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型连栋温室(venlo)为什么还没有在中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蔬菜,如荷兰比较普遍的番茄、黄瓜等?

回答
大型连栋温室(Venlo式)在中国蔬菜种植领域,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相较于荷兰等国,尚未达到普遍大规模商业化的水平,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技术引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成本投入与回报周期:一个现实的经济账

初期投资巨大,门槛较高: Venlo式温室之所以在荷兰发达,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成熟的产业配套。这种温室结构精密,对材料(如高强度钢材、特种玻璃或PC板、自动化灌溉、控温、补光、卷帘系统等)有极高的要求,其建造成本远高于传统的日光温室或简易大棚。在中国,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或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大笔的初期资金投入对于许多农民和合作社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运营成本的持续压力: 即使建成了温室,后期的运营成本同样不容小觑。例如,荷兰广泛使用的LED补光灯、精确控制的水肥一体化系统、高效的通风和加热设备,都需要大量的电力消耗。而中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冬季,能源成本相对较高,这会直接挤压温室蔬菜的利润空间。
投资回报周期的考量: 相比于传统种植,Venlo式温室的投资回报周期更长。一旦投入巨资,一旦遇到市场波动、病虫害爆发(即使有自动化设备,也难以完全避免)或管理不善,都可能导致无法按预期收回成本,甚至亏损。这种风险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种植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顾虑。

二、 技术与管理:不仅仅是“硬件”的复制

成熟的管理经验尚需积累: 荷兰在Venlo式温室的种植方面,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技术经济”模式。这包括精准的施肥、用药、病虫害防治、品种选择、授粉技术(如利用熊蜂)等。而中国虽然在引进技术,但在本土化应用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还需要时间。一个优秀的温室,需要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中国相对稀缺。
精细化管理的挑战: Venlo式温室对环境的控制极其精细,从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到光照强度,都需要精确调控,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这要求种植者具备高度的科学素养和操作技能,并能够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各项参数。很多中国种植者习惯了“经验式”种植,向这种“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品种的适应性与研发: 荷兰在番茄、黄瓜等品种的选育上,充分考虑了温室栽培的特点,培育出了高产、优质、抗病且适应机械化采摘的品种。中国在这一领域也在努力,但与荷兰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引进的荷兰品种,未必能完全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即使在温室中,基质也需要管理)以及病虫害谱。本土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一环。

三、 市场对接与产业链的成熟度

市场需求与价格的匹配: Venlo式温室生产的蔬菜,品质稳定、产量高,但其生产成本也相应较高。这就要求其产品能够对接高端市场,获得溢价。在中国,虽然消费者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日益增长,但能够承受高价蔬菜的群体仍相对有限。如果产品价格过高,就难以与普通大棚蔬菜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从而影响大规模推广。
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渠道: 荷兰的农产品销售有非常成熟的合作社和集约化销售网络,能够有效地将温室蔬菜输送到超市、餐厅等终端。中国虽然也在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但许多环节仍有待优化,尤其是在产地直供、冷链物流、品牌化销售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就导致温室蔬菜的销售半径受限,利润被中间环节蚕食。
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个成熟的温室产业,还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例如专业化的温室设计、建造、维护团队,高效的农资供应,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服务,以及金融支持等。在中国,这些配套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难以满足大规模推广的需求。

四、 政策支持与农民习惯的转变

政策导向的力度与稳定性: 虽然国家也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但对于Venlo式温室这种高投入、高技术要求的模式,在政策扶持的力度、持续性和覆盖面方面,可能还需要加强。例如,在土地流转、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技术培训等方面,都需要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来激励企业和农民投入。
农民接受度和观念转变: 许多农民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于接受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Venlo式温室的推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说服和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拥抱现代农业。这需要长期的教育、培训和示范。

总结来说,Venlo式温室在中国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它不仅仅是引进一个“温室”,而是需要配套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管理人才、市场渠道、政策支持以及农民的接受度等一整套体系的成熟。虽然挑战重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Venlo式温室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venlo种植蔬菜不符合国情。从经济,社会,工业基础,气候上来看,使用Venlo-type种植蔬菜都不符合国情。

从现状上来看,不仅仅是提问者说的“为什么没有实现大规模”,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连栋温室由于投入高、技术要求高、经营风险大,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下图)。

直白点说,就是venlo-type种菜不赚钱当然这里要强调由于可控性高venlo type在种植高价值作物时有优势,甚至必要性。现在连栋温室在国内的应用大多集中在示范展示作用,部分可育苗,食用菌和中草药花卉。

以下从几个角度具体分析一下为何 venlo type不符合国情。

气候:

下图显示了三个地区气候和光照条件。往左是加热需求,往右是制冷需求,往下是补光需求。由图可见,北京地区的光照条件和西班牙Almeria相仿,而气候上,其冬季比荷兰更寒冷,夏季又和西班牙一样。 在Almeria地区,由于高温,夏季是无法进行温室生产的。由此可见在华北地区,如果照搬荷兰温室的结构和设备,温室耗能将会大大高于荷兰。

具体高多少?以番茄为例,荷兰的耗能为18.5 MJ kg-1。而如果在中国使用venlo type,考虑到加温和冷却的耗能数据是什么呢?从下图的理论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节能控制方案下,其理论生产耗能在国内北方地区将是荷兰生产的3-6倍。就算潜在产量能够得到满足,仅仅从能耗角度来说使用venlo-type的代价就已经太大。

设备: 荷兰装备的温室能源设备的核心是CHP(combined heat and power)热电联产。

其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由管道供应。CHP消耗的燃气成本大概占到了荷兰温室生产成本的25%-35%(粗估40-60万人民币/公顷/年)。荷兰是一个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而且基础建设良好。国内两个条件均无法满足:天然气价格昂贵,管道铺设不可能,不具备使用这个核心能源设备的能力。国内使用煤炭作为主要加热资源,煤耗感人。下图显示了各个地区的计算耗煤量和实际耗煤量,沈阳地区年亩耗煤可达150吨以上。 假设下图中西红柿产量能达到60kg/m2/yr, 煤的能量为23MJ/kg, 按照北京实际用煤量来算,在北京生产一公斤西红柿的耗能为48.6MJ,大约是荷兰消耗量的2.7倍,而且这是在未考虑电能输入的情况下。 同时从下图也可以发现北方生产实际耗煤量普遍高于计算值,其原因是我国由于人员素质和管理原因普遍存在一边加热一边通风的现象。

评论中Sost Green 老师提出了他们在北京地区的能耗成本约为25%,大部分成本在种苗上。但是首先现在要烧煤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没补贴的天然气就是天价。



人员: 荷兰温室的控制系统设置经常可以多达上千项。操作者应当具有良好的植物生理学知识,基本的电脑技能,物理,数学,材料,工程学知识,门槛较高。由于国内习惯了粗放式管理且极为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企业即使投资了大型设备由于人员技能的限制也很难发挥系统的全部能力。

投资:

日光温室亩建设成本约为15万元,仅仅考虑建设成本,Venlo type 大约是这个数字的十倍,具体是多少我也在找,但是进入门槛十分之高。产量上,荷兰温室在满足上述的能源需求的条件下大概能够达到日光温室的5-6倍。如果作物为常规蔬菜,由于日光温室的0能源输入特点,荷兰温室毫无竞争力。而数据也说明这一点。下图是李天来院士的一篇报告截图。 由图可见连栋温室和加温温室基本属于停滞状态,而日光温室正在蓬勃发展。


事实上,提问者所说的荷兰主要作物西红柿和黄瓜确实也是我国设施农业的主要作物。




温室生产受到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应照搬任何一种模式。荷兰能站在设施农业的最顶端的原因是综合的,世界上科技先进的国家很多,荷兰做到今天这个成就绝不是因为荷兰科技最发达,而是在地理,历史,市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促成。我们应当学习的,是荷兰人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发展方式,而不是荷兰温室的形制。要根植本土,坚持使用科学的方式,发展适合中国,甚至是适合具体地区的农业设施。从实际和市场出发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

----------------------------
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提问者所说的“对种植环境做到精准化控制”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我个人认为应当逐步发展,首先应当明确,针对蔬菜生产,日光温室应当为我国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在此之下:
第一步:标准化设施生产,建设。
第二步:采用智能的灌溉系统取代现在的粗放灌溉。在植物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错误,要将农民的劳动力尽量集中到采摘收获阶段去。
第三步:逐步用基质取代土壤。
第四步:使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就算是小农户自家生产政府也应当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引入管理。
第四步:发展低成本传感器,使用简单,低成本的但是智能控制方案,控制卷帘,自然通风除湿,降温,对温室气候实现尽可能的调控。
第五步:逐步升级新的控制设备和能源设备。

这些大概就是我们能做的。有时间更一下日光温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