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掺杂着高浓度干货,建议完整阅读。
其实“每周组合汇报+表现不好被批+初始阶段看不懂文献”是研究生生涯的一种常态。
你得先有这个认知。
如果你受不了压力,尤其是在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有较大负担和伤害的情况下,趁着还没开学赶紧换导师。
以后时间还长,压力逐渐增大是必然的,到时候受到伤害更大+沉没成本更大+换导师难度上升,你再做决策就更困难了。
如果想要换导师,其一是要尽快,不要影响到导师的名额,其二是先开诚布公地坦白事实、征求导师意见,在取得谅解后再行接触(换)新导师。因为这个是需要原导师同意并签字的,所以尊重导师很重要。
切记不要自作聪明、偷偷摸摸去接触新导师,你永远不会知道他和你原导师的关系如何;关系好则事情败露,你的行为将在一定范围内被公开,关系坏则不给签字。
所以,这个时候坦诚比藏着掖着更优。
另外,回到开头说的研究生常态,你一定要做出改变去适应环境,而不能只是换环境。宽松划水的环境不多,你很难一挑即中,假使运气不好没挑中的话,总不能一直跳出、一直换导师吧?这不现实。
给你几个方法:
1、读文献
读文献是研究生永远避免不了的。既然要读,那就不妨多读领域内的顶刊(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CNS),一篇的营养能顶好几篇水货,就是刚开始会比较痛苦。
最开始一篇论文可能到处都是看不懂的词,这个时候就要动笔了,把术语和专业名词都记录下来。你要知道,一个方向的专业名词就那么些,这次记下来下次看到就认识了。
另外一点就是,英语学习真的不要落下,在研究生阶段(看论文、写论文)真的非常重要,至少现在如此。比如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实用场景利用先听后说、母语沉浸式方法学习英语,点击下方卡片还可免费领取7天口语训练营:
当然某些翻译软件也可以帮你度过不时之需:
2、如何避免被老师指责
一方面可以脸皮厚点,或进行横向对比,无论是你这类刚进来的萌新,还是早进师门的师兄师姐,我敢说没有在汇报时不被导师怼的,所以这些指责之辞有什么好往心里去的呢?记住自己的问题并改善就好。
另一方面,尽量拿出“较成熟”的东西和导师讨论,不要直接把拍拍脑袋出来的、不成熟的、漏洞明显的东西拿过去。就算你以为你的东西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瑕,但在导师眼里可能是漏洞百出。
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找相同方向的师兄师姐,多请教他们、多和他们讨论一下,把一些问题、漏洞初步排除掉,降低被导师否定的频率。之所以用频率二字,是因为没有学生未经历过被导师否定/质疑。
当然,也可以靠自己积累。入学后,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会议,从大牛们的学术报告中汲取营养。
在还没入学的时候,可以试着看看领域的大牛们都在做什么、做的东西又有什么价值。也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可获取大牛对科学前沿的讲解、动态学术资讯:
3、做汇报
我的导师就常说,做汇报是研究生的一项重要能力。我深有此感。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汇报能力集中在做PPT和口头汇报上。
第一,学术PPT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模版和各种弹入弹出,简单朴实就行,比如素色的模板+无弹出弹入。
第二,图多文字少。很多人都喜欢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往上粘,但文字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看起来累,并且吸引观/听众把注意力到文字上,而忽略汇报人的讲述。这样一来,汇报的作用将会被质疑。
第三,每张PPT的下方都应该有汇报题目+页码,因为大家听着听着就容易忘了你的汇报主题,又不好意思打断你的汇报(但是可能引起导师的打断并吧啦吧啦一大段),而页码则是好做提问的定位。
第四,分享/讲述他人的文献一定记得标上作者和论文来源(给听众选择的机会——顶级期刊或有意思的论文才有人会想听)。
待续...(如果还想要续更,可以在评论区追更ಠ╭╮ಠ,没有人看就不想写了呜呜)
——关注 @吳长安 ,每天一篇个人成长和心理学干货(•̀ω•́)✧
或许你对研究生阶段干货感兴趣:
1、本人刚研究生拟录取,想问下大家有什么忠告或者研究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或许你对大学阶段干货感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