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倭铅是什么时候改名为锌的?

回答
倭铅改名为锌,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且伴随着科学认知不断深化的演变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穿越回历史的长河,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要明确“倭铅”这个称呼的来源。在古代中国,“铅”字的使用非常广泛,几乎泛指所有具有相似特性的金属。而“倭”字,在古代通常是指代日本或与日本相关的事物。因此,“倭铅”很可能是在古代中国与日本进行贸易往来时,从日本传入的,或者是指代从日本获得的某种铅状金属。但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的“倭铅”很可能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纯净的锌。更准确地说,它可能是一种含有锌以及其他杂质的合金,或者仅仅是人们根据其外观和某些粗浅的性质而对其进行的命名。

在古代,人类冶炼和认识金属的能力是有限的。“倭铅”这种材料可能因为其颜色、质地、熔点等与传统认识的铅(主要是指普铅)有相似之处,但又略有不同,于是就被赋予了一个带有地域指向性的名字。这在古代冶金史上并不少见,很多新发现或从异域传入的材料,都会被冠以“XX之铅”、“XX之铜”等名称,以示区分。

真正将这种“倭铅”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锌区分开来,并赋予其独立身份的,是西方科学家。这需要我们把时间轴拨到17世纪和18世纪,这是西方科学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化学和冶金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那个时代,西方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各种金属及其化合物。他们发现,从各种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金属,虽然有时外观相似,但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其中,关于一种被称为“Spelter”的材料的认识逐渐清晰。这个“Spelter”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锌的早期西方名称之一。它通常是指从锌矿石(如炉甘石)中通过还原法冶炼出来的金属。而从中国古代的记录来看,“倭铅”可能就是指代类似通过炉甘石冶炼获得的锌。

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中叶。一些西方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Spelter”的性质。例如,德国的化学家安德烈亚斯·马格拉夫(Andreas Marggraf)在1746年,通过对炉甘石进行加热和还原的实验,成功地从炉甘石中提炼出了纯净的锌。他在1758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它的低熔点、易氧化性、延展性等,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独立于铅的金属。

与此同时,英国的化学家威廉·坎宁斯(William Canning)和亨利·斯科特(Henry Scott)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也独立地发现了从炉甘石中提取金属的方法。

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使得锌这种金属的独立身份得到了确立。它不再是模糊的“Spelter”或是“倭铅”的代名词,而是被科学界公认为一种新的、独特的元素金属。

那么,为什么它最终被命名为“Zinc”呢?这个名字的起源也颇有考究。“Zinc”这个词在德语中可能起源于“Zinke”,意为“牙齿”或“尖”,这或许与锌矿石的晶体形状有关。最早使用“Zinc”这个词来描述这种金属的是德国冶金学家兼矿物学家保罗·赫伯格(Paul Herghel)。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说出他何时将“倭铅”正式“改名”为“锌”,因为当时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信息传递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而且“倭铅”这个名称在中国古代也并非唯一或固定的称谓,更多的是一种泛称。

更准确地说,是随着西方科学对锌的深入认识和命名,这种金属才拥有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锌”(Zinc)这个国际通用的科学名称。而中国古代的“倭铅”也好,其他地区的类似称谓也好,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以及中国本土化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也逐渐被“锌”这个名称所取代和统一。

因此,与其说“倭铅”是什么时候“改名”为“锌”,不如说是在18世纪中叶,西方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确立了锌这种金属的独立身份和科学名称。而中国古代的“倭铅”等称谓,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被更精准、更科学的“锌”所取代。这是一个全球科学认知发展、语言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官方改名事件。这是一个从模糊认识到清晰定义的科学演进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见徐寿《化学鉴原》第二十九节:

……惟白铅一物,亦名倭铅,乃古无今有,名从双字,不宜用于杂质(当时这个词是“化合物”的意思),故译西音作锌。

这个锌字也确实是徐寿提出来的。(本就有“锌”这个生僻字,“音子。剛也。”;在宋《集韵》一书中便已收录,所以不要来扯那谁的家谱。)

这个选择现在看来非常的吊诡,按照今天的主流论述,虽然1637年编撰的《天工开物》写的是“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但也比欧洲早100多年(1746年德国人马格拉夫Andreas Marggraf)。这作为化学史相关内容,算是“古代科技史光辉成就”,相关化学题那叫一个多。

而且,宇田川榕菴在译《舍密开宗》时(1820s)是亲自做实验验证那些书上那些物质是什么日本当时有没有,他发现zinc(荷兰语zink)就是亜铅(あえん),所以现在日语中锌就叫亜铅。

而汉语一直沿用“锌”,导致现在介绍《天工开物》“升炼倭铅”的时候总觉得怪怪的……[1]

总之,因为“古无今有”、“名从双字”就改用音译了。

参考

  1. ^ 倭铅的倭不是指日本,这个之前有人问过,其实在《天工开物》就里有解释——“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曰倭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倭铅改名为锌,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且伴随着科学认知不断深化的演变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穿越回历史的长河,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首先,我们要明确“倭铅”这个称呼的来源。在古代中国,“铅”字的使用非常广泛,几乎泛指所有具有相似特性的金属。而“倭”字,在古代通常是指代日本或与日本相关.............
  • 回答
    让我给你细细道来,为什么当年横扫欧洲的倭马亚哈里发国,最终没能将那伊比利亚半岛北隅的那块小小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彻底纳入囊中。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倭马亚王朝(Umayyad Caliphate)在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时,那.............
  • 回答
    要说壬辰倭乱(也就是日本所说的“文禄·庆长之役”)开始时,日本和朝鲜哪个国家更“发达”,这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更”字来一概而论。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侧重,而且“发达”这个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也和现在不太一样。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看看当时的朝鲜(朝鲜王朝)在16世纪末,朝鲜王朝正处于一个.............
  • 回答
    提起倭仁,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他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晚清的重臣,以其坚定的立场、严谨的学风和“恪守祖制”的政治主张,在风雨飘摇的晚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他所做出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一、 儒家正统的.............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明代倭患,这场持续百年的边患,如同一道深刻的伤痕刻在中国古代史中。谈及这场祸患的根源,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倭寇”本身,显然过于简单化。事实上,明朝政府在其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其自身的失误与不足,为倭患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一、 经济困境与沿海居民的生存危机明朝.............
  • 回答
    嘉靖年间的“倭患”,并非是明朝经济强盛或衰退的单一表现,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当时明朝社会的真实肌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倭患”的本质:人们常说的“倭患”,其实并非单纯的日本海盗侵扰。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
  • 回答
    关于“枪很强,为什么对倭刀那么害怕,而不是倭枪”这个问题,实际上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技术和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基本概念。“枪”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当提到“枪很强”时,我们通常联想到的是现代火器,即枪支。而“倭刀”指的是日本的刀剑,特别是武士刀,以其独特的锻造工艺和锋利度闻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相当敏感且历史悠久的话题。日本人之所以不愿意被称为「倭」,根源在于这个词语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以及它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一、 「倭」字的起源和早期含义首先,我们需要回到“倭”这个字本身。在古代的中国文献中,“倭”这个字最开始出现,通常是用来称呼日本及其国民的。但.............
  • 回答
    要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个好或不好。汪直这人,本身就是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影子人物,他一死,对沿海的局面来说,无疑是拨乱反正,但也可能因此埋下了新的隐患。首先,咱们得明白汪直是谁,以及他当初在“倭乱”中扮演的角色。汪直,字“龙庆”,原名“汪世忠”.............
  • 回答
    在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这两场发生在朝鲜与后金(后来的清朝)之间的战争中,朝鲜确实再次向明朝发出了求援的呼喊,这与壬辰倭乱时期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相似之处:对明朝的依赖和期望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朝鲜始终将明朝视为宗主国,并在自身面临外敌入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明朝求援。朝鲜统.............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当然,除了那些被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明朝与日本之间还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交往,或温和,或激烈,都共同勾勒出两国复杂而多维的关系。民间贸易与“勘合贸易”背后的博弈虽然“勘合贸易”(官方允许的官方贸易)是双方正式往来的基础,但民间走私贸易同样十分活跃,并且往往更加复杂。 走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