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一次十字军运动。由信奉基督教的大名大友宗麟发起。
在征服九州岛的过程中,大友家捣毁沿途的佛庙和神社,企图把九州岛变成基督教王国。
这次十字军最后的结果,是大友宗麟遭到岛津家和其他势力的联合反扑,惨遭扑街。
2.在战国时代结束之后,德川幕府反过来对基督徒实行了严厉的压制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命令海外到日本来的外国人或回国的日本人都必须踩踏画有十字架、圣母玛利亚或耶稣图像的木板,称之为“踏绘”,如果不踩的话,后果你懂得。
虽然这项政策只实行了两百年,但对于当时从爱尔兰到契丹的所有基督徒来说,都是件无人不晓的恶行。英国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没错,就是小人国故事的那本书),主角的成就之一,就是说服了日本天皇免于踏绘。
3.日本曾有位天皇造反。镰仓幕府晚期,后醍醐天皇不满意幕府架空朝廷的做法,于是组织了倒幕军与幕府军敌对。已经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国家主宰的幕府闻讯大惊失色,将此事记述为“主上御谋反”
4.日本锁国期间还保留了五条商路与外界联系。其中两条从长崎出发,一条通往中国,一条通往荷属南洋。另外的三条路线中,一条从萨摩藩所属的琉球出发,最终目的地还是中国。一条从对马岛出发,通往朝鲜。另外还有一条估计就比较冷门了,它是从今日的北海道出发,通往中国的外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条商路被日本人称之为“山丹贸易”。
5.由于壬辰倭乱的缘故,朝鲜与日本的关系十分紧张,德川幕府曾经想与朝鲜恢复关系,但在称谓上面犯了难。“天皇”的称号朝鲜明确拒绝,“将军”的称号在汉语语境里面又明显低人一等。于是在汉学家的帮助下,德川幕府最终选择了“大君”的称号(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易经》)。这个称号也果然被朝鲜痛快地接纳了。然而一百年后幕府才发现,“大君”这个词在朝鲜是称呼国王的儿子用的,也就是说幕府将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认朝鲜国王当了一百年的爹,可以说是非常惨烈了。
【谢绝转载】
《源氏物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女性的名字,仅是以听起来美丽的代号来指代称呼。
桐壶、弘徽殿、藤壶、夕颜、六条、空蝉、明石、若紫、葵、槿、末摘花、筑紫、梅壶、承香殿、丽景殿、花散里、玉鬘、云居雁、秋好、落叶、中将、小宰相、大纳言、式部......这些要么是宫殿名、要么是地名、要么是动植物、要么是四季风景、要么是父兄官职名,却没有一个是女性自己真正的名字。
这正是平安王朝的特点:当时女性地位较低,世间通常不以其名字来称呼;且女性的名字如同身体一般隐秘,通常除了夫君之外无人知晓。
(假如一位平安时代的女性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你,就相当于是把她的身体交付于你,啊好浪漫2333)
《源氏物语》译本甚多,网上更是流传着各种参差不齐的版本。这里教给大家一个分辨优劣的小窍门:翻开书,直接找到第一回。
如果题目名是“桐壶”,本回女主角的名字是“桐壶更衣”——OK,这个版本是可以继续往下看的;
如果很不幸地,题目名变成了“铜壶”,女主角则是“铜壶更衣”——别看了,常识性低级错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是平安王朝大内后宫的平面图。清凉殿和后凉殿为天皇居所,而“七殿五舍”则是后宫嫔妃,包括东宫太子与皇太子妃,的居所。
七殿:弘徽殿、承香殿、登华殿、贞观殿、常宁殿、丽景殿、宣耀殿
五舍:飞香舍(藤壶院)、凝华舍(梅壶院)、袭芳舍(雷鸣壶)、昭阳舍(梨壶院)、淑景舍(桐壶院)
七殿先建,五舍后成,七殿的规制高于五舍。五舍的别名与庭中栽植的花木有关:
飞香舍:因庭内内植藤花,又称“藤壶院”。
凝华舍:因庭中种有红、白梅,又称“梅壶院”。
袭芳舍:因庭中放置有遭落雷袭击而烧毁的巨木,故又名“雷鸣壶”。
昭阳舍:因庭中种有梨树,又名“梨壶院”,宫中以此处作为东宫御所(皇太子的住处)。
淑景舍:因庭中种有桐树,故又名“桐壶院”。
桐壶更衣,她的嫔妃位份是更衣,住在淑景舍(即桐壶院),所以人们对她的称呼是:“住在桐壶院的那位更衣”——即“桐壶更衣”。
同样地,书中的各位嫔妃,也是被紫式部以同样的方式来命名的。就算她们各自有名字,也不会出现在书中。管你原来名叫熙子、宫子、和子、多子、美子、天照大神的儿子,只要进了宫,别人就只会以一个简单的宫殿名+位份名来称呼你。我们是不熟悉日本的宫殿名,所以听起来觉得颇有异国风情。
举个栗子:紫禁城内廷的东西六宫——
东六宫: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永和宫、延禧宫、景阳宫
西六宫:永寿宫、长春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咸福宫
看看《源氏物语》那些高贵美丽的后妃名称:
桐壶更衣、弘徽殿女御、藤壶皇后、承香殿女御、丽景殿女御、淑景舍女御(太子妃)......
换过来不就成了:
延禧宫才人、翊坤宫贵妃、永寿宫皇后(矮油~好难听~谁会这么乱喊来着)、承乾宫昭仪、储秀宫贵嫔......
么。
好听不?
———————————————————————————————————————————
一觉醒来,评论区又打起来了......各位朋友请平心静气,欢迎和平讨论。
我期待交换观点,但不接受对掐或人身攻击。
首先,栗子之所以举紫禁城内廷的东西六宫,是因为名字比较固定,且大家比较熟悉(北京故宫很多人都去过),并没有考虑时代背景。如果要换到唐朝的内廷和妃嫔位份也是可以的,但我不太熟悉,万一说错了,请多包涵。
唐朝的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称之为“三大内”。
太极宫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其中,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唐高宗嫌太极宫潮湿,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是建于贞观八年,从高宗起,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又称之为“东内”。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周围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大家看的《大明宫词》就是这里)
兴庆宫原为李隆基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改名为兴庆宫,扩建后,称为“南内”。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之后是太上皇和太后的居所。庆兴宫南部有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宫殿。
唐朝的后宫制度沿用旧制,是为:
皇后一人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在玄宗时期有过短暂的改动:
皇后一人
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正二品
美人:四人,正三品
才人:七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所以,《源氏物语》原文中出现的后妃嫔御们,换成唐朝的背景,称呼大约就会变成:承庆殿皇后、庆兴宫惠妃、春华殿丽妃......(⊙v⊙)嗯。
陪着织田信长走到他的人生尽头,亲眼见他自尽的人中,有个黑人。
玩过《太阁立志传》的朋友都知道,信长的爱好是舶来品,说明这人开明且好奇,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黑人……黑人也算舶来品吧。
天正九年(信长死的前一年),耶稣会传教士范礼安(意大利人,但长期在中国传教,所以起了个中国名字)来日本拜见信长,随从里有一个年轻的黑人。
那时候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欧洲人来亚洲走海路都得绕过整个非洲,捎带俩黑奴不稀奇。
但日本人哪见过这个啊?一路上观者云集,围得水泄不通,还有因此受伤的。
卫玠是这待遇,被看杀了,黑大哥也是这待遇,啥事没有,瞧人家这心理素质。
信长也没见过黑人啊,也是新鲜得不行,围着黑人又看又摸,死活不相信这身靓丽的肌肤不是用黑墨染出来的。赶上这黑人还会说几句日语,那更有意思了,信长不厌其烦地和他聊天。
他……他居然还会杂耍!!
那一刻,喜怒无常、暴躁乖戾的第六天魔王,一定就像个初见新奇玩具的孩子那样两眼放光吧?
路飞两年后初见弗兰奇的既视感有没有?
信长太喜欢这黑人了,就要来当了小姓……
不要想歪了啊,据时人记载,这黑人身材高大(大概一米八九吧,在当时的日本人中真可算是巨灵神下凡了),体壮如牛,而且身手了得,能以一敌十。所以信长应该只是要来当贴身保镖的,没别的意思。
信长给黑人起了个名字叫弥介,恩宠有加,走哪里也带着,见客人也带着,上洛时也带着,在天皇和公卿面前也要显摆显摆。甚至有人传言信长还要封他个大名当呢。
想想也不奇怪,以信长任性胡为的性格,啥事情做不出来?同样开明且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彼得大帝不是也封了个黑人伯爵么?
想想这个画面:信长在喝酒宴乐,左边是美若天人的森兰丸
右边是……
也是没谁了。
本能寺之变的时候,弥介一直护卫在信长左右。在信长死后,还从本能寺逃了出来……
想想人家身手敏捷体壮如牛,又浑身黑漆漆的天然保护色,趁乱趁夜能跑出来,也不奇怪。
但他不是逃命,而是出现在了信忠据守的二条御所,与光秀军死战到底。他或者是奉信长之命去的,也可能是自己逃出来后主动去的。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日本,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命,而是考虑主公的生死和荣誉,这他妈的是什么精神?
满满的国际基情啊!
想想也是,在他的一生中,全是贫穷、奴役、歧视,只有在信长公身边这短短的时间里,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做人的尊严吧……
然后,信忠也自尽了。
然后,明智家臣们围着还持刀死战的弥介,说:别害怕,把刀给我。
然后……他就把刀给人家了……
喂,说好的国际基情呢?
明智家臣没遇见过这种情况啊,抓住个武士还好说,或者让他切腹,或者宰了他,或者放了他,这么个黑怪物,咋处置呢?于是去问光秀。
光秀也没经验啊,一想他也不是日本人,再说,这玩意能不能算人还不好说呢,就别杀他了,让人送到南蛮寺去了。
弥介在南蛮寺,对传教士们讲了本能寺之变和信长自尽的详细经过。这帮传教士又写信汇报给欧洲的耶稣会总部。
于是,当时欧洲的耶稣会教士,可能比日本人都更清楚本能寺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之后,弥介就没有消息了。
有人怀疑他是被秀吉“和谐”掉了。因为秀吉需要一个自己版本的本能寺之变,所以不能允许知道本能寺之变真相的人存在……
想想吧,在七八世纪的大唐长安城里,昆仑奴当街卖药已经引不起老百姓的丝毫兴趣了,一千年后的十六七世纪,日本最有权势的人还会对一个黑孩子如此好奇,这是有多没见过世面啊。
就这,还想“入唐”?
学过中学历史的都知道,在台湾民众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日军皇族指挥官、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被击伤后不治而亡(日方记录不是如此,但这与本文无关),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明治天皇的族叔,年轻时不仅是个拥幕派,而且曾被幕府军部拥立为帝,号“东武天皇”
1858年,11岁的能久亲王在江户上野的天台宗的轮王寺出家,法号“公现”,此后他被称为“轮王寺宫”。时间转眼到了1868年3月,21岁的轮王寺宫已做到了主持,但他所在的江户却日益陷入恐慌,因为统治日本二百余年的德川幕府,在与明治朝廷为领袖、长洲-萨摩联盟为基干的“倒幕派”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将军德川庆喜跑到上野躲了起来,并屡次请求轮王寺宫作为使者,去向朝廷央求宽大处理、不要进攻江户,本来已经了断凡尘的公现和尚,或者真的因为慈悲为怀不想江户遭逢兵灾,或者仅仅是像孝明天皇那样因守旧而对幕府充满好感,反正就带着几十个武士和僧人,迎着讨幕军,奔赴京都去也。
一开始久能亲王可能还挺乐观,毕竟他作为仁孝天皇的养子,理论上算明治天皇的叔叔,但在遭遇讨幕军后,发现大侄子也太不给面子了:先是除了几个僧人外的全部随从被强制遣散,之后萨长的部分军人干脆逼停自己的坐轿,并用步枪挑轿帘玩——就这么被戏弄挑衅着,久能见到了讨幕军名义上的司令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并在一边倒的谈判后,带着对方无异于要求德川幕府无条件投降的条件,一肚子气地回到了江户。
此时的将军庆喜早就没了一点心气儿,而作为幕府手中唯一强于讨幕军的底牌,海军的创始人胜海舟(此时已是军事总裁)又力劝其开城投降,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亲王带回来的条件,可久能自己心里依旧不爽,于是跟德川家的死忠浪人组织——彰义队,混到了一起,自己跑到彰义队的基地宽永寺里吃斋念佛,俨然成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后来明治政府军和平接管江户城,不服气的彰义队开始大搞暗杀破坏,政府军本来碍于久能待在宽永寺内,无法直捣对方老巢,但无论怎么劝说久能就是不愿离开,于是政府军只得强攻,混乱中他被僧人救走一路北逃,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原来,在明治政府接管江户前夕,胜海舟的亲密战友、幕府海军的实际指挥官榎本武扬带着八艘主力舰跑到了仍效忠德川家的日本东北地区,并宣誓要与萨长两贼死战到底,此后榎本的舰队就沿着日本东海岸骚扰袭击政府军,正巧久能亲王躲在靠海的品川,就被拥幕派用小船送往了榎本所在的旗舰“开阳丸”——在一番讨价还价后,做了十一年和尚的久能,决定尝试一下他睦仁大侄子所从事的职业——1868年8月5日,仙台番白石城,曾经的久能亲王、公现和尚被加冕为“东武天皇”,并改元“太政”,俨然日本的新南北朝时代到来了。
但久能的宝座还没坐稳三个月,榎本武扬撮合的“奥羽越列藩同盟”就在政府军兵锋下崩溃,榎本带着剩余的舰队窜入北海道又捣鼓了个“虾夷共和国”,而“东武天皇”本人则老老实实向大侄子写了封道歉信,诚恳表示GG——最后的结局却是明治政府不得不大赦天下,久能被罚去当了两年和尚后还俗留德学军事,榎本也只被关了两年就放出来开荒北海道最后受封子爵——就是不知道做了摄影宅男的德川庆喜,会不会问一句“你们瞎折腾图啥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