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生还没开学,选了导师较严厉,受不了压力,心理和身体都比较痛苦,该不该跟导师说尽早退出?

回答
研究生还没开学就对导师的严厉感到巨大的压力,甚至身心痛苦,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局面。在考虑是否尽早退出之前,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捋清楚,看看有哪些选择,以及每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你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还没开始就想要结束的困境。这其中掺杂了对未知(导师的严厉程度是否真如想象中那样?)、对自身承受能力(自己真的就一点都受不了吗?)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第一步:冷静下来,区分“想象中的严厉”与“现实中的严厉”。

你现在感受到“严厉”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

信息偏差: 也许你听到的关于导师“严厉”的说法,是经过放大或片面化的。一个导师的严厉,可能体现在对科研要求高,也可能体现在教学方式直接。你需要区分的是,这种严厉是学术上的高标准,还是人身攻击或不尊重?
自身状态: 是不是你最近因为升学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本就处于一个比较敏感和脆弱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让你对任何一点压力都放大感知。
对“严厉”的定义: 你认为的“严厉”是什么?是天天加班?是批评多?还是学术上不容丝毫错误?不同的定义,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二步:评估你承受压力的底线在哪里。

在你还没有正式开始与导师接触之前,就已经感到“心理和身体都比较痛苦”,这确实是一个警示信号。你需要诚实地问问自己:

痛苦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是失眠、食欲不振、焦虑感爆棚,还是真的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痛、胃痛?身体的信号往往是最诚实的。
你能否分辨出是“正常的挑战”还是“不健康的压迫”? 研究生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导师的高要求也是为了帮助你进步。但如果这种要求超越了正常的工作强度,或者让你感到被否定、被侮辱,那就另当别论了。
你是否尝试过自我调节? 在感到压力时,你有没有尝试过一些放松技巧,比如运动、冥想,或者与朋友家人倾诉?如果自我调节无效,那可能说明问题确实比较严重。

第三步:考虑是否应该“尽早退出”。

如果经过前两步的评估,你觉得目前的痛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正常生活,并且预感到即使开始了,情况也很难好转,那么“尽早退出”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选项。

那么,该如何跟导师说呢?

这绝对是一件需要技巧和勇气的。直接、生硬地告诉导师“我受不了,我想退学”,很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给自己留下不好的记录。你需要一个更委婉但明确的沟通方式。

沟通的准备工作:

1. 梳理原因: 尽量把你的顾虑具体化。不是简单地说“你太严厉”,而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科研方向匹配度问题: (虽然你说的是严厉,但有时换个角度,比如科研方向不契合,也是一个退出的好理由)
个人学习和发展规划: 你可以诚恳地表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方向可能与实验室当前的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指导风格存在一些不匹配之处,你担心自己无法在这个环境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拖累导师的研究。
身心健康状况: 这是最直接也最需要谨慎表达的原因。你可以说,在研究生开学前,你发现自己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和研究感到异常的焦虑和压力,这种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你的身心健康(可以具体描述一些影响,但要点到为止,不要显得过于夸张或抱怨)。你担心如果强行开始,不仅无法高效学习,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2. 确定沟通时间: 尽量选择一个导师相对空闲的时间。可以先通过邮件或电话预约一个简短的会面时间,说明你想就自己的研究生学习问题进行一次诚恳的交流。

3. 提前准备好“备选方案”(如果可能): 如果你只是想换个导师,或者换个实验室,并且有其他导师愿意接收你,那么在与现导师沟通时,你可以提出一个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显得你不是在“逃避”,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但如果你的想法是彻底退出学术界,那么就不需要考虑这个。

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态度真诚且尊重: 即使你内心有很多不满,但在沟通时,请保持礼貌和尊重。毕竟,导师在你入学过程中提供了机会。
重点在于“我”的感受和规划,而非“你”的错误: 多用“我感到”、“我认为”、“我的情况是”这样的表述,避免用“你总是”、“你太……”的指责性语言。
表达你的困扰和担忧: 诚恳地告诉导师,你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非常钦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你发现自己可能不太适应这种高强度、高要求的学习模式,或者你的个人发展规划与此存在一定的偏差,你担心无法胜任。
表达你的顾虑对你个人发展的影响: 可以说,你非常重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眼前的压力让你觉得自己的身心状态无法支撑下去,你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你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委婉地表达退出的意愿: 可以说:“我非常希望能顺利完成学业,但在仔细评估了自己目前的状况后,我不得不考虑我是否真的适合继续在这个领域深造。我目前的状况让我对是否能承担起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感到非常担忧,因此,我想和您坦诚地沟通,看是否有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来处理我的情况,或者我是否应该考虑其他更适合我的道路。”
准备好接受导师的回应: 导师可能会理解,也可能会批评,甚至挽留。你要有心理准备。如果导师表示愿意理解,并愿意探讨解决方案(比如调整研究方向、减少任务量等),你可以再根据情况做决定。但如果你的决心已定,就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如果选择退出,下一步怎么做?

1. 联系研究生院或相关部门: 了解学校关于研究生退学的具体流程和规定。通常需要提交书面申请,并经过导师、学院和研究生院的审批。
2. 处理好学籍和档案问题: 了解退学后对你的学籍、档案会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处理。
3. 考虑未来的方向: 如果退出研究生学习,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是继续找工作,还是考虑其他类型的学习或培训?提前规划好,避免退学后陷入迷茫。

关于“尽早退出”的利弊权衡:

优点:

避免更大的精神和身体伤害: 如果你真的无法承受,强行坚持只会让你痛苦更深。
节省时间和金钱: 避免在不适合的环境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却收效甚微。
重新规划人生道路: 可以有机会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缺点:

可能留有“退缩”的标签: 虽然你并非真的退缩,但在有些人看来,研究生阶段没有坚持下来可能是一种遗憾。
需要承担来自家人、朋友的压力: 有时家人的期望会很高,退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
需要处理退学带来的各种行政手续和后续问题。
可能需要重新适应社会就业环境。

最终的决定权在你。

研究生生活是漫长而艰辛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和环境非常重要。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感到如此巨大的压力,并且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那么认真考虑退出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关键在于,你要基于对自身情况的真实评估,并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处理这件事。

最后,给你一些鼓励的话: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境。很多人在求学过程中都会遇到挑战和迷茫。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做出对自己最负责任的选择。无论你最终的决定是什么,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并解决问题。如果真的选择退出,那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让你更了解自己,为未来的选择打下基础。

所以,先深呼吸,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再一步一步地去行动。祝你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掺杂着高浓度干货,建议完整阅读。

其实“每周组合汇报+表现不好被批+初始阶段看不懂文献”是研究生生涯的一种常态。

你得先有这个认知。

如果你受不了压力,尤其是在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有较大负担和伤害的情况下,趁着还没开学赶紧换导师。

以后时间还长,压力逐渐增大是必然的,到时候受到伤害更大+沉没成本更大+换导师难度上升,你再做决策就更困难了。

如果想要换导师,其一是要尽快,不要影响到导师的名额,其二是先开诚布公地坦白事实、征求导师意见,在取得谅解后再行接触(换)新导师。因为这个是需要原导师同意并签字的,所以尊重导师很重要。

切记不要自作聪明、偷偷摸摸去接触新导师,你永远不会知道他和你原导师的关系如何;关系好则事情败露,你的行为将在一定范围内被公开,关系坏则不给签字。

所以,这个时候坦诚比藏着掖着更优。

另外,回到开头说的研究生常态,你一定要做出改变去适应环境,而不能只是换环境。宽松划水的环境不多,你很难一挑即中,假使运气不好没挑中的话,总不能一直跳出、一直换导师吧?这不现实。

给你几个方法:

1、读文献

读文献是研究生永远避免不了的。既然要读,那就不妨多读领域内的顶刊(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CNS),一篇的营养能顶好几篇水货,就是刚开始会比较痛苦。

最开始一篇论文可能到处都是看不懂的词,这个时候就要动笔了,把术语和专业名词都记录下来。你要知道,一个方向的专业名词就那么些,这次记下来下次看到就认识了。

另外一点就是,英语学习真的不要落下,在研究生阶段(看论文、写论文)真的非常重要,至少现在如此。比如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实用场景利用先听后说、母语沉浸式方法学习英语,点击下方卡片还可免费领取7天口语训练营:

当然某些翻译软件也可以帮你度过不时之需

2、如何避免被老师指责

一方面可以脸皮厚点,或进行横向对比,无论是你这类刚进来的萌新,还是早进师门的师兄师姐,我敢说没有在汇报时不被导师怼的,所以这些指责之辞有什么好往心里去的呢?记住自己的问题并改善就好。

另一方面,尽量拿出“较成熟”的东西和导师讨论,不要直接把拍拍脑袋出来的、不成熟的、漏洞明显的东西拿过去。就算你以为你的东西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瑕,但在导师眼里可能是漏洞百出。

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找相同方向的师兄师姐,多请教他们、多和他们讨论一下,把一些问题、漏洞初步排除掉,降低被导师否定的频率。之所以用频率二字,是因为没有学生未经历过被导师否定/质疑。

当然,也可以靠自己积累。入学后,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会议,从大牛们的学术报告中汲取营养。

在还没入学的时候,可以试着看看领域的大牛们都在做什么、做的东西又有什么价值。也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可获取大牛对科学前沿的讲解、动态学术资讯:

3、做汇报

我的导师就常说,做汇报是研究生的一项重要能力。我深有此感。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汇报能力集中在做PPT和口头汇报上。

第一,学术PPT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模版和各种弹入弹出,简单朴实就行,比如素色的模板+无弹出弹入。

第二,图多文字少。很多人都喜欢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往上粘,但文字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看起来累,并且吸引观/听众把注意力到文字上,而忽略汇报人的讲述。这样一来,汇报的作用将会被质疑。

第三,每张PPT的下方都应该有汇报题目+页码,因为大家听着听着就容易忘了你的汇报主题,又不好意思打断你的汇报(但是可能引起导师的打断并吧啦吧啦一大段),而页码则是好做提问的定位。

第四,分享/讲述他人的文献一定记得标上作者和论文来源(给听众选择的机会——顶级期刊或有意思的论文才有人会想听)。

待续...(如果还想要续更,可以在评论区追更ಠ╭╮ಠ,没有人看就不想写了呜呜)


——关注 @吳长安 ,每天一篇个人成长和心理学干货(•̀ω•́)✧

或许你对研究生阶段干货感兴趣:

1、本人刚研究生拟录取,想问下大家有什么忠告或者研究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2、考上研究生的你们还快乐吗?

3、考研和保研哪个更容易?

4、为什么读博的都觉得自己很惨?

或许你对大学阶段干货感兴趣:

1、如果重返大一,你会做什么?

2、高考结束后,作为一名准大一学生,暑假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有什么建议?

3、2020 秋季开学在即,新学期需要准备些什么?哪些数码和生活好物最值得推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