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有一样物品替代房子这个枷锁的时候
或者说,我们强大到如同美国一样可以收割世界人民的时候。
可能是学校,可能是医疗,也可能是强制税收,也可能是大米,空气,水。
它必须保持80%以上的人口处于"需要不断奋斗才能够勉强体面过活一生"的状态。
才能够让【内需】最大效率化,国家才能发展。
我想了一下,即使收入水平回到2010年,房价也回到2010年,那么绝大部分勤劳的中国人,哪怕月薪只有3000-6000,也可以在10年内买房买车(全款),夫妻+父母支持的话,很快就能财富自由。
大家能回想2008年时的心境吗?那时候尽管只有13岁,但是,对未来真的是充满了期望。从来不觉得城市的房价高攀不起!哪怕那时候还是一个农村孩子!那时候大部分农村人想的就是,再多存几年钱,就能全款买房了!
现在还有人在说高房价是【超发货币的蓄水池】,甚至还有一些自称是学经济学的!
高房价的本质难道不是zf债务向居民债务的转移?【一手房】
高房价难道不是先购房者【炒房/被迫炒房】对后来者的收割?
莫非这些钱还真蓄到房子这些钢筋水泥里面了???
zf,开放商,银行,炒房团,散客,投机者,中介,被迫炒房者。
这些超发的货币,都进了前面这些人的口袋。
然后接盘侠,包括自己在内,背负着几乎等额超发货币的债务,艰难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
病态房价已经终结了,以后出现涨价去库存这种吃相不好看的骚操作的可能性很低了。
厉以宁说,让尽可能多的,荷包鼓起来的人买房,再征收房产税。
房改以来,国家就是通过这个模式的前半段,卖地,让居民买房,增加财政收入,然后进行令全世界惊讶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间穿插了一次有点不厚道的涨价去库存是不得已,大厦将倾,再不将杠杆从政府企业转嫁给居民,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基本是榨干了老百姓荷包里最后几个铜板。
现在到了厉以宁说的,已经是尽可能多的人买房了么?就算不是,也已经接近临界点了,能买的,在各种政策驱赶下都买了。剩下的买不起的,强行买反而徒增风险。
房产税经济好转前不会开征,但是为了恰饭,就托住地价房价,继续慢慢出货。小幅下调可以,暴跌不可能。另外二手房的交易以后会越来越难,毕竟新房才有卖地收入,接盘的想从政付手里抢钱,不存在的。
经济下行,底在哪里谁都不好说,普通老百姓,别给自己加杠杆买流动性只会越来越差的固定资产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我在玄睛:中国经济之癌——中国房地产的前世今生(1),这篇文章里面,详细分析了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大牛市的原因,这里就不重复了。知乎找不到的童鞋,到百度去看看,应该能收到。
在这里我想澄清几个广泛传播的错误思想,让大家能够更加明白的看清楚这件事。
错误思想一:房子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别看今天月供高,过几年收入上去了,这点月供就不算什么。
澄清一:这个错误观点的传播是非常广泛的。其实背后的逻辑错误一眼就能看出来,那就是外推谬误。指数级别的增长,在客观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久持续的。不管是培养皿里面的细菌,还是人口,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如果一样东西能够维持指数级别的增长,即使每年10%,那么三十年之后,也会变成最开始的17倍。这件事情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发生过,于是很多人就自然而然的预期它会在未来的三十年继续发生。很显然,这是荒谬可笑而且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全人类的市场是有限的,人类科技进步的速度也是有限的。
过去三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和收入水平,是一个指数级别的高速增长,而08-09年两三千块的月供,在这个增长面前,很快变得不值一提。但是,这个增长未来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18-19年两三万的月供,即使到了28-29年,也不会变得不值一提,而依然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原因很简单,我们已经开始触碰到了人类的发展上限,不管是体积上面,还是高度上面。一线城市的房价,即使对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来说,依然是高估的。全世界人均收入排名第一的是瑞士苏黎世,2017年人均月收入5876美元(约合人民币40578元),这个收入水平在北上深面前,只是入门老破小的级别。有多少人觉得,中国一线的人均收入,能够在十几年内赶上苏黎世的?顺便提一下,上海的排名在第31位,人均月收入1336美元(约合人民币9226元)。假设按照GDP每年6.5%的增长率,上海大概还需要23.5年才能赶上苏黎世目前的水平。
错误思想二:中国有十八亿亩的红线,所以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有限,供不应求决定了房产价格不会下跌。
澄清二:这也是一个咋一看很有道理,细想漏洞百出的逻辑。中国有耕地红线没错,但是正是因为中国有耕地红线,所以才更要多开发一二线的郊区农田。逻辑非常简单,如果一二线的郊区农田不开发,那么就会开发三四五六线的郊区农田,最终结果浪费的耕地更多。事实上,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我这几年每次回家过年,总是会对我家乡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惊叹不已。就这么个破地方,竟然推倒一片片农田建起了无数小区!!!都是那种三四层楼的房子,Low一点的啥配套没有,高端一点的就学着大城市搞小区配套,但是都是低层的房子,占了大片大片的地。
试着想一下,如果我们放开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建起高层小区,让人们都到一二线城市来,那么我们还需要在三四五六乃至不入流的城镇,占据如此多的农田,建一些过不了十几年可能就会没人住而荒废的房子吗?
一二线郊区的土地作为农田,然后把三四五六七八线的农田变成房子,这完完全全是一种资源错配,经济账、民生账、农业账、环保账,怎么算都是亏本的,都是错误的。日本一个东京都市圈就有全国30%的人口,我们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三个超级城市圈,每个圈20%的人口,再加上其他一线中心城市的城市圈,到时候还怕耕地的数量不够吗?
过去若干年,国家的政策都是严控一线城市的人口,严控一线城市的土地指标,这种做法都是违背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人往高处走,大家就喜欢往发达地区一线城市跑,你是拦不住的。严控土地指标,等于是人为制造供给稀缺,变相坐庄。
不过今年之后,情况可能会有变化,发改委今年出了一个重磅文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再加上之前一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可见决策层的战略方向在转变,毕竟旧的发展方式已经到头了,中国城市化率接近尾声,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政府还继续违背规律试图扛住房价,就是在作死。以后的趋势就是大城市人口流入放开了,土地供给也会放开(否则放开人口就是一句空话,国家就是通过土地来控制人口的),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呢,如果距离中心城市近,还是能喝汤的。至于那些喝不了汤的会怎么样,发改委没说,大家自己去日本看看这个中国未来的“标本”就知道了。
这波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房地产涨价,我可以板上钉钉的说,是历史大潮最后的尾声了。未来只有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还有搞头,不过由于目前高企的估值,如果不下跌试图通过横盘来消化,那么至少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错误思想三: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乃至于中国社会,所以政府永远不会让房地产价格下跌的,一线城市永远涨!涨!涨!
澄清三:你如果说房地产过度膨胀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那是没错的。但是如果认为房地产已经完全绑架了中国经济乃至于中国社会,所以绝对不会下跌,对不起,那是你还太年轻,见过的世面太少。
在这波涨价去杠杆完成之前,中央的确是某种程度被房地产所绑架了。因为那时候房地产带来的杠杆主要在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那边,而房地产开发商的杠杆本质上是银行的——因为开发商的钱基本都是从银行来的。那时候如果房地产大幅下跌,没准就有很多银行和地方政府全部都要破产。
但是在一波神奇的涨价去库存完成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杠杆被转移到了居民身上,地方政府和银行的风险被大部分化解了。这时候,中央政府就等于是解绑了。某种程度来说,中央政府已经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主要的房产杠杆在居民身上,而绝大部分老百姓是不会断供的。如果小部分人真的想断供,那么对不起,你觉得这两年出了这么多防老赖的政策,是为了防谁的?再加上过去两年的去杠杆和整顿金融秩序,把依附房地产的各种地下银行和影子银行做了清理,等于把肿瘤的主要供血血管给掐了。就算出现最坏的情况,一部分地方小银行破产了,那不还有50万的存款保险制度嘛,天又不回塌下了。
想想看当年的几千万国企工人大下岗,执政党是见过世面的,别想着这么容易就能绑架他。
错误思想四:房地产是吸收超发货币的资金池,如果没有房地产的暴涨,物价早就会飞涨了。
解读四:这是一种传播最广的谬误,也是最容易迷惑那些半桶水的。凡是看到持有这个论调的人,一句话,非蠢既坏。尤其是某些经济专业人士如果持有这种观点,那么绝对坏到骨头里面。当然了,大部分半桶水是蠢,根本不懂宏观经济学和金融货币学。
在解读这个谬误之前,我要先普及一个观念,那就会现代社会的信用货币,其创造者究竟是谁?很多人简单认为是中央银行,动不动就说“央行开动了印钞机”,然后它脑子里面就有一个印钞机在轰隆隆印刷钞票。不好意思,这个回答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回答是,中央银行加上商业银行。央行只是创造出了基础货币,但是更大头的货币是商业银行创造的。
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所以,严格来说一切创造信用的行为,都是在创造货币——包括你找朋友借钱。有人会说,不对啊,我找朋友借钱,这钱从他手里到我手里,并没有多出来啊。恩,那是因为你朋友不是金融机构。如果你找马云的花呗去借钱,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你找花呗借钱的过程中,信用会被凭空的创造出来,花呗以你的个人信用为抵押,借给你一笔钱,同时它把你和无数人的欠条打包,整理成标准的金融产品,以一个利率卖给银行信托之类的机构,等于把它借给你的钱又回笼了。而这个金融产品会出现在各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面,成为一笔金融资产,因为大家都相信支付宝对个人信用的管理,也相信你和千千万万的借款人一样,极大概率不会赖账。你看,花呗和你之间,是不是凭空就创造了一笔钱。
论到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那就更简单了,大家都知道银行是可以用一块钱做一百块钱生意的机构,只要有人愿意找银行贷款,银行就几乎可以凭空的创造信用。当然了,这里的凭空创造有一点夸张了,银行还是必须遵守一系列监管要求的,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比如巴塞尔协议三就是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而中国银监会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尤其是这两年为了整顿金融秩序,清理影子银行,银保监会进一步加强了监管,主要是整顿通道业务,另外就是很多以前藏在表外的资产,现在要进表,这就等于限制了银行加杠杆的能力(因为表内资产的监管更严)。
回头看这个谬论四就很清楚了。所谓的房地产蓄水池完全就是屁话,实际上这话说反了。房地产是放水的笼头,而不是蓄水池。房地产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信用创造行为,房地产商个个都是加杠杆的高手,曾经负债率90%以上的房企比比皆是,这是一轮信用创造。而买房者也一样,用三分之一的资金就能买下一栋房子,这又是一轮信用创造。更不要说一些专业炒房的,杠杆上面加杠杆,比房地产商还狠。此外还有垫资的开发商,二手房交易市场,整个房地产行业里面,只要你和商业银行打交道要借钱,你就是在创造信用,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在创造货币。
所以说,房地产行业不是什么蓄水池,它就是流动性泛滥的源头。当然了,水龙头也不是什么坏事,绝大部分经济活动通常都要和商业银行打交道,要借钱,它们都会创造信用,这也是现代经济运转的基本原理。但问题是,房地产这个水龙头太猛了,房地产行业放的水太多了,这种泛滥的洪水,就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源头。
房地产带来的问题
房地产快速发展,放出泛滥的流动性,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三个问题:贫富分化、成本上升和金融风险。
我挨个来解释。
第一个贫富分化,因为房地产业创造货币的过程,本质是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其实很好懂,因为货币只是财富的符号,所以短时间内大量创造信用,等于是变相占据更多的社会财富份额。这很好理解,在短期Δt时间内,社会总财富的增量是ΔF是一定的,而货币增量的总盘子里面,如果房地产行业的货币增量占了整个货币,那么对应它所占据的财富增量也会是大头,表现就是房地产的价格大幅上涨。而房地产行业的核心受益人群,就是地方政府、银行和开发商,再加上喝汤的购房者(基本是中产阶级往上)——基本上不是极其有钱就是非常有钱,至少也是小有资产——所以你也能理解为什么房地产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贫富分化了。
第二个成本上升。上面已经提到过,短时间内社会总财富的增量是一定的,房地产多切一块,别的行业就要少切一块。何况房地产切得是超大的一块,这就对其他行业造成了挤出效应。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做什么生意都不赚钱,就是建房子炒房子赚钱。另外,房地产的快速升值,还会导致工业的用地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商业的租金大幅度增加,导致劳动者维持基础生活需要的租金大幅度增加,大大抬高了其他行业经济活动的成本——土地成本、租金成本、劳动力成本。由于社会资金都跑去炒房地产,同时还会导致社会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增加。可以说一切生产要素的成本,都被房地产带高了。
一个最现实最鲜活的标准就是香港。目前除了最赚钱的金融业和先天优势的港口,香港的支柱产业就只剩下房地产了——因为其他的行业都由于成本太高而活不下去。
第三个金融风险。上面我曾经提到过花呗的例子,里面说到:因为大家都相信支付宝对个人信用的管理,也相信花呗的借款人极大概率不会赖账,所以把这笔打包的债务计入到资产栏里面。对于银行也是一样,各路大中小银行,秉承着对房地产的信心,觉得客户签的房贷不会赖账,所以把这笔债务计入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栏目——至少现在的银行觉得这笔债务的下限是打七折。但是这种信心真能靠得住吗?不管是按照人均收入,还是按照租售比,还是横向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房产价格,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都是高估的,而且高估程度在一倍以上。
中央政府早就预料到这种风险,所以很早就在限制房地产商从银行直接取得资金。不过,既然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买卖,只要够赚钱,杀头的买卖也有人做。于是各种影子银行和各种金融通道就在房地产行业的剧烈需求之下,如同癌细胞组织一样迅速的繁殖扩张起来。这也是过去两年去杠杆和整顿金融秩序的原因。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地下银行和金融通道,除了部分民企正常的商业需要,大部分都是变相从银行把资金搞出来,然后过几手之后,卖给房地产商罢了。表面上看和银行没关系,但是七绕八绕,最终风险还是在银行头上。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只要资金面稍微宽松,钱就会流到房地产上面去,而无法滋润到其他实体经济。主要原因是由于房地产的收益高,但是这些地下金融暗渠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说,清理这些地下金融暗渠,也是中央政府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做出的决策。目前来看,政府最希望的还是房地产能够维持稳定,希望能够用长期的横盘(按我的计算至少需要八九年)来消化泡沫。但同时政府也为了最糟糕的情况作出了一系列的准备,具体我上面已经说了七七八八了,大家自己体会。
2014年之后的房价暴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金融现象,已经完全是脱离基本面的金钱游戏了。但是目前这种金融乱象已经被逐渐遏制住了,自从房住不炒政策的提出,就决定了未来房地产,要么是长期的横盘震荡,要么就没控制住导致崩盘,没有第三个结果。
20190605更新
在网上发现一篇文章,写得就是基础货币和信用创造,写得不错,很专业,推荐感兴趣的童鞋去看看,《读懂基础货币与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流动性系列专题之一》。作者还有讲述金融监管的系列主题之二,之三,可以一并去看看。
之前我的文章提到过的外汇占款,影响的是基础货币,而这篇回答则是从信用创造的角度来说的,所以我对评论里面那个质疑的哥们说,这二者并不矛盾。
我就是受不了一堆既得利益者在那吹牛逼。各个70后80后,在那吹牛逼说自己多苦多奋斗得到了目前的一切,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努力。
可jb得了吧,你们赶上了快班车而已。举个例子昂,同样的甘肃的山沟沟的在全省高考排名相同的大学生,假如他是70后,80后。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很多,因为中国那时候是发展的快车道。90后甚至00后。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次贷危机,经济衰退,贸易战,大裁员。当然你可以说谁让你父辈不努力呢。好,假设你说的对。因为你的父辈努力了,所以你就可以永远站在别人的身上。那我问你,你是不是觉得美国一直这么打压我们中国也是理所应当呀。谁让你父辈不努力,所以你中国就应该一辈子给我美国打工?那奴隶社会是不是很合理呢?因为你父辈不努力,所以你活该给我当奴隶?这是什么混蛋逻辑?
无论是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地球。随着时间的进程,后进者要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既得利益者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这个世界才能和谐。至于不愿意放弃怎么办?很简单,开片。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都是如此。英法美愿意给后起之秀德国,奥匈帝国发展空间所以开战。最终血肉模糊。二战英法美不愿意给德国,日本发展机会,最终血肉模糊。至于国内呢?打土豪分田地。斗死地主。你以为为啥斗死地主?地主也是祖祖辈辈积累的是不是?凭什么斗死地主资本家?为啥?你喝酒吃肉别人吃糠喝稀,你玩着人家媳妇儿和闺女。还骂着人家废物。人家翻身了,怎么可能不弄死你?
以国内为例,纵观中国历史3600年,以有稳定史书的记录。无论多么伟大的王朝建国100年左右就是一个坎?一个分水岭。为啥?既得利益者太多,蛋糕又不够分,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给后进生分蛋糕,所以必然危机!怎么解决?两个办法,一个是对外转移,一个是改革和各种新政。老美可以对外收割全球,而我们是深化改革。
要不就是既得利益者主动放弃一部分利益,要不就是底层逼着你们放弃利益。谈不拢就开片。就这么简单。古今中外所有的战争,冲突,暴乱的起源皆是如此。
总有人偷换概念,我没说70 80后没有付出,或者70 80后一帆风顺,我的意思是改开的这40年,虽然有曲折,但是整体是向上发展的,而且发展很快。机会较多,阶级固化不严重。换言之既得利益者在不断增加,蛋糕虽然也不断增加,但是分蛋糕的人却比蛋糕的增长快。最终就是蛋糕不够分,早早上桌的人不愿意其他人上桌。其实这也是贸易摩擦的原因。世界上蛋糕就这么大,短期内没有科技革命不可能大量增长,原来是老美在桌上分,自己吃一半,中国吃十分之一。随着我们实力的变强,我们要吃更多,美国又不让,所以摩擦就来了。房市也是如此。你们扪心自问,你们不是赶上了这几拨房价飞涨期吗?假如你是90后,甚至95后,刚刚一毕业我就算你月薪1万。五年后月薪一万五。当然一万五。这个数据并不低,大概是清北本科生的平均年薪数据。是不配在北上广深买房的。你发现就因为你晚毕业两年,甚至一年,你就要付出10年20年的努力。这正常吗?正常吗?正常吗?原来你说我们不配北上广深,我信了。后来你说我们不配成都西安郑州。好吧我也信了。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拨连18线小县城都8000了?我老家国家级贫困县,16年2500,17年8000。好吧,你可能说我配不上县城了。我县城的工资水平如何呢?恰好我刚刚拍了我们县城的“CBD”的招聘公告。自己看看吧。这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是华北平原,方圆100公里无山的那种。有两个火车站,两个高速路出口的那种。不是你们想象的老少边地区。就这工资水平,房价8000➕。你要是北上广深也就罢了。起码人口净流入,全国人民养那拥,省会也就罢了。哪怕你是地级市我也认了。尼玛你连个县级市都不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房价8000+。合理不?
又有骂我废物的,我确实不咋的。但是本科学历,大概是全国的百分之四之前吧。然后考的事业单位。我的岗位竞争比例是多少?我大概是pk了800人吧。这800人有211有985有硕士也有普本。如果我这种人都能说废物,那我只能说我国的废物有点多。承认阶级固化有这么难吗?
连高层都认为我们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请注意,不平衡在前!不充分在后。你们不信高层的?高层都在解决这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你们却视而不见。
我举个例子,一个班大学生,在一起吃饭。长得壮的,家里有钱的,家里当官的都在桌子上,然后最穷,最弱,那几个在厨房做饭,又给你们服务。你们酒足饭饱后躺下睡觉,其中一个最弱的去外面吃蚯蚓,吃老鼠,就是为了活下去。又坚持锻炼,练了一身肌肉块。他已经快成了班里中等壮的了。他要求上桌,你们不让,还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什么后果?他会回厨房把刀拿出来,把桌子掀了。对于那些混吃等死在厨房吃残羹冷炙又不锻炼身体的,你们自然可以不让他上桌,因为他不具备掀桌子的能力,但是对于他你不让他上桌,他就会掀桌子。谁也别吃了。
GDP降到5%以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