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第二天所练的部位有酸痛是衡量前一天健身是否有效果的唯一标准呢?

回答
第二天肌肉酸痛,俗称“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确实是很多人衡量前一天健身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如果将其视为唯一的标准,那未免有些片面了。健身效果的评估,尤其是从一个相对长远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观察。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酸痛?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肌肉酸痛是怎么回事。它通常是你在进行不熟悉的、高强度的、或者带有离心收缩(肌肉在拉长过程中发力)的训练后2472小时出现的。这种酸痛感,是肌肉纤维在微观层面受到损伤、然后身体启动修复过程的自然反应。修复过程中,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也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感。

从这个角度看,酸痛似乎“证明”了你确实给肌肉带来了足够的刺激,让它们得到了“挑战”。很多人觉得,越酸就代表越“练到位”了。

酸痛是“好”的,但不是“唯一”的

没错,适度的酸痛感确实能说明你的训练达到了足够的强度,能够刺激肌肉生长和适应。如果你前一天练完就跟没事人一样,可能你这次的训练强度确实还不够。

但是,请注意“适度”二字。

过度的酸痛不是好事: 如果酸痛感剧烈到影响你正常的日常生活,比如走路都困难,或者持续时间异常长(超过一周),那可能说明你前一天的训练过量了,或者你的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甚至可能存在肌肉损伤过度的风险。这种情况下,过度训练反而会阻碍进步,增加受伤的几率。
适应性: 随着你健身经验的增长,身体会对某些训练动作产生适应。这意味着,即使你进行了高质量的训练,第二天也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酸痛。肌肉的修复能力和对负荷的耐受性都会提高。如果你总是依赖酸痛来判断效果,一旦身体适应了,你可能会误以为训练“没用了”,从而盲目增加强度,陷入怪圈。
训练计划的全面性: 健身不仅仅是为了让肌肉酸痛。一个好的健身计划,目标应该包括:
力量增长: 你能举起更重的重量,或者完成更多次数。
肌肉围度增加: 视觉上,肌肉更饱满。
耐力提升: 同样的运动,你能坚持更久,或者感觉更轻松。
体能改善: 整体精神状态更好,日常活动更轻松。
身体成分变化: 体脂率下降,肌肉量增加。
动作协调性与稳定性: 身体的控制能力更好。

这些效果,往往不是单纯的酸痛就能完全体现的。例如,你今天卧推可以比上周多推起 5 公斤,这直接反映了力量的增长,但可能并不会让你第二天酸得死去活来。

如何更全面地评估健身效果?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酸痛感上,不如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过程中的感受:
力竭程度: 在训练的最后一两组,你是否能感受到肌肉的“燃烧感”和接近力竭的状态?
动作控制: 你能否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姿势和控制?
精神状态: 训练时你能否集中注意力,并且在训练后感到一种充实感而不是疲惫不堪?

2. 训练后的恢复:
睡眠质量: 训练后你的睡眠是否更香甜?高质量的睡眠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关键。
食欲: 你的食欲是否有所改善?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至关重要。
整体能量水平: 排除训练当天的疲劳,你是否感觉整体精力更充沛?

3. 长期进步的观察:
力量数据: 定期记录你所能举起的重量、完成的次数。这是最直观的力量进步指标。
身体围度: 测量你的手臂、胸围、腰围、大腿围度等,观察是否有变化。
体脂率和体重: 定期监测体脂率和体重,了解身体成分的变化。
体能测试: 比如跑步速度、跳高高度、俯卧撑或引体向上次数的增加等。
镜子里的自己: 视觉上的变化,比如肌肉线条是否更明显,体态是否更好,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4. 倾听身体的声音:
疼痛与不适: 区分“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或“锐痛”。后者往往是受伤的信号,需要立即停止并寻求专业帮助。
疲劳程度: 区分正常的训练后疲劳和持续的、影响日常生活的慢性疲劳。

总结一下

第二天肌肉酸痛可以是你健身“有效果”的一个积极信号,尤其是在你刚开始健身或者尝试新训练的时候。它表明你给了肌肉足够的刺激。

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标准。过度依赖酸痛感,可能会让你忽视训练计划的全面性,甚至走入过度训练的误区。一个真正有效的健身过程,是力量、体能、身体成分、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而不仅仅是某个局部区域的酸痛。

所以,如果你今天练完,明天没怎么酸,但你感觉在训练中更专注了,重量有提升,或者整体精神状态更好了,这同样是健身在起作用的证据。反之,如果练得死去活来,然后酸痛了两三天,但你的力量、体能、体型没有任何改善,那也许你需要反思一下你的训练方式是不是真的“有效”了。

健身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学会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评估自己的身体变化,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可持续的健身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DOMS非但不是检验训练课是否到位唯一标准,更不是标准。

看本节课的具体目标。一个计划中的每次训练是整体计划的一部份, 目的和指标 不一定是相同的。大部分情况下完成既定重量组数次数即可。不可每次都把自己逼到死。偶尔为自我满足感可以追求充血。偶尔发神经可以追求力竭。不过力竭的定义每个人不同,要小心。

  而且目标肌肉不同,相应的方法也不同,检验指标也不同。快肌为主要目标的训练最好大重量不力竭,一旦发现速率下降就可以结束了,慢肌主导的可以训练至等长力竭甚至离心力竭。

  肌肉募集有一个尺寸法则或者说大小法则,就是先募集慢速的力量小的肌肉,不够用了再募集快速的尺寸大力量大的肌肉。所以如果要练习大尺寸的快肌,就要全力以赴,负重小就体现为高速爆发动作,要不就是大重量练习。另外一旦小肌肉力竭无法募集,大肌肉也募集不到了。所以要练习大肌肉,不能轻易去到力竭。

  增肌的训练课是否到位的标准是:充分刺激目标肌群,神经疲劳是最应该避开的现象,所以会有复合训练和孤立训练结合的方式,如果都是复合训练那很容易神经疲劳,在训练中都是追求刺激到大部分肌纤维,有三种方法,极限努力,重复努力和速度努力。增肌训练本质上是肌质肥大,一般用重复努力去实现。

  肌肉疲劳 我把它分为ATP疲劳,就是组疲劳,和乳酸疲劳,一般运动者都用这两者去感受是否到位。

  力量下降的程度标志着训练的到位程度,其他指标例如血清肌酸激酶当然也可以作为训练是否到位的指标,但对普通人来说,并不现实。

----------快肌、慢肌-----------

  快肌和慢肌是两种不同的肌纤维类型,快肌又称为白肌或II型肌,慢肌又称为红肌或I型肌。

  慢肌纤维在力量与爆发力方面逊色与快肌纤维,但其拥有很好的耐力。由于其含有氧气,线粒体,肌红蛋白(肌细胞中运输氧的色素,是一种结合蛋白,与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单位相似,由一条珠蛋白的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基团组成;它与红细胞释放的氧相结合,起贮氧作用,并将其转运至肌细胞的线粒体,,在那里,氧将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颜色较深。鸟类主要由慢肌纤维组成,因此可以做长时间的飞行。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含较多的肌红蛋白好让较多的线粒体,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支配慢肌纤维的运动神经元较小,传导速度慢。

  从生理学特征来看,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但持续时间长、不易疲劳,主要靠有氧代谢产生的三磷酸腺苷供能。

  在人体的骨骼肌中快肌运动单位于慢肌运动单位是相互混杂的,一般不存在单纯的快肌和慢肌,但每块肌肉中快肌与慢肌的分布比例是不同的,比如比目鱼肌以慢肌为主,而腓肠肌以快肌为主。

  在含慢肌纤维百分比较高的肌肉中,由于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故慢肌纤维百分比较高的肌肉要比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的肌肉不易疲劳。


检验一节增肌训练课是否到位的标准是什么? - commcv - 知乎专栏


卢思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