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们参加高考、成人自考、事业单位考试等考试的阅卷工作时,我经常负责改作文部分。一篇800字的作文,停留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30秒——实际上,一般必须在15秒内看完,因为看完了作文还需要思考给多少分以及录入到系统里。是不是有人会觉得15秒看作文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大多数作文15秒的时间都嫌多。15秒基本上不会错判一个人的,这一点我有信心。
把时间稍微放大一些,对于大多数答辩老师来说,一篇本科论文一两万字,三五分钟绝对也就能看完了。而且还是那种看完后就能直接指出你问题的看完。
觉得这不可能吗?接下来咱们不妨拿一篇普通的硕士论文(文科,5万字左右)来说一说答辩老师是怎么看论文的。(博士论文没必要说,那个是另一种情况。本科论文太简单,当然看完了硕士论文的分析,就更知道本科论文有多水了)
首先,文科硕士论文的起始部分一般都是绪论,绪论中又包含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等等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除非你研究的是一个从来无人涉足的领域或者使用了某些人没有使用过的方法,否则这部分内容扫一眼就可以了。大多数情况下,你所使用的理论答辩老师们早就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你不可能论述出多少新意。至于文献综述,你那点文献阅读量就真不用提了,基本上扫一眼文献里的人名——对,连内容都不用细看,看一眼里面你引用的哪些人就知道这个综述的质量了。
其次,对于答辩老师来说,论文真正重要的是主体的三到五章。这些内容看起来很多,但搬开揉碎了一看,能用的其实也没多少。一般来说,论文的主体部分大致包含了对研究对象的介绍、从中发现的问题、对所使用的分析理论的介绍、论证过程以及自己的结论。如果你的研究对象并无什么新意,那么答辩老师是没必要细看甚至没必要看的(比如现当代文学领域,你做的选题是关于鲁迅的,那么第一章的内容答辩老师是没必要看的,因为对于一个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专家来说,对鲁迅的了解应当是基本常识)。同理,如果你所使用的理论并无新奇之处,比如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理论、精神分析等等,答辩老师也没必要细看——虽然你觉得你可能花了很大精力才把原著啃下来,但大多数答辩老师早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因此看一眼不出什么大错就行了。
再次,在第一章或者前两章之后,论文的主体部分才是答辩老师们最关注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看似是你的原创,但大多数时候也不过是一些老套路而已。举个例子,比如使用消费主义理论对电视节目、电影、杂志等进行分析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非常常见的选题方向,而这个分析的套路实际上已经十分老旧,之所以年年还有人在做,是因为这种案例研究类的论文换一个研究对象就可以了。只不过,从论证过程来说,大多数人的分析无外乎就是常见的身体消费、符号消费、商品消费,间或掺杂一点景观社会、媒介生态学等领域的内容,其实扫一眼也就知道学生的水平的如何了。
最后,就是论文的结论部分。这部分内容,偷懒点的老师只要看一看标题,心里就大致有数了。
总之就是,对于大多数答辩老师来说,硕士生论文里唯一值得看的部分大概也就是论文的论证过程。但在一篇五万字左右的论文中,这部分内容大概也就是两万字左右的篇幅,基本上随便翻一翻,五分钟之内是绝对能看完的。
说完了看论文的套路,再上个具体的论文的目录吧(论文是随便找的,在这里不评价论文的质量,只是拿来说怎么看论文)
这是一篇研究柳诒征史学思想的硕士论文。如果是一个对柳诒征有所了解的答辩老师,可以直接从第三章来看论文。如果这个老师不了解柳诒征,翻一翻前两章大概也就知道你写的是个啥。这部分内容通常都是介绍和陈述,不会涉及分析和思辨,即便是不熟悉柳诒征的老师随便翻翻也能了解个大概。
论文的第三章是对柳诒征中国历史研究的分析。对于有经验的答辩老师来说,根本不必看论文,这个目录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就已经很多。比如,他将柳诒征的治学思想、诸子学研究、中国史观、中国文化观和对西方史学观的接受并列为5个小标题,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更合乎逻辑的分类是将柳诒征的中西史观合并为史学观,将中国文化观与诸子学研究合并为文化观。或者,也可将史学观纳入到治学思想的范畴中。
另外,这五个小节之间也没有表现出论述内容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比如,要介绍柳诒征的史学观,可以在史学观这一小节下分几个小标题,分别介绍柳诒征对中国史学观的理解与批评、对西方史学观的扬弃以及柳诒征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个人史学观及其价值。像这篇论文中这样3.3一个小标题,3.5一个小标题,逻辑上就是比较凌乱的。
第四章是对柳诒征中国史研究的一些论述,但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柳诒征的中国历史观。如此来看,则第三章的3.3节又非常突兀,你把它放到第四章来反而更顺一点。此外,4.5“史学是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影响”这句话本身就有语法问题,应当把“是”字去掉。
以上所有的分析只是针对一篇目录提出来的,要看完这个目录只需要不到10秒钟的时间。现在已经说到这儿了,你觉得答辩老师还有必要继续往下看论文正文么?或者说,如果老师们真要是一字一眼的抠论文,这个学生得在讲台上掉几层皮?
什么时候答辩老师会相对认真地看一下论文?通常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你使用了一个学术界的前沿理论或者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而这个理论大家基本上都不了解;第二,你的论文目录和框架整体上非常优秀,老师想仔细看一下你的论述;第三,你的论文得出了新的结论;第四,你的论文写的字数很多(比如一篇硕士论文写到了10多万字),老师们对你的态度很认可。总之就是说,你的论文得让老师觉得有仔细看的价值,他们才会仔细看。否则他们越仔细看,大多数学生就死的越惨……
总结起来就是,对于大多数写的一般甚至很差的论文来说,答辩老师基本上只要看个目录就足够叨叨十几二十分钟。你要指望他们仔细看,那你肯定是想延期毕业了。
这个回到收藏比点赞还多是个什么情况……
光收藏了,别忘了点个赞啊~
博士还没到答辩的时候,说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事吧。
我硕士研究生正文部分字数36000多,然后很幸运的抽中了双盲。经过预答辩修改查重等一系列程序把文章送到审核系统之后大概五天不到我的两个评审意见都出来了,还算顺利最终修改后参加答辩。
其中一条修改意见是:文章中有一处写错了人名,应当是张明楷而不是张明凯。我在电脑上看到这条意见瞬间惊了个大呆信誓旦旦的说应该不至于出这种差错吧,刑法专业的写错了张明楷三个字,怎么可能如此不专业,肯定是老师看错了。
然后打开文档用查找发现真的有一个地方打错了名字....
接着就是答辩的时候,我们答辩采取的是导师回避制度,当时我们那组请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一个C刊的主编。
过程还算顺利,噼里啪啦回答完问题几位导师还算满意,然后那位主席在提意见的时候除了专业方面的问题外给了我两个需要后期修改的地方:第一个是“摘要”二字不需要加粗,从打印的纸质版论文看字体似乎加粗了,其次就是某一个引用里面的标点符号错误,应该是切换到英文打出来的。
这次我没有不信邪,答辩结束立马回寝室打开电脑修改,果然和他说的一模一样。
你说答辩老师会不会看论文内容?
可能你觉得人家只是扫了一眼,但他们这种大佬基本扫一眼目录你哪个地方可能是薄弱环节哪个地方也许会出彩人家心里就有杆秤了。
所以啊,别想着简简单单糊弄过去,文章太差放你一马是特例,给你延毕那才是常态。
要分什么论文,如果是本科论文,那老师基本就看个格式,看个规范,最多看个论文题目和一级标题。不知道清北的老师会不会看内容,咱没上过清北,咱不敢乱说。但是一般大学,包括985的大学,老师也不会认真看内容的。
如果是硕士论文,那就有所不同了,一般硕士论文是本校老师+外校老师,外校老师做答辩组组长,一个班一起答辩。外校的老师大部分没那么多时间看所有的文章,所以也就看看结构,三级标题以及数据,资料,参考文献等能看出花了多少功夫的东西。
如果是博士论文,那基本肯定是看过内容的,一方面是博士论文答辩人数一般都比较少,了不起2,3个一起,有时候就1个。答辩老师是有时间的和精力看的(虽然一篇博士论文篇幅顶好几篇硕士论文,但是毕竟博士论文是一个主题),而且外校的答辩老师来是给钱的,拿钱总要办事。何况博士论文很多时候就已经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了,一些优秀的博士创造力和思路还可能给老师一定冲击,刺激答辩老师的大脑,老师也愿意去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