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网友说的「云南地震更像人祸」的观点有道理吗?

回答
对于日本网友提出的“云南地震更像人祸”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看看其中是否存在可以理解的逻辑,或者仅仅是情绪化的表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人祸”在地震语境下可能包含哪些含义。

“人祸”在地震语境下的可能含义:

1. 诱发地震: 指人类活动,例如大型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深层矿产开采等,可能改变地壳应力,从而诱发或加速原本可能发生的地震。
2. 加剧灾害: 指地震本身是自然现象,但由于人为因素,如建筑质量差、城市规划不合理、防震减灾措施不到位、救援组织不力等,导致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被放大,从而被视为“人祸”。
3. 信息误导或掩盖: 指官方或相关机构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发布不准确的信息,或者隐瞒灾情真相,延误救援,这也被视为一种“人祸”。
4. 社会反应: 指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的反应,例如部分民众的冷漠、趁火打劫等行为,虽然与地震直接相关,但也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层面的“人祸”。

分析日本网友观点的合理性:

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其民众对地震的认识和敏感度可能比其他地区更高。当他们提出“更像人祸”的说法时,很可能是在对比其国内的地震应对经验,或者看到了与自然灾害本身不符的异常之处。

从“诱发地震”的角度看:

可能性: 理论上,大型工程确实可能影响局部地壳稳定性。例如,大规模水库蓄水会增加地表压力,改变地下水系统,可能在特定地质构造下诱发微小地震,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影响到大地震的发生时间。
云南的地理与工程: 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本来就非常频繁,是著名的地震带。这里也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梯级水电站)和矿产开发项目。
证据要求: 要将地震直接归咎于“人祸”(诱发),需要非常确凿的科学证据,证明特定的人类活动与地震的发生之间存在直接的、可量化的因果关系。这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地震监测数据、地质构造分析、以及对工程影响的精确模型。
普遍的自然现象: 然而,将大规模地震完全归咎于人类活动诱发,在科学上是极少见的。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板块运动。人类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改变了地震发生的“地点”或“时间”,而非“是否发生”或“发生多大”。
日本网友的视角: 日本网友可能会根据他们对“诱发地震”的认知,联想到云南地区可能存在的、尚未公开或未被充分认识到的工程活动,并对其进行联想。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猜测,除非有确凿证据,否则难以成立。

从“加剧灾害”的角度看:

这是日本网友提出“更像人祸”观点时,最有可能指向的方向,也是相对更有讨论空间的方面。

建筑质量与抗震标准:
中国情况: 中国近年来在建筑抗震标准上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但农村地区、老旧建筑、以及一些非正式建造的房屋,其抗震能力可能仍然是薄弱环节。如果地震发生在这些区域,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的比例就会显著提高,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祸”——即未能建造足够坚固的房屋。
日本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建筑抗震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建筑法规非常严格,对房屋的抗震性能要求极高,并且有完善的建筑审批和监管体系。因此,日本民众在对比之下,可能会对其他地区在建筑抗震方面的不足感到不解和不满,从而产生“人祸”的联想。
城市规划与应急管理:
城市布局: 城市的密集程度、建筑物的分布、疏散通道的设置,都会影响地震发生时的逃生和救援效率。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可能导致人口过于集中,一旦发生大规模倒塌,伤亡会更惨重。
防灾减灾体系: 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装备、物资储备等。如果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同样会被视为“人祸”。
救援与信息透明度:
救援效率: 灾害发生后,救援的速度、规模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如果救援响应迟缓,或者组织混乱,也会加剧民众的“人祸”感受。
信息公开: 灾情信息、救援进展、遇难者统计等是否及时、准确、透明地向公众公开,对社会情绪和社会信任有很大影响。如果信息不透明,或者有刻意隐瞒的迹象,也容易引发“人祸”的猜测。

为什么日本网友可能这样说?

1. 地震文化的差异: 日本是一个岛国,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对地震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他们可能更习惯于将地震的后果与“抗灾能力”联系起来。当看到某个地区的地震造成了与其强度不符的巨大损失时,他们容易倾向于从“人的应对”层面寻找原因。
2. 信息获取的渠道: 日本网友获取关于中国地震的信息,可能主要通过国际媒体、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或者与其他国家的对比。这些信息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努力和进步,也可能侧重于灾难的惨烈部分,从而容易形成片面的印象。
3. 对比心理: 日本在地震防护方面投入巨大,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他们看到其他国家在类似情况下表现不佳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为何不能做得更好”的感慨,并将这种感慨转化为“人祸”的指责。
4. 情绪表达: 在某些情况下,“人祸”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用来宣泄对灾难带来的痛苦和损失的不满,以及对未知原因的质疑。

总结:

日本网友提出的“云南地震更像人祸”的观点,如果指向“诱发地震”,则缺乏直接证据,更多是一种猜测。 绝大多数地震是自然发生的,将其完全归因于人类活动诱发,需要极为严谨的科学论证。

但是,如果该观点是针对地震发生后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并认为这些后果是由于人为因素(如建筑质量、防灾减灾措施不到位、救援不足等)造成的,那么这个观点就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反思。

对于任何一场地震,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地震本身是自然现象,但其带来的灾难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和准备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审视,许多地震的“后果”确实与“人”有关,即“人祸”所导致的“加剧灾害”。

要判断这种观点的具体“道理”有多少,需要详细了解具体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建筑标准、城市规划、应急预案执行情况、救援部署等一系列细节,并与同等强度的自然地震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单一地从“日本网友怎么说”来判断,是片面的。但他们的观点,至少提醒我们要关注并审视在防灾减灾和应对灾害过程中,我们做得是否足够好,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做答,排版可能不好,抱歉。第一次回答,如果有什么疏忽不好的请指出,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先从云南的建筑物的特点来说起:

云南比较著名的就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了,比如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这类的杆栏式建筑,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的土掌房,藏族的(叫什么房不记得了,但是和西藏的是有区别的),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形式。

从上面的文字上来看,此次地震有如此高的伤亡,的确与建筑物结构和抗震能力有关,土楼竹楼的抗震能力显而易见。

相关资料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海啸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

再看看日本,除了减震墙,日本很多建筑物在设计时也考虑了隔震原理。1921年,设计师Frand Wright在设计东京帝国饭店时,把紧密排列的短桩打入地下的软弱土层之上,而帝国饭店建筑在短桩地基上,如同漂浮在软弱土层上的大船。而日本的民居,则普遍在房屋和地基之间加入减震层。1996年日本实行“耐震改建计划”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就是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动来吸收地震的能量。他们在建筑物底部填加橡胶层或者滑动承重座作为缓冲装置。这些橡胶层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约60年,能够把地震对楼房的摇晃程度减轻1/3到1/5。

推行这个技术后,房屋造价将提升,一般楼房的造价将提高10%,公寓楼的造价则会提高25%。但他们舍得花这个钱。

轻质木头和钢筋混凝土、重达千斤的竹竿,哪个砸在压在人身上更舒服点?


(图片来自网络)

再说说相关的法律

1924年开始,日本建筑规范规定结构力计算要考虑抗震系数,在这方面日本当时走在了世界前列。

日本的《建筑设计基准法》颁布于1950年,之后几经修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71年的修正。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很大损失,而灾后统计显示,这次地震中受损建筑主要建于1971年前,1981年后建造的房屋几乎完好无损。

事实上,《建筑基准法》1971年修正令强化了钢筋混凝土柱的带筋间隔距离,而1981年则全面实行“新抗震设计法”,引入了多个方面的新规定。

此后,日本曾在1996、2000、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修订后的法规将住宅、楼房抗震标准提高为:经得住6 至7 级地震摇晃而不会坍塌,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够8 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 年。同时,日本还制定计划到2015 年,让90%的住宅建筑达到这一标准。

我国没有抗震建筑相关的法律!

搜了好久才发现一个《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2月31日经建设部第8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未对抗震能力受损、荷载增加或者需提高抗震设防类别的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抗震验算、修复和加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经鉴定需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装修改造时未进行抗震加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这尼玛才1万天朝币的罚款!和节省下来的建筑费用相比简直就是一个零头好吗?而且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大概是5.5到6级地震)以上的地区才是抗震设防区,在云南这种建筑结构下,6度地震也足以造成很大的伤害了。6.5级的地震,对于这些土、竹结构和砖结构的玩具来说,想毁坏真是轻而易举了。

从建筑物的角度上来讲就这么多了,下面说说是否需要军队来进行援救。

日本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分为3类,日本自卫队,日本国际救援组和日本灾害救援队。日本灾害救援队细分下去有:搜索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生活自给自足的管理队、高效的联络队和按国际救援培训指导为教材的教育队。

我国也有相应的救援队伍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其实都是武警某部工兵团的人。是工兵团、武警总院的医疗人员,和地震局多部门合作的一个集体。从阵容上日本的救援队已经比我们的解放军要专业的多,更何况日本的科技比我们发达的多得多。

军队毕竟是军队,据报道此次云南地震投入了过万的兵力,我宁愿是来1000个专业救援人员,也好过1万个不懂知识盲目救援的大汉。正如日本网友所说:即便出动军队,救援行动也很难展开的。所谓的军队,不过是一群没有任何专业救助知识的乌合之众罢了。

再者,在道路损坏严重、资源匮乏的灾区,来这么多人真的好吗?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吗?




(图片来源网络)

翻译:曾经发生过四川大地震那种级别的地震的国家,竟然完全不展开耐震工程的推广。从死者数量看,这是赤裸裸的“人祸”。

这个观点我还是非常认同的,当然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钱,具体就是题主的那幅图。


相信我是否同意日本网友所说的“云南地震更像人祸”,显而易见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