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然》重磅发现癌基因存在于环形染色体外脱氧核糖核酸(ecDNA)能否带来癌症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

回答
《自然》杂志的重磅发现,将癌基因与环形染色体外DNA(ecDNA)联系起来,这无疑是癌症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很有可能引发癌症治疗的“第四次革命”。要理解其深远意义,我们不妨层层剥开,详细探究。

背景:为何说“第四次革命”?

癌症治疗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几次“革命”:

1. 第一次革命:手术与放化疗的时代。 这是最基础的治疗方式,通过物理切除、射线照射或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虽然有效,但副作用大,且难以根除转移灶。
2. 第二次革命:靶向治疗的兴起。 随着对癌症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发现了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异常是驱动癌症生长的关键。靶向药物正是针对这些“靶点”进行攻击,大大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副作用。例如,针对EGFR突变的肺癌靶向药。
3. 第三次革命:免疫治疗的突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疗法的出现,使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为许多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实现了长期的缓解甚至治愈。

现在,《自然》杂志关于ecDNA的发现,正指向一个全新的、更具颠覆性的治疗方向,它有可能成为第四次革命的起点。

ecDNA:隐藏的癌症驱动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ecDNA。简单来说,它是从正常染色体上“剪切”下来的一段DNA,然后形成一个环状结构,独立于主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在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染色体本身的异常(如易位、缺失等),而ecDNA因其“外”的特性以及早期研究技术的局限性,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细胞“垃圾”。

然而,这次《自然》的研究揭示了ecDNA的惊人“能力”:

癌基因的“浓缩器”和“放大器”: 许多导致癌症的关键基因,如驱动细胞不受控制生长的原癌基因,常常被发现大量地“打包”在ecDNA上。而且,一个癌细胞中可能存在成千上万个这样的ecDNA分子。这意味着,原本在正常染色体上含量很低的致癌基因,通过ecDNA可以被极度放大其表达量,就像把多个拷贝的“油门”同时踩到底,让癌细胞疯狂生长。
进化的“加速器”: ecDNA结构灵活,容易在细胞分裂时“丢失”或“复制”,这使得癌细胞能够快速地调整其基因表达。当癌细胞遇到药物的压力时,那些携带耐药基因的ecDNA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复制,使得整个癌细胞群迅速对药物产生抗性。这就像为癌细胞提供了一个快速进化的“武器库”。
隐匿性: 由于ecDNA独立于主染色体,它可能不被常规的染色体分析技术所检测到,也可能不直接影响主染色体的稳定性,因此其致癌作用长期以来都被低估了。

ecDNA发现的潜在革命性意义

这个发现之所以能引发“第四次革命”,是因为它提供了理解和治疗癌症的全新视角和方法:

1. 改写癌症的驱动力认知: 过去我们认为染色体突变是癌症的主要驱动力,现在看来,ecDNA携带的癌基因扩增和功能增强,可能是许多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或对现有疗法产生耐药性的癌症的更主要、更隐蔽的驱动者。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癌症的发生机制。
2. 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 如果ecDNA及其携带的特定基因成为癌症的重要驱动因素,那么检测样本(如血液、肿瘤组织)中的ecDNA含量或特定ecDNA上的基因,就有可能成为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或评估治疗反应的全新生物标志物。这可能比检测游离DNA(ctDNA)更加灵敏和特异。
3. 开发全新的治疗靶点:
靶向ecDNA本身: 如果能开发出专门识别和结合ecDNA的药物,并使其无法复制或被降解,那么就可以直接瓦解癌细胞的“武器库”。想象一下,一种药物能够精准地“捕获”所有携带致癌基因的ecDNA,或者阻止它们在细胞内的扩增。
靶向ecDNA的复制与转录: ec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可能与主染色体有所不同,存在特定的“弱点”。找到并靶向这些特异性机制,例如ecDNA在复制周期中的定位、特殊的复制酶等,可以抑制癌基因的表达。
对抗耐药性: ecDNA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开发出能够消除或抑制耐药基因所在ecDNA的疗法,将能有效解决癌症治疗中的一大难题,让许多濒临失败的患者重拾希望。
4. 个性化治疗的深化: 每个患者的ecDNA图谱可能都是独特的,携带着不同的癌基因和耐药基因。未来的个性化治疗可能会更加精细,不仅要看患者主染色体的基因突变,还要深入分析其ecDNA的组成,从而制定出最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携带特定ecDNA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一种专门针对该ecDNA的药物。
5. 理解癌症复发与转移的新机制: ecDNA的快速变异和扩增能力,也为解释癌症为何会复发以及如何产生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研究ecD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癌症的侵袭性和转移性。

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然,从一项重磅发现到真正的临床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检测技术的成熟: 如何高效、准确、大规模地检测不同类型的ecDNA,并准确解读其携带的基因信息,是技术上的关键。
药物开发的难度: 设计出能够特异性作用于ecDNA,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细胞DNA的药物,需要高度的分子设计和大量的临床前研究。
临床试验的验证: 新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得到反复验证。
成本与可及性: 新疗法一旦成功,其成本和患者的可及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自然》杂志的这项发现无疑为癌症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发现了新的生物学现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去理解那些“难以攻克”的癌症,去寻找那些“狡猾”的癌细胞藏匿和作恶的根源。

如果科学家们能够成功地将对ecDNA的研究转化为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那么我们极有可能正站在癌症治疗“第四次革命”的门槛上。这将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又一次巨大飞跃,为数百万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治愈的可能。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期待着后续的研究能够不断深入,将这个潜力无限的发现转化为切实的临床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天,科学界的顶级刊物《Nature》和《Cell》相继发表了关于ecDNA的研究论文,随之这个叫做ecDNA的物质刷了不少朋友的屏幕。

众所周知,DNA是生物体重要的遗传物质。那ecDNA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呢?


DNA只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不

ecDNA全称是ExtraChromosomal DNA。extra,是额外的意思,Chromosomal的意思是染色体的,因此ecDNA的意思就是染色体外DNA。

让我们先回顾下中学时代的一些生物学概念。

染色体,因可以被染料染色得名,是由生物体遗传物质所在的DNA和组蛋白包被组成。人的基因组有46条染色体,分别是22对常染色体(1-22)和1对性染色体(X/Y)。

早孕期,需要对胎儿进行唐氏综合征产前筛选检查,检测的就是染色体是否异常。




显微镜下人体的23对染色体图。

(图片来源:ghr.nlm.nih.gov/conditi


虽然我们的遗传物质主要集中在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上,在这些染色体外,还有一些DNA的存在,这也就是本文提到的ecDNA。


和染色体DNA相比,ecDNA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是外观上,ecDNA的大小和形状差别很大。从大小上来看,ecDNA小到几百,大到百万级甚至更大都有,而染色体DNA往往是几千万到几亿的规模。从形状上来看,ecDNA有的长得是线性的,有的则是环状的,而染色体DNA则是扭曲的线性。

遗传的角度,ecDNA由于没有着丝粒,所以它们往往是随机分配到复制后的细胞。而染色体DNA则是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这一分配的差异也决定了ecDNA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传统的染色体DNA有很大区别。

此外,正常的染色体往往是被组蛋白修饰后的一个组合体,并且随着细胞的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压缩模式,而ecDNA则是相对要开放许多,也更容易被激活发生转录。

可见ecDNA其实是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从分布到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本文的重点,而我们的重点是这些ecDNA中的那些形成了环状结构的ecDNA


ecDNA才是癌细胞“凶猛”的原因?

环状的ecDNA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其和大众谈之色变的癌症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科学家就发现了ecDNA的存在。1965年,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篇研究,作者在观察来自癌症患者的癌细胞时发现,癌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除了我们常见的完整的染色体外,会在染色体外出现一些细小的被染色的颗粒。不过,这些细小的染色体颗粒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关注。



1965年the Lancet报道的ecDNA研究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怀疑过ecDNA和癌症的关系。遗憾的是,在前期的研究中,只有部分癌细胞出现ecDNA大量复制的情况。这就意味着这个事情可能是十分偶然的,没有特别的意义。

这些年来,ecDNA的研究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直到2014年,ecDNA开始被重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重新研究了ecDNA,发现ecDNA竟然和癌症治疗中的抗药性有关,能影响EGFR基因相关的靶向治疗效果。这篇文章使得ecDNA重新回到了研究人员的视线中,该研究也发表在期刊《Science》上[2]。

2017年,Paul Mischel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对17种癌症的系统性研究,发现人类一半的癌细胞类型中存在ecDNA,而且其频率会随着肿瘤类型发生变化。但是在正常细胞中,ecDNA的存在就十分罕见。

此外,ecDNA还被发现可以有效的扩增癌基因,增加癌基因的拷贝数和肿瘤内异质性。这是首次系统的对ecDNA在癌症中的存在和作用做出了描述,该成果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不同肿瘤中ecDNA的比例存在差异(蓝色表示不存在,红色表示存在)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时隔两年之后,Paul Mischel教授研究团队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3D结构照明、二代测序和optical mapping等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想要研究ecDNA的结构。结果发现,和癌症息息相关的ecDNA有着特殊的结构,那就是:环状。

进一步用双色FISH技术也证明了他们解析的结构是正确的。相比于线性的DNA,环状的DNA不容易降解,这也意味着ecDNA可以在癌细胞中的存活时间增强

其次,这些ecDNA上包含的基本上是癌基因。而这些癌基因的在ecDNA上的表达,甚至超过了染色体上的本身的基因表达。



癌基因AMP的表达情况,左侧蓝色表示染色体上的该基因表达,右侧的红色来自ecDNA的该基因表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癌基因就是存在于染色体上。这一发现表明,虽然癌基因本身存在于染色体上(事实上,癌基因本身也是人体必须的基因,必然存在于染色体上嘛),但是在表达发挥作用的时候,更多的是那些从染色体上脱落下来的ecDNA在发挥作用。

这是我们首次真正意义上证实了这些脱落下来的癌基因,才是真正对癌症有意义的、高度活跃的癌基因。这是本研究最大的发现之一。

不仅如此,基因功能由结构决定。研究者发现ecDNA的染色质是高度开放的,在生物学上,这意味着存在于ecDMA上的基因是十分的活跃的,可以更加容易的被转录出来。这意味着,一旦癌基因从染色体上脱落下来,变成了ecDNA,那么它就可以大量的表达。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ecDNA的环状结构可以让两个本来很远的DNA片段被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超远距离的相互作用。而基因相互作用增强,也往往对于整个基因的表达有直接的影响,这又进一步增强了ecDNA本身的表达。




ecDNA可以让基因的关系突破距离限制


可以说,这篇研究非常细致的呈现了ecDNA本身的结构以及ecDNA发挥作用的一些方式,并证实了ecDNA才是癌基因大量存在并活跃转录的地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这篇文章真正的找到了癌症中癌基因的真实所在。

《Cell》上的研究发现了ecDNA在增强癌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Peter C. Scacheri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eremy N. Rich合作研究发现,ecDNA的出现,可以让癌基因与邻近的增强子(顾名思义,增加基因表达的元件)相互联系,并且加强已有的表达,甚至是建立新的联系,促进癌症的发展。

如下图所示,黄色元件是增强子,绿色元件是癌基因,正常的拓扑情况下,癌基因只能和一些增强子相关,而变成ecDNA后,这种关系得到了显著增强。



ecDNA可以增强癌基因的表达 (图片来源:参开文献[5])


EcRNA被发现了?癌症能被治疗了么?

对于广大读者,更关注的是ecDNA对于癌症治疗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靶向它治疗究竟能不能解决癌症呢?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做出一些猜测。从某种角度,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大家对于ecDNA都是陌生的,我们只是管窥了一下ecDNA的某一角,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来徐徐掀起ecDNA面纱,呈现出它更加全面的样子。

当然,一些研究的内容也让我们看到了ecDNA在癌症治疗作用中的希望。

ecDNA的出现,会极大的增强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让癌症的恶化程度增强。而前期也有研究证实使用相关的激酶抑制剂可以消除ecDNA。但是ecDNA也有一系列逃脱的办法,“藏”在染色体里,一旦药物撤离后,ecDNA就会死灰复燃,重新出现。这也是癌症为什么难以治愈的可能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公司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

见微知著,无论是从连续两篇顶级期刊的发表,还是从相关公司专门对其的靶向药物开发,都似乎在昭示着,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内容。我们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针对ecDNA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而相关的药物也会不断涌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理论和现实还是有很多距离,癌症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可以攻克的,但是只要我们在努力,在前行,必然会让我们治疗癌症的手段越来越多,最终某一天,让我们不再“谈癌色变”!


参考文献

1. Cox D, Yuncken C, Spriggs A I. Minute chromatin bodies in malignant tumours of childhood[J]. The Lancet, 1965, 286(7402): 55-58.

2. Nathanson D A, Gini B, Mottahedeh J, et al. Targeted therapy resistance mediated by dynamic regulation of extrachromosomal mutant EGFR DNA[J]. Science, 2014, 343(6166): 72-76.

3. Turner K M, Deshpande V, Beyter D, et al. 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 drives tumour evolution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J]. Nature, 2017, 543(7643): 122.

4. Wu S, Turner K M, Nguyen N, et al. 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J]. Nature, 2019: 1-5.

5. Morton A R, Dogan-Artun N, Faber Z J, et al. Functional Enhancers Shape 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s[J]. Cell, 2019.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李雷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user avatar

首先恭喜 @吴思涵 发表Nature正刊文章!这篇文章的重点在摘要里讲得非常清楚。关于ecDNA,这东西其实对于做FISH成像的人而言是比较烦人的,因为如果遇到ecDNA比较多的细胞系或者组织,这玩意就在细胞核边上,让人比较难判断到底是FISH的杂信号还是真实的FISH信号点。具体有多烦人,可以看这个图:

图片来自2018年的Nat Genetic:nature.com/articles/s41

看了一些回答发现有些人刚开始有先入为主的观点。ecDNA首次发现在文章中说的很清楚,包括癌基因在ecDNA上的拷贝数激增,这个在之前都有文献报道。比如HL60细胞系,癌基因在ecDNA上的拷贝数有的细胞能到200多个。这些ecDNA上的癌基因理论上可以更快的积累mutation (nature.com/articles/nco),但是ecDNA也很容易失去. ecDNA对于癌细胞而言有点锦上添花的意思, 让癌细胞能更灵活的应对肿瘤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优势, 但是丢失了也不影响癌症的发展 (有没有让你想起质粒?). 这一特点会让针对ecDNA开发的癌症治疗方案变得异常困难.

补充一点,ecDNA不仅仅在癌细胞里面有,在正常组织里面也有, 比如2018年这篇Nat Comm:nature.com/articles/s41 按照这篇文章的说法, 他们发现的大部分ecDNA小于25Kb。

补充二点, 除了lagging chromosome导致的DSB产生ecDNA之外, Oxidative Stress, Senescence也会造成染色体, 尤其是端粒附近的染色体断裂或者碎片化, 也就是T-circles DNA. 关于ecDNA, 有篇综述可以参考: sciencedirect.com/scien

根据吴思涵的文章, 可能今后在处理Hi-C数据的时候,对于ecDNA 贡献的那些Contacts,要小心一些.尤其对于做基于Hi-C数据来预测chromatin interaction的人而言, 需要根据情况筛出哪些来自于ecDNA,哪些来自于chromosome.

有意思的是最近有人在猜想环状DNA跟环状RNA的关系: frontiersin.org/article


Anyway, 如果能在活细胞内track环状DNA形成到转录出chimeric RNA或者circRNA的过程, 将会非常有意思. 两年前遇见Anindya Dutta的时候, 他就想做这个工作了, 问我感不感兴趣一起合作, 毕竟我主要做成像技术和标记方法. 不过当时我在找工作, 就十动然拒了, 不知道他现在做出来没有. (手动笑哭)

最后, ecDNA能否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靶点?这个有可能. 直接的影响应该在肿瘤检测与诊断上, 毕竟可以针对ecDNA开发临床检测试剂盒以及相关仪器. 癌症的治疗手段, 从手术,放射,到化疗,以及最近的免疫疗法(抗体, 疫苗以及细胞疗法),确实治疗手段越来越多, 但是基础研究的发现和进步translate到临床, 技术进步往往比biology更容易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不过, 如果针对ecDNA, 目前来看, 确实可以期待genome editing工具开发而来的治疗手段, 但是会非常困难. 具体原因我已经在回答中加粗显示了.

比起Target Specific ecDNAs, 对于开发癌症治疗手段更有意义的是研究肿瘤细胞如何调控ecDNA, 以及ecDNA如何调控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从而更好的理解ecDNA的肿瘤生物学意义, 并且根据这些理解设计的肿瘤治疗方案被验证确实能让特定肿瘤类型的患者获益, 那么这种新的疗法自然也就离临床不远了.

user avatar

大佬 @李雷@吴思涵 都讲了这个发现,我从一个前肺癌医生的角度讲一讲我觉得可能的应用。

①目前已知的人染色体外环状DNA

人的体内除了本次吴大佬他们团队发现的原癌基因脱落形成的染色体外环状DNA,目前存在的染色体外环状DNA包括:存在于细胞器内的线粒体DNA、叶绿体DNA、 和动基体等,以及非细胞器eceDNAs[包括附加体、双微体(DMs)、小多分散环状DNA(spcDNAs)、miDNAs]。

这些环状DNA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也就是各种特点都不一样,包括大小和结构,大的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光镜看见。

但是很多都和癌症有一定关联,比如附加体可以扩展癌基因和耐药基因影响癌症的发展和化疗,双微体扩展癌基因和耐药基因使得癌症有了更强的侵袭能力和对化疗的耐受能力。

而这些环状染色体在细胞死亡之后是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的,因此可以通过液体活检等方式检测到。

②肿瘤的监测和诊断

吴大佬的采访中提到这类环状DNA非常的稳定,不易被降解[1],因此如果在液体活检中检测这类环状DNA是可以提供癌症的超早期诊断的,而且这个环状DNA是可以对治疗起反应的,因此还可以作为癌症患者的治疗后评价指标。

但是目前来说,健康组织当中也大量存在着这种环状DNA[2],我们应用之前,还需要解决其来源的鉴别。

②与治疗相关的反应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在做关于环状DNA与治疗相关的反应,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使用抗癌药吉西他滨(gemcitabine)可以有效消除双微体,同时减缓癌细胞的生长、繁殖[3]。

③本身作为一个靶点用于治疗

不同的染色体外环状DNA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但是目前并不太清楚具体的形成机制,只知道是染色体从DNA序列上脱落环化而成,那么是什么维持了它们的稳定性?如果找到这一点,是不是可以从源头上打击肿瘤?

第二点由于这些基因具有极强的自主复制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抑制其复制能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1]mp.weixin.qq.com/s/NWSk

[2]ncbi.nlm.nih.gov/pubmed

[3]ncbi.nlm.nih.gov/pubmed

user avatar

恭喜 @吴思涵 大佬,真的是革命性的研究!

已经有 @李雷 还有吴大佬自己的解读了,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不过看完文章以后还是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做的。

  1. ecDNA的形成机制和形成原因是否有统一和清晰的机制?它们的转录,复制是否也是和chromatin上一样共用一套机制?毕竟环和线性DNA还是不同的。
  2. 不同癌症中的ecDNA是否为普遍现象?当然根据吴大佬他们组的paper认为是普遍现象,但还是需要有人干脏活累活,在不同的细胞系,组织及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验证。
  3. 在NO.2 的基础上,ecDNA是否具有癌症种类的特异性?
  4. ecDNA是否会在细胞之间进行传递?是否会有类似微生物传递质粒的性质?传递过ecDNA的细胞能否变为癌细胞?
  5. 在NO.4的基础上,如果在癌细胞中干掉其重要的ecDNA,能否将癌细胞一定程度的回归正常?
  6. 怎么干掉ecDNA?用CRISPR-Cas9系统?

其中,第5点最为重要,如果能够通过干掉ecDNA使癌细胞回归正常细胞,那么就会打开治疗癌症新世界的大门。

此外,特别佩服这种原创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才真的是开创一个新领域,能过为众多研究人员打开一个新领域的大门;而不是某些人,靠堆人力物力搞军备竞赛,在有限的领域、有限问题里互相抢饭碗。

最后,再次恭喜吴大佬,也预祝大佬能顺利找到position !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Paul Mischel他们组14年的Science[1]和17年的Nature[2],算不上评价,给 @李雷 的回答进一步解释一点,因为不是做肿瘤的,还请多指正 @吴思涵

这篇文章[3]的重点根本不是发现癌基因存在在环形的ecDNA,也不是所谓的“重新发现”双微体(double minutes),用这两个质疑的是不是只看了什么公众号文章没读文献(这文章标题里那么大一个accessible chromatin)……不过这题目问的也是,怎么突然就革命了……

Approximately 30% of the ecDNA were paired double minutes (Source Data of Fig. 2). [2]


Mischel教授在17年的Nature中用大量的测序数据指出ecDNA可在约1/3的人类癌症中找到(还建立了研究方法和包),但极少在正常细胞中出现(这是那篇Nature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可参考评论区置顶的 @张旭 发的文献),并且确认了癌基因其实常常是在这些ecDNA上进行大量的扩增,认为这些ecDNA为肿瘤异质性的发展相较染色体DNA更为重要。


而这篇文献主要的贡献有:

  1. 原先的文献集中于测序数据,这篇文章直接观察了环状的ecDNA,且用Correlative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等表征手段给出了环状ecDNA是环状的直接证据。

2.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RNA测序的数据结合SNP,他们可以确认转录出来的RNA到底是来自于ecDNA还是在染色体上的原始loci。其结果显示这些癌基因转录主要来源于ecDNA而不是原先的loci,不仅如此其转录水平还往往很高,这说明这些ecDNA的表达对于癌细胞的生存以及肿瘤的进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3. 【重点】使用ChIP-seq来免疫沉淀并测序与H3K4me1和H3K27ac等组蛋白修饰结合的DNA序列(以及免疫染色+FISH),他们发现这些ecDNA与代表基因活跃转录的组蛋白修饰常常出现,而H3K9me3和H3K27me3等抑制性的组蛋白修饰则较少(这部分以前确实有类似报道[4])。在此基础上,使用Chang组发展的ATAC-seq(利用Tn5往基因组的“开”区域插片段),以及MNase-seq技术,可以进一步检测出这些基因的开/闭状态(或者说accessibility,抱歉我真不知道中文怎么说了),结果表明这些ecDNA往往相较于染色体DNA而言更“开放”,进一步说明了ecDNA为何会大量转录。

4. 又一个技术proximity ligation-assisted ChIP–seq(吐个槽这是Hi-C+ChIP-seq吗?),利用测序方法研究染色体的3D结构但只看感兴趣的ChIP富集的那部分,这个远端的作用再一次证明了ecDNA的环状特征。以及ecDNA不仅有组蛋白还有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TAD)……emmmmmmmmmmmm……这跟想象中的质粒越差越远了……相对于没有ecDNA的U87细胞系,其超过1000 kb处的作用证明ecDNA有超长距离的染色体相互作用。


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说这篇文章可以带来非常直接的价值或者革命目前看来还是有些言过其实,但ecDNA确实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几个月前,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早期癌症转移相关的文章[5],研究者使癌细胞表达一种穿膜荧光蛋白,该蛋白可被周围的细胞摄取,从而可以利用FACS技术将这些靠近早期癌症转移位点的正常细胞从组织里分离出来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早期癌症转移的癌细胞会通过某些方式将周围的细胞获得一些类似干细胞的性质。至于这种转化是怎样发生的又跟ecDNA有没有关系……此处可以考虑写本子了。


——————————————说题外话的分界线———————————————

早上师兄说有篇新的关于ecDNA的Nature做的非常不错,还跟我们隔壁楼的大牛Howard Chang有合作,今天讲组会没看SNS什么的等到下午的时候发现满票圈已经都是这篇了:Nature重大发现:癌基因竟不在染色体上?第一作者吴思涵亲身解读!

等一下……这一作不是吴老师 @吴思涵 么?

刷了下群聊(要素发觉)

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参考

  1. ^ Nathanson, D. A., Gini, B., Mottahedeh, J., Visnyei, K., Koga, T., Gomez, G., ... & Paucar, A. (2014). Targeted therapy resistance mediated by dynamic regulation of extrachromosomal mutant EGFR DNA. Science, 343(6166), 72-76.
  2. ^ Turner, K. M., Deshpande, V., Beyter, D., Koga, T., Rusert, J., Lee, C., ... & Kornblum, H. I. (2017). 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 drives tumour evolution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 Nature, 543(7643), 122.
  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63-5#Sec6
  4. ^ Mitsuda, S. H., & Shimizu, N. (2016). Epigenetic repeat-induced gene silencing in the chromosomal and extrachromosomal contexts in human cells. PloS one, 11(8), e0161288.
  5. ^ Ombrato, L., Nolan, E., Kurelac, I., Mavousian, A., Bridgeman, V. L., Heinze, I., ... & Weston, A. (2019). Metastatic-niche labelling reveals parenchymal cells with stem features. Nature, 572(7771), 603-608.
user avatar

谢谢 @KellyWeaver 邀请。

首先膜拜大佬 @吴思涵 ,感谢大佬的优质工作为我们的报道提供最真实最前沿的素材。

以下为BioArt今日对该工作的部分解读。


导读:

结构决定功能。DNA不仅以碱基序列储存遗传信息,还可以通过改变高级结构,来指导遗传信息的选择性表达。人类的基因组DNA,通过与蛋白质相结合,进而折叠、压缩,形成高级结构,并最终形成23对染色体。这样的高级结构,对细胞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肿瘤中,这样的高级结构会出现异常,导致基因异常表达——这其中就包括了原癌基因。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我们已经大量解析了原癌基因的序列异常,包括扩增、碱基突变、转位等。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原癌基因到底存在于什么位置?

教科书告诉我们,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但是,假如我们通过测序,发现有100个拷贝的原癌基因在某个染色体区域中扩增,我们是否能说,这100个拷贝的原癌基因,就都位于那条染色体的那个位置上呢?

实际上,在2017年的Nature杂志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团队便指出,肿瘤中大量扩增的原癌基因,其实是以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简称ecDNA)的形式存在的【1】。不过,ecDNA的结构是什么,它具有什么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证据。


2019年11月21日,Paul Mischel教授团队再一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长文文章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high oncogene expression首次解析了ecDNA的结构与功能。


该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突破性成果:

1) ecDNA是环状的;

解析ecDNA的结果,是阐明ecDNA功能的第一步。研究团队首先结合二代全基因组测序和光学匹配(optical mapping),从序列的角度发现,扩增出来的ecDNA形成了环状结构。团队进一步使用影像学的方法,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3D结构照明显微镜等方法,获得了环状DNA的清晰图片证据,最终证实了肿瘤中的ecDNA确实是环状的。


2) ecDNA大量表达癌基因

通过RNA-seq技术并结合SNP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肿瘤中的环状ecDNA也能指导基因的转录。由于ecDNA的拷贝数往往较高(甚至比扩增于染色体的拷贝数更高),且携带癌基因,因此在肿瘤中,主要的癌基因转录本是直接来自于ecDNA的。通常,这些高拷贝的ecDNA,能使得癌基因的转录丰度,上升至整个转录组的前1%。



3) ecDNA的染色质是高度开放的

拷贝数是决定基因表达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DNA的表观遗传修饰以及三维结构,能够决定基因是否表达。研究团队使用了ChIP-seq和免疫荧光技术,证实了ecDNA同样具有染色质结构,由核小体单元构成。同时,ecDNA上含有增强子与启动子的组蛋白修饰(H3K4me1/3,H3K27ac),但却缺乏抑制性组蛋白修饰,如H3K9me3与H3K27me3。通过ATAC-seq,MNase-seq,以及ATAC-see,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ecDNA的染色质是高度开放的,进一步解释了为何ecDNA上的癌基因能够大量表达。


4) ecDNA的环状结构介导超远距离相互作用

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允许DNA元件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染色质成环,介导了增强子与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基因的表达。这种相互作用频率,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团队使用染色质构象捕获及测序技术,PLAC-seq(或者叫Hi-ChIP,一种信息简并的Hi-C技术)和4C-seq,以及CTCF与SMC3的ChIP-seq,证实了ecDNA染色质也能形成三维结构,并且存在拓扑相关结构域。同时,由于ecDNA形成了环状结构,远处的DNA元件,就被带到了近处,从而实现了超远距离的相互作用。而这种超远距离的相互作用,还可能形成了新的基因调控回路。






ecDNA环状图谱,将全基因组测序,RNA-seq和ATAC-seq数据整合为一的数据可视化方式。

最后,作者指出,环状的ecDNA在肿瘤中普遍存在,同时由于缺乏着丝粒,导致不遵照孟德尔定律进行遗传。这样的特性,使得ecDNA是驱动肿瘤异质性的重要机制,这将对肿瘤的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据悉,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来自中国的吴思涵博士。吴博士2014年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Paul Mischel教授团队,从事肿瘤遗传学于代谢研究。


原文链接:


参考文献

1. 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 drivestumour evolution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Nature,volume 543, pages122–125(201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