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雾霾真的解决不了么?

回答
雾霾能否解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来看,雾霾是可以逐步缓解和控制的,但要达到完全消除的程度,或者说彻底“解决”,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可能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雾霾的成因、治理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性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什么是雾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雾霾的构成。雾霾(Smog)是一个复合词,由“雾”(Fog)和“烟”(Smoke)组成。现代意义上的雾霾主要指由空气中的颗粒物(尤其是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在大气中积累,并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浑浊的空气现象。

它不是单一污染物造成的,而是多种污染物协同作用的结果。

雾霾的成因:多方面因素交织

雾霾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来源和相互作用:

1. 工业排放: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难根治的来源之一。
燃煤: 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炼钢、水泥生产等行业大量燃烧煤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
其他工业生产: 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化工行业等也会排放各种有机物和颗粒物。
工艺流程: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本身就会产生和排放污染物,即使有环保设施,也无法完全捕捉。

2. 交通排放: 汽车、卡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尾气是重要的污染源。
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这些是形成二次颗粒物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
颗粒物: 尤其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细小颗粒物。

3. 扬尘污染:
建筑工地扬尘: 土壤、沙石、建材的挖掘、运输和堆放产生的扬尘。
道路扬尘: 车辆行驶卷起的路面灰尘。
季节性扬尘: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在特定季节加剧空气污染。

4. 农业活动:
秸秆焚烧: 在一些地区,农作物收割后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一氧化碳和多环芳烃。
化肥和农药使用: 也会释放出挥发性有机物和氨气等,影响空气质量。

5. 生活排放:
餐饮油烟: 尤其是未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的餐馆,是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
取暖和烹饪: 在一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使用散煤、秸秆等进行取暖和烹饪的现象,污染排放量大且难以监管。

6. 二次污染物生成:
一次排放的污染物(如SO2、NOx、VOCs)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会生成二次颗粒物(如硫酸盐、硝酸盐)和臭氧(O3)。这些二次污染物往往比一次污染物更难控制,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PM2.5本身就包含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7. 气象条件: 这是加剧雾霾形成和维持的关键因素。
静风或微风: 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在近地面堆积。
逆温层: 大气低层出现比高层温暖的空气层,阻碍了垂直方向的空气流动,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到高空。
高湿度的环境: 促进颗粒物对水分的吸附,使其体积增大,更容易凝结成雾,加剧能见度下降。

治理雾霾的挑战:为何如此困难?

尽管各国,特别是中国,在治理雾霾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近年来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要“彻底解决”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1. 多源混合与协同治理: 雾霾的成因复杂,涉及工业、交通、农业、生活等多个方面,而且各种污染物之间存在复杂的协同作用。治理措施需要多管齐下,但各个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协调难度极大。
2. 经济发展的权衡: 许多主要的污染源,如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减少排放是一个棘手的平衡问题。“一刀切”式的停产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3. 技术瓶颈与成本: 尽管有先进的减排技术,但其推广应用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并且并非所有技术都能达到100%的去除效率。例如,即使是先进的脱硫脱硝设备,仍然会有少量残留排放。
4. 区域联防联控的复杂性: 污染物具有流动性,一个地区的污染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治理雾霾需要区域性的合作和统一的政策,但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往往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5. 长期性和持续性: 治理雾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和政策执行。一旦放松管制,污染物排放量可能很快回升。
6. 消费者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减少私家车使用、选择绿色出行、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等,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意识的转变,这往往是改变最慢、最难的部分。
7. 气象条件的不可控性: 尽管可以预测,但气象条件本身是自然现象,无法人为控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即使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出现短期的空气污染加重。
8. 国际传输的因素: 在一些边界地区,来自邻国的污染物也可能对本国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增加治理的难度。

治理雾霾的潜力与可能性:为何说可以缓解和控制?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治理雾霾的潜力,并认识到“控制”和“缓解”是可行的目标:

1.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废气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催化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都在不断进步,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2. 政策和法规的完善: 各国都在不断出台和完善环保法规,提高排放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这会迫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减排。
3. 能源结构的转型: 从依赖煤炭转向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天然气),是减少最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根本途径。
4. 产业结构的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
5. 交通领域的绿色化: 推广电动汽车、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管理,可以显著减少交通尾气污染。
6. 公众意识的提高与参与: 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压力也是推动治理的重要力量。
7. 精细化管理: 通过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污染源进行更精准的识别和管理,提高治理的效率。

结论:雾霾是否真的解决不了?

“解决”的定义: 如果“解决”指的是将空气质量恢复到几个世纪前几乎没有工业排放的原始状态,那么这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污染物排放和累积。
“控制”与“缓解”: 如果“解决”指的是将空气污染控制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大幅度减少极端污染事件的发生,那么这是可以做到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长期的努力,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雾霾是可以被有效控制和显著缓解的,但要完全“消除”或达到绝对“零排放”是不现实的。 这将是一个持续的、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

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压力、技术成本、区域协调以及公众行为改变等,使得治理过程漫长而艰巨。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而是要持续投入、不断创新,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治理措施。

最终,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空气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而非回到工业革命前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雾霾是“可以解决”的,但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某种角度来说,雾霾问题确实解决不了。

我也就敢在知乎说说这样的话了。

高票@王立的答案真的很好,文中说“千万别让雾霾治理成为简单的政治正确”,这个答案能过千赞,说明知乎真的还是一个理性的社区,是一个尊重科学的社区。

好的,下面仔细谈谈原因。

原因

首先,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治理雾霾成功的先例。

有人一定会反驳,柴静《穹顶之下》中就讲了两个啊,一个英国伦敦,一个美国底特律。

我来告诉你真实答案。

伦敦雾霾之所以能够治理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1965年北海油田的发现;其次是产业升级,伦敦成为金融和服务业中心,工厂迁到英国其他区域乃至世界各地;真正的环境治理方面的各种措施,效果并不显著。

60-80年代随着北海油田大力开发,天然气代替煤炭成为英国主要燃料。80年代煤炭已经完全被取代,到了上世纪末,天然气在英国能源结构中占50%以上。

柴静在演讲中也说了,“在治理污染二十年后(1960-1980年),英国用石油代替了20%的煤炭,用天然气代替了30%的煤炭”,所以我们目前也应该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

说得好轻巧,仿佛石油是河里流的,天然气是大风刮来的。

北海油田的油气储量世界第三,仅次于中东和委内瑞拉,这两个地方的油气储量有多大大家是有所耳闻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北海油田来供给英国能源真的是绰绰有余。

伦敦从最晚从1821年就开始着手治理空气污染,一百多年都没有什么成效,反而因为工业发展、汽车普及而愈发严重。 一直到1948年的统计,伦敦98%的居民依然靠家庭自己的炉灶燃烧原煤来生火,每天近千万个小火炉冒着黑烟。

虽然伦敦烟雾事件后政府着手相关立法限制原煤燃烧,但是影响微乎其微。人们总得生火取暖做饭,工厂每年总要几千万吨煤的使用,这都是刚需啊。

上图为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五天之内超过5000人丧生,之后两月又有8000人非正常死亡。


所以,伦敦雾霾现象之所以能够得到治理,主要是因为北海油田和产业升级,这两项都和雾霾治理没什么直接关系。

真的希望我国南海也能突然发现一个储量巨大的“南海油田”,然后十年之内煤炭换天然气,解决雾霾问题。


现在说底特律。

底特律雾霾之所以能够治理成功,是因为这个城市破产了。曾经的汽车城,如今只剩下毒品、犯罪和一片破败的建筑。

底特律的破产申请为这个汽车城描绘了一幅惨淡的景象: 逾10万个债权人、超过180亿美元的应付款以及处在近40年来最高水平的谋杀犯罪率。密歇根州州长斯奈德在授权申请破产的备忘录中写道:决定宣布破产以前,底特律经历了长达60年的衰退,在这段时期内,现实情况常被忽略。

没有工业、人口大量流失当然也就没有污染。

但是,你愿意住在这样的城市里吗?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开始骂我“五毛”,这顶帽子扣的究竟合不合适您看完全文再评价。)

我这么说着,有人不信服,那让我们来听听伦敦和底特律的学者、居民自己怎么说吧。


英美资料

牛津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一期《Environmental history》上面的文章《The smoke of great cities: British and American efforts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1860-1914》,详细讲述了这期间英美主要城市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情况,开篇就告诉我们:

Cities that relied on soft coal for fuel, including London, Manchester, Glasgow, Chicago, Pittsburgh, St. Louis, and Cincinnati, all suffered through decades of dense air pollution before relief could be found.

(像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城市,直到找到替代能源前都依赖烟煤作为燃料,因而在数十年内都饱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之苦。)

These anti-smoke measures went largely unenforced... Any reductions in smoke that did result from anti-smoke laws and litigation were more than offset by increases from rapidly growing populations and industries...

(这些治理烟雾的措施大部分都没实现……因为反烟雾法律和诉讼带来的烟雾排放减少根本抵不过被迅速增长的人口和工业排放的增长)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搜来看看。


至于底特律,我们看看隔壁克利夫兰拍的一首歌曲的MV,对,就是詹姆斯的家乡那个克利夫兰。

我们的经济发展靠詹姆斯撑着。

情况可能会更糟,但至少我们不是底特律。

我们不是底特律!

感觉如何?给你一个这样没有污染的底特律,大家还向往么?

下面说说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

以上那些内容并不是为了说明我们只能放任不管,历史上没解决过不代表未来不能解决,还是有许多有意义的措施我们一直在做,而且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首先是提高燃料(尤其是煤炭)利用效率和废气处理。

但这种方式对改善空气质量效果有限,这是由燃料性质决定的。与大家印象中不同,我国目前的煤炭发电效率世界前三,而且还在继续进步。

@岂有此理的我 和专业的 @唐文韬已经给出相关数据)

比如前两年,江苏最大的火电站泰州电厂,“世界上首次将二次再热技术应用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发电效率47.92%,世界第一;发电煤耗256.2克/千瓦时,比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还要低6克/千瓦时;烟尘、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为4.58mg/Nm3、20mg/Nm3、36mg/Nm3,都是世界最低。

但是,套用一句知乎名言:你努力的终点,可能还比不上人家的起跑线。

这就是煤炭啊……

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近些年来一直降低,可仍然在60%以上。天赋差距,有时候不是靠努力可以弥补的。


第二种方式就是新能源了,尤其是核能。

但是,且不论技术上的困难,煤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已经上百年,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和技术链,主要工业品都依托这些产业链和技术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被完全代替。


第三,城市化。

许多公知经常有这么一种论调,我们现在的污染都是由于城市过于巨大造成的,80年代某社会学家早就提出要发展小城镇而不能走巨型城市的道路,如果听他的话就没有这么严重的污染。 这种观点和他们当初吹捧马寅初一样,是完全错误的误导。

小城镇并不是某些人幻想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田园生活,居民只要生活在现在社会,就一定要用电,北方还要用暖气。试问,集中供电供暖和分片区建设一堆小发电厂小高炉哪个更环保?

人们说的“城市污染多,农村污染少”“大城市污染多,小城镇污染少”,是因为他们所谓的这些农村和小城镇现代化水平不够,工业少当然污染少,但同时生活水平、享受资源也是远远不及大城市的。

现在正在起飞的那些小城镇污染可比大城市严重多了。换个角度来说,可以等同于“底特律现在的空气为什么比以前好”这个问题,生活水准不同,这种污染轻重的比较是无意义的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聚的过程。城市化越发展,人口越集中,工业生产也就越集中。工业生产越集中,生产效率燃料利用率也就越高,新技术更容易推广使用,同时也更容易监管。 所以,城市化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空气污染的一个极好的办法。

可是,同新能源一样,城市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道我们在这么长的一段时期内就只能默默忍受雾霾带来的危害?难道一句“为了经济发展”“为了现代化建设”就能让我们这些劳动者们拿健康做代价?

当然不是,还有其他办法。


理性应对

在学校选修过城市环境的相关课程,老师反复给大家强调一个观点:

工业化一定会带来污染物,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仔细想想,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治理雾霾? 并不是因为“雾霾是个坏东西,所以我们要治理它”,而是由于雾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当然希望根除它,但是当这个目标短期内难以完成的时候,想办法减少它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才是最理性的做法。

那么,怎么减少它的影响呢?

举个例子,纺织车间中噪声大、粉尘大,前者会造成纺织工人听力下降、神经衰弱,后者则会造成尘肺、皮肤过敏等疾病。另外,长时间站立还会导致静脉曲张等疾病。

假定现有技术下,噪声和粉尘都是无法根除的。这时你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让纺织厂全部关门?

当然不行。正确的解决方法是,给纺织工人佩戴专业的耳塞、口罩,规定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并且定期给他们进行医疗检查,把疾病扼杀在初期。

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海涅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多次入选高考历史试卷: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

可想而知当时的纺织工人们受到了多么大的摧残。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苏联和中国,纺织工人反而成了很受欢迎的职业。

原因很简单,良好的工作环境、固定的休假、工厂自己的医院免费医疗定期检查、工厂组织的丰富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 纺织厂产生了很多的污染物,但是工人们的健康却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反而因为健全的制度他们的寿命稳步提升。

德国也一样,由于二战后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工会对工人权益的抗争,工人的生活状况稳步提升,再也没出现类似一百年前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事件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大的纺织厂,国家想要进步就必须要发展工业,工业发展就必然会排放污染物,雾霾不可避免。那么除了提高技术减少污染之外,我们同时更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社会制度,减少雾霾对居民的影响。

以票券等形式发放用于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的补贴;建立相关医疗保障制度,雾霾严重的城市居民定期接受免费的医疗检查和治疗;甚至可以发放相关补贴给从事长期在室外工作的公民,用于到附近度假休养,等等。

什么?你说投入太大不可能?

2014年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三年内要投入7600亿元治理雾霾,“为了到2017年能够天蓝、水清、地绿,投资一万亿元都值得”。

北京市登记人口有2100万,常住人口有接近三千万,就算3000万。 7600亿÷3000万≈25333.33(元)

两万五千多啊同志们!


当然,这笔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相关工业农业的治理,可是即使拿出其中十分之一来发放相关补贴和建立医保,每个三口之家也能拿到8000元,很困难么?

所以,不客气地讲一句,近年来由于舆论压力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煽风点火,我们的环保资金和治理雾霾资金有很大一部分都白扔了,到了真正要蓝天的时候唯一有效的办法还是周边工厂停工、汽车限号。

大家都很熟悉医生白求恩,1935年他从加拿大去苏联参加国际医学会议,惊讶的发现这里的肺结核发病率比革命前下降了一半,而且也远远低于他所在的北美。究其原因,原来是苏联的工人享受免费医疗,定期做身体检查,所以包括肺结核在内的很多疾病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而当时的西方则是“富人康复穷人死亡”。

所以后来他提出了一个很伟大的观点:“现代社会里,保护健康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变革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消灭愚昧、贫困和失业,将公民权推行到社会下层的病人中去。”

这正是我想说的话。

面对雾霾面对污染,我们要做的不是停止发展工业,更不是高呼“用爱发电”“等一等你的人民”这种蠢话,而是在治理污染物的同时,建立一套良好的社会经济制度,减少污染对每个人的负面影响。

爱很伟大,但它真的发不了电。


我们当然不想要灰色的天空浑水般的空气,但我们更不想让自己的家乡变成底特律那样,充斥着失业、犯罪以及新鲜的空气。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不能轻视雾霾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恐惧,而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和应对。 再次谨记:工业化一定会带来污染物,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科学和理性战胜感觉和情绪对自己的蒙蔽。 就这样。

(正文完)

声明:

1.本文中绝大多数观点来源于我校发展研究院某老师的课堂,选这门课是我本科阶段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2.老师名字就不说了。他曾告我们,有关雾霾治理,他也写过一篇文章,但是一直没发,因为怕被喷死。

3.我想,真相还是需要被大家了解的。自己脸皮厚,不怕被喷,所以就整理了课堂上零零碎碎的有关雾霾的内容并且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了这篇文章。同时,@唐文韬 @王立等答主珠玉在前,不仅没有被喷反而收获了很多赞同,更打消了我的顾虑,所以,感谢知乎上每一位理性的作者和读者。

4. @王立 的答案中提到了汪丁丁老师的文章,汪老师是搞复杂性科学的,我的老师也是搞复杂性科学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雾霾治理真的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关乎社会各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找出最优解。

5.其实对于中国城市而言,对我们人体危害最大的并不是空气污染,而是水污染,而且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近期可能会写一篇相关文章,到时候希望专业人士指点。

一点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更新:

有关中国水污染回答见此处:

北京的水危机

中国大陆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吗? - 通吃岛岛主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在一篇名为《长期雾霾的政治社会效应》文章里做了一个算术题。估计北京地区的雾霾导致的经济损失大约在700亿/年的水平。根据“拇指规则”,它的六倍,也就是大约5000亿元,是长期的经济损失(这没有考虑人才流失带来的长期损失、长期雾霾导致的各类健康损失、政治和社会影响)。汪丁丁教授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用这样一笔钱(5000亿),北京市政府可能做哪些事情来降低雾霾?

根据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成分主要(例如50%以上)来自燃煤。2015年9月被称为“阅兵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京津冀地区完全停产的(或许可疑)企业数目大约5000家。“或许平均而言,一家企业养活100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庭(五口之家),那么,50万工人家庭总共有大约250万人口。不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损失,单纯命令这些企业永远停产,中国社会可能需要完全负担250万人口的生活费,假设每年每人4万元,一共要支付的费用是1000亿元。试问,北京市政府愿意每年损失700亿元还是愿意每年支付1000亿元?”

这是一道不那么严谨的算术题,有太多的变量没有考虑在内,而且其数据也是大致估算。但这道题显示了经济学家根植于思维深处的效益成本分析:任何正义的实现都是需要成本的,环保也不例外。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比较”。在讨论某件事的利弊时,并不仅仅讨论这件事情本身的利如何,弊又如何。而是拿另一件相关的事儿来做比较:在有限资源下,做A方案会如何如何,是否以牺牲B方案带来的好处为代价,这个代价要算到A方案的成本里去;反之,做了B方案是否会牺牲A方案带来的好处,这也应计入B方案的成本。这在经济学里称之为“机会成本”。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机会成本,但恰恰这个机会成本是大部分方案中最大的那个成本。

而法律人挂在嘴边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正义”。法学给旁人最初和最深刻的印象也是“追求正义”。但吊诡的是,正义有多重面貌:环保是正义,人民群众的出行方便权是正义,工人的就业权是正义,社会GDP的发展是正义,将纳税人归集的国家资源有效率地使用也是正义。这些正义之间往往冲突——此正义的实现以彼正义的损耗为代价,我利益的实现以你利益的限缩为前提。绝对的正义并不存在,正义都是相对的,每一项正义的实现都有其特定成本。立法的功能就是利益平衡,立法是利益集团博弈之后的结果。这与通常理解的“法律追求正义”,还真不是一回事儿。

因此环境保护并非天然正义,需要与其他正义比较、权衡之后才能下论断。

再举一例。

估计大家都看过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其中第四十多分钟时提到延庆某收费站,拦下来的几辆国四标的货车,排放控制设施实际并不符合国家标准。但最终并未当场处罚。检查人员与货车司机都笑笑:“它是绿色通道的车,就是蛋、奶、油,这是城市保障系统。而且规定对这个车是不处罚。呵呵。”我顶你个肺,还呵呵!可恶!——这是我看视频的第一想法。而柴静在视频里则简单地认为这种全面造假是执法不力造成的。

后来我转变了想法。我并不生活在北京,但也知道北京基本生活用品物价并不高,甚至比一些二三线城市都要便宜。但这明显违背经济规律。像北京这种人口密度高、所有物资都要从外面运进来的消费型大都市,物价应该相对较高才对。这其中一定有北京市政府的价格管制。为什么政府要搞价格管制?民众的呼声加上政府的亲民姿态,顺理成章的决策。而供应方不可能做亏本买卖,就会想尽各种办法节约成本:绿色通道本就是政府人为免收费用,使用不达标的交通工具也降了成本,抓到了执法人员也不罚款,否则会影响这些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民众的低价“菜篮子工程”与雾霾治理要求,你选择哪个?

要治理雾霾,光靠微博和朋友圈的情怀转发和段子调笑是没有用的,需要付出实打实的代价。这个代价也许是你的出行方便受到限制,也许是你的菜价高企,也许是暂时失去你的工作,也许是官员失去GDP增长的业绩。不管是什么成本,只有两种情况下雾霾才会得到真正治理:一是雾霾的危害巨大,大到不治理就无法生活或生存;二是经济高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准高度提升,治理雾霾所要承担的成本对生活水准的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估计,更有可能发生的是第二种情况。小平同志当年说“发展是硬道理”,在环保问题上也是适用:越是面临污染,就越要大力发展工业;工业越发达,企业发展越好,越会追求技术进步,也就越不会在意治污措施带来的成本,污染也就越小。当人们(政府或官员)愿意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来治理雾霾的时候,空气中的霾才会散去。只不过,做出这个“愿意付出”的决策,依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实在是有点困难,需要共同努力和耐心等待。

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本文观点,比如会提出官员经济业绩评价弯曲导向、百姓没有民主决策权等问题。这些确实是真问题,但这些观点与本文观点并不矛盾,而是并行。我想强调的是,我不是反对治理雾霾,相反我希望我们的天空每天都是“阅兵蓝”。只不过我希望在感性的诉求之外,增加一点点理性思考或者发现事情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已。雾霾治理是个复杂问题,千万别让雾霾治理成为简单的政治正确。

另外,推荐大家看台湾经济学家熊秉元教授的《正义的成本》一书,里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法学领域里的“正义”是如何用经济学中的效益成本来分析的。可以作为法经济学的入门读物。看完之可能会被洗脑,并毁三观。

user avatar

题主自问自答,槽点很多,上面很多人已经提到了,补充一些观点和数据,主要摘自于本人其他答案

1. PM2.5一直很高,雾霾一直很严重,事实上近几年已经在逐渐改善,不过以前没什么人关注,这两年被炒热了。回答题主的问题的话,就是雾霾短期内解决不了,病去如抽丝(废话。。。)

我国从2003年开始检测PM10,世界银行2012年统计的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PM10浓度

2003年之前,环保总局统计了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很多研究提出了PM10-TSP之间的转换因子,MIT全球变化科学与政策联合项目2011年在Health Damages from Air Pollution in China报告中选择了其中最小值0.5和最大值0.65分别计算,结果如下

虽然污染程度在降低,但是跟欧美国家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差距还相当大




PM2.5此前国内只有少数研究检测过,虽然跟PM10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但是基本呈正相关,一般认为PM2.5占PM10的50-80%。

F. Wai et al (1999) Ambient Concentrations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PM10 and PM2.5 in Four Chinese Cities 研究了广州、武汉、兰州、重庆的情况,下图着重地方一为几何平均数,一为代数平均数,明显高于现在的浓度。

K. He et al (200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M2.5in Beijing, China. 研究了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清华校园和车公庄两个监测点的PM2.5情况,年平均值分别为115127 ug/m3。

Wang Y. et al. (2005a) The ion chemistry and the source of PM2.5 aerosol in Beijing. 报导了

2001-2003

年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甚至高达154.3 ug/m3。

作为参考,轰轰烈烈的2013年,北京PM2.5年平均值是89 ug/m3。

而雾霾天气事实上也是一直都很严重。J. Quan et al (2011) Fog and haze in North China Plain. 统计了华北平原十六个观测点1954年至2009年的雾霾天气频发次数,城市观测点为北京、石家庄、济南、保定、廊坊、潍坊、邢台、塘沽,图中红色为“雾”天气,黑色为“霾”天气。可见大部分地区自上个世纪90年代雾霾频发次数已经开始减少。



2. 火力发电和机动车辆是大气污染的两个最主要来源

雾霾的成因比较复杂,但是讨论到里面污染物的成分的话基本没有大的争议,主要是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等,各地比例略有不同。

以下数据来自环保部(环境统计年鉴2012)


烟粉尘是PM2.5很重要的直接来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其二次气溶胶的重要成因。

其中重点纳入调查3127家火电厂中:

有1824家独立火电厂,共排放706.3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981.6万吨,烟粉尘144.2万吨;

有1303家自备火电厂,共排放二氧化硫152.6万吨,氮氧化物103.1万吨,烟粉尘34.1万吨。

全国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640.0万吨,颗粒物62.1万吨,一氧化碳3471.7万吨。

这里反对

@杨淦

的答案,这两年火电厂的尾气处理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污染依然非常严重。独立火电厂检测比较严格,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77.2%,氮氧化物的去除率仅为10.2%,而自备火电厂相应的去除率仅为45.3%和3.4%。另外烟粉尘的去除效果是很好(去除率99.6%),但是本身排放量相当大,可以看到去除后排放的总量还是很大。

3. PM2.5和PM10是目前最迫切的环境问题

这里不太同意

@王天齐

的观点,人们关注环境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关乎到自身健康,保护环境听着很美好,但是大多人没什么迫切感,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环境健康的研究发展迅速的原因。

雾霾问题,或者说其背后的PM2.5的问题,因为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大家才会这么关注。其他几种大气污染物,你跟人说会产生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危害,人家嘴炮几句就完了,不关我事。但是雾霾问题热度却是一直不退。

从污染治理的角度,PM2.5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牵涉到烟粉尘的排放,也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所以处理这一个问题实际上同时也在处理其他问题

遗憾的是不管是能源结构调整,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达成的

----------

2017.01.04

收回雾霾在改善的说法,只能说从数据上看,年平均浓度和排放总量都在降低,但是雾霾这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跟短期的污染物浓度和地理气候条件相关

user avatar

法国的发电量75%靠核电,结果就是法国的空气质量好。

可是你们又怕万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雾霾能否解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来看,雾霾是可以逐步缓解和控制的,但要达到完全消除的程度,或者说彻底“解决”,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可能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雾霾的成因、治理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雾霾天,看着窗外灰蒙蒙的一片,心里总免不了升起一股焦躁。这时候,家里的空气,真的就能给我们一个安心的庇护所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这样的日子里反复琢磨。老实说,我们总以为家里是封闭的,空气自然比外面要“干净”得多。尤其是在家门口或者阳台,紧闭门窗,感觉就能把那罪魁祸首——雾霾——完全隔.............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学校在雾霾天安排学生长跑这件事,我真的是有点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这种空气质量本就堪忧的天气里,让孩子们去户外剧烈运动,真的让人忍不住要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他们身体好,还是在“锻炼”他们的抵抗力?咱们先不说那些高深的科学数据,就凭肉眼都能看得出来。雾.............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新研究提到的“镍雾霾”理论,确实是近年学界对一些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的有力推测。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是“镍雾霾”?它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明白这里的“镍雾霾”不是我们现在工业时代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那种意义.............
  • 回答
    .......
  • 回答
    雾霾首次被国家纳入“自然灾情”,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政府对雾霾问题的认识、态度和应对策略的重大转变。为了详细阐述其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认知层面:从“环境问题”到“自然灾害”的升级 对雾霾成因和影响的深刻认识: 将雾霾视为“自然灾情”,意味着.............
  • 回答
    雾霾的味道,是一种复杂、难以用单一词语概括的感受,它融合了多种气味,并且会随着雾霾的成分、浓度以及个人的敏感度而有所不同。然而,如果非要描述,我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讲述:总体印象:一种沉闷、压抑、不清洁的“味道”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雾霾带来的整体氛围,它不是一种鲜明的、令人愉悦的气味,而是 .............
  • 回答
    雾霾是一种复杂的大气污染现象,它是由多种颗粒物(PM)、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以及水蒸气混合而成的一种浑浊的空气状态。当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聚集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形成我们看到的雾霾。雾霾不仅影响视线,更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可以引发或加剧多种疾病。 雾霾对我们造成的疾病雾霾对.............
  • 回答
    雾霾天里,很多人会选择在室内活动来躲避户外污染。那么,像游泳这样的室内运动,在雾霾天是否就安全多了呢?答案是:相对户外来说,室内游泳的危害确实会小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关键在于室内游泳馆的空气质量控制得如何。我们来详细聊聊其中的原因和需要注意的点:为什么说室内游泳危害较小?1. 物理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对雾霾的印象就是灰蒙蒙一片,看不清远方,感觉挺“稠”的,那么它到底算不算胶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胶体”到底是个啥。在化学里,胶体可不是指那种软绵绵的,像果冻一样的东西,也不是说它有多“黏糊”。它其实是根据粒子大小来定义的一类物质分散体.............
  • 回答
    雾霾笼罩的日子,想要保持运动习惯,确实需要多一份心思。与其完全放弃,不如换个思路,让身体在这样的天气里也能得到锻炼,只是方式需要更聪明一些。首先,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调整锻炼的地点。既然外面的空气质量不佳,那就把主意打到室内。家里的空间虽然有限,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跑步机、椭圆机、动感单车.............
  • 回答
    雾霾?离开一个城市,甚至放弃一份喜欢的工作?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这并非是无病呻吟。事实上,这个理由,在你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它有着比你想象中更沉甸甸的分量。你想想看,当你每天醒来,映入眼帘的不是清澈的蓝天,而是灰蒙蒙的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感。这不仅仅是视觉.............
  • 回答
    雾霾天,车辆的灯光使用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很多人会想,打开双闪(危险报警闪光灯)会不会比只开雾灯更显眼,从而更安全?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让它说得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两个灯的作用和设计初衷。雾灯: 前雾灯: 主要设计用来穿透雾气、烟尘或雨雪,照亮前方路面。它的光线通常呈黄色或.............
  • 回答
    雾霾,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它就像一层厚重的灰幕,笼罩在城市上空,让蓝天白云成了奢侈品。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层灰幕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不是单纯的灰尘,而是由许多复杂的物质混合而成的。颗粒物:雾霾的“主唱”雾霾最显眼、也最让人担心的成分,就是那些肉眼难以看见的细小颗粒物,我们称之为PM(Particul.............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