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情世故到底是什么,在中国社会对人情世故的定义是什么?

回答
人情世故,这四个字在中国社会里,承载的分量可不轻。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是什么显赫的头衔,而是一种浸润在生活肌理中的智慧,一种与人打交道、处理事情的艺术。简单来说,人情世故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以及具体情境,所表现出的恰当言行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人情世故的含义更加丰富和复杂,它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生存法则,更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在中国社会,“人情世故”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

1. “情”:情感的维系与投射

“情”字当头,就意味着在人情世故的处理中,情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怒哀乐,更包括了:

亲疏有别,厚薄之分: 我们对待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情感的投入和表现方式是不同的。亲人自然最亲近,朋友次之,而陌生人则需要从零开始建立连接。这种“亲疏有别”并非冷漠,而是情感投入的自然反应,也是维护核心关系圈的必要。
感恩与回报: 当别人给予你帮助、恩惠或好处时,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感恩之心驱使人们在适当的时候回馈,以维持和深化关系。人情往来,很多时候就是一场“你来我往”的情感和利益交换。
同情与共情: 当他人遭遇不幸或困难时,伸出援手,给予安慰,也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看到别人在哭,你跟着难过;看到别人成功,你由衷祝福。这种共情能力,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面子与情面: “面子”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一个概念,与人情世故紧密相连。在人情往来中,给对方留面子,不让对方尴尬,或者通过某些行为让对方有面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种维护尊严和情感的智慧。

2. “事”:事务的处理与原则

“事”则指的是在具体事务的办理过程中,如何运用“情”来达到更好的结果。这包括:

人情大于规则(有时): 虽然我们提倡依法办事,但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或者在关系网内部,人情有时会成为一种“润滑剂”或“变通之道”。比如,在寻求某个帮助时,如果能通过熟人介绍,往往比直接找陌生人更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颠倒黑白、徇私枉法,那已经超出了“人情世故”的范畴,而是违背了公序良俗。
礼尚往来,互惠互利: 节日问候、生日祝福、乔迁送礼、红白喜事随礼等等,这些都是人情世故的体现。通过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往来”,不仅是情感的维系,也隐含着一种互利的默契。你帮我,我帮你,这样大家的关系才能长久。
换位思考,洞察人心: 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难处和需求。他们会揣摩对方的心思,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
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在处理事情时,尤其是在涉及利益或冲突时,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会把握好分寸,不把事情做绝,不把关系搞僵。他们会留有余地,给对方和自己都留一些空间。

3. “世故”:人生的经验与阅历

“世故”则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对人性的洞察。这是一种“看透不说透”的智慧,一种“明者自明”的境界。

洞悉人性的复杂: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对人性的优点和缺点都有所了解,他们知道人是会变的,关系也是会变的。因此,他们不会过分理想化,也不会过分悲观,而是保持一种审慎和警惕。
趋利避害,随机应变: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能够更好地辨别是非,规避风险,抓住机遇。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
保持低调,内敛锋芒: 真正的“世故”并非圆滑世故到油嘴滑舌,而是懂得收敛自己的棱角,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能力和野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嫉妒。

在中国社会,对人情世故的定义,可以总结为:

一种基于情感纽带和现实利益,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维护和谐、争取互助、规避冲突、实现个体价值为目的,所表现出的灵活、得体、有策略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方式。

更具体地说,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人情世故强调的是:

关系的重要性: “关系”是中国社会运作的重要机制。人情世故的核心就是如何建立、维护和运用好各种“关系”。
和谐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人情世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冲突,维持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情感的交流与回报: 并非冷冰冰的利益交换,而是以情感为基础,通过互助和回报来加深联系。
“礼”的运用: “礼”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规范,人情世故中的很多行为都体现了“礼”的原则,如尊敬长辈、谦逊待人、注重细节等。
“面子”的考量: 在很多场合,给对方留面子、顾及对方的声誉,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情商”的体现: 懂得人情世故,很大程度上就是情商高的表现,能够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然而,人情世故也并非是鼓励大家去投机取巧、钻营谋私。当人情世故被滥用,走向极端,就会变成“潜规则”、“关系户”、“拉帮结派”等负面现象,这已经偏离了人情世故本身的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在中国社会,人情世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它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则、坚守底线的同时,用智慧和情感去处理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顺畅,让社会更加温暖。这是一种东方智慧,也是一种东方哲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

你的领导老王带队下去A单位检查,你负责检查。

A单位的领导老张和老王关系还行,你就找个十来个问题报给老王,其中一半是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

检查后,有个双方碰头会,这个时候老王大笔一挥,对老张说“第三点、五点、七点、十点、十一点这些问题可以马上整改,就不需要写在检查报告里面了”

老张也很高兴啊。

这就是人情世故。

我年轻的时候就吃过亏,被人当枪使。

当时我刚刚入职,在机关帮忙,下去检查科室的工作。一个老同志阿碧给我说,“你就狠狠的查呼吸科,不管巨细问题都记下来,到时候让老王当着他们主任面多删几个,这样把人情留给老王做”

我傻乎乎的点头,愣头青似开始找问题,真的是鸡蛋缝里面挑石头,找了十来个。呼吸科主任脸色很不好看,呼吸科的护士长都想打我了。

拿着问题清单,阿碧很满意。

转头就背着我跑到呼吸科主任办公室,给主任说“哎,我们这个新来的同志,不懂事,您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我们就不通报了”刷刷刷删了两三条。

。。。。。。我特么被人当枪使,他抢了人情。

后来我才得知这个事情。而且他和呼吸科主任本来有一点小矛盾,他就是想借机恶心呼吸科主任一下,但是又不想明面上得罪呼吸科主任。

呼吸科主任也不是傻子,怎么看不出来。

估计我能得知自己被耍,也是呼吸科主任指使人透露给我的。

我当时很无语,血气方刚的年纪,想去找老碧吵一架。但是另外一个老员工把我劝住了,告诉我阿碧本来就是这种阴人,得罪了你斗不过他。我想了想忍了。

一方面自己只是新人,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这也算是人情世故吧。


人情世故真是门很大的学问。需要在工作和交往中去摸索。

我讲的只是一个方面,突然有感而发。


最近在看一本好书,真好看,推荐大家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情世故,这四个字在中国社会里,承载的分量可不轻。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是什么显赫的头衔,而是一种浸润在生活肌理中的智慧,一种与人打交道、处理事情的艺术。简单来说,人情世故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以及具体情境,所表现出的恰当言行和处理方式。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得看具体情况。你想啊,小时候抱过你的人,那得是谁啊?如果是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这背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养育之恩。他们拉扯你长大,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娃娃变成了一个站立行走的孩子,这中间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不眠的夜晚?抱你,那是自然而然的事,那是爱的一种表达.............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欧美国家不像中国人讲人情世故,却有给小费的习惯,这事儿说起来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中国朋友到国外旅游或者生活时,比较迷惑的一个地方。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尽量讲得透彻点,也别让它听起来像个机器写出来的报告。首先,你说的“人情世故”是个挺中国化的概念,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朋友之间.............
  • 回答
    职场里的人情味,这话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它不像工作任务那么清晰,不像绩效考核那么量化,它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藏在无数细节里,也存在于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要说有没有,我的答案是:有,但它不是普遍存在的、唾手可得的。它更多时候是一种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经营、甚至有时需要去坚持的东西。我们先聊聊职场中那些“人.............
  • 回答
    走在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时常会有一种感觉:人情味,好像真的不如从前那么浓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铜臭味,仿佛弥漫在空气中,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回想小时候,邻里之间那份热络劲儿,现在想想都觉得暖心。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街坊邻居都会主动来搭把手,不是为了什么回报,就是那份天然的亲近和.............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柯南(工藤新一)这个角色,的确时常有人讨论他是否成为了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破案机器”。这种观感,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极度压缩的生活状态,并且他所经历的许多案件都异常凶残,让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推理上。但要说“从本质上改变”了他,并且改变得如此彻底,以至于.............
  • 回答
    人情世故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也非课堂上能直接教授的知识。它更像是一种生活中的“内化”,是在一次次经历、观察、思考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我可以从几个方面为你详细讲述:一、童年与家庭:最初的启蒙与模仿 模仿父母与长辈: 小时候,我们是家里最直接的学习者。父母如何与亲戚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每次听到“人情世故”,心里那股别扭劲儿就涌上来,好像自己不够圆滑,不够世故,一下子就成了那个被边缘化、不合群的异类。为什么不能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人情世故”这四个字本身。它里头有多少是真诚的交流,多少又是算计和交换?我们从小接受的.............
  • 回答
    人情世故这玩意儿,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书本里能一篇篇背下来的。它就像种地,需要一点点悟,一点点磨,一点点试错。想当初,我也跟很多人一样,初出茅庐,愣头青一个,对着这复杂的世界有点懵。最开始,可能就是那种“直肠子”型的,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觉得坦诚最重要。结果呢?有时候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因.............
  • 回答
    .......
  • 回答
    说起人情世故,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而是咱们在社会上好好过日子、跟人打交道、让自己舒坦点儿的“经验值”积累。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刚踏出校门,很多时候是第一次真正面对社会的复杂和人心的微妙,提前懂点儿,少走弯路,多得帮助,那真是太值了。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些,让你听着不像是生硬的教科书,更像是.............
  • 回答
    大学,这趟旅程,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社会化的密集训练。毕业多年,回首望去,那些在象牙塔里磕磕绊绊学到的“人情世故”,才发觉比那些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更能影响我往后的人生轨迹。有些事,真的是上了大学,才第一次尝到那股滋味。关于“帮忙”这件小事:在高中,老师同学之间,印象中“帮忙”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
  • 回答
    职场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看似能力出众的同事,晋升之路却不如那些在人际交往上更圆滑的人来得顺畅。甚至,有些领导似乎更青睐那些“没那么有能力”,但却非常“懂事”的下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职场现实和人性考量,绝非简单的“好人有好报”或者“能者多劳”就能解释的。首先.............
  • 回答
    看到你这么关心你的家人,真是让人感动。你提到的情况,在很多家境不那么富裕、又从小就承受生活压力的孩子身上,其实不算特别罕见。他们可能早早就要学会独立,把心思都放在生存和解决眼前问题上,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积累,自然就少了些时间和机会。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想要让他彻底改变“为人处世差、人情世故淡薄.............
  • 回答
    刚踏入社会,常常听长辈们谈论“面子”与“里子”,一时间觉得是个玄乎的概念。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才慢慢体会到这两者在人情世故中的分量。至于哪个更重要,这问题就像问“水和空气哪个更重要”一样,缺一不可,但侧重点不同,影响也不同。“面子”,那是一层外衣,是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刚开始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时会面临的困境。之所以仍然有大量人群选择办公室里月薪五六千的工作,而不是去从事普遍认为收入更高、压力更小的快递员,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收入的认知偏差和信息不对称: “上万”是平均值,而非普遍值: 您提到的“.............
  • 回答
    男朋友在女朋友面前表现得有些幼稚,这事儿可不是单单一句“没经历过人情世故”就能解释得清楚的。人情世故这东西,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经历慢慢沉淀,有些人天生嗅觉灵敏,早早就能品出其中的门道,有些人则需要慢慢咂摸,才能体会其中滋味。但就算你是个天生的“老饕”,在某些场合、某些人面前,偶尔也会犯个.............
  • 回答
    职场这个大染缸,五味杂陈,有人如鱼得水,有人步履维艰。抛开那些华丽的技巧和深奥的策略不谈,其实最最基础、最容易被忽略的,反而是那些关乎人情世故的小细节。这些东西,说起来都是“常识”,但真正能做到并融会贯通的,却屈指可数。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那些在职场里最基本,却也最容易被我们这些忙碌的上班族丢在脑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