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啊,从24岁开始行医,已经做了23年的乡村医生。每天背着药箱,骑上电动车,挨家挨户地问诊,村里地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牟医生的诊室。
牟医生就是广大乡村医生的一个缩影,他们是中国亿万农民的健康守护天使。
全国一共138万名乡村医生,分布在64.9万个村卫生室, 他们是我国农村医疗体系的基石,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神经末梢”。
是这些真诚的守护天使,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担当与责任,用自己双手替村民守住一片片村民健康‘绿洲’。
旧社会在农村为什么跳大神之类的巫医盛行,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这样的村医愿意扎根农村。在城里人口集中,有钱人多,坐诊的医生也多。而农村看病非常困难,要么就自己抗,要么就把希望寄托于求神拜佛。
解放后把医疗卫生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农村,消灭血吸虫病、天花、丝虫病、骨髓灰质炎、克山病、疟疾、麻风病等主要战场都在农村。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牟昭敏这样村医,才能将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
尤其是六二六指示之后,全国卫生经费65%以上用于农村,组织了150多万名赤脚医生,还从农民中培养了390多万卫生员和接生员。全国的农村基层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卫生院,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0%以上。
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牟昭敏为代表的村医的辛苦工作之上的,这是值得所有人铭记的伟大功绩。
农村的孩子,中年的妇女,年迈的老人,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那些容易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生活依旧很艰辛,目前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建设等各种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关注与讨论,基层的医疗更是一大热点问题。
在2009年提出的新医改,一直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工作重心。
其中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农村基层百姓的“全科医生”,也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的 “网底”。
新医改中明确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要突出强基层,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要加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上病,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之处。
这段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强基层,怎样强基层,基层强了人民生活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虽然一直以来,党和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基层医疗,但是,强基层的政策经过十多年时间下来,我们看到目前基层建设还不够。
不信看一组数据:中国目前有70多万人坚守中国农村医生,是不是看着人数基数还挺多?
其实2015年的调查显示全国注册医生人数有739万人,依此类推,中国医生在乡村医生的比例只有10%左右。
另外,2018年一份项目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基层工作量大、乡村医生社会地位低,发展空间较为局限等原因,乡村医生中有34.6%想要离职。
目前的乡村医生待遇并不是很好,基础医疗建设形式依旧有待提高。
在此逆境,却依旧有些人是默默付出者,不为功名不为利禄,是攻坚一线的奋斗者。以《热土之上的我们》纪录片中云南女村医牟昭敏为例。
47岁的她已经当了23年的乡村医生,除了自己的小小医务室坐诊时间,就是奔走在为乡亲们看病的路上,一辆电动车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有些年老的村民不方便上下山,就只能靠着牟医生的挨家问诊,牟医生的随叫随到早就把村里的患者当成自家人。
还遇到过一户因病返贫的村民,牟医生为其积极找寻能使家庭最大程度减少开支的办法与政策,刚开始村民还以为又是一个卖药的,
经过牟医生的多次上门,多次申报病例,终于获得了阿里巴巴“顶梁柱”这个公益项目的扶持,最终才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由于工作繁忙与常年奔走,牟医生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家人,也有很多人也曾劝说过她,放弃这份工作,但是她说舍不得,舍不得这里的群众。
整个故事没有卖惨和情感的宣泄,只是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真实感受放大,真实的记录着这些人的生活,记录着那些平凡普通的人们,
就是因为这类人的坚守,才使得医疗知识更加的普及,让基层人民生活更加的有奔头,这些人就像是乡村的一束光,在国家繁荣的发展过程中,照亮前进的希望。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在中国乡村基层医疗前进的道路上,会有更多基层医疗工作者,更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公益机构,响应着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着对基层医疗更好的建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