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成都
高雄人,現居成都,從事書畫工作,2016年2月底到成都定居,開了一間書畫工作室名為知遇齋(公眾號:小呆手帐),開啟了我在內地的冒險之旅。
都是些零星的瑣碎片段做點紀錄:
1.吃飯型式:飲食口味特別重(重油鹹辣)、點面是用兩來計算
剛到的時候外面什麼東西都吃不下去,太辣太鹹太油,成都朋友說冒菜串串火鍋,給我感覺是一樣的味道和東西,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分三種型式,而且完全吃不進去阿,感覺紅湯全部一樣,就是辣,完全吃不出其他味道,我搞不明白同樣的紅湯為什麼可以這樣配成三種,搞得好像很複雜,但是味道差不多阿,還有每一家麵攤賣的都一樣的東西,名稱也一樣,一條街上面可能好多家麵攤,那每一家都賣一樣的東西,大家有什麼差異性呢?成都朋友總說我工作室附近好多吃的,但我看起來都一樣,不禁想著店家靠什麼吸引客人呢?我整個就是很暈,腦中有無限問號。
直到現在來成都超過一年半了,脾胃才稍稍適應,可以在外面吃了,但還是會常常拉肚子,但是能感受到冒菜串串火鍋的味道不大一樣了,現在也特別喜歡紅湯,口味不知不覺也變得比較重,現在沒紅湯簡直不能活,吃辣也可以了,感覺剛開始適應當地爾。
我們的面一般就是小碗大碗,有些會有中碗,具體到底是幾兩我也不知道,這邊有北方朋友取笑我,他們點面用盆裝的,我完全嚇呆。
有回冬天天氣冷得受不住,難得看到有店鋪寫著羊肉湯,我開心極了,台灣冬天喜歡吃羊肉湯薑母鴨這種藥膳的滋補身體,中藥和高湯還有肉類煮成火鍋,或者單吃藥膳鍋也是很棒的,前面提到可以喝湯吃肉,我開開心心的點了羊肉湯,端上來一碗不是特別清澈的清湯,裡面有羊肉片,清湯味道很怪不像是高湯,羊肉的腥味還濃濃的在那湯裡面,沒有任何中藥材壓味道,反正整個嚇傻了,這是什麼喔,後來問了當地人才知道成都羊肉湯都這麼做的,反正我後來沒點了,不習慣吃這樣的作法,但找不到藥膳羊肉湯啊!
還有火鍋,成都火鍋都是紅湯的,白湯的好像是高湯只有鴛鴦鍋有,高湯和台灣也不大一樣,但一般店鋪都是紅湯,台灣高湯有一般高湯還有藥膳的清湯,沒有紅湯,高湯和藥膳湯都是可以直接像喝湯一樣喝的,特別滋補,因為營養都在湯裡面,成都的紅湯是不能喝的!不能當湯喝!不能當湯喝啊啊啊啊!可以想見我把紅湯拿起來要喝看看的情景,一桌子人盯著我看,剛到成都的第一攤紅湯鍋是一位姊姊帶我去吃的,姊姊說:妹妹你幹嘛呢?我答道:喝湯啊(總是要試看看新環境飲食)
這湯不能喝啊啊啊啊啊!
據說火鍋裡面全是口水,並且店家不換油,一桌用完接著下一桌,口水油才香(一個成都朋友說的)
多麼尷尬地場景...
2.在路上要問路什麼的,感覺人愛搭不理的,有些直接不理,買菜點餐問東西也是,你輕聲細語說他不搭理,聽到也不有個回覆聲音,你要是很大聲喊服務員,他就會馬上過來,小聲客氣地喊,有些會當作沒聽到,不知道是不是少數想偷懶的服務員被我運氣好老是遇到,搞得我自己覺得自己喊個服務員點餐或是加菜好像是潑婦,也覺得對服務員這種辛苦的勞動者大吼大叫很不禮貌。
一開始感覺人們之間很冷漠很有距離,但是後來發現還是很溫暖,只是表現溫暖的形式不大一樣,屬於隱晦形式的,溫水慢煮那種。
感覺人們之間冷漠冷漠的,小區門衛和鄰居進出門不打招呼,進電梯一句話不說,不會家常話短交流訊息,能憋出憂鬱症,大家靜靜的在電梯一個小空間裡面一句話都不說…
我很習慣進出門特別是門衛一定要打招呼阿,這是基本尊重,鄰居可能還有熟悉不熟悉的問題,但是門衛大哥是一定要招呼招呼,幫我們顧家保護安全,這是多麼神聖的工作,我們才能在外面安心工作,所以我很主動的和他們打招呼,他們一開始不知道我和誰說話,久了知道我和他們打招呼,還是很不好意思地給我點個頭,到後來會和我說「早上好」,我家鄉那邊都是說「早安、午安、晚安」,我持續這樣打招呼大約半年,直到有一天門衛大哥和我說應該要說「早上好、下午好」,我說:「這樣啊~那你先前怎不告訴我呢?」...「我看妳老說得開心我就沒和你說...反正我聽得懂嘛!其他人可能會覺得妳很奇怪,不知道哪裡來的...」
3.小區鄰居一般不會結伴去買菜散步,類似這些感覺都和台灣不一樣,一般來說電梯是交流信息的場所,大家在電梯裡面會說很多事情,
比如你一副旅遊玩回來或是正大包小包要出門的樣子,鄰居會問:「喔你們家要出去哪裡玩啊?阿出去幾天?就你們三個嗎?阿你家老大不去嗎?」
鄰居知道你不在家會幫你多留心家裡。
誰家孩子闖禍了家長跑派出所,誰家孩子談戀愛了,朋友做什麼工作,對這個鄰居的小孩好不好等等細節都會在電梯這個小空間被分析解說完畢,
舉幾個對話:
我看那個誰誰她男朋友不錯呢!那天他們去買東西大包小包都她男朋友提的...」
誰家媳婦生寶寶了,男的女的在哪家醫院,那個醫師不錯,接生很好怎怎云云…
「那個王太太生寶寶了,我過兩天要去看她,你們要不要去喔?」
「我跟你說,你要多注意你家兒子喔,我看他那天帶一個女生回家你知不知道喔...」
「唉唷!那個不是啦
那是我兒子堂妹拉」
回來說說我是哪天發現內地的人是很溫暖的,只是很隱諱的表現
某日我收養了一隻市場的兔子,原本要被宰殺了,我不忍心將其收養在自己的知遇齋書畫工作室,取名蕭大白,我每天其實都有餵他吃東西,但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老是一副我沒有餵他吃東西的樣子,鄰居們都會幫我餵兔子我不知道,時常給他蔬菜水果吃,因為被大白吃完了,所以我都不知道有鄰居「們」熱心地餵食,後來有一個鄰居告訴我不要老是忘記餵他吃東西,他說他時常看到大白一副要吃東西的樣子,覺得很餓的樣子就給餵東餵西,然後後來我還遇到鄰居小孩餵食大白,我才知道不是鄰居在餵,是「鄰居們」,默默地餵食我的大白,大白來知遇齋後胖了不少,明明是個小帥哥,卻一副婦女懷孕的樣貌...
偷茶吃的蕭大白
(看這唯美的線條)
3還有有生活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的時候可以發朋友圈,你會發現朋友圈超級強大,平常很多人不一定多常聯繫,但是會突然全部冒出來給你出主意,有一回家裡電路有問題,找了很多電工來看都處理不好,後來是朋友圈比較有經驗的朋友提供想法,
房東太太給找的電工給修好,本來發朋友圈只是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人懂或者知道,發現大家都很有經驗而且願意分享給你知道幫助你,感覺和平常感受到的冷漠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過一兩天還有人給你打電話追蹤一下你到底修好沒有、情況怎樣了…
4.搭地鐵的時候需要安檢,我剛來的時候碰到還想著..恩
今天可能有重要的官員長官來這個地方,所以要安檢,很嚴肅的樣子...後來發現不對,怎麼每次都要安檢,我怎麼每次出門都能遇上大事(以前做口譯的時候,經常有國際會議,有各國首長聚集到某處開會的時候會有安檢、讓到等等),
後來才知道地鐵就要安檢,為了大家的安全,這也讓人感到很安心,雖然麻煩但總覺得內心很踏實。
5.另,成都的太陽比高雄晚約1.5-2小時,也就是早上大概7.30/8.00天才會慢慢亮起,高雄大概6點天就會慢慢亮了,這關乎什麼事情呢?答案是買菜。有一回我想煮大骨湯,攤販老闆告訴我「早點來」才能買到大骨,在高雄如果想買到品項好點的菜基本要六點,如果是做高檔餐廳生意的基本四點半,然後我隔天早上就六點半出門,急急忙忙地覺得耽擱時間了,小跑步出門門衛覺得很奇怪問:蕭老師,這麼早去哪裡啊?我說我要去市場買大骨,來不及了先不和你說,然後匆匆離去,門衛大哥估計一臉矇,我太匆忙也沒注意,等我到了市場,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哈哈哈哈...然後我以為發生什麼事情了,跑回來問門衛大哥今天是不是什麼日子喔,門衛大哥說市場要快八點攤販才開得比較齊全...你這麼早去市場幹嘛喔....喔喔喔喔喔
6.「小和大的概念」不一致
(以此類推遠和近
還有其他相反概念)
一回成都的一個妹妹找我去爬山,我也沒問清楚,就和我說的爬青城山(哎呀姊姊
那個一上去一下子就到了),除了台灣幾大山以外,基本我們平常說的「爬山」大概就是爬上去1-2小時,下來也是1-2小時,甚至我家附近有小山,上去也就是不用一小時的事情,一般朋友找你爬山,沒有特別交代要帶什麼登山器具配件的話,就是我說的這種爬山,我當時候問妹妹需不需要登山器具?她說不用,就是青城山嘛!走上去散步而已,然後我就開心的赴約了,然後走走停停的早超過三小時了,上去下來一天就沒有了,身上還帶相機水等等東西,說多重是不重,但是拿久了就很重,反正我回家後腿和膝蓋疼了好幾天,感覺不是自己的,特別是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去爬的。
不由得讓我想起先前在台灣某景點看「瀑布」,聽見有內地遊客說:「這哪裡是瀑布就是一個小湖」…
剛來的時候問地方,有時候會有「很近,走路馬上就到了」這樣的答案,好像走路半小時的路程都被歸類在「很近」,我的概念的很近大概是走10分鐘以內…
包含一般社區附近的公園都比內地的小得多,現在工作室在浣花溪公園附近,公園很大可以賞鳥看花看錦鯉,簡直太棒了,
7.成都還有一個特別棒的地方就是中醫,對於我這種天生體質不強壯,後天又不怎樣的身體素質,調理一番後確實效果頗豐,之前在台灣感冒咳嗽很久都吃不好來成都后一次咳嗽朋友帶去看當地老中醫兩付藥就吃好了,感覺也是頗為神奇。這邊常用中藥也比台灣多的多,去過一趟荷花池藥材市場就能長見識了,整棟樓都是藥材味香的很。
……………………………………………………………………………
在我越來越適應熟悉成都的過程,我時常感覺我一開始到的成都和現在所體驗到的成都好像是兩個星球,現在感覺確實是「兩岸一家親」,剛開始的時候確實覺得好像一個離家很久的小孩,突然回家,和家長兄弟姊妹都不熟悉的感覺...現在感覺這種隔膜感生疏感都在消失,逐漸開始適應這邊的生活~
有想到的再持續更新。。。。
--
谢邀,地点南京,也许观测有局限性,得罪勿怪。
题目虽然说是“最”,但我还是把较不习惯的部份都写出来吧。
可能自来水厂的配方不同,洗头的时候眼睛会有细微的刺痛;在老家的时候可以直接拿莲蓬头冲脸洗脸来着XD
看电影要碰运气,运气不好的话,周遭会有人聊天、介绍剧情、讲手机,观影的心情就会变得很差,我们就不能静静地看着他们在萤幕上装逼吗?
除了公车站台,路上没有歇脚的地方,除非愿意坐在台阶或是花坛上;台湾的便利商店,若是空间足够,里外都会有位子留给顾客,骑楼也有很多店家会准备长条凳子之类的,虽然本意是让人别随便停车。另外肉眼观察,似乎小公园比较少。
酸奶!你们到底有多热爱酸奶啊!曾经看过一间大学的小超市,四个冰柜有三个冰柜堆满酸奶!而且男女都很爱喝!
单纯币值换算的话,外食比台湾贵,而且贵不少,而中式的自助餐虽然有但不常见,饭面多是套餐形式。零食饮料就比台湾便宜不少了,像汽水几乎是半价。
地下道很多,让我感觉热量被无谓地消耗了……。而且很多地方要过马路一定得走地下通道,在台湾很久没走了。
夏天还行,但是冬天温度相差不小,但这其实最容易适应。你们一定想像不到我第一次拿出手机,猛然惊觉上面标着负二度西时那种肝胆俱裂的心情。
公车特别凶猛……全车乘客齐声惊呼的情况我碰过好多次了。台湾公车限速四十公里,基本上不抓东西也没事。
政府宣教的的广告特别多,而且风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都快背起来了XD 问了下朋友,他先是说“有吗?”然后才醒悟自己已经视而不见,大脑自带屏蔽广告的插件。
地理刻度太大,所以买些小东西不太方便,例如说就想买几只笔可是找不到文具店;想买几个钉子,不知道五金行在哪,这些小东西网购又很麻烦,跑大型超市让我的心很疲惫。
小朋友穿开裆裤,我还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其实穿也没啥,但有些抱着小朋友随地方便就不太好了,至少到偏僻一点的地方嘛……在路中央或是店门口让我很不适应,但平心而论,碰到的次数不很多。我觉得小朋友还不会控制的话,还是包尿布的好。
对服务员的态度比较直接不客气,但看服务员一般好像也没觉得怎么样,成因我还没研究出来,需要再观察观察。
网上的喷子很多,特别多。台湾自己讨论,一般很少看见直接喷对方傻逼之类的,这种人有但很少,一般被当成神经病来揶揄嘲弄。通常的流程会像司徒跟丞相这样先客气两句再动手笔战,比较偏好骂人不带脏字。
小米手环二买不到……是在拽什么……
--
謝邀,小弟臺灣人,在大陸湖南生活過六年。
其實說起來並沒有什麼很大的不適應,我認識的大部分朋友們人都不錯,生活也過得很愜意。如果真得說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應該有以下幾點:
1.電視裡奇奇怪怪甚至是騙人的廣告太多
我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是這樣,這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或許已經改進了。但是我那時看電視時常常會看到一些很奇怪的廣告,有時候是什麼傳短信下載遊戲,有時候是一些看起來不合情理的藥,有時候是一些墮胎之類的廣告,在臺灣基本上是不會看到這些廣告的。我那時就覺得不太舒服,我認為電視上不應該出現這種廣告才是,不管是為了青年也好、無知的小朋友也好、年邁的老人也好,都不能出現這種誤導欺騙他人的廣告。
2.給小朋友看的一些卡通動漫太少
也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現在說不定已經有改進。我記得當時看CCTV的少兒頻道,翻來覆去都是一些播過很多遍的東西,不然就是萬年西遊記,我心中就覺得為什麼沒有給小朋友準備一些好看的卡通,而是一直重播這些呢?直到有了喜羊羊與灰太狼才變好一些。
3.氣候問題
不用說,臺灣的氣候四季如春,所以去湖南那幾年我可是吃盡了苦頭T^T。夏天把我熱的,冬天把我冷的……尤其是湖南有一年還寒害,那一個冬天時常斷電,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打雪仗。回來臺灣就好多了,不過如果再回去過冬又會長一堆凍瘡哈哈
至於其他的方面都還不錯,來往兩岸讓我增長了見識,認識了許多朋友,也讓我可以多方面看一些問題。雖然我水平低實在是不配來知乎,但是為了學習我還是厚顏無恥的來了(´・ω・`)。今後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犯了錯,還望大家手下留情哈哈
--------------我是分隔線-------------
感谢大家的厚爱,居然破百赞了。再和大家多聊些东西好了,考虑到有些朋友未必看得懂繁体字,小弟用简体码字
在评论区和大家聊天,让我又多回忆起过去的一些事情。应该还有这些不适应的地方~
1.给普通民众的一些运动场所并不多
在台湾,热爱运动的民众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些运动场所。各级学校都是开放的,民众可以随意出入,使用篮球场和操场等等运动设施,甚至街边的一些公园里都有篮球场。在大陆,至少在我居住的地方附近,鲜少有这类设施,有的大多也保养不良,各级学校也都不让一般人出入。我只能路跑,让我觉得不太习惯。过了这么多年,应该也改进了
2.图书馆太少
同样,在我居住的地方附近,图书馆屈指可数。我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所以发现图书馆很少之后大吃一惊,而且藏书的品质和种类也并不好,很多拓展知识的书都没有,让我很不适应。在高雄这边图书馆是很多的,大学的图书馆也向一般民众开放,可以进去看一些专业资料和论文,只不过不能外借。
3.不适应整个游戏生态
小弟是个很喜欢玩游戏的人,甚至可以恬不知耻的自称核心玩家^_^。到大陆一开始还行,可是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比如GBA(任天堂的掌机),我有折叠版和普通版,折叠版是水货,普通版是小神游代理的。后来就玩不到了,我只好继续买水货,之后更是下了主机禁令。让我在大陆很难玩到好游戏,回到台湾才可以继续开心玩。
目前就想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新的会在补充,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继续聊天喔(´・ω・`)
作为第三代台北人,我在上海生活了五年,最不适应的就是大陆人拧成一股绳办大事的习俗了吧,不知这里说习俗对不对 。
台湾蓝绿互相拆台不说,最重要的是不论蓝绿哪一方,其本身就问题蛮多,我家父辈都是❂一派的,但我对政治尚无太大兴趣。
台北作为全岛最能拿得出手的“大城市”,除却101那里,其他地方很多都是公共设施陈旧,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两党今天往左走,明天往右走,今天搞出个方案A,明天出来个planB,谈不拢就打,烦恼啊。
反观大陆,以前我们瞧不起的海峡那一边,每个五年计划都线路清晰、目标明确,一步一个台阶登上了高山,对比岛内的我们刚爬到自家房顶就一览众山小了。
大陆,这个我越来越融入的故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民族两千年延续下来的自强不息、卧薪尝胆的属性,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复兴。
我并不是不爱台湾,只是想通过这个回答提醒一下岛内的部分自大的民众我们曾经确实进步过,甚至是跑步前进,但是现在我们逐渐放慢了步伐保持散步状态的同时,大陆早已搭上了出租车。
我爱这个几千年的民族。
-----------------------
更新一波~
看到这么多人有着积极的评价,甚是欣慰。两岸今后是统还是维持现状,这都不属于这篇回答的范畴之内,而且,这也不是普通大众所能决定的。
还有,欢迎大家去台湾转一转,台湾好多美景美食大家都知道,甚至比我都了解,但是台湾有好多优秀的话剧和舞台剧等待你们发掘喏 。
我和身边很多朋友所希望的就是我们能够突破地区的界限,以更谦和的心态对待彼此,以更包容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改变,毕竟我们共同希望这个民族能够坚强不倒下去。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趁我们都还不太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更新,有很多朋友私信我对台湾的兴趣蛮浓厚,让我多讲讲,那我就再借题发挥一下台湾的垃圾车文化。
来大陆后,另外不适应一方面的是大陆的垃圾回收与台湾很不同,在上海人们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到自家楼下的垃圾桶即可,也不会做太详细的分类。但是在台湾,垃圾桶很少,每天是有专门的垃圾车在固定时间出行回收,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个时候提着垃圾冲出家门。
在上海经常会在一些商场听到《a小调巴加泰勒》,是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贝多芬名曲《致爱丽丝》,在台湾,这首乐曲是与垃圾车完全绑定的,每天黄色垃圾车出行时都会播放着这首音乐,台湾大众听到这首乐曲就追了出来将归类好的垃圾放到车里。所以在台湾,人们但凡听到致爱丽丝都会肃然起立…
大家可以自行谷歌一下,垃圾车文化在台湾是怎样的…
去年久石让在台办演奏会,中途垃圾车音乐干扰,久石让笑说完全不介意。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台北以“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迈向城市的永续”作为两项参展主题之一,布展以大型垃圾车为主造型——垃圾车可是台北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月天曾以一首《垃圾车》去争取第四届MTV亚洲大奖,并在接受采访时说:“台湾的垃圾车会唱歌,听到音乐,我们会准时把垃圾拿出去倒……”台南垃圾车主题曲,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台北垃圾车主题曲,是古典钢琴小品《少女的祈祷》。
每日下午4点半开始,台北市内180条类似公交车路线的垃圾回收线开始运作。每条线路上分20个停车收集点,市民必须等待垃圾车队来,才能从家里拿出垃圾直接放到垃圾车及资源回收车上——这就是台北的“垃圾不落地”。车队分资源回收车、厨余回收车、一般垃圾等,市民必须对家里的垃圾进行粗分类,如塑料、铝铁、纸类、玻璃、干电池、旧家具等,属于资源垃圾;日光灯管、水银体温计等,属于有害垃圾;蟹壳、塑料袋、口香糖、卫生纸等属于一般垃圾,只有一般垃圾需要放入收费的垃圾袋,厨余和资源垃圾都不需要付费处理。资源垃圾将卖给资源回收分类场;厨余按性质分为两类:生厨余用来堆肥,煮熟、含盐分的食品则为熟厨余,经过消毒过滤粉碎,用来喂猪。居民在分厨余时,也以“猪能不能吃”作为简易标准。
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垃圾清运这三项工作,就在垃圾车这里一同完成。错过时点的人,往往要追着垃圾车狂奔一段路程,直到它在下一站停下来。
台北市从2000年开始积极实施垃圾减量、资源回收,短短几年来,生活垃圾减量达67%。目前台北市每天产生1200吨回收物和1500吨垃圾,资源回收率达到45%。当中国大陆各地的垃圾焚化厂引起居民抗议的时候,海峡对岸的垃圾焚化厂面对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垃圾不够烧。台北的3个垃圾焚烧厂,总装机日处理量为4200吨,政府又不好决定关闭其中的任何一个,只好让它们轮流开工。台北市仅存的山猪窟掩埋场,平均每日的掩埋量从1994年到2007年,从2500吨减少到54吨。」
相信上海今后也会在垃圾处理和分类上面越来越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