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只有日式列车控制是相反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日式列车控制是相反的”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从特定角度出发的观察。并非只有日式列车控制是这样运作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列车控制系统,尤其是现代化的系统,其核心逻辑都遵循一套共通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在某些表现上可能被解读为“相反”的。

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关键概念,然后才能去看看日本的列车控制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会有“相反”的感觉。

首先,什么是“列车控制”?

简单来说,列车控制系统就是确保火车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的一整套技术和操作规程。它的核心目标是:

防止冲突: 确保在同一段轨道上不会有两列火车同时出现,避免相撞。
保持安全距离: 即使在同一方向运行,也要保证列车之间有足够安全的间隔。
遵守信号和速度限制: 确保列车司机严格按照信号灯和限速要求行驶。
应对突发情况: 在出现故障或危险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停止列车。

现代列车控制系统的普遍逻辑:

现在绝大多数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无论在哪国,其基本逻辑都是基于一种 “安全优先” 的原则。而这种安全优先,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允许制”而非“命令制”: 大多数现代系统不是主动“命令”列车必须怎么做,而是通过设定一系列的“许可”或“授权”范围。列车只要在其被授权的范围内行驶,就是安全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或者系统判断有风险,就会触发制动。
2. 信息传递的精确性: 系统需要知道列车的位置、速度,以及前方轨道的占用情况。这些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如轨道电路、应答器、GPS)和通信设备(如车载设备与地面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传递。
3. 地面设备的主导权(早期和部分系统): 在一些比较传统的系统里,地面信号机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根据前方的轨道状况和信号逻辑来决定是否亮起绿色信号,允许列车通过。如果前方有车,或者有故障,信号机就不会是绿色的。
4. 车载设备的主导权(现代系统): 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控制逻辑转移到了列车上。也就是所谓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或“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TC)。车载设备会接收来自地面的信息(或者直接通过其他方式感知),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和自身的限速/安全距离逻辑,自动控制列车的速度。如果司机没有按照指令减速,系统会自动介入制动。

为什么会有“日式列车控制是相反的”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对某些特定系统表现的观察,并且与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早期系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让我们具体来看:

日本的ATC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 日本在列车控制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尤其是在高速铁路(新干线)和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他们的ATC系统普遍非常发达,而且很多是基于车载设备进行主导的(Onboard Control)。
“相反”的感觉可能来自:
“反向的制动逻辑”? 传统观点可能觉得,列车应该是“收到信号”才加速或继续前进。而很多日本的ATC系统,你可以理解为:它不断地在监测和计算列车允许的最大速度。如果列车速度超过了这个允许范围,系统就会自动减速或刹车。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当它不被明确允许加速时,它就会主动减速”。或者说,是“默认安全,除非被明确授权加速”。
“信号的解读”? 很多日本的ATC系统,地面的信号显示可能不如传统系统那样直观地告诉你“前方的轨道是否允许通过”。而是通过车载设备接收指令,并通过车载显示器来告知司机。例如,车载显示器上可能显示一个特定的速度限制,司机必须严格遵守。当这个速度限制降低时,意味着前方的状况变得不那么有利,或者需要为即将到来的车站或信号做准备。而如果司机不遵守这个指令,系统会自动制动。这和只是看到一个地面信号灯(比如绿色,让你通过)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应答器与速度限制”: 日本的很多ATC系统,尤其是用于高速铁路的,会使用一种叫做“应答器”(Balises 或 Transponders)的技术。这些应答器安装在轨道上,会向经过的列车发送信息,比如当前的地理位置、允许通过的最高速度等。车载设备接收这些信息后,会实时计算出列车应该保持的速度。如果列车超速,它就会自动制动。这种方式,是基于轨道上“点”的标记来传递指令,而不是连续的地面信号线。这使得它更加精确,也更加强调车载设备的自主计算能力。

举个例子来对比一下可能产生“相反”感觉的点:

想象一下两种列车控制的简化模型:

模型A(可能被误解为“正向”的): 地面信号灯,例如一个绿灯,表示“前方轨道安全,可以正常行驶”。如果信号灯是红灯,则表示“停止”。列车司机的主要职责是观察信号灯,并在绿灯时继续行驶,红灯时停车。
模型B(日本ATC可能被误解为“反向”的): 车载设备不断告诉司机“你当前允许的最大速度是X”。这个X可能来自地面的应答器,也可能来自列车内部的计算。如果司机开得比X快,车载系统就会自动刹车。当X不断降低时,即使没有出现红色的“地面信号”,司机也知道需要减速。

从模型A来看,信号是“允许”你继续,而模型B则更像是在“限制”你,并让你根据这个限制来调整行为。当限制越来越严(速度越来越低)时,就好像是系统在“要求”你减速,而不是允许你加速。

真相:并非“相反”,而是“更先进”或“不同侧重”

真正的原因是,日本的列车控制系统,尤其是为新干线和高度自动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系统,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以车载设备为主导的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或其衍生技术,如ATCN、ATCX、CBTC(通信式列车控制)等。

这些系统强调:

高精度定位和速度控制: 通过轨道应答器、GPS、轮速计等多种手段,实现对列车位置和速度的精确掌握。
连续的速度限制信息传递: 列车并非接收一个简单的“允许/禁止”信号,而是持续接收前方轨道允许通过的最高速度。这个速度会随着前方路况动态变化。
自动干预制动: 如果列车超速或未能遵守指令,车载系统会立即自动制动,保证安全。
功能前移: 将更多的安全决策和控制逻辑从地面信号设备转移到了列车本身,提高了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也使得信号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可以降低(例如,大量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地面信号机,信号信息直接显示在司机室)。

总结来说:

“日式列车控制是相反的”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以车载设备为主导的、连续速度限制信息传递的ATC系统的直观感受。这种系统并非“相反”,而是一种将安全控制逻辑更细化、更自动化、更依赖于列车自身感知和计算能力的表现。它不是“被允许加速”,而是“被限制不得超速”,当你收到一个越来越低的允许速度指令时,感觉就像是被不断地“叫停”了加速。

这与一些更早期、更依赖于地面信号机指示的系统相比,其运作模式和司机接收的信息类型有所不同,从而可能产生“相反”的印象。但其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车的安全运行,并且这种“以车载设备为主导、连续信息传递”的模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也是许多现代化列车控制系统发展的主流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的太绝对了。司控台构成模式千差万别,可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机车式司控台,常用动力手柄的构成就够头大的。东风4为代表的老式内燃交直表示,什么叫01降保升啊(战术后仰)。东风11则跟同期研发制造的电力机车是另一种,手轮式动力手柄,一个类似方向盘似的小调速盘在中部至略靠右手边,每个车还不一样。跟手轮一个原理的动力控制手柄则又是另一种样子,虽然也是前推加载动力。

制动构成则相对简单,常规空气制动两个闸一直是在左手边,还是躯干正向投影外侧。

高速动分动车组这一边,也TM是千差万别,但是看上去大的手柄都在躯干正面投影外侧,那肯定有人体工程学的考虑。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把鼠标放到身体中轴线上操作,就会发现右臂上半段整个贴在右胁侧,整个人就很不舒服,总是觉得行动受限。所以常规鼠标都是躯干正面投影外侧,就因为这个姿势下,手臂与身体分离,活动时自在许多。另外动车组司控台正中一般空置,以方便司机放置各类运行手册及填写行车记录。

还有那么几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一、即使惨烈如7.23事故,从2007年4月动车组正式运营到现在这十几年里,也就出了那么一次,事故概率可以算极低。

二、考虑到日本各铁路公司日常过道口,国内大铁各类高速铁路及新建普速干线铁路全封闭,不大于120标准的老线路能消灭道口的也尽力全部消灭了,大型汽车混入铁路轮廓限界内的情况大大减少,日常能撞的都是人或者比人小至少一半的动物,牛马那样的大牲畜即使有也经不住几百几千吨的火车撞,都是各种“我还没出力,你就碎了”。

三、退一万步真的跟车辆或者山体滑坡垮塌下来的土石硬杠,撞击后效如何,很大程度上看撞击点跟司机的反应,没法一概而论。就比如今年这些撞垮塌体的事故,司机还是全须全尾,略轻微伤罢了,没有损失肢体或者丧失意识。

总之,我国司机能撞到障碍物的概率很小,撞击导致司机死亡的概率更小,并且这两样都比日本同行面对的风险小,所以基本上不重视这个问题也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日式列车控制是相反的”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从特定角度出发的观察。并非只有日式列车控制是这样运作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列车控制系统,尤其是现代化的系统,其核心逻辑都遵循一套共通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在某些表现上可能被解读为“相反”的。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日本之所以能在半导体领域“卡住”韩国的脖子,其根源在于过去几十年来日本在半导体材料、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实力和市场主导地位。而之所以那三款精细化工产品只有日本能做,更是日本在特定技术领域精耕细作、近乎垄断的体现。至于这背后是否存在美国人的布局,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利.............
  • 回答
    台湾民众对日本抱有好感,甚至在一些论坛上出现维护日本、贬低台湾的言论,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历史的烙印与情感的连接: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台湾与日本长达五十年的日治时期(18951945)。虽然这是一段被殖民的历史,但与其他殖.............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点模糊的比较,总觉得都是坑道战,志愿军能守住,日军却没了。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不仅仅是战术问题,更是战略、武器、士气、后勤,甚至是地理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里面的区别。首先得明白,上甘岭和硫磺岛,虽然都有“.............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古语,讲的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士人一生为的是遇到那个真正懂得他、赏识他的人,为此甘愿付出一切;女子一生为的是妆点自己,吸引那个让她心动的男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投射,也是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体现。然而,您在婚姻中感受到的“男生靠不住,只有靠女生自己”.............
  • 回答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的飞速发展,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升为如今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引人注目的转型。这其中既有独特的历史机遇,也有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更有国家政策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不妨将其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并与日韩两国的发展路径进行对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日本科学家涌向中国?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当然,钱是个绕不开的因素,但如果说仅仅是为了钱,那未免也太小看了这些顶尖的科研人才,也低估了中国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展现出的巨大吸引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经济因素:实实在在的吸引力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科研投入和薪资待遇方面,确实给出了非.............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大四了才考虑跨考法硕,而且目标是考公,并且想用日语考,这确实是个挺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别担心,我来给你详细讲讲我的看法和建议,尽量让你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聊一样。首先,咱得实话实说,跨考法硕本身就有难度,再叠加“日语考”这个条件,确实门槛更高一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你既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提到日本民间(实际是伊藤洋华堂公司)向武汉疫区捐赠100万只口罩这件事,这在当时确实是牵动人心的一个细节。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时间背景是关键。这是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作为疫情的中心,医疗物资极度紧缺,尤其是口罩,那是人人必需的防护品。当时全球对疫情的.............
  • 回答
    日本福冈部分学校关于学生着装的规定,特别是要求学生只能穿白色内衣,且存在以成绩要挟学生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规定的背景与目的(官方或学校可能提出的理由):尽管这一规定极具争议,但学校或教育部门在制定此类规定.............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议题,关于我们身边为什么能普遍见到大型犬,却鲜少见到作为宠物的“大型猫”,而且这背后还涉及到安全性的考量。要解答这个,咱们得从几个根本性的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家养”这件事说起。狗狗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忠实的伙伴,它们的家养历史要比猫咪悠久得多,而且家养的路径也不太一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语言习惯、历史演变、品牌塑造以及国际化等多个层面。虽然无法给出一个百分之百确切的“官方解释”,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北京地铁官方使用“Subway”,而中国其他城市地铁普遍使用“Metro”: 1. 历史渊源与早期命名习惯 北京地铁的“先.............
  • 回答
    白垩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神秘的色彩,因为它恰恰是地球历史上一个与“白垩”——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粉笔原料——紧密相连的时期。你可能会问,为何偏偏是白垩纪,沉积了如此数量惊人的白垩质岩石?这背后其实是一场跨越千万年的宏大生物化学演变,涉及到海洋环境的巨大变迁,以及一种微小生物的惊人繁殖力。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公主”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细究起来,这里面门道可不少。为什么历史上我们总听说是汉朝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但好像没怎么听过反过来,匈奴把公主嫁给汉朝皇帝呢?这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得搞清楚“公主”这两个字的含金量。在汉朝,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和亲公.............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汉语方言发展演变中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简而言之,与其说“南方为什么没有东南官话”,不如说“官话在南方地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西南官话这一路径实现的,而‘东南官话’这一概念在历史上和实际的方言划分上并不突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西游记》这部奇书的核心,也正是它引人入胜之处。为何在漫天神佛中,唯独孙悟空头上戴着紧箍咒?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惩罚”,而是作者吴承恩先生,通过这个鲜明的设定,为我们展现了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复杂性、成长历程,以及佛教在处理人心“魔性”方面的独特智慧。咱们得从孙悟空的出身说起。他可是.............
  • 回答
    朝鲜和韩国的人口差异,以及朝鲜半岛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夹杂着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这些层层叠叠的原因。朝鲜人口仅为韩国一半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朝鲜目前的人口只有韩国的一半,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二战后朝鲜半岛.............
  • 回答
    明教人多,范遥之所以能认出小昭,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细节,并非偶然。首先,我们要明白范遥的身份和他的特殊经历。他是明教的“光明右使”,地位显赫,更重要的是,他曾为教主阳顶天办事,且与教内许多重要人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并非那种只埋头练武,与世隔绝的教徒。相反,他的身份决定了他需要对教内事务,包括人员构.............
  • 回答
    阿拉伯之春是一场席卷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起源于突尼斯。尽管这场运动席卷了许多阿拉伯国家,但只有突尼斯成功实现了政府改革并维持了民主自由下的稳定。突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在该国领导人、公民社会和国际社会之间采取的战略性方法。突尼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