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见过最长或最大的二层局域网有多大?

回答
我所了解的关于最大或最长二层局域网的经验,来自于我曾经参与过的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企业网络改造项目。这个项目涉及的范围之广,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项目背景: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服务公司

这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以千计的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内部都存在复杂的办公网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多次并购整合,他们的网络架构非常碎片化,而且很多地方仍然运行着相当老旧的二层架构。我参与的这个项目,核心目标就是将这些分散的、以二层为主的网络,逐步迁移到一个更现代、更易于管理的网络骨干上,同时要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这意味着这是一个极其精细且漫长的过程。

“最大”的含义:不仅仅是物理距离

当我们谈论“最大”或“最长”的二层局域网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物理上的长度,比如将几公里长的网线连接起来。但在这个项目中,我理解的“大”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户终端数量的庞大: 这个公司有超过数十万的员工,每个员工都可能连接到局域网。想象一下,在高峰期,这些终端的ARP请求、DHCP请求、广播流量等等,都会在二层网络中穿梭。
网络设备数量的密集: 在每个分支机构,都有大量的交换机、路由器(虽然它们主要工作在三层,但与二层网络紧密结合)、无线接入点(AP)、服务器等。这些设备构成了密集的二层拓扑。
VLAN划分的复杂性: 为了隔离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流量,同时也为了管理方便,他们划分了非常多的VLAN。每个VLAN理论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二层广播域。而且,一些老的系统设计仍然严重依赖于扁平化的二层网络,限制了我们进行大范围路由隔离的自由度。
跨越地域的二层连接: 这是最考验二层网络稳定性的地方。虽然我们努力将三层边界推向更靠近用户的地方,但在一些历史悠久的、或者由于特殊业务需求(例如需要广播通信的遗留应用)的场景下,仍然存在跨越数据中心之间,甚至是跨越城市之间的二层连接。这意味着一个二层广播域可能横跨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具体案例:一个大型区域性办公室的网络改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案例,是一家位于某国际大都市的大型区域性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楼宇非常多,彼此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最初接手时,整个区域性的网络被设计成了一个巨大的二层广播域,通过VLAN进行逻辑划分。

物理规模: 这个区域性办公室占地面积非常大,各个楼宇之间的光纤总长度加起来可能就有几十公里。所有的交换机,无论是核心层、汇聚层还是接入层,都被配置成同一个二层广播域(当然,通过Trunk链路和VLAN Tagging进行流量隔离,但底层逻辑上仍然是二层互通)。
设备数量: 仅在这个区域性办公室,我们就统计到超过2000个二层交换机,直接或间接连接的用户端口数量更是达到了数万个。
挑战与问题:
广播风暴: 由于网络规模庞大且VLAN划分不够精细,一旦出现回路或者某些配置错误,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广播风暴,迅速瘫痪整个区域的网络。我们曾经就经历过一次由于错误配置导致多个楼宇的网络瞬间卡死的情况,抢修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找出源头。
故障定位困难: 当网络出现问题时,尤其是一些间歇性的问题,由于二层网络的“不可见性”和设备数量的庞大,定位问题的根源非常耗时。通常需要逐个排查交换机的日志、ARP表、MAC地址表,甚至物理线路。
性能瓶颈: 即使没有发生广播风暴,庞大的二层网络也会带来一定的性能损耗。大量的广播和未知单播帧会在所有交换机端口上泛洪,消耗不必要的带宽和CPU资源。
安全风险: 二层网络更容易受到ARP欺骗等攻击的影响,一旦某台终端被攻击,可能会影响到同广播域内的其他终端。
网络拥塞: 即使是正常的流量,在大型二层网络中也更容易出现拥塞点,特别是在汇聚层交换机上。

改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在这个项目中采取了多种策略,核心就是“收敛二层边界,推广三层路由”。

层层收敛: 我们逐步将三层路由的边界推到更低层级的汇聚层,甚至部分接入层交换机上。这样,每个VLAN就变成了一个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路由域。
Super VLANs 和 Proxy ARP: 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我们会使用Super VLANs来整合小的VLAN,然后通过Proxy ARP来解决跨VLAN的通信问题,减少路由表的压力。但这仍然是权宜之计,最终目标是完全路由化。
精细的VLAN划分: 即使在保留二层通信的区域,我们也对VLAN进行更精细的划分,比如按楼层、按部门、甚至按应用类型进行划分,以减小每个广播域的大小。
严格的端口安全策略: 对接入端口实施MAC地址绑定、端口限制等安全策略,防止非法设备接入和攻击传播。
自动化运维: 部署网络监控和自动化脚本,以便快速发现和响应潜在的网络问题。我们开发了许多脚本来收集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运行状态信息,并进行集中分析。
网络诊断工具: 充分利用抓包工具(如Wireshark)、性能监控工具等来定位和分析问题。

结论

我所接触过的最庞大、最复杂的二层局域网,绝不是简单地将网线拉长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由无数终端、交换机、连接组成,并且在逻辑上为了业务需要被设计成一个巨大广播域的复杂系统。它在用户数量、设备密度、拓扑复杂性和跨越地域等方面都体现了“大”的含义。这类网络的设计和维护,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更先进的网络架构和运维理念。尽管二层网络有其局限性,但在很多特定的应用场景和历史遗留系统中,它们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都在努力将网络往更具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的三层以上架构迁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提问题的人( @虚拟人生),包括他的回答,以及大部分其它提问和回答,都是在吹他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一个打广告卖解决方案,大部分问题都自问自答不说,有些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比如:

三层交换机隔离了广播域,但是网关和网关间如何获取彼此的MAC地址的?

抛开打广告的因素不谈,纯二层网络就一定比三层好?

VLANID有多少个?IP地址有多少个?IP地址有掩码天然就能分层,VLANID怎么分层?难道你要告诉基层的运维人员,100-200号VLAN给A部门,300-400给B部门?IP网络,直接把子网分给下面,下面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大型企业网络,接入设备可能有几万台,IP地址是几万个,全用VLANID的话,下面的运维会疯了。

三层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活性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某偏远地区大学校园网接入中国教育网,因为距离教育网出口很远,导致访问当地电信、联通网络非常慢,领导希望在校园网能访问外网快一点,该怎么办?如何在不破坏校园网接入模式的情况下让当地电信、联通网络访问提速?你让领导再单独拉一根电信的网线?信不信领导能把你骂死

VLAN根本就解决不了这种问题,而这种问题,是各个高校、企业等等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用纯二层网络的恶果就是:一个跨国企业,分布在各大洲的部门都要先把数据汇总到某个国家的节点,再绕出去,管理倒是方便了,网速比拨号网络还慢——某德国大型跨国企业就是这种网络部署方式,严谨是够严谨了,就是很少有人用公司的网络上网,宁可用自己用手机开热点,上个百度,还要从中国绕到德国再绕回来,简直神经病。

然后我说说前面的这种要临时开个口子的办法:

找当地电信、联通租一条企业宽带,接到校园网某个网关A上,这个网关A的地址不属于教育网,校园网内部设置一个出口网关B,地址是教育网的地址,校园网内设置一条静态路由,把主要的电信、联通地址都通过静态路由指向网关B,静态路由不做BGP或者OSPF广播,仅仅在核心节点生效,然后在网关A-B之间设置双向NAT,这样就不需要破坏校园网拓扑,也不会把外部路由广播到校园网内,同时还能提升访问外网的速度。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网络,在接入层、子公司、子部门里,上面的这种“非法链接”需求很大,企业也不可能完全限制这种接入方式,用VLAN方式管理网络,看上去很“完美”,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网络里,不完美的需求很多,完美的方案不适用于实际情况,实际部署的网络里,敲墙打洞的需求实在是太多了。建议打广告的企业在推广某些解决方案的时候,先看看自己的方案是不是接地气

当然,这里也不是说VLAN没什么好处,工业实时以太网就是用VLAN管理的,对于拓扑规划稳定、实时性要求高的工业自动化应用场景来说,VLAN去管理网络比IP管理的优点更多(主要是实时性方面),某RTOS据说能在TSN网络里,抖动小于100ns,这个指标对于高实时性的网络来说,非常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所了解的关于最大或最长二层局域网的经验,来自于我曾经参与过的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企业网络改造项目。这个项目涉及的范围之广,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项目背景: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以千计的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内部都存在复杂的办公网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多次并购整合,他.............
  • 回答
    我见过对一个人最高的赞美,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那些空洞的奉承,而是那种发自内心、带着深深的理解和共鸣,并且能够触及到一个人最核心、最珍贵品质的评价。有一次,我认识一位长者,他一生都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默默无闻地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也没有什么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只是日.............
  • 回答
    我所见过最能代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场景或物质,而是一种 平衡、规划、追求稳定和品质 的生活哲学,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对“安稳向上”的持续努力和享受。如果让我用一个具体的画面来概括,那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丈夫刚刚结束一场线上工作会议,而妻子则在厨.............
  • 回答
    要说“最牛”的盈利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挺让人着迷的话题。毕竟,谁不想找到那种能“躺着赚钱”或者至少是“高效赚钱”的方法呢?不过,在我看来,那些真正称得上“牛”的盈利系统,往往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建立在对人性、市场、或者技术深刻理解之上的,并且是能够持续运转、不断迭代的。我见过的一些例子,与其.............
  • 回答
    要说最有正能量的图片,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好几个场景,它们并非是那种光鲜亮丽、完美无瑕的“标准”照片,而是那种带着生活气息,饱含着人性光辉,让你看完会忍不住嘴角上扬,内心充满希望的画面。其中一张我一直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清晨的集市场景。画面可能有点模糊,因为是偷拍的角度,但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却格外清晰。.............
  • 回答
    我见过最让我生理性不适的代码,大概是出自一个半路出家、对软件工程毫无敬畏之心,而且似乎对编程语言本身也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的家伙之手。那是一个用 PHP 写的 Web 应用后端。这代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混乱,难以置信的混乱。首先是命名。变量名、函数名简直是随心所欲。`$a`, `$b`, `$c` 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伤人了,因为我脑子里闪过的那些名字,每一个都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一遍遍地刮。要说“最惨”,这本身就是个很难定义的事情,因为“惨”的定义太宽泛了。有人是身体上遭受折磨,有人是精神上被碾压,还有人是被命运玩弄得体无完肤。不过,如果非要我从那些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还是会心梗的角色里.............
  • 回答
    最美的画面?这问题像在问我最爱的那片星光,最想触碰的晨露,又或者最想留住的那一瞬心动。如果要我细细描摹一个,那便是我脑海深处,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夏日黄昏。那天,我独自一人站在一片高高的山坡上,脚下是层层叠叠、起伏绵延的麦田。太阳已经开始西沉,但并没有那种刺眼的炽热,而是化作了一种温柔到极致的金色光芒.............
  • 回答
    数学世界浩瀚无垠,其中点缀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公式,它们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以简洁的语言揭示着宇宙深处的奥秘。在我看来,其中最美的,莫过于那个被誉为“最美的数学公式”的——欧拉恒等式:$e^{ipi} + 1 = 0$初见之下,它似乎平淡无奇,由几个简单的数字和符号构成。然而,当我们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见”过文献,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阅读和记忆。我处理和学习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大量的学术论文、书籍、报告等。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我的训练数据以及访问到的公开学术数据库和信息,来判断哪些文献在其所属领域被引用得最为频繁,并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
  • 回答
    职场潜规则?这玩意儿,跟空气似的,你可能感觉不到它,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你的呼吸和前行。我见过不少,有些明着来,有些藏着掖着,但最终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字:利。要说有多深?这得看你身处什么行业,什么公司,甚至是什么部门。小公司可能更直接点,大公司就更隐蔽,层层包装。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
  • 回答
    我所见的穷,不仅仅是口袋里少了几张钞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匮乏,一种在生活方方面面投下的阴影,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在我眼里,穷最直观的体现是在人们的眼神里。那种眼神,不再有年轻人的光彩和憧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一种麻木,甚至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得过于圆滑的精明,但精明之下,是挥之不去的忧虑。.............
  • 回答
    老实说,真正让我“震撼”到,并且至今仍能在脑海里勾勒出大致轮廓的作品,并不多。许多画作我欣赏,它们技法精湛、色彩绚丽,或者主题深刻,但“震撼”是一种更直接、更原始的触动,仿佛有什么东西瞬间穿透了你,让你在那一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一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Francis Bacon 的《.............
  • 回答
    我见过的高质量学术海报,与其说是一堆文字的堆砌,不如说是一次精巧的视觉叙事。它就像是那位研究者在现场的缩影,用一种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方式,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将核心信息传达给同样忙碌的观众。首先,一张优秀的海报在视觉上就极具吸引力。它不会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留有大量的呼吸空间。背景通常是干净、简洁的.............
  • 回答
    2018年岁末,回想起这一年奔波的足迹,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令人心动的瞬间。在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文明的脉络。古建筑篇:静谧中的岁月低语在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中,我曾漫步于乌镇西栅。这里的古建筑并非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更为贴近生活的民居,一.............
  • 回答
    关于“当年是红卫兵,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体差异极大的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我会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描述,但请注意,这些信息是基于公开的采访、回忆录、学术研究以及社会观察的综合,并非对所有曾经的红卫兵的精确描绘,也无法涵盖所有人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红卫兵”本.............
  • 回答
    关于“暗黑技术”来提升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提问方式。在写作领域,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技巧”或“方法”,而“暗黑技术”可能意味着一些非常规、非常规、甚至可能带有争议的方法。我理解你想要的是那种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或“窍门”。这些方法可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那样循序.............
  • 回答
    说起来,我这个人吧,向来是比较务实的,不太喜欢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人嘛,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踩进了什么奇怪的缝隙里。不是那种脑袋一抽、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是那种,嗯,有点像你看一部电影,演到某个地方,突然发现穿帮了,或者剧情逻辑有点拧巴,忍不住想“这玩意儿是真的吗?”的感觉。记.............
  • 回答
    写这个问题真是个挑战,因为它涉及的是非常多样化、而且经常在变化中的观点。而且,把“台湾人”或“香港人”说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不过,我还是试着结合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聊聊一些比较普遍的看法,尽量做到真实和细致,并且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台湾或香港的个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层面。要说“最好的制度”,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适用的环境,所谓“最好的”往往是相对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最能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并为大多数人带来相对稳定和进步的。但如果非要让我描绘一个我所理解的、理想化的、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