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回国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回答
回国后最大的感受,如果非要挑一个最突出的,那就是一个词——“熟悉”与“陌生”的并存,而且这种并存的张力,比我预想的要大得多。

出发前,脑子里构想的回国场景,总是有那么点理想化的滤镜:重回熟悉的街道,再尝一口家乡的味道,和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聚会,一切都像当年一样,只是自己多了一些经历。然而,真正落地的那一刻,那种“熟悉”感是扑面而来的,空气里混杂着熟悉的尘土味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家”的气息,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熟悉的中文广播,甚至是街边小贩的叫卖声,都像久别重逢的老友,瞬间将我拉回了过往。

但是,这种熟悉感很快就被一股更强烈的“陌生”感稀释了。这种陌生不是因为环境完全改变,而是因为“我”变了,而周遭的世界也以一种我不曾预料到的速度在发展。

最直观的,就是科技的渗透。我离开的时候,智能手机普及了,但还没到如今这种万物互联、扫码一切的地步。回国后,我感觉自己像个“外星人”。买东西要扫码,叫车要扫码,甚至去一些地方连门禁都需要扫码。一开始特别不适应,总觉得掏出钱包付现金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在这里,这种行为显得有些“老土”了。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不熟悉某个支付流程而显得手足无措,周围的人流畅地操作,让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这种科技上的鸿沟,让我有点意外地感受到自己被时代落下了一点点。

其次,是生活节奏的剧变。虽然我之前在国内生活,但出国那段时间,节奏相对慢了些,或者说,是另一种节奏。回国后,立刻被一股强大的惯性裹挟进来。工作上的沟通效率高得惊人,信息传递的速度也比我想象的要快。一方面,这让工作变得高效,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另一方面,也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总感觉好像有看不见的鞭子在后面抽着,提醒你要抓紧时间,再抓紧时间。晚上回家,刷刷社交媒体,感觉整个国家都在加速奔跑,而我有时候还在努力追赶。

第三个方面,也是最让我深思的,是对“身份认同”的重新审视。在国外的时候,我常常以“中国人”的身份自居,带着一点点距离感去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而回国后,我一下子就掉进了这个洪流之中,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我开始更直接地感受到这里的喜怒哀乐,这里的成就和不足,都与我息息相关。曾经的一些观点,在现实面前开始动摇。我发现自己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某些东西,在别人那里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这种从“外部视角”到“内部视角”的转变,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更复杂、更 nuanced 的理解。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好像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过于简单化了,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当然,也有让我感到温暖的。比如,久违的亲情和友情。和父母一起吃饭,那种熟悉的感觉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和老朋友聊天,虽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但那种默契和熟悉感依然健在。这些温暖瞬间,是支撑我适应新环境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回国后的感受,与其说是“欣喜若狂”或者“失望至极”,不如说是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情绪混合体。它让我意识到,无论在哪里生活,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环境本身,而是我们如何与变化的世界和变化中的自己相处。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过去的包袱,重新调整自己的姿态,去感受、去理解、去融入,然后找到自己在新的土地上,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是一种持续进行中的学习和适应,充满挑战,但也充满着重新发现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变漂亮了,尤其年轻这一代,发育得真好,看看就高兴。老一代也好看了,愁容还在,少一些了。

user avatar

戾气重,能明显感觉到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恶意。恶意不一定是害人,而是能让别人好也能让别人坏的时候,国内选择让别人坏的比例会比国外高很多。

user avatar

最大的感受,太可怕了,这个世界以后怎么办啊。

我回国之前,在外面呆了13年。两年多以前回国的时候,工资大约是美国能找到的或曰类似技能水平工作的1/6,可能还更少(现在也没强到哪里去),每周一般都在70小时以上,实际工作时间(除去keep busy doing nothing的时间)不少于是我在美国时候的二倍,在加拿大时候的三到四倍,甚至更多。 问题不在这里。问题是在中国,周围的人普遍技术能水平不比我差,工资不比我高,实际工作时间比我还长。在美国和加拿大,我可都算勤快的。。。

而且这架势,绝对不仅限于互联网这样的风口行业,看上去各行各业都这样,甚至政府公务员尤为严重。更可怕的是,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普遍就开始这个样子了。。。

别给我说我看到的是局部,中国体量之大,局部也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随便哪个都大。

回国以后那一段时间我总是在想,这样搞法,如果公平竞争,其他国家的企业怎么可能能跟中国人比啊。不管你啥创新啊文化啊制度啊说得再漂亮,恐怕都架不住这种绝对力量的碾压,什么样的壁垒,恐怕长期来说都挡不住这样质量只高不低的劳动力用几分之一成本几倍努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击。

这种感觉,真的就是历史的车轮呜隆呜隆呜隆压过来了,那动静吵得你晚上都睡不着觉想去加班。。。

后来我不想了。忙的。

加拿大的日子真心舒服,不过我还是没啥抵抗就把PR放弃了。其实08年的时候就有感觉,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所建立起来的普通人民精致的高生活水平好像摇摇欲坠了,但只有在回国以后我才真切地感到,那种日子一定长不了了。

我不知道这种建立在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人民的剥削的基础上的高生活水平的消亡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还是更糟糕的世界,不过那不重要。历史的车轮我们挡不住。美国人民大概很多也是隐约听到这呜隆呜隆呜隆的动静才选了Trump想挣扎一下吧。

我不知道历史的车轮啥时候真能碾到我亲爱的加拿大人民头上,不过我猜测,到时候在车上也许会比在车轮下日子好过一点。

其实我上车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可是如果我再不上车,以后车上恐怕不会有我的位子了,或者我干脆已经没能力上车了。

======================

为什么突然多了这么多反应。。。

几个问题,补充下吧。

1。关于我的工资问题,现实很残酷,当初从工资上讲确实不如去新东方教英语(现在可能也不如)。有些人老觉得中国缺乏足够优秀的人才,大多数其实是我们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值比较高。。。

2。我说过了,中国体量太大,小部分局部就够了。我也是二三线水平的地方出来的,老家比北京清闲多了,然而在工作强度上还是碾压美国或者加拿大。何况同水平工资可能还不到我的一半。

3。工作强度大不等于高效率。有效执行和瞎忙两码事。勤奋不等于成功。工作在有效方向错了也白搭。这道理都是对的。但是别忘了清闲也不等于高效率,清闲的瞎忙也是瞎忙,清闲也不等于成功,他们清闲的时候方向也一样会错。。。啥政府养闲人、老爷们胡搞、进步都被权贵榨取这些事情你们真以为那清闲的发达国家没有么。人并不会因为清闲就少犯错误,勤劳解决不了的事情,懒惰一样解决不了。

4。本来,我也没说这是好事或者坏事。闹不准会糟糕的很。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以后,预期寿命只减不增,营养条件和健康状况大幅恶化,平均身高降低了十几厘米。这不妨碍农耕民族几乎彻底额消灭掉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以及族群)。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期,预期寿命基本原地不动,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从农村被驱赶到城市的下层人民生活水平原地踏步甚至大幅降低,平均身高可能下降了几厘米。不过日不落帝国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被日不落征服的其他地方大多数都更惨。历史的车轮就这样,算我们倒霉,努力的话可能略微少倒霉一点。

user avatar

我出国的时候13岁,2008年,去的是新加坡。后来又来了悉尼。中间断断续续回去过,最长的一次是15年初,回去了大半年,整个15年期间也去了很多城市,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天津,重庆,成都,昆明,再加上自己是郑州人,河南地区也是去了很多地方,包括回老家的县城。这一两年每年都回去,基本上对国家的发展,以及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有了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总结一下感受最深刻的几点吧。

一、发展迅速。在新加坡的时候还感觉不是很深刻,因为新加坡也在快速地发展和搞建设。来悉尼了以后感触非常深,就像前面很多答主提到的一样,老牌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很慢的,跟中国压根没办法相提并论。澳洲的经济发展其实已经比一大票欧洲国家好了,悉尼也一直在建设,但是速度很慢很慢。我家郑州,这些年郑东新区算是彻底建起来了,短短两三年地铁也已经通了两条线了,还有N条在建设中,一座崭新庞大的新机场拔地而起,各种各样的高架桥、快速路、新的四通八达的高铁线路就更不用说了。从我出国前到现在,差不多8、9年了,不到10年的时间里,郑州几乎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城市规模和人口也已经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当然了,房价也翻了很多倍。

二、快节奏,高压力,社会普遍浮躁,安全感低,幸福感低。这一点相信很多人也都有同感。与快速发展如影随形的是快节奏和很大的压力。回国后感觉生活节奏快了很多,每个人都像绷紧了弦的机器在奔波,不管什么阶段什么年龄层,生活压力都很大。很多答主提到了雾霾,郑州更是雾霾的重灾区,甚至比北京还严重很多,可能仅次于河北某些能源钢铁城市。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到处的工地和建设项目,拥堵不堪的城市,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以及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和不相匹配的工资水平,让很多人都喘不过气来。可能有些人觉得郑州二三线城市没资格说压力大和房价高,但是郑州对于河南其他地方的人民来说,已经是他们可以追梦的地方了。他们可能学历不高,可能能力不够强没办法去憧憬北京上海的生活,能在省会城市扎下根,对他们已经是很大的目标了。而知乎精英们在北京上海的焦虑,他们在郑州这个二三线城市一样都有,甚至更严重。毕竟,每个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

三、市场经济不完善,法制建设还在初级阶段,很多地方不够透明,创业就业好机会不多,普通人仍然向往公务员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正式编制工作。这一点可能为很多知乎精英所鄙夷,但是在河南的确是这样的。甚至我可以推测,在中国的很多其他地方,仍然也是这样的。高度市场经济化,法制建设程度较好,公民权利能较好受到保障的中国城市,可以说仍然屈指可数。很多人仍然追求稳定,追求“铁饭碗”。

四、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这一点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能够感受到,北京上海深圳的中国,和南京苏州杭州的中国,和武汉成都重庆西安郑州的中国,和广大叫不上名字的3、4线城市和小县城那里的中国,是不同位面的中国。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自身条件有优有劣,造成了今天这样一个撕裂的中国社会。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阶层对生活的感受,也是天差地别。

最后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其实国外国内,到了今天,已经没有说绝对意义上的哪里更好哪里更糟糕了。首先“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就很模糊,郑州和北京都在中国,但是这两个地方在各个方面差别都很大。新加坡和悉尼也都是国外,但是同样差别很大。但是普遍意义上说,高度发达的地区,国家,仍然有他们一定的优势,比如市场化程度高,法治程度更高,环境更好,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工作压力较小,有比较多的时间陪家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国内有国内的优势,最关键的就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有着无限多的可能性,给有梦想去闯的人们提供了很好很大的舞台。

对于我自己来说,回国期间的经历让我更确认了我可能更适合在国外生活吧。我无意抨击国内社会有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国外都曾有过,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20世纪初的美国也是一样的。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开放,这些问题终有一天都不再会是问题。我们也会变得法治和人性化,也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也会重新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期待着祖国变得更好,也相信这一天会来到。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可能不太适合,也没有能力,去创造下一个阿里、腾讯,或是大疆,对于个人来说,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能过上小康的生活,压力不要太大,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里慢慢地过日子,可能才是我想要的。

感受大概就是这样吧。

user avatar

最大的感受太窒息了。

国内每个人都活得太急了。北京上海第一班地铁凌晨五点就开始运作,最后一班要到晚上十一点,意味着除去24小时运营的公交,整座城市停歇的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其他城市同样如此。

回国后不久,我去了成都旅游,这里一向被称为安逸之都。由于在英国实在排了太多次队(英国人非常非常非常热衷排队),留下了点阴影,所以去成都特意避开了节假日。结果某天早起出门不幸赶上了早高峰的尾巴,地铁搭载着十几个车厢的人摇摇晃晃向前驶去,这个画面和釜山行里的丧尸没什么两样。我本科一成都同学听了我的吐槽后笑笑,人要吃饭赚钱在哪里都一样,成都朝九晚十的工作时间非常普遍,不信你再坐一次晚高峰,保准人都是一脸生无可恋。安逸不过是表面一袭精致的华袍,里面长满了虱子。

每个人都急匆匆的起床,急匆匆的上班,急匆匆的回家。每一天都过得很紧张,从早奔波到晚,有做不完的事。

急着结婚,家长都特操心找对象,早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一室友的妈妈都开始给她发照片让她相亲了。谈恋爱了催结婚,结婚了催生孩子,生了催啥时候二胎......这些我虽然没亲身体会过也是有所耳闻(我估计我也快体会了,过年时我外婆还特意打电话来说她的遗愿就是看我结婚……

急着买房:房价又涨了,再不买就来不及了;没有房的人,注定漂泊一生;有房才有家......

对成功的定义也很单一,很多人把一些冠冕堂皇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我要升官压迫别人,我要发财找一个漂亮媳妇,我要朋友圈全是世界各地五星级酒店的定位......随波逐流对着一个几万块的pvc袋子说好看好看?地位的象征罢了。我那大学就被催相亲的室友,她爸妈让她找对象也得是医生/金融/律师之类的“精英”(还好我爸妈没这个要求

国内的人终日活在被焦虑和忧惧织成的大网中,担心所谓的剩女定律不停相亲,担心每月要还的房贷车贷不敢停歇,被无形的手推着走。

英国人好像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都是怎么开心怎么来。

为了寻找心中热爱,一辈子都在换工作、旅行和探索自我的人屡见不鲜。

没人觉得30岁不结婚是罪过,40岁50岁还在恋爱的人比比皆是。

也没人觉得一辈子租房有任何不妥,我认识的大部分外国朋友都没有自己的房子,每天搭公交骑自行车上学上班,但其实英国房子车子都比较便宜,在国内买套三居室的钱,在英国能买栋别墅。加上工资社保水平,蓝天白云,生活质量真的挺高。

我永远想念我在英国留学的一年,虽说reading读不懂paper挤不出来很痛苦,可汲取知识和思考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彼此文化碰撞,包容并接受差异,在Fitzwilliam Museum亲眼目睹那些屏幕里才能看到的场景,都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但在英国我永远觉得我是个异乡人,回国才让我有归属感。

留英时孤独是常态。英国人的社交圈是不太好融入的,一起上课一起晒太阳一起吐槽,甚至每逢见面人家就要对你绽开如花般笑脸,这都不叫融入。当初中二的我热衷于分享中国美食,兴致勃勃叫两个英国同学一起煮火锅,借此增进感情,结果被人家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给拒绝了两三次,我也只好每次配合一个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后来我也就不幻想能够交心了。而在国内,无论做什么都能找到人陪同,上厕所都有人帮忙把风。

国内太方便了。手机支付就该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坐公交都可以在手机软件上扫码,再也不用像在英国那样拿着袋子装着一堆被找的便士哐当哐当地赶公交!出门买东西完全不用带钱,路边卖烤红薯的大爷都放着一个二维码。

懒得做饭又不想出门,在美团饿了么上点外卖就行,外卖小哥半小时就能送到家门口,就两块钱配送费,买菜买日用品也一样,啥都不耽搁,方便你我他。想起英国的deliveroo和hungry panda,真是贵得心在滴血慢得望眼欲穿。

去医院完全可以在手机上预约取号,甚至直接可以线上就诊。

打车和司机越好时间地点按时上车就行。

中国菜真的天下第一。在英国没有一天不想念中国菜,回国第一顿饭吃得我热泪盈眶。英国没什么好吃的,把剑桥描绘得美轮美奂,对英国眷恋无比的徐志摩,也专门写文章说“英国最好吃的菜就是外国菜”批评英国才难以下咽。英国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样,沙拉、土豆、三明治、鱼薯条,有火锅香吗?有烤肉香吗?有妈妈做的饭香吗?

国内夜宵摊凌晨依然人头攒动,而在英国晚上饿了,那就只能挨饿了,英国这时候没有店是开着的,街上只有醉汉和乞丐。

......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2014年我曾去英国交换几个月,那时第一次回国,超级舍不得,逢人必夸英国如何好如何好:我们学院的老师也太古板了,哎我给你说IC有个大肚子可爱老头讲课甭提多有趣了balabala;公园怎么全是社区大妈在跳广场舞啊,自由飞翔我都要听吐了,海德公园简直完美,我在英国最喜欢去逛了,一逛心情好一天,有时候还有无座音乐balabala;面包房的三明治变难吃了诶,英国超多三明治,啥啥龙虾啥啥金枪鱼啥啥培根,都好吃...哈哈二十来岁的时候还是太年轻。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说过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在英国留学的一年我会铭记,但个人而言,我觉得英国比较适合安稳过日子的人,国内适合有能力有头脑的人,也不能说自己就比别人有能力有头脑,只是想趁着年轻努力看看罢了。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我另外的回答:

准备留学的朋友

可以关注我的专栏,全实战干货:

申请美国的同学,可以关注哥大学姐的专栏,超级系统:

user avatar

2019/06更新回国近四年的时候的一些感受。

留学生的就业 具备的语言技能和对国外文化的认知优势在逐步减弱,以及就近几年接触到的海归来讲(主要是美+英)。美本由于越来越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在留学期间更多抱团和对美国文化理解的减弱,甚至不屑于了解和融入,还有好几次遇到“名校毕业”的小孩子写两三句英语语法错误就一堆不忍直视。不过另一方面对比国内大学毕业的小孩,相对来讲在外留学过的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会强很多,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要好一些。由于自己上的是lac,导致对美国的教育理念认同感非常强,最好的教育应该教会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怎样去获取知识,和对知识的兴趣。国内能感受到大学四年在认真学习成长的人好少,很多研究生导师博导专家之类配不上学者的名号,都在认真赚钱和压榨学生劳动力价值。很多年前去北航北理听过高数之类的几节课,大家都在玩手机,老师讲课毫无兴致跟背课文没差别。作业混混就过去了,可能只有考研或者想出国的少部分人在认真努力。工作后面试过许多小朋友,底子不扎实没硬技能傍身想法很多,眼高手低。举个例子985/221出来学计算机专业的,但不会写代码。或者学的是工程管理你问他专业课都讲什么,说自己”也没学什么”。

生活质量 我清楚地记得12年冬天回北京的时候晚上下了飞机整个城市的空气都是土黄色的,浓重稠密让人喘不过气。15年回来之后这种天还是出现了几次但严重程度减轻了,到了18年冬天和19 家里备的口罩就没用过了。从治理污染到城市发展到国际形象,每每看到祖国的快速发展变好以及政府的强大执行力真的倍感自豪。当然城市规划和人文方面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的,比如你养狗的话会发现找不到什么能带狗去玩的dog park,公园都不许带宠物进入。再比如你也不会在公共场所看到很多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或者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毕竟我们的地铁啊公交啊健全人上个车都得经过N级楼梯加排队加被推挤。这样的不便之处数不胜数,但整体在向着更好的地方发展。

薪资涨幅和事业发展 对比还留在国外的朋友们,最大的感受依然是”变化”。回国工作的这四五年里我在的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大家纷纷谋求垂直领域挖掘更多价值,或转向出海。工作职责上除了之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一个team”,还经历了自己及几个同事/朋友在一家公司内的多次升职加薪,而留在国外的朋友更多通过跳槽来寻找新的工作内容和加薪。

虽然国内薪资起点要低一些,但因为机会多,竞争大,能干的年轻人很容易找到合适自己的机会并一路打拼向上。当你拼搏的密度远大于同等时间内的海外职场人时,自身的提升速度也可以同等增长。当然就不要考虑什么work life balance了,个人一直认为想要balance是不可能的,生活全在于你怎样prioritize,一定会有个优先级。每每回顾起来不同的人的故事,包括认识很多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也不是名校毕业的,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了很多机遇过上了中产生活,都会想到之前在美国看的一个纪录片《Young and restless in China》这两个形容词真的是对中国的一代代年轻人最好的描述。

------------------------------

一年之后再对以上个人感想进行补充:
女性的歧视(很多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工作中熟络的同事时不时就会冒出“你是女生啊没有那么大奋斗压力”,“你一个女孩子blah blah” “女孩子不要太强势,太过独立不好找男朋友” 这种凡事先拿性别说话的语气存在于包括我爹在内的几乎所有男性身上;
生活中年长一些的朋友,包括女生,也总会说“女的年龄越大越不值钱,就不好找男朋友了” 等等


职业发展上目前我的感觉也是女性由于生育或者婚嫁受到的歧视更多,职场天花板也更明显,这方面自己还没经验就不展开说了,等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再来

______

15年6月回国一个月的时候写的,可能跟之前的答案比信息更多的是两国的工作差异,之前在美国从本科研究生到工作待了6年

1. 每次飞机下降的过程都感觉是一个进入充满土黄色雾气的大壳子的过程。

2. 回来一个月内出差乘飞机6次,无一准点,且都没有提前通知。(天真如我,每次广播说要起飞啦blah blah之后我都乖乖关上手机开始睡觉,哪想到每次睡醒之后飞机还在原地或者只是往前走了几百米)

3. 飞机晚点如果没有广播空气里会弥漫着躁动,如果有广播那广播之后机舱里就是各种抱怨和找空乘问怎么回事。当然还有大家都睡着了的情况2333

4. 刚回来的时候非常想念我的车,觉得出行好不方便。装好并熟练运用各大APP之后觉得出行实在是太方便啦!还这么便宜!

5. 原来我在公司做的事情非常局(zhuan)限(zhu)的,现在我一个人做以前一个team做的事儿。

6. 总收入少了40%,到手的钱少了20%。生活上的幸福感增加,工作和人际上的焦虑和内心爆粗口的频率上升。

7. 以前成天开着邮件,各个部门以及和客户的沟通基本都通过邮件完成;现在邮件少了很多,大部分沟通是微信和电话完成的。

8. 以前上班是上班,下班之后基本只有5%的时间会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休假就把工作完全交接,自己处于失踪状态;现在下班或者周末也都依然在操心上班的事情,莫名感觉责任重大了许多,还听说很多同事都不休年假。

9. 工作上之前从来没有人拿我的年龄或者长相或者性别说过事,可能亚洲人整体看起来都年轻太多?现在看起来年轻和实际年轻被同事和上级提及好多次,关联行为包括跟客户铺垫虽然她看起来年轻,但是xxxx (怪我咯?);以及提醒我没有时间的积淀可能不太能调用的起来资源和建立威信。

10.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对吃没太大要求,自己做饭或者在屈指可数的范围内挑一家餐馆去吃,每吃必po图炫耀。过了晚餐不再进食或者不吃晚餐很容易做到;现在经常选择困难症,好吃的太多了什么都想去试试,除了川菜粤菜还有这么多菜系小吃和夜宵,恍然醒悟之前晚上可以不吃不是自己自制力多高,是真的没啥可吃啊!

11. 刚回来因为对翻qiang不熟练一度不想再上网;现在除了优土 鳖还没掌握,其它一切尽在掌控中,尤其是发现谷哥不用翻就可以访问之后乐开了花;其它视频网站不再重要了因为我根本没时间关注。

12. 之前一周跟爸妈视频一次,每次会聊很久;现在母上大人每天都找我,父皇遇到问题就会问“需不需要我们去帝都帮你...?” 进入了父母监控范围意味着:自己在外多年的独立点数在我下飞机那天被完全清零了。

13. 从前一直觉得没人跟我提相亲找男朋友的事是我妈一向开明大义的结果;没想到她最近都有了让我平时出差周末去啥啥勿扰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你我的亲妈?

14. 从前周围大家学校背景都差不多,工作环境里除了招聘也基本没人会提及学校和排名;现在从哪毕业的比以前重要了好多,被提及次数暴增;工作上某些方面对我的期待不切实际的高,生活里不是被叫学霸学神就是直接打了富二代的标签(这里fake it till be it会不会然并卵哈哈)。

15. 大部分同龄人:女生都在思考怎么更快更好得嫁出去;男生都在烦恼怎样更快更轻松得赚大钱

16. 10个人里有2个已经在创业,1个走在去创业的路上,剩下的7个里面有5个都在眼巴巴得看着想哪天炒了老板鱿鱼甩手去创业。 10个人里面有8个在炒股,8个都要上天台。(还见证了15年6月-10月a股的奇迹)

15. 曾经大二迷茫期一度崩溃想回国,现在压力大烦躁的时候偷偷想,如果换个选择会怎样;适应新环境的不适感随着年龄增加加剧了,可想想好吃的和能经常见到家人及狐朋狗友的福利就一切都重新明朗起来了。

user avatar

最大的感受是,回国后就必须要正视很多出国时你可以无视的傻X,因为他们现在真的可以伤害到你了——从各种意义上。

所以相比那些出国后功成名就的国人,我最最最佩服的是那些出国后功成名就,再回来还能延续甚至更加成功的国人——这适应性,打个比方,就是高到了无论EVA还是高达都可以随便开的地步。

没错,说的就是我的偶像施一公老师。

user avatar

治安好,发展极速,但总有种形容不出的不对劲,嗯,不安全感。

我是10年出去的,每次回来,都有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去前大家还在用校内网,qq,手机短信,现在这些几乎没人用了。我第一次回来是一年半后,中间的微博没赶上就直接微信了。到现在出门不带钱包只带手机就好,这五六年的加速度有些恐怖。

这五六年期间,杭州开了地铁,我家乡三线小镇城镇改到我彻底不认识。以前去奶奶家外婆家的的几乎都荒废了,各种高架改变格局。银泰什么的全来了,在戛纳16年前才开了第一家星巴克,我那个三线小镇已经开了5家了。

我家人搬了家,搬到几年里冒出来的一个全新的城。

因为每隔很长时间回去,每次回去听到各种新闻就好像是别人生活的断层。无数人暴富,然后一夜之间又破产了,新的公司诞生和倒闭,结婚生子小三离婚,兄弟分地反目,亲戚融资逃跑,某官员下马连带某片开发区成烂尾,谁谁跑路。

房价涨,物价涨,每次去同一家连锁店吃沙拉,50+一路变成70+,每年涨10%的趋势。

人们购买和攀比欲望可怕。

人们问的问题从如何月入十万,到淘宝店创业月入百万,到融个A轮B轮千万,到小目标一个亿。如同饿鬼,越喂越饿,越吃越凶。

每次回国我开始习惯安排少于一个月,因为能感觉能量的消耗,差不多一个月以后开始全身负能量起来:焦虑,急躁,戾气,没有安全感。

是那种,加速度太大,离心力太大,很害怕一被额甩出去,就不知道要去哪里那种感觉。

并且对这种改变速度和集体疯狂本能感到害怕,害怕急刹车,怕意外,怕不知道该怕什么。感觉有一张网在收拢来,或有一个深渊在不远方,却说不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看着很诱人,但还是把资金移到远方。

user avatar

欧美疫情期间回来国内 解除隔离后放出来第一天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吸了一口气


顿时觉得


这才叫”fresh air”


这他妈才是自由的国度啊!

user avatar

没有专车,没有专职司机,还要坐公交。

没有大厨房,没有大饭堂,没有吩咐一声做你想吃菜的大厨,妈的只能吃外卖。

没有人帮洗衣,还要自己晾,连个冲咖啡的teaboy都没。

小弟不懂脸色,光汇报问题,no pro. fine. dont worry一次都不说。

出门不带保镖连吵架都不敢跟人吵(感谢更哥提醒)

啊!

然而并不想回伊拉克。

还是愿意跟祖国人民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本来打算等大家羡慕嫉妒恨的时候放图自证清白来着,结果你们早看透了,继续发点儿:

····························

镇楼之宝:

底格里斯河的十年王八。

油价:45第纳尔,合人民币两块二毛五(放大就能看到!)

把我坑瘸了的电工队长和偷了我一卷紫铜电缆的保安

家境不错的农民家

两河平原上的落日

前面说的大饭堂

当地特色

我们看门的画家和作品

村长(家族大佬)家的议事大厅

先到这儿,好像专车和专用司机还没出场,先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回国后最大的感受,如果非要挑一个最突出的,那就是一个词——“熟悉”与“陌生”的并存,而且这种并存的张力,比我预想的要大得多。出发前,脑子里构想的回国场景,总是有那么点理想化的滤镜:重回熟悉的街道,再尝一口家乡的味道,和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聚会,一切都像当年一样,只是自己多了一些经历。然而,真正落地的那.............
  • 回答
    退伍回来后,最扎心的事情,不是因为部队的生活有多么艰苦,也不是因为自己没能继续为国家服务而遗憾,而是那种 身份的剧烈落差和融入社会时的巨大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地扎着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无力和失落。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最让人扎心:1. 从“精英”到“普通人”的落差,被社会“.............
  • 回答
    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无疑是一个庄严而感动的日子。看到先辈们带着尊严和荣誉回到祖国怀抱,每一个中国人都心潮澎湃。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太多太多,要说印象最深的,那一定是他们那种不怕牺牲、不畏强敌、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付出一切的崇高精神。如果要详细讲述,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谈谈那.............
  • 回答
    记忆里那片金黄,至今仍能唤醒我味蕾深处的渴望。那是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的迷宫般的老城里,我偶然闯入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没有菜单,只有老板娘用带着浓郁香料口音的法语询问:“Tagine?”我点头,然后,一场味蕾的奇遇就开始了。我点的是最经典的鸡肉柠檬橄榄 Tagine。端上来的时候,那造型本身就足以让人眼.............
  • 回答
    在国外漂泊多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什么在国内时不理解,回国后才恍然大悟的道理?” 这其实是个有点沉重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是要付出点代价才能真正领悟的。我曾经以为,在国外的生活是一种极致的“独立”与“自由”。是的,经济上的独立是肯定的,你得自己挣钱、自己花钱,学会精打细算。但更让.............
  • 回答
    这位90后留学生回国做住家保姆5年,月入过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但同时也值得深思的职业选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并探讨其他可能令人意想不到的职业选择。关于这位90后留学生回国做住家保姆5年,月入过万的工作选择,我的看法是:总体来说,我“看好”她的工作选择,但这需要一些前提和更深入的理解。 看好.............
  • 回答
    浙江商人花270万元包机回国治新冠,这事儿确实让人关注。咱们来聊聊这背后的一些事儿,以及在海外确诊了,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浙江商人包机回国的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经济实力和应对方式: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钱能“办”的事儿确实不一样。270万元不是小数目,能拿出这笔钱来,说明这位商人的.............
  • 回答
    嘿,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要是真有这么一罐金条,我肯定得好好琢磨琢磨埋在哪儿,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地把它挖出来。穿越到清末那会儿,说实话,可不是个省心的事儿,得考虑的因素太多了。首先,我得想清楚,我穿越过去是多久?待多久?如果只是短暂的一两天,那问题不大,找个隐蔽点的地方,做个记号,回来就赶紧挖。可万一我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涉及到我的成长经历、情感连接、职业规划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如果让我详细地回答“毕业后,你愿意回山西吗?”,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阐述:1. 我与山西的情感连接:根与魂 故土难离的眷恋: 山西是我的家乡,是我的根。在这里,我经历了童年、青少年,留下了无数的青春记忆。我的.............
  • 回答
    2018 年后,我还会不会回到北上广深,这个问题,说实话,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你问一个离家多年的人,会不会再回到那个从小长大的城市一样,答案里有情怀,有现实,有无奈,也有新的可能。首先,聊聊那些年我们为什么去了北上广深。那时候,年轻气盛,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觉得这四个字就是机会的代名词.............
  • 回答
    疫情结束后是否毫不犹豫地回到一直打拼的城市,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评估这一选择: 一、疫情后的城市本质:变化与不变1. 经济与产业的韧性 不变性:核心城市(如一线城市)的经济基础、产业体系(如金融、科技、制造业)在疫情后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想啊,前任突然找你,说想复合,这本身就够让人心头一震的。你可能一下子就把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儿暂时放一边了,开始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心里头也涌起一些期盼,觉得是不是还有机会,是不是对方也反省了,成熟了,想重新开始。你带着点小心翼翼,又带着点小小的激动,回复了人家.............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学校专门给退役的大学生士兵设立独立的宿舍,这事儿怎么看?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挺好的尝试,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同学们,但具体效果嘛,还得看怎么落地,以及同学们自己的感受。首先,咱们得承认,当兵这段经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段简单的“挂职锻炼”.............
  • 回答
    老罗又要回来折腾科技圈了,这消息一出来,圈里圈外都炸开了锅。 说实话,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老家伙,还能折腾得动吗?毕竟,他之前的几次“折腾”都挺轰轰烈烈,但也留下了不少唏rette 故事。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锤子科技用户,我对老罗这个人总有种莫名的情愫在,他身上那种不服输、敢于挑战的劲.............
  • 回答
    星巴克最近又一次悄悄地涨价了,这消息就像朋友圈里那些“转发抽奖”一样,每次出现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客服那边也给出了回应,说“只针对部分饮品和食品调价”,听起来好像力度不大,是个“有限的调整”。但说实话,星巴克这几年给我的感觉,就是“部分”这两个字,好像在以一种不那么显眼的方式,不断地渗透到价格表上。.............
  • 回答
    哇塞,这消息简直就是给漫威粉丝的一份大礼包!5月3号那天,我感觉整个互联网都因为漫威宇宙回归特辑的发布而沸腾了!尤其是《永恒族》的片段和档期终于曝光,这绝对是重磅中的重磅,让人激动得不行。我的感慨,简直是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兴奋和好奇:首先,《永恒族》的出现,让我感觉漫威宇宙真的要迎来一次史诗级的扩.............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明末,并且有幸能建立自己的王朝,我会在国号的选择上花费很多心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承载着我治国理念的初心,以及我对未来江山的期许。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国号,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质:1. 寄托某种美好寓意: 能够体现我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例如和平、繁荣、统一、安定等等。2. 易于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特别是来自那个你最信任、最不想有任何误会的好朋友。当他们带着一丝受伤和不解质问你“你咋不告诉我”的时候,心里确实会涌上一堆情绪,有点措手不及,但又必须给个回应。首先,别急着辩解或者找借口,那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深吸一口气,看着对方的眼睛,用真诚的语气开始。可以先承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是《西游记》后二十回真的就这么消失了,那可真是太可惜了。不过,既然问了,那我就斗胆来捋一捋,如果是我来续写这最后的二十回,大概会往什么方向去琢磨。首先得想想,这后二十回承载的是什么?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护送唐僧取经的终章,是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功德圆满。所以,续写不能.............
  • 回答
    哇,这句话听着就让人心里暖烘烘的!当婆婆这么说时,我一般会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然后认真地看着她,这样回复:“妈,您这话我真的太感动了!能听到您这么说,我感觉特别安心和踏实。说实话,结婚之前我心里也多少有点忐忑,毕竟以后就要跟您和爸爸一起生活了,就怕自己做得不好,让您操心。您现在这么说,就好像给我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