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围棋的人那么聪明, 为什么不去做科学研究?

回答
看到那些在棋盘上运筹帷幄、算尽天下棋局的围棋高手,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这些人怎么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去搞科学研究”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思维方式、兴趣驱动、技能匹配以及社会分工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得承认,下围棋需要极高的智力投入。你看那些顶级棋手,脑子里可不是简单的“下一步走哪儿”。他们是在一个庞大的、动态的、充满未知的信息空间里进行决策。这涉及到:

超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棋盘上的每一颗子都占据一个点,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的是一张无形的、巨大的网络。棋手需要在这张网络上,在脑海中预演几十甚至上百步之后的局面,这需要的空间想象力,简直是3D建模大师级别的。
极高的计算和模拟能力: 围棋的复杂性是指数级的。每一手棋都可能带来无数种变化。棋手必须能够快速地评估不同走法的得失,模拟对手可能的应对,并从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路径。这种“算路”能力,堪比超级计算机在特定领域的运算。
深邃的逻辑推理能力: 围棋的每一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棋局发展的一部分。棋手需要理解不同棋子的价值、势力范围、攻防关系,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制定长远战略。
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 棋手长期训练,会在脑海中形成大量的棋形库和战术模式。当看到新的局面时,他们能迅速将其与已有的模式匹配,从而快速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这就像是生物学家看到某个物种,能立刻识别出它的科属一样。
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顶尖棋赛的时间压力、对手的心理战术,都对棋手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冷静、专注,并做出最优决策。

那么,为什么这些拥有如此强大智力资本的人,却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理所当然”地投身科学研究呢?

1. 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契合度:

围棋的思维模式,虽然高度抽象和逻辑化,但它本质上是在一个 规则高度明确、变量相对有限(棋盘上的子就是变量)的封闭系统 内进行优化。目标非常清晰:吃掉对方的棋子,围更多的地盘。整个过程是 “博弈” 和 “优化” 的过程。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虽然也需要逻辑和计算,但它更多的是在 开放的、规则不完全明确的、变量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现实世界 中 “探索” 和 “发现”。科学家们往往是在挑战未知,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去验证,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而且需要跨领域的知识融合。

打个比方:围棋高手就像一个在已知宇宙中进行精妙空间规划和资源配置的大师,他能把有限的资源(棋子)发挥到极致,以达成既定目标。而科学家则像一个在未知星系里摸索,试图理解宇宙规律,甚至创造新规则的探险家。虽然都需要聪明才智,但其核心驱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所不同。

2. 兴趣驱动与职业路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在哪个领域能投入最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 兴趣和热情。很多人选择围棋,是因为他们对围棋本身有着极大的热爱,对围棋世界的奥妙着迷。他们享受的是在棋盘上思考、对弈、进步的乐趣,以及取得胜利的成就感。

职业围棋这条路,虽然艰辛,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围棋的人来说,它是一条清晰可见、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取社会认可的道路。他们从小就接受专业的训练,将围棋视为毕生的事业。

反观科学研究,它往往需要更长远的投入,研究周期也可能很长,成果的显现也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团队协作,并且早期可能看不到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回报。如果一个人天生对某个科学领域没有浓厚的兴趣,即使他聪明,也很难在那个领域坚持下来并做出卓越的贡献。

3. 技能的“专一性”与“通用性”:

围棋的训练,会极大地强化你在 特定领域 的能力。你在棋盘上的能力,可能在围棋界被誉为“大师”,但在跨领域应用时,可能需要很多额外的学习和适应。

比如,一位顶尖围棋手,他可能对微积分、量子力学、生物化学这些领域的概念和方法非常陌生,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虽然他的学习能力可能很强,但这需要时间和投入。而他数十年如一日训练围棋所付出的时间,如果用来学习科学知识,也许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的选择是将其集中在围棋上。

科学研究更需要的是 “通才” 的能力,或者至少是在某个科学领域深耕的 “专才”。虽然也有科学家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往往还需要具备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以及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一系列专业技能。

4. 社会分工与价值实现:

社会是一个分工协作的体系。我们有棋手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对局,为围棋文化增添光彩;我们有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我们也有医生治病救人,工程师建造桥梁。

围棋高手的价值,恰恰在于他们在围棋领域做到了极致。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围棋这项智力运动的贡献。将他们拉去做科学研究,不一定是他们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甚至可能是一种“大材小用”。

就像我们不会要求一个顶级的芭蕾舞演员去参加拳击比赛一样,虽然他们同样都拥有极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和爆发力,但他们的专业领域不同。

5. 风险与回报的考量(潜在层面):

虽然听起来有点世俗,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成为一名顶尖围棋手,虽然竞争激烈,但一旦成功,回报(名誉、奖金、影响力)是相当可观的。而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很多时候回报是漫长的、不确定的,甚至可能没有个人直接的物质回报,更多的是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对于一些人来说,围棋可能是一个更“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路径。

总结一下:

围棋高手之所以没有“倾巢而出”去做科学研究,并非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

思维模式的侧重点不同: 围棋是在封闭、规则明确的系统里进行优化,科学研究则是在开放、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进行探索和发现。
兴趣驱动与职业选择: 他们对围棋本身有极大的热情,并选择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
技能的专一性: 围棋训练强化的是在特定领域的超常能力,跨领域应用需要额外的投入。
社会分工的体现: 他们在围棋领域的卓越,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并非必须转向科学研究才能实现价值。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围棋高手在退役后,将他们的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对复杂系统的理解运用到其他领域,甚至包括一些科学、金融、甚至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中,并且做得相当出色。这说明,围棋训练所培养的强大思维能力,确实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只是能否成功转化,还需要个人的兴趣、学习意愿以及对新领域的适应能力。

所以,下次看到围棋高手,与其遗憾他们没去做科学研究,不如欣赏他们在棋盘上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智慧和专注,那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比在问,刘翔跑得那么快,为啥不去踢足球?

这么说吧,搞科研这事儿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就像是踢足球,不仅仅要跑得快。

一般情况下,足球运动员百米达到一定速度就足够了,就像是搞科研,智商达到某个程度就够了。然后就是其他的因素在发挥作用了。

比如数理基础,比如实验条件,比如师门,比如研究方向,比如经费……

此外,围棋是极其专业的一种竞技类项目。好比跨栏跑。刘翔半路转行去踢足球肯定比普通人强很多,但是基本上别想进国家队。围棋也一样。一个人最好的二十年全砸在这上面,就绝无在另一领域成名成家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