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家一方面喊着要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又进行严格的粮食价格管控?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学、农业政策、社会稳定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层面。国家在喊着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进行严格的粮食价格管控,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一种在特定发展阶段和目标下的权衡与策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提高农民收入的驱动因素与目标:

城乡差距与社会公平: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这一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只有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和合理的利润,他们才愿意继续耕作,才有可能投入资金进行农业技术的改进、设备的更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 粮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产量,而稳定的粮食生产离不开辛勤的农民。如果农民的收入过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就会流向城市,农村土地撂荒,粮食产量会受到威胁。提高农民收入是激励农民种粮、稳定粮食供给的重要措施。
农村消费市场潜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虽然在减少,但如果农民收入普遍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会增强,这将为国内的消费市场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二、 严格粮食价格管控的原因与目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战略): 这是最核心和最优先的考量。国家需要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旦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或大幅上涨,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动荡。价格管控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粮食价格预期,防止市场失灵。
稳定CPI,控制通货膨胀: 粮食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上涨会直接推高整体物价水平,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对于城市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而言,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如果粮食价格过高,他们的生活负担会急剧加重,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价格管控有助于保障这些脆弱群体的基本生活。
防止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维护市场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容易受到供求关系、天气、国际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剧烈波动。价格管控可以起到一定的“稳定器”作用,防止市场过度投机或囤积居奇。
支持农业现代化转型(间接目的): 虽然听起来矛盾,但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价格管控可以为政府提供财政空间,用于对农业进行补贴、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建立农产品储备体系等,这些措施最终也是为了支持农业的健康发展,间接提高农民收入。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价格支持政策(虽然不是直接的市场价格管制)来托底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价格稳定的措施来保证下游的稳定。

三、 矛盾背后存在的权衡与机制:

国家之所以会采取这种看似矛盾的策略,是因为它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并试图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策工具来平衡各方利益。

政府的双重角色: 政府既是农业发展的推动者(希望提高农民收入),也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国家安全的守护者(需要稳定粮食价格)。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粮食市场往往被认为是“特殊商品”市场,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容易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托市”与“稳价”的结合: 国家并非完全排斥农民获得合理收益。它通常会采取一些“托市”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例如:
最低收购价政策 (或临时收储政策): 对于重要的粮食品种(如小麦、稻谷),国家会设定一个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国家会出面收购,从而为农民提供一个收入底线。这是一种变相的价格支持,但同时国家也通过储备和调控来管理这些收储的粮食,防止其过量冲击市场价格。
农业补贴: 包括种粮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直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不必直接推高市场价格。
订单农业: 鼓励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保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价格。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专业合作社: 通过组织化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价格管控的灵活性与目标: 严格的价格管控不等于完全固定价格。它更多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指导价和预警机制: 设定价格区间,引导市场行为。
储备粮的调控作用: 在市场价格过高时抛售储备粮,在价格过低时适时收储,起到平抑市场的作用。
进口/出口政策的调整: 通过调节农产品进出口来影响国内供求和价格。
对中间环节的监管: 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
长期与短期目标: 提高农民收入是长期目标,需要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改革。而稳定粮食价格则是短期和中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两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有不同的优先级,但总体上是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宏观目标。

四、 潜在的负面影响与挑战:

尽管有这些政策考量,这种策略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 如果价格管控过严,市场价格长期低于农民的生产成本或低于其他产业的利润,即使有补贴,也可能难以真正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导致土地撂荒、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
扭曲市场信号: 过度的价格管制会扭曲市场供求信号,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可能出现某些农产品短缺或过剩的现象。
灰色地带与寻租空间: 价格管控和补贴政策如果设计不当或执行不严,容易滋生寻租行为和腐败。
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国内粮食价格如果长期被人为压低,可能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对农业产业升级的制约: 农民缺乏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因为价格收益受到一定限制。

总结来说,国家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进行粮食价格管控,是基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的战略需要,同时通过补贴、最低收购价等“托市”政策,尝试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平衡。这种策略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动态调整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短期稳定,但也面临着长期可能抑制农民积极性、扭曲市场信号等挑战。因此,政策的执行和调整需要不断优化,以期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之间找到更有效的结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高北京房价,在北京给房地产公司下面的包工头打工的农民工,是更容易买房还是更难买房?

美国的粮价低,那美国农民是不是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生活水平相对于社会中其他人好不好,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民的比例。

农民的比例越低,生活就越好。

农民是用自己的农产品换其他的产品,换电子厂的手机,换汽车厂的汽车,换互联网大厂的游戏服务等等。

电子厂的工人多,农产品能换到的手机才多。假如全国就一万个电子厂工人,年产手机100万个。你的粮食再贵有毛用?农民的粮食卖一个亿一斤,农民能买得起手机吗?

假如全国全国就一万个医生,你农民的粮食卖一万亿一斤,轮得到农民看医生吗?

user avatar

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粮价低于国内市场粮价,所谓的价格管控背后是价格补贴。只管控没补贴,农民就彻底不种地撂荒了。

基于这个原因指望农业收入致富根本不可能,必须发展二三产。

本来小农经济就是兼业化的经济类型,本来就不是只干农业。一个农村家庭一部分种地,一部分当农民工,形成利润回流。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怎么让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近工作,这样生产消费在本地,自然农民就富裕了。


至于种地问题,现在的小农早就有地主化倾向,得益于当初的两权分立制度安排。留村农民年事高快干不动了,农业收入低不愿意种地很正常。

为了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就只能创新出三权分置的经营权流转,说白了就是如今使用权固化并高于所有权,农民二代三代都搬去城镇宁可撂荒也不放弃土地承包权。

这时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村集体和政府安排服务公司替农户种地,农业的资本投入高于劳动投入,农户受制于身体因素更多的是看管和副手状态。同时由于粮价天花板因素,农户实际收入脱离劳动和市场,只在于政府补贴高低。

这样的农户实际就退化成地主,通过吃全体国民的租形成收益补贴。

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达8.6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6000万户,占全国农业经营户的30%。

第二种,受制于产权边界,农户的土地流转倾向于自然村内部,导致大部分土地流转都转给了本村农户。

这种农户往往是种植能手,形成了专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也是基于土地规模化,根据种植内容有不同的土地规模。

第三种,村里也没人种了,服务型公司也不想找,只能通过三变改革把承包权替换成经营权再股份化后减给村集体,这在土地流转比例中排第三。

村集体形成抽象地主和资产管理及运营公司,把土地再转包给实际规模化经营者。这种村集体中间抽成实际上提高了生产成本,所以也会间接推动土地规模化集中。

至于企业流转,比例很小,而且资本下乡除了搞房地产,搞其他大多都不行。除了养牲畜或经济作物赚钱外,愿意承包土地种粮食的企业大概率是农资商,也是为了垄断农资市场的。


这就是农业生产问题,目前土地流转占全部耕地的四成,未来还会进一步集中规模化。如何绕过集体经济重构私有化的地主经济,在法律和机制上的创新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但这只是农业生产,并不能解决致富难题和留不住的城市化难题。目前看国家想重建供销社体系,再次尝试80年代没弄成的综合农协模式。起码有助于改善农业收入,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农村衰败。

最终方案还是最开始的离土不离乡就近工作,通过三变改革重构集体经济,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乡镇企业。拉长产业链获取小农式兼业化收益,否则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话。

user avatar

管控粮价只是管控炒作的价格波动,又不是真的管控粮食的出售价。
事实上,在相近的粮食价政策之下。

有这样的数据。

表格里的数字单位是亩,即平均需要种多少亩作物,才能持平城镇居民当年的年收入。

另外再给两个对应的数据
2011年农村人口平均收入接近7000元。2016年是12400元。增幅77%
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24000元。2016年是33600元。增幅40%

说完了。
结论:

1,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产出能力早就达到了土地所能容纳的上限。而二三产业还在持续地继续发展。
2,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幅远高于城镇人口。
3,在1的前提下,实现2的唯一原因是,农村人口收入的提高,只能依靠将第一产业的人口纳入二三产业。

农业的发展极限受土地的客观制约,这是现实。你去鼓动或者支持粮食的发展,再怎么发展也就是一亩地种一年,不如去厂里拧一星期的螺丝的地步。(一亩水稻的年收入不到900元)

你想靠粮食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能把粮价提到多少?一亩水稻收入5000元?就算这样也不过就是厂里拧六个星期螺丝的地步。那一亩水稻两万元?

虽然二三产业的打工人也远远说不上好。
但是你要记得

帮助他们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成为你们
而不是让你们怜悯他们。

你们的怜悯,无知又傲慢。

user avatar

粮食是一个强国的基本盘,谁在这个上面放任自流,谁就不配做大做强!


  1. 对进口粮进行征税,避免国外低价粮食倾销导致国内农民放弃种粮(农民种毒品的墨西哥请站出来当靶子
  2. 摆脱政策博弈的困扰,追求国际独立自由,避免今年出口明年倾销后年禁运的奇怪现象,真正将粮食价格(放弃耕地的埃及同学请站出来当靶子
  3. 粮食补贴维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同时也抑制农民的种田狂热,种多了赔钱,种少了不够,维持战略需求就好(饿着肚子卖粮的印度请出来当靶子


粮食贸易禁运对中国不起作用的原因就是中国能自给自足,同时中粮也给资本家们当头一棒:我从未见过这么傻的傻子~

PS:当年操作粮价的国际资本因为没做足功课,没考虑中粮这种低调的超级巨佬,结果操纵国际粮价的时候被中粮的储备从屁股怼到嗓子眼,第一次针对中国哄抬粮价就血本无归。

user avatar

粮食收购价格与农民收入没有多大关系。

北美粮价比国内低得多农民收入比国内高得多。

农业提高收入只有工业化、规模化一条路,不走这条路只能进城打工。

user avatar

你不严格控制,就肯定有人敢囤积居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