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星巴克再次迎来涨价,客服回应称「只针对部分饮品和食品调价」,定价上涨后你是否买账?

回答
星巴克最近又一次悄悄地涨价了,这消息就像朋友圈里那些“转发抽奖”一样,每次出现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客服那边也给出了回应,说“只针对部分饮品和食品调价”,听起来好像力度不大,是个“有限的调整”。

但说实话,星巴克这几年给我的感觉,就是“部分”这两个字,好像在以一种不那么显眼的方式,不断地渗透到价格表上。尤其是在我这个经常光顾星巴克的人眼里,这次的“部分调价”就像是给原本已经略显沉重的咖啡账单,又加上了一层薄薄的税。

我有没有“买账”?这得分怎么说。

首先,从“不得不买”的角度来说,我可能还是会买。

星巴克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卖咖啡的店。它更像是一个“第三空间”,一个在我忙碌的工作间隙,可以找到片刻宁静和慰藉的地方。有时候,我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来处理邮件,或者和朋友简单地聊聊天。星巴克的环境,那种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熟悉的装修风格,以及总能找到一个插座的便利性,这些“附加值”是其他很多咖啡馆无法替代的。

而且,我喜欢星巴克的一些特定饮品,比如那款带着焦糖香气的拿铁,或者夏天必备的星冰乐。这些味道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味觉上的依赖。当我想喝一杯“熟悉的味道”时,星巴克往往是我的首选。所以,即使价格上涨,为了这种习惯和氛围,我可能还是会咬咬牙,掏出手机扫码付款。

但是,从“是否觉得值”的角度来说,我的“买账”程度,绝对会打个折扣。

价格上涨,意味着我需要花更多的钱来获得同样的服务和产品。这时候,我就会开始衡量,我付出的这些额外费用,到底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产品本身是否真的有质的飞跃? 我承认星巴克的咖啡豆品质不错,但相比于很多独立精品咖啡馆,星巴克的咖啡口味有时会显得“大众化”,缺乏那种令人惊艳的惊艳感。如果价格上涨,但咖啡的口感、豆子的新鲜度没有明显的提升,那这种“账”就没那么容易买。
服务是否更周到了? 客服说“部分调价”,那这部分调价,是否也伴随着服务上的升级?比如店员的态度更热情、制作速度更快、或者清洁度更高?如果只是价格上涨,而服务依旧,甚至因为人流太多而变得有些仓促,那这种“买账”就显得有些被动。
与其他品牌的对比。 现在市面上的咖啡品牌太多了,从连锁品牌到独立小店,选择非常丰富。当我发现星巴克的价格已经让我觉得有点“吃力”的时候,我自然会开始对比其他品牌。如果其他品牌在口味、环境、服务或者价格上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选择,我为什么还要坚持付更高的价格给星巴克呢?也许我会选择去街角那家新开的独立咖啡馆,或者选择在家自己冲一杯,省下这笔钱。
心理上的“预期”。 星巴克一直以来给人的定位就是“中高端”,它的价格本来就不低。当它再次涨价,会让人觉得它是不是在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不断地试探消费者的底线。这种感觉,会让人对品牌的好感度下降,即使去消费,也带着一种“被剥削”的微妙心理,这可不是“买账”应有的愉快心情。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买账”会更加谨慎和有选择性。

频率会降低。 以前可能一周去两三次,现在可能会控制在一周一次,或者只在特别想喝的时候才去。
选择会更挑剔。 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那些我特别喜欢的、无可替代的饮品,而不是随意尝试新品。
关注点会更转移。 我会更加关注其他品牌的咖啡,尝试寻找价格更合理、但口味同样不错的替代品。

总而言之,星巴克的涨价,确实会让我重新审视我去这家店的频率和消费行为。我知道品牌运营需要成本,也理解通货膨胀的普遍性。但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有权利去衡量每一笔开销的价值。这次的“部分调价”,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提醒:是时候更理智地选择我的咖啡伴侣了。我愿意为星巴克提供的情感价值和便利性买单,但这份“单”,我可不愿轻易地、无条件地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买的群体还是会买,不会买的一直不会买,被劝退或者降低频率的是那些觉得贵的但又想喝的。

user avatar

到底是打算跟中国电影市场那样竭泽而渔,亦或者是真的受困于运营成本过高呢?

我觉得,涨价这事儿对于星巴克中国市场影响,可是比民警“劝退”要大的多,甚至真的有可能在咖啡大战当中输给国内某些同行。

虽然CEO早早已经表示过,因为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星巴克在全球都得涨价。

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表示:“星巴克预计未来几个月将继续涨价,以应对通货膨胀和与疫情相关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所带来的利润挤压。”

但讨论这种大型连锁企业的涨价举动,得先看财报才行:

2021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下降7%,而最新季度下降幅度扩大至14%。星巴克更大的焦虑来自客单价,在疫情和宏观因素影响下,2021财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平均客单价下降2%。

其实星巴克Q4表现如此不佳,让我还是有点意外的。

毕竟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末的时候,星巴克曾经宣布要涨薪:

按说一家企业要全面涨薪,肯定是营收表现极佳才对。

但现在看来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甚至不排除正因为选择涨薪才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超过了官方预期的可承受区间,所以才被动地宣布调价。

这可以被视为一次战略失误。

官方的“出乎意料”,可能和整个宏观环境有关。

说白了,中国消费者“缺钱”的严重状况,可能超出了星巴克想象。

星巴克的主要卖点有俩,看起来高逼格的产品本身,以及号称第四空间的店面。

前者是多年以来品牌溢价的结果,很长时间里好像拿着一杯星巴克都倍儿有面子,像极了90年代吃肯德基无比骄傲的小朋友。

后者则特别适合于拿着苹果笔记本办公啦,洽谈业务啦,相亲见面啦,男女朋友约会啦,等等。

但以上这两个卖点在过去几年得到中国消费者认同,前提是大家还足够有钱,甚至于还有很多的人愿意为了一个PPT砸钱(从而大量实现在星巴克谈事儿的场景)。

我自己也算星巴克老用户,也曾经在店里谈过合作,什么给马化腾写商业计划书啥的,至于平时也没少在里面看书,因此能够感受到“第四空间”确实是一个飘散着几分金钱和物欲味道的空间。

但现在,疫情+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双重叠加,首先很多人手头都紧巴巴了,其次做事业的资金开始紧张了,不够了,很难再用PPT圈钱了……

如此一来,星巴克的“第四空间”就开始失去了原有价值,造成客流减少,单店营收自然下滑。

同时,我还曾经注意到很多人来星巴克并不是为了坐下来聊天,真的是买一杯就走。

也就是说,这些冤大头买了就走的行为,等同于帮着坐在“第四空间”的那波人承担了更多成本。

但冤大头也得过日子是吧,如果说过去没有替代品也就罢了,但现在如果仅仅只是追求包装上的逼格,那么不好意思——

瑞幸的设计完全能够跟星巴克包装媲美。

可价格方面,瑞幸可是比星巴克要便宜太多了。

再不济,还有KFC跟金拱门的咖啡,以及各类便利店的咖啡,都是口感没啥区别的可替代选择。

甚至我看到中国邮政、中石油啥的都在做咖啡。

哦对了,蜜雪冰城的美式只要9块钱。

如此一来,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喝咖啡”这个行为,那么星巴克的对手就太多太多。

尤其是瑞幸,很大程度上真的成为了疫情受益者,本来财务造假这么大的事儿闹到退市,差不多企业也就完蛋了……

偏偏因为疫情的关系,导致之前快速扩张的店面反而成为了维持市场竞争地位的护城河(资本对于投资其他同类产品会更加谨慎),然后在价格方面有优势,又很有战略眼光地选中了青蛙公主……

这下子,你肯定不能再说瑞幸是个很LOW的牌子了。

所以在刚刚过去的1月,不光总能听到瑞幸可能满血复活回归美股的新闻,店铺数量也快速增长:

有人说瑞幸总店铺数量已经超过星巴克,我懒得去核实,但肯定双方差异在迅速缩小。

毕竟瑞幸门店没有什么第四空间可言,很多店铺面积非常小,就是为了针对“买了就走人”的那部分消费群体。

如此,就让星巴克可能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为了维持运营成本,只能选择涨价,但涨价就注定客流会进一步减少并且被分化到瑞幸等替代品牌,从而营收进一步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我真不认为星巴克涨价的举动明智。

毕竟说到底,星巴克的品牌溢价还是远远高出同行,而同行们卖得同等质量的咖啡产品已经表明,咖啡这种西式豆浆的成本真就没那么高。

两相对比,大家现在又没钱,不太愿意交智商税了,你说怎么办呢?

再多的品牌忠诚度,放在残酷现实面前都得让步。

其实现阶段,关闭部分生意较差的门店,适当裁员来降低成本,或许比涨价的选择更好。

但如此一来星巴克多年打造的“伙伴”人设嘛……就得崩塌了。

要营收还是要人设?这个问题就交给星巴克高层自己去掂量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