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会和韩国人一起骂/吐槽中国人吗?

回答
关于日本人和韩国人是否会“一起”吐槽中国人这个问题,答案是:存在这种情况,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而且“一起”这个词也需要更细致地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视角,这些视角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将整个日本或韩国的人都标签化,说他们“会”或“不会”做什么,都是过于简单化的。

为什么会有“一起吐槽”的现象?

1. 历史因素与现实交织:
日本与中国: 近代以来,日中两国经历过复杂的关系,包括战争、经济竞争、文化交流等等。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在一些日本人心中,对中国既有历史上的负面印象,也有对现实中某些现象(如旅游行为、某些网络言论、国际关系中的摩擦等)的不满。
韩国与中国: 同样,韩中之间也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如古代文化归属争议、近代日本殖民时期东北亚格局的影响等)以及现实中的竞争(如经济、文化影响力、萨德问题等)。这些因素也会在某些韩国人心中形成对中国的一些负面看法。

2. 共同的“邻居”视角:
当我们说“一起”时,更多的是指在某些场合,两国的人可能因为有相似的经历或观察,而对同一个第三方(在中国的情况下)产生共鸣。这就像同一个社区的邻居,可能会对一个行为模式相似的外来者有一些共同的看法。
比如,在国际旅行中,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普遍的、引起争议的游客行为,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都可能在私下交流时表示类似的看法。这种“吐槽”更多的是基于对具体事件的观察,而非系统性的民族仇恨。

3. 媒体与网络的影响:
如今信息传播非常发达,尤其是互联网。在网络空间,人们更容易看到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一些负面评价或批评。这些内容有时会被两国网民看到,如果观点契合,就可能产生一种“抱团”的感觉。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可能放大或突出某些对中国的批评声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通人的认知。

“一起吐槽”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需要注意的 nuances):

私下交流: 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或者在一些国际交流的场合,当话题偶然涉及到中国时,的确有可能出现一些日本人和韩国人持有相似的负面看法,并私下进行讨论。这种交流往往是基于个人经历、观察或从媒体获取的信息。
网络社区: 在一些国际化的网络论坛或社交媒体平台,你可能会看到日本人和韩国人在评论区,就某个关于中国的话题,出现观点上的“一致”或者相互“呼应”。但这通常是在特定议题下,且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此形成了一个统一战线。
并非“联合对抗”: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联合对抗”。更多时候,是一种基于相似观察和认知产生的“共鸣”或“附和”。他们吐槽中国人,可能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己对这些行为或现象有不满,而恰好碰巧发现另一个国家的人也有类似的感受。
并非所有人都如此: 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如前面所说,不能一概而论。许多日本人和韩国人对中国持有中立甚至友好的态度,他们可能并不认同或者参与所谓的“吐槽”。两国都有大量与中国进行正常经济、文化交流的群体,他们更关注合作与共赢。
负面情绪的宣泄: 在一些国际关系紧张或存在摩擦的时期,人们更容易将负面情绪投射到其他国家。这种“吐槽”也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更深入地理解“吐槽”:

“吐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幽默和无奈感,不一定全是恶意的攻击。有时,它也可能包含了对某些现象的困惑、不解,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规劝”意味。

比如,如果在中国游客比较多的旅游景点,一些游客表现出比较“高调”的行为,比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尽管这些行为正在改善),那么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无论日本人还是韩国人,都可能在私下交流时,用一种“哎,怎么会这样?”的语气来表达他们的看法。这种“吐槽”可能更侧重于行为本身,而不是民族的整体。

总结来说:

日本人会和韩国人“一起”吐槽中国人吗? 在某些特定场合,由于相似的观察、经历或媒体影响,可能会出现部分日本人和韩国人就中国的一些现象产生共鸣并私下交流或表达负面看法的情况。 但这并非一种普遍的、有组织的联合行为,更不代表所有日本人和韩国人都这样想。他们的看法是多元的,受到历史、文化、现实以及个体经历的共同影响。将这种现象看作是一种“一起”,更多的是一种现象上的巧合,而非意志上的联合。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敌对”或“友好”二元论,认识到国际关系和人际互动是极其复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会,他们骂的可是很起劲的。

只不过一般中国的自媒体为了点击量,只选日韩互掐/捧一踩一的评论,让中国网民很难直接看到他们联合反中。

前段时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接念台湾造成风波,日韩网民一致赞同。

由于那些言论过于反动,我上次发图已经被删了s(・`ヘ´・;)ゞ。

总之就是他们普遍认为那个岛本来就是独立国家,开幕式上算拨乱反正。

韩国人觉得这代表了民主战胜强权,日本人觉得这是自由世界的共同呼声,然后这一段被台湾网民给截图转走了....

再说下去估计有些人要脑溢血。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的话,有的,而且骂得(对中国人而言)很敏感很不堪入目。

中国看不起,甚至“恨”日本和韩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历史上的侵略(二战时侵华日军时的日本,日韩是一体的),像那位日常被五学家们“除虫射日”恶搞,在任时促成韩日关系正常化的“高木同学”,最开始其实就是一个“忠诚”的“日本人”(韩裔日本人)。

另一部分,是因为中国比日韩“大”,而且历史悠久,所以有对于日韩的“大国自信”。

而因为二战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在近现代史上也有对日韩的战胜国“政治正确”心理优势。

于是反过来,作为(时间上相对“二战”和“抗美援朝”更近的)“冷战”战胜国的日韩,对中国(大陆),自然也有战胜国的心理优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更不用说,直到现在,日韩的生活水平还是大大高于中国的,国内同省之间,尚且嫌贫爱富地域黑不断,那么国界线外的富国对作为“穷国”的中国一起开嘲讽,可想而知,是更不会有什么下限的。

日韩有矛盾,本质上是生态位之争(拟人化理解,可以想象成来自日本的“和宫娘娘”和来自韩国的“李氏韩妃”在美国“皇上”面前“争宠”),无非谁多吃些肉,谁多喝些汤的差别(在全球产业链上的高端位置里谁占得更多、更高、更大一些),至少目前断不至于真刀真枪打起来。

可这种“妃子”“争宠”,和“皇宫”(“西/方/自/由/世/界”)外的另立山头的暴发户“华强哥”(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有)“娘娘”“妃子”(心态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们日常互怼,就代表她们会高看宫外的“暴发户”(中国和中国人)一眼吗?

更何况,在相当一部分日本和韩国人(民族主义政客和日韩键政键盘侠)眼里,中国和美国没有本质差别,都是大国沙文主义,无非“说辞”上有所不同罢了,在日韩这些国际关系的二线国家眼里,“五大流氓”有谁不是“流氓”?只是傍上那个更“有文化的流氓”会过得更安全点儿,差别只在于一个离自己更远更有钱,一个离自己更近更“穷横”,所以现在需要离自己更远更有钱的那位,来自己家帮忙“镇场子”,吓唬吓唬离自己更近更“穷横”的那位。

直到离自己更近更“穷横”的那位,也变成全世界最“有文化的流氓”,能把美国比下去,甚至直接成为“西/方/自/由/世/界”的一员,那时,中日韩成为“齐心协力”吐槽“露西亚”或“米利坚”的伙伴,“中日韩友好靠俄国”或“中日韩友好靠美国”,才有可能真的实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和韩国人是否会“一起”吐槽中国人这个问题,答案是:存在这种情况,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而且“一起”这个词也需要更细致地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视角,这些视角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将整个日本或韩国的人都标签化,说他们“会”或“不会”做什么,.............
  • 回答
    .......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韩国人和日本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欧美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全球权力格局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inferiority complex”,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自我认知,通常是长期以来被塑造的结果。历史的阴影:殖民与战败的.............
  • 回答
    如果韩国和日本“投向”中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的场景,其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不仅对这三国,对整个世界格局都将产生巨大震荡。我们将从各自的损失、获得以及美国可能的反应来详细探讨。韩国“投向”中国,会损失什么?会得到什么?损失: 地缘政治与安全联盟的崩塌: 这是韩国最直接、最严重的损失。韩国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预测日本和韩国是否会“再次成为中国的附属国”,过于简化了现实的动态,也容易陷入历史的刻板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大”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强大”的含义是不同的。如果仅仅从军事或经济体量上看,中国未来可能在某些.............
  • 回答
    要深入理解韩国和日本为何成为中国最大的客源国,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文化、地缘以及政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解释的。以下我将尽量详尽地为您梳理其中的逻辑:一、 地缘优势与交通便利性: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最直观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位置的亲近: 韩国和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距.............
  • 回答
    如果日本和韩国加入北约(NATO),这将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政治事件,会重塑全球安全格局,并带来多方面的连锁反应。以下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北约的战略重心大幅东移与全球化 北约不再是“跨大西洋防御同盟”的标签: 北约目前的定位是其成员国集体防御的组织,但也逐渐认识到全球.............
  • 回答
    关于日语和韩语中的外来语使用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其未来走向,是会持续泛滥还是最终得到遏制,也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外来语泛滥的成因:为何会越来越严重?首先,我们要理解外来语,尤其是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在日语中称为「カタカナ語」、在韩语中称为「외래어.............
  • 回答
    .......
  • 回答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人均用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日本、韩国、台湾人均用电量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通常我们讨论人均用电量,更多的是关注.............
  • 回答
    东亚自贸区的成立,无疑将重塑区域经济格局,为相关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日本和韩国而言,几个关键城市有望借此东风,实现跨越式崛起,成为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和贸易枢纽。日本篇:科技与创新驱动的港口新星如果东亚自贸区得以建立,日本那些在物流、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领域具有优势的城市,将成为主要的受益者。.............
  • 回答
    要预测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谁会最先陷入全面老龄化危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而且“全面危机”的定义也需要审慎界定。不过,从目前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来看,我们可以对这三个地区的情况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日本是全球公认的老龄化先行者,其老龄化程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韩国和日本是否跟随中国“更有前途”,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前途”,以及“跟随”的具体方式。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尝试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一、 经济层面:从“跟随”到“融合”的可能性长期以来,韩国.............
  • 回答
    当人口减少时,一个国家会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韩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最严重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案例研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以韩国和日本为例进行说明。一、 人口减少的核心表现与驱动因素人口减少不仅仅.............
  • 回答
    日本对韩国限制半导体和 OLED 材料出口这件事,可不是小打小闹,背后牵扯着两国复杂的历史情仇,以及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激烈态势。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日本为什么出手?表面的理由和深层的原因表面上看,日本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国家安全”,并且指控韩国在出口管制方面的“不当行为”。具体来说.............
  • 回答
    RCEP,也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它的签署,可以说是亚洲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一件振聋发聩的大事。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你要知道,这可是覆盖了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这 fifteen.............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
  • 回答
    如果《Fate/Grand Order》(FGO)不是由日本人创作,而是完全基于历史上人物的全球影响力与被信仰范围来决定角色数量,那么日本人物的数量可能会显著减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核心标准:历史影响力 vs. 被信仰范围 影响力:指某人对历史进程、文化发展或思想传播的直接贡献.............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