的描述,说“女生的情绪太不稳定,要花太多时间在克服情绪上面”,可奇怪的是,这通篇不是在做情绪输出、主观臆测么,还特意上网发这篇吐槽,到底谁更“情绪化”?

特别是女生生孩子,资本家都要接受,更遑论高校这种性质的单位,你一个导师(这位答主目前还不是)也想做周扒皮?读了这么多年书,搞了这么多年研究连这个都不明白?

同时,我也可以举个例子,

我师姐是那种性格淡定,干啥都不急不躁,似乎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她情绪波动,别人都急着毕业,可是她不。多年磨一剑,从不灌水,一篇领域顶刊中的顶刊惊艳众人...

就我的经历而言,遇见过的优秀女生非常多,有成果、拿奖励的女生占比甚至更多一些。

user avatar

前年探望老板时候,他说了个事。

某次开会,本来想带组里一个男生去的,但另一个女生积极要求,于是带了她。


中间整理材料,两人碰面。

去谁的房间呢?女孩房间里还有其他人,不方便啊。

来老板房间吧。

结果外面有一群艺考生,吵得翻了天,被迫忍受着超过100分贝的噪音。

老板原话“头都吵昏了”。

我没反应过来,张口就说:“酒店隔音这么差吗?关着门应该还好吧?”

老板笑了。

恍然,不敢关门啊。


老板叹了口气,说现在舆论可怕的很,学生毕不了业,老板比学生还急,生怕学生想不开。

招个女学生,干什么都得小心,男女问题虽然没有经济问题严重,但更容易败名声。

课题组里联络下感情,搞不好就变成了XX老师让女学生陪酒。

别说出去开会这种东西了。

我想反驳,还是忍住了。

因为老板说了句:“别的不说,院里传两句X老师特别喜欢招女孩子,而且都是漂亮女孩子,难听不?”

你看知乎上应该都是年轻人,思想相对开放了吧?多少关于男女问题的回答下还说着瓜田李下呢。

老一辈人思想更传统更保守,有的老师身处权力漩涡,也更加敏感。


性别歧视就别说了,50岁上下的老板,不论男女,多多少少都有点看不起女孩子,觉得女孩子找个安稳工作踏踏实实上班,老公有本事就行了。

歧视是不对的,可是,就拿医学类来说,学个医读博是不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你去各大硕士院校看看,男生读博意愿强,还是女生读博意愿强?

有的女生甚至直言“女博士不好听”之类,白送博士都不读。

老板联系好了顶尖的实验室,都有女生不愿意去的。

你本人没有在事业上更进一步的强烈要求,工作时候何来动力?

没动力老板能拿你怎么滴?真拿毕业要挟你?

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招你。

这种玩命看书考高分,混个文凭找老公的人,大大拉低了老师对女生的期待。

甚至曾有一位老师在面试完说:“那个女孩我不要,长得太漂亮了,肯定心思活泛,不是踏踏实实搞科研的人。”

最后女孩子被分给了分院的老师,算是发配边疆了。

别的不说,至少学校宿舍太远住不了了,每个月房租大几千就这么出去了。

如果她知道自己高分却被踢来踢去,只因为自己长得漂亮,不知道会高兴还是难过。


魔都某教授,曾在不发达地区带学生。

当年他离异,常出差,有个五岁左右的儿子在家没人管。

正好碰上个女学生喜欢带小孩,经常去陪他儿子,给孩子做饭带孩子睡觉。

女生后来发了文章,恰好二人同去上海,老板顺手帮她安排了工作。

我在公园里见过女生带着教授的儿子玩,这都毕业多少年了,看那个孩子怎么都初中了吧?没利益关系了吧?两人依旧亲如姐弟。

可是学校里边风评如何?

X老师就是个变态,让学生给他带孩子做家务,简直不要脸——这算是好听的了。

我亲耳听到,有人嬉笑着说:“女学生陪他儿子睡觉,搞了篇文章搞了个工作。”

马上有人笑着接口:“父子同陪嘛,都住老师家里了,杨贵妃啊。”

事实上,据这位教授的几个学生说,教授的人品还是挺端方的,至少在男女关系上非常干净。

老板已经再婚了,每年过年几个上海的学生都和女生一起,大大方方过去拜年。

我不知道师生二人如果听到这些非议,会作何感想。


反正如果有一天我能带学生,恐怕是尽量和女学生保持距离了。

user avatar

导师说了不要女生一定不要女生,因为不能骂,骂了就哭,哭了,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一个师姐,硕士毕业工作了几年,然后又回来读博。

老师说:不要女生的!

师姐说:我这已经工作结婚了,不会哭的。

老师说:工作结婚了的女生,读博可能生孩子,耽误工作进度的。

师姐说:孩子已经有一个了。

老师同意了。

博一,上课,一切都好。

博二,师姐说要出去看看,于是出国交流一年。

博三,出国回来,大概10月份,师姐说她怀孕了。

老师:你不是说。。。

师姐:老师我这是高龄产妇,需要休息,需要注意安全,需要。。。。

于是,师姐的实验都是她在旁边指挥,一群师弟在做。做着做着,,,师姐就回家了。。。。开始遥控指挥。。。。遥控着,遥控着,师姐说你们明白了,就这样搞。我们:。。。。。。

再次见到师姐,已经是博三上学期末了。师姐说,孩子小,我要经常回去看看,于是师姐每个月回去一次,每次在家呆两周。一直到博三结束,师姐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期间师姐写了两篇小论文,虽然师姐啥也没做,但是人家不是指挥过师弟吗,用师弟的实验数据凑一凑,就投了。

博三暑假,师姐开始急了,小论文好投,可是毕业论文不好凑呀,老师想了想,再做两个实验吧。行,再做两个实验。

此时我已毕业离校。

后续为师弟转述。

师姐说,我一个女生,做不了什么活,几位师弟你们来帮我吧。于是三个师弟,为了师姐的毕业论文搞了一个暑假。夏天,近40度的温度,在室外干了一个一个半月。师姐都没有请几位师弟吃过一次饭。

后续,师姐顺利毕业。

谢师宴上,师姐语重心长的对师弟们说,多亏了我这几年对你们的指导,你看你们成长的多快。

导师说,再招女生,他就是孙子。

user avatar

导师原来一直不是太喜欢招女生,觉得女生“麻烦”。

事实上确实是到了博士这个阶段,很多女生都已经结婚,很多人都是抱着“读博生子”的想法来的,觉得博士读三年,刚好可以从怀孕到把孩子带到断奶,连哺乳假都不用请。

但结果就是生子倒是很顺利,但人生重心一倾斜,博士经常会六七年毕不了业,最后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搞得心力交瘁。

所以之前很久一段时间导师都很少招女生,导致我手下清一色的破师弟。

直到最近几年,导师临近退休,拗不过学院直博上来的几个女生,才开始年年招女博士。

但没想到招到的几个女生个个搞起科研来跟疯了一样,个个都是奔着三年毕业去的。

高兴的导师合不拢嘴,逢人就夸自己老了老了,科研祖坟上冒青烟了,最后招的几个学生个个争气。

我也很好奇这几个小姑娘哪来的如此高昂的斗志?

一问,小姑娘们众口一词:

“女博士”这个名字太难听了,感觉跟灭绝师太一样,跟人相亲别人一听是女博士,都没人来。

要赶紧毕业变成“大学女老师”这个好听的名字,这样才好找对象结婚生子!

user avatar

我妈带文科的,不存在性别偏好。

只要你别突然怀孕说论文整不完就行。我妈挺烦学生故意怀孕的,但是她干不出来为了防止学生怀孕不招女学生这么傻逼的事。

至于把学生当苦力使唤,推学生上酒桌的,和对学生骂骂咧咧想训就训的被我妈称为三大类傻逼导师,出门容易被楼上扔下来的酒瓶子砸脑袋瓢子。我妈白的能来一斤半但是从来不鼓励学生喝酒。谁劝她学生喝酒她就灌谁。导师搞的深井冰酒桌文化还能沾沾自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犯了?我就问你,你爹希望你出去陪喝酒不?反正我爹妈不希望我出去搞什么酒桌文化。女生不爱喝酒也成了错?

某些男同胞别这么性别主义。学校和职场上压榨女生,压力必然会转嫁到婚恋领域里。到时候又嫌弃别人物质要房要车。什么好事都是你的,也不拿个镜子照一照自己?

想当男权主义者就也当breadwinner,又想挤压女性生存资源又想结婚讲平等,太牙碜了。

我在国外读的,本科的时候有俩教授有意收我做研究生让我申请本校的。我觉得作为权威,和学生说话应该多鼓励多往积极的方向引导,这也是符合教师学院的训练规则的。至于国内有些导师把女学生训哭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操作。我妈学生压力大她在办公室陪着给吃零食给找心理医生。我压力大嗷嗷哭的时候我教授也是陪聊外加加塞给我送心理治疗师那。作为权威对学生的评价是很影响学生自我认知的。我不认为对学生尖锐的批评甚至侮辱值得颂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