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房价什么时候能够回归正常、合理的价格?

回答
中国房价何时能回归到“正常、合理”的水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所谓“正常、合理”,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此的定义都千差万别。但如果我们将“正常、合理”理解为一种更趋于供需关系、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发展潜力的平衡状态,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房价走到今天这个局面,绝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历史的沉淀与快速城市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产生了巨大的刚性需求。同时,商品房制度的确立,也开启了住房的金融属性,使得房产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财政的模式更是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也进一步强化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对房价的期望。

投资属性的放大与金融杠杆:

住房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最稳健的投资渠道之一。在低利率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下,许多家庭将财富配置于房产,希望其保值增值。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尤其是按揭贷款的普及,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需求和投资行为。高杠杆的运用,使得原本的房价上涨预期得到强化,形成了“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惯性。

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尽管一些大城市人口流入旺盛,对住房的需求确实很大,但整体来看,中国也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例如,一些城市重复建设或空置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则优质房源稀缺。此外,户籍制度、学区房等社会因素,也加剧了特定区域的住房需求压力,导致房价区域分化严重。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看到房价回归到一个更为“正常、合理”的状态呢?这需要一系列深层因素的演变:

1.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与收入增长的持续性:

房价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购买力。如果未来中国经济能够成功转型,摆脱对房地产和投资的过度依赖,转向以消费和服务为主导的高质量增长,并且居民收入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那么人们才有可能负担得起“合理”的房价。这里的关键在于,收入增长的速度要能跟上甚至超过房价的增长速度,或者在经济平稳发展中,房价能够温和调整。

2. 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回归——从投资到居住:

要让房价回归“正常”,最核心的一点是房产的金融属性需要被弱化,其居住属性需要被强化。这意味着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来抑制投机炒房行为。例如:

差别化信贷政策: 继续收紧针对投资性购房的贷款政策,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甚至研究对多套房持有者征收房产税,增加持有成本。
限制性购房政策: 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通过限购、限售等措施,有效挤压投资投机空间。
增加租赁住房供给: 大力发展租赁市场,特别是发展机构化、规模化的租赁住房,为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可负担的居住选择,分流一部分购房需求。
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完善: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通过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方式,满足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3. 土地供应与价格的调整:

过去土地财政的模式是推高房价的重要推手之一。未来,政府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土地出让和收益分配方式。例如,在部分区域增加土地供应,尤其是在人口净流入但房价高企的城市。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改革土地增值税、引入更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来降低土地成本对房价的传导作用。

4. 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杠杆和局部风险,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规范,才能避免因过度金融化而产生的泡沫。这意味着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管理、以及个人按揭贷款的审慎评估都需要更加严格。

5. 预期引导与市场信心修复:

房地产市场往往受到市场预期的强烈影响。当前,许多人对房价未来的走向感到迷茫和担忧,这种不确定性会加剧观望情绪,也可能导致部分城市的房价出现调整。政府需要通过清晰、一致的政策信号,以及有效的市场沟通,引导市场形成对未来房价稳定、理性增长的预期。当市场普遍认为房价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疯狂上涨,且能够稳定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时,投机需求自然会减弱。

回归“正常、合理”的可能路径:

温和调整,梯度下行: 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经济持续发展和政策调控下,房价能够以一种缓慢、可控的方式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房价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居民收入增长大致持平,甚至在一些过热的城市出现小幅度的、非破坏性的下跌。这种调整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
区域分化与结构性均衡: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情况、城市化进程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很难出现一个全国统一的“正常价格”。更可能的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房价在经历调整后,依然会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增速会显著放缓,同时其价格对居民收入的压力会逐步减小。而一些三四线城市,如果人口流出严重或经济缺乏支撑,房价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调整甚至长期低迷。

一个不太可能但理论上存在的场景:

资产价格普涨时代结束: 如果全球经济进入一个低增长、低通胀的时代,资产价格的整体回报率都会下降,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硬资产”属性可能会被重新审视,其投资吸引力下降,从而推动价格回归理性。

我们能看到房价何时回归“正常”吗?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取决于上述所有因素的演变。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近期和中期的信号来判断趋势:

政策的持续性和执行力: 如果政府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房住不炒”的定位,并且在抑制投机、发展租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持续发力,那么房价回归理性的趋势就越有可能形成。
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如果居民收入增长能够成为普遍现象,并且能有效抵消一部分生活成本的上升,那么人们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会增强。
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一个健康、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房价回归理性的基础。
市场信心的逐渐修复: 当市场对未来不再过度恐慌,能够理性看待房价的波动时,也就为价格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总结来说,中国房价要回归“正常、合理”的价格,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跌”或“涨”的判断,而是关于房地产市场功能重塑、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管理的一系列系统性变革。这个过程可能充满挑战,但为了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样的回归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和路径选择的问题。我们应该期待的是一个渐进的、结构性的调整,而非剧烈的价格崩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到有一样物品替代房子这个枷锁的时候

或者说,我们强大到如同美国一样可以收割世界人民的时候。


可能是学校,可能是医疗,也可能是强制税收,也可能是大米,空气,水。


它必须保持80%以上的人口处于"需要不断奋斗才能够勉强体面过活一生"的状态。

才能够让【内需】最大效率化,国家才能发展。


我想了一下,即使收入水平回到2010年,房价也回到2010年,那么绝大部分勤劳的中国人,哪怕月薪只有3000-6000,也可以在10年内买房买车(全款),夫妻+父母支持的话,很快就能财富自由。


大家能回想2008年时的心境吗?那时候尽管只有13岁,但是,对未来真的是充满了期望。从来不觉得城市的房价高攀不起!哪怕那时候还是一个农村孩子!那时候大部分农村人想的就是,再多存几年钱,就能全款买房了!


现在还有人在说高房价是【超发货币的蓄水池】,甚至还有一些自称是学经济学的!

高房价的本质难道不是zf债务向居民债务的转移?【一手房】

高房价难道不是先购房者【炒房/被迫炒房】对后来者的收割?

莫非这些钱还真蓄到房子这些钢筋水泥里面了???

zf,开放商,银行,炒房团,散客,投机者,中介,被迫炒房者。

这些超发的货币,都进了前面这些人的口袋。

然后接盘侠,包括自己在内,背负着几乎等额超发货币的债务,艰难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

user avatar

病态房价已经终结了,以后出现涨价去库存这种吃相不好看的骚操作的可能性很低了。

厉以宁说,让尽可能多的,荷包鼓起来的人买房,再征收房产税。

房改以来,国家就是通过这个模式的前半段,卖地,让居民买房,增加财政收入,然后进行令全世界惊讶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间穿插了一次有点不厚道的涨价去库存是不得已,大厦将倾,再不将杠杆从政府企业转嫁给居民,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基本是榨干了老百姓荷包里最后几个铜板。

现在到了厉以宁说的,已经是尽可能多的人买房了么?就算不是,也已经接近临界点了,能买的,在各种政策驱赶下都买了。剩下的买不起的,强行买反而徒增风险。

房产税经济好转前不会开征,但是为了恰饭,就托住地价房价,继续慢慢出货。小幅下调可以,暴跌不可能。另外二手房的交易以后会越来越难,毕竟新房才有卖地收入,接盘的想从政付手里抢钱,不存在的。

经济下行,底在哪里谁都不好说,普通老百姓,别给自己加杠杆买流动性只会越来越差的固定资产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user avatar

我在玄睛:中国经济之癌——中国房地产的前世今生(1),这篇文章里面,详细分析了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大牛市的原因,这里就不重复了。知乎找不到的童鞋,到百度去看看,应该能收到。

在这里我想澄清几个广泛传播的错误思想,让大家能够更加明白的看清楚这件事。

错误思想一:房子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别看今天月供高,过几年收入上去了,这点月供就不算什么。

澄清一:这个错误观点的传播是非常广泛的。其实背后的逻辑错误一眼就能看出来,那就是外推谬误。指数级别的增长,在客观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久持续的。不管是培养皿里面的细菌,还是人口,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如果一样东西能够维持指数级别的增长,即使每年10%,那么三十年之后,也会变成最开始的17倍。这件事情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发生过,于是很多人就自然而然的预期它会在未来的三十年继续发生。很显然,这是荒谬可笑而且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全人类的市场是有限的,人类科技进步的速度也是有限的。

过去三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和收入水平,是一个指数级别的高速增长,而08-09年两三千块的月供,在这个增长面前,很快变得不值一提。但是,这个增长未来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18-19年两三万的月供,即使到了28-29年,也不会变得不值一提,而依然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原因很简单,我们已经开始触碰到了人类的发展上限,不管是体积上面,还是高度上面。一线城市的房价,即使对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来说,依然是高估的。全世界人均收入排名第一的是瑞士苏黎世,2017年人均月收入5876美元(约合人民币40578元),这个收入水平在北上深面前,只是入门老破小的级别。有多少人觉得,中国一线的人均收入,能够在十几年内赶上苏黎世的?顺便提一下,上海的排名在第31位,人均月收入1336美元(约合人民币9226元)。假设按照GDP每年6.5%的增长率,上海大概还需要23.5年才能赶上苏黎世目前的水平。


错误思想二:中国有十八亿亩的红线,所以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有限,供不应求决定了房产价格不会下跌。

澄清二:这也是一个咋一看很有道理,细想漏洞百出的逻辑。中国有耕地红线没错,但是正是因为中国有耕地红线,所以才更要多开发一二线的郊区农田。逻辑非常简单,如果一二线的郊区农田不开发,那么就会开发三四五六线的郊区农田,最终结果浪费的耕地更多。事实上,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我这几年每次回家过年,总是会对我家乡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惊叹不已。就这么个破地方,竟然推倒一片片农田建起了无数小区!!!都是那种三四层楼的房子,Low一点的啥配套没有,高端一点的就学着大城市搞小区配套,但是都是低层的房子,占了大片大片的地。

试着想一下,如果我们放开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建起高层小区,让人们都到一二线城市来,那么我们还需要在三四五六乃至不入流的城镇,占据如此多的农田,建一些过不了十几年可能就会没人住而荒废的房子吗?

一二线郊区的土地作为农田,然后把三四五六七八线的农田变成房子,这完完全全是一种资源错配,经济账、民生账、农业账、环保账,怎么算都是亏本的,都是错误的。日本一个东京都市圈就有全国30%的人口,我们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三个超级城市圈,每个圈20%的人口,再加上其他一线中心城市的城市圈,到时候还怕耕地的数量不够吗?

过去若干年,国家的政策都是严控一线城市的人口,严控一线城市的土地指标,这种做法都是违背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人往高处走,大家就喜欢往发达地区一线城市跑,你是拦不住的。严控土地指标,等于是人为制造供给稀缺,变相坐庄。

不过今年之后,情况可能会有变化,发改委今年出了一个重磅文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再加上之前一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可见决策层的战略方向在转变,毕竟旧的发展方式已经到头了,中国城市化率接近尾声,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政府还继续违背规律试图扛住房价,就是在作死。以后的趋势就是大城市人口流入放开了,土地供给也会放开(否则放开人口就是一句空话,国家就是通过土地来控制人口的),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呢,如果距离中心城市近,还是能喝汤的。至于那些喝不了汤的会怎么样,发改委没说,大家自己去日本看看这个中国未来的“标本”就知道了。

这波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房地产涨价,我可以板上钉钉的说,是历史大潮最后的尾声了。未来只有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还有搞头,不过由于目前高企的估值,如果不下跌试图通过横盘来消化,那么至少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错误思想三: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乃至于中国社会,所以政府永远不会让房地产价格下跌的,一线城市永远涨!涨!涨!

澄清三:你如果说房地产过度膨胀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那是没错的。但是如果认为房地产已经完全绑架了中国经济乃至于中国社会,所以绝对不会下跌,对不起,那是你还太年轻,见过的世面太少。

在这波涨价去杠杆完成之前,中央的确是某种程度被房地产所绑架了。因为那时候房地产带来的杠杆主要在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那边,而房地产开发商的杠杆本质上是银行的——因为开发商的钱基本都是从银行来的。那时候如果房地产大幅下跌,没准就有很多银行和地方政府全部都要破产。

但是在一波神奇的涨价去库存完成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杠杆被转移到了居民身上,地方政府和银行的风险被大部分化解了。这时候,中央政府就等于是解绑了。某种程度来说,中央政府已经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主要的房产杠杆在居民身上,而绝大部分老百姓是不会断供的。如果小部分人真的想断供,那么对不起,你觉得这两年出了这么多防老赖的政策,是为了防谁的?再加上过去两年的去杠杆和整顿金融秩序,把依附房地产的各种地下银行和影子银行做了清理,等于把肿瘤的主要供血血管给掐了。就算出现最坏的情况,一部分地方小银行破产了,那不还有50万的存款保险制度嘛,天又不回塌下了。

想想看当年的几千万国企工人大下岗,执政党是见过世面的,别想着这么容易就能绑架他。


错误思想四:房地产是吸收超发货币的资金池,如果没有房地产的暴涨,物价早就会飞涨了。

解读四:这是一种传播最广的谬误,也是最容易迷惑那些半桶水的。凡是看到持有这个论调的人,一句话,非蠢既坏。尤其是某些经济专业人士如果持有这种观点,那么绝对坏到骨头里面。当然了,大部分半桶水是蠢,根本不懂宏观经济学和金融货币学。

在解读这个谬误之前,我要先普及一个观念,那就会现代社会的信用货币,其创造者究竟是谁?很多人简单认为是中央银行,动不动就说“央行开动了印钞机”,然后它脑子里面就有一个印钞机在轰隆隆印刷钞票。不好意思,这个回答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回答是,中央银行加上商业银行。央行只是创造出了基础货币,但是更大头的货币是商业银行创造的。

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所以,严格来说一切创造信用的行为,都是在创造货币——包括你找朋友借钱。有人会说,不对啊,我找朋友借钱,这钱从他手里到我手里,并没有多出来啊。恩,那是因为你朋友不是金融机构。如果你找马云的花呗去借钱,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你找花呗借钱的过程中,信用会被凭空的创造出来,花呗以你的个人信用为抵押,借给你一笔钱,同时它把你和无数人的欠条打包,整理成标准的金融产品,以一个利率卖给银行信托之类的机构,等于把它借给你的钱又回笼了。而这个金融产品会出现在各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面,成为一笔金融资产,因为大家都相信支付宝对个人信用的管理,也相信你和千千万万的借款人一样,极大概率不会赖账。你看,花呗和你之间,是不是凭空就创造了一笔钱。

论到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那就更简单了,大家都知道银行是可以用一块钱做一百块钱生意的机构,只要有人愿意找银行贷款,银行就几乎可以凭空的创造信用。当然了,这里的凭空创造有一点夸张了,银行还是必须遵守一系列监管要求的,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比如巴塞尔协议三就是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而中国银监会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尤其是这两年为了整顿金融秩序,清理影子银行,银保监会进一步加强了监管,主要是整顿通道业务,另外就是很多以前藏在表外的资产,现在要进表,这就等于限制了银行加杠杆的能力(因为表内资产的监管更严)。

回头看这个谬论四就很清楚了。所谓的房地产蓄水池完全就是屁话,实际上这话说反了。房地产是放水的笼头,而不是蓄水池。房地产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信用创造行为,房地产商个个都是加杠杆的高手,曾经负债率90%以上的房企比比皆是,这是一轮信用创造。而买房者也一样,用三分之一的资金就能买下一栋房子,这又是一轮信用创造。更不要说一些专业炒房的,杠杆上面加杠杆,比房地产商还狠。此外还有垫资的开发商,二手房交易市场,整个房地产行业里面,只要你和商业银行打交道要借钱,你就是在创造信用,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在创造货币。

所以说,房地产行业不是什么蓄水池,它就是流动性泛滥的源头。当然了,水龙头也不是什么坏事,绝大部分经济活动通常都要和商业银行打交道,要借钱,它们都会创造信用,这也是现代经济运转的基本原理。但问题是,房地产这个水龙头太猛了,房地产行业放的水太多了,这种泛滥的洪水,就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源头。

房地产带来的问题

房地产快速发展,放出泛滥的流动性,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三个问题:贫富分化、成本上升和金融风险。

我挨个来解释。

第一个贫富分化,因为房地产业创造货币的过程,本质是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其实很好懂,因为货币只是财富的符号,所以短时间内大量创造信用,等于是变相占据更多的社会财富份额。这很好理解,在短期Δt时间内,社会总财富的增量是ΔF是一定的,而货币增量的总盘子里面,如果房地产行业的货币增量占了整个货币,那么对应它所占据的财富增量也会是大头,表现就是房地产的价格大幅上涨。而房地产行业的核心受益人群,就是地方政府、银行和开发商,再加上喝汤的购房者(基本是中产阶级往上)——基本上不是极其有钱就是非常有钱,至少也是小有资产——所以你也能理解为什么房地产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贫富分化了。

第二个成本上升。上面已经提到过,短时间内社会总财富的增量是一定的,房地产多切一块,别的行业就要少切一块。何况房地产切得是超大的一块,这就对其他行业造成了挤出效应。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做什么生意都不赚钱,就是建房子炒房子赚钱。另外,房地产的快速升值,还会导致工业的用地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商业的租金大幅度增加,导致劳动者维持基础生活需要的租金大幅度增加,大大抬高了其他行业经济活动的成本——土地成本、租金成本、劳动力成本。由于社会资金都跑去炒房地产,同时还会导致社会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增加。可以说一切生产要素的成本,都被房地产带高了。

一个最现实最鲜活的标准就是香港。目前除了最赚钱的金融业和先天优势的港口,香港的支柱产业就只剩下房地产了——因为其他的行业都由于成本太高而活不下去。

第三个金融风险。上面我曾经提到过花呗的例子,里面说到:因为大家都相信支付宝对个人信用的管理,也相信花呗的借款人极大概率不会赖账,所以把这笔打包的债务计入到资产栏里面。对于银行也是一样,各路大中小银行,秉承着对房地产的信心,觉得客户签的房贷不会赖账,所以把这笔债务计入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栏目——至少现在的银行觉得这笔债务的下限是打七折。但是这种信心真能靠得住吗?不管是按照人均收入,还是按照租售比,还是横向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房产价格,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都是高估的,而且高估程度在一倍以上。

中央政府早就预料到这种风险,所以很早就在限制房地产商从银行直接取得资金。不过,既然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买卖,只要够赚钱,杀头的买卖也有人做。于是各种影子银行和各种金融通道就在房地产行业的剧烈需求之下,如同癌细胞组织一样迅速的繁殖扩张起来。这也是过去两年去杠杆和整顿金融秩序的原因。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地下银行和金融通道,除了部分民企正常的商业需要,大部分都是变相从银行把资金搞出来,然后过几手之后,卖给房地产商罢了。表面上看和银行没关系,但是七绕八绕,最终风险还是在银行头上。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只要资金面稍微宽松,钱就会流到房地产上面去,而无法滋润到其他实体经济。主要原因是由于房地产的收益高,但是这些地下金融暗渠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说,清理这些地下金融暗渠,也是中央政府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做出的决策。目前来看,政府最希望的还是房地产能够维持稳定,希望能够用长期的横盘(按我的计算至少需要八九年)来消化泡沫。但同时政府也为了最糟糕的情况作出了一系列的准备,具体我上面已经说了七七八八了,大家自己体会。

2014年之后的房价暴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金融现象,已经完全是脱离基本面的金钱游戏了。但是目前这种金融乱象已经被逐渐遏制住了,自从房住不炒政策的提出,就决定了未来房地产,要么是长期的横盘震荡,要么就没控制住导致崩盘,没有第三个结果。

20190605更新

在网上发现一篇文章,写得就是基础货币和信用创造,写得不错,很专业,推荐感兴趣的童鞋去看看,《读懂基础货币与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流动性系列专题之一》。作者还有讲述金融监管的系列主题之二,之三,可以一并去看看。

之前我的文章提到过的外汇占款,影响的是基础货币,而这篇回答则是从信用创造的角度来说的,所以我对评论里面那个质疑的哥们说,这二者并不矛盾。

user avatar

我就是受不了一堆既得利益者在那吹牛逼。各个70后80后,在那吹牛逼说自己多苦多奋斗得到了目前的一切,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努力。

可jb得了吧,你们赶上了快班车而已。举个例子昂,同样的甘肃的山沟沟的在全省高考排名相同的大学生,假如他是70后,80后。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很多,因为中国那时候是发展的快车道。90后甚至00后。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次贷危机,经济衰退,贸易战,大裁员。当然你可以说谁让你父辈不努力呢。好,假设你说的对。因为你的父辈努力了,所以你就可以永远站在别人的身上。那我问你,你是不是觉得美国一直这么打压我们中国也是理所应当呀。谁让你父辈不努力,所以你中国就应该一辈子给我美国打工?那奴隶社会是不是很合理呢?因为你父辈不努力,所以你活该给我当奴隶?这是什么混蛋逻辑?

无论是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地球。随着时间的进程,后进者要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既得利益者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这个世界才能和谐。至于不愿意放弃怎么办?很简单,开片。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都是如此。英法美愿意给后起之秀德国,奥匈帝国发展空间所以开战。最终血肉模糊。二战英法美不愿意给德国,日本发展机会,最终血肉模糊。至于国内呢?打土豪分田地。斗死地主。你以为为啥斗死地主?地主也是祖祖辈辈积累的是不是?凭什么斗死地主资本家?为啥?你喝酒吃肉别人吃糠喝稀,你玩着人家媳妇儿和闺女。还骂着人家废物。人家翻身了,怎么可能不弄死你?

以国内为例,纵观中国历史3600年,以有稳定史书的记录。无论多么伟大的王朝建国100年左右就是一个坎?一个分水岭。为啥?既得利益者太多,蛋糕又不够分,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给后进生分蛋糕,所以必然危机!怎么解决?两个办法,一个是对外转移,一个是改革和各种新政。老美可以对外收割全球,而我们是深化改革。

要不就是既得利益者主动放弃一部分利益,要不就是底层逼着你们放弃利益。谈不拢就开片。就这么简单。古今中外所有的战争,冲突,暴乱的起源皆是如此。


总有人偷换概念,我没说70 80后没有付出,或者70 80后一帆风顺,我的意思是改开的这40年,虽然有曲折,但是整体是向上发展的,而且发展很快。机会较多,阶级固化不严重。换言之既得利益者在不断增加,蛋糕虽然也不断增加,但是分蛋糕的人却比蛋糕的增长快。最终就是蛋糕不够分,早早上桌的人不愿意其他人上桌。其实这也是贸易摩擦的原因。世界上蛋糕就这么大,短期内没有科技革命不可能大量增长,原来是老美在桌上分,自己吃一半,中国吃十分之一。随着我们实力的变强,我们要吃更多,美国又不让,所以摩擦就来了。房市也是如此。你们扪心自问,你们不是赶上了这几拨房价飞涨期吗?假如你是90后,甚至95后,刚刚一毕业我就算你月薪1万。五年后月薪一万五。当然一万五。这个数据并不低,大概是清北本科生的平均年薪数据。是不配在北上广深买房的。你发现就因为你晚毕业两年,甚至一年,你就要付出10年20年的努力。这正常吗?正常吗?正常吗?原来你说我们不配北上广深,我信了。后来你说我们不配成都西安郑州。好吧我也信了。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拨连18线小县城都8000了?我老家国家级贫困县,16年2500,17年8000。好吧,你可能说我配不上县城了。我县城的工资水平如何呢?恰好我刚刚拍了我们县城的“CBD”的招聘公告。自己看看吧。这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是华北平原,方圆100公里无山的那种。有两个火车站,两个高速路出口的那种。不是你们想象的老少边地区。就这工资水平,房价8000➕。你要是北上广深也就罢了。起码人口净流入,全国人民养那拥,省会也就罢了。哪怕你是地级市我也认了。尼玛你连个县级市都不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房价8000+。合理不?

又有骂我废物的,我确实不咋的。但是本科学历,大概是全国的百分之四之前吧。然后考的事业单位。我的岗位竞争比例是多少?我大概是pk了800人吧。这800人有211有985有硕士也有普本。如果我这种人都能说废物,那我只能说我国的废物有点多。承认阶级固化有这么难吗?

连高层都认为我们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请注意,不平衡在前!不充分在后。你们不信高层的?高层都在解决这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你们却视而不见。

我举个例子,一个班大学生,在一起吃饭。长得壮的,家里有钱的,家里当官的都在桌子上,然后最穷,最弱,那几个在厨房做饭,又给你们服务。你们酒足饭饱后躺下睡觉,其中一个最弱的去外面吃蚯蚓,吃老鼠,就是为了活下去。又坚持锻炼,练了一身肌肉块。他已经快成了班里中等壮的了。他要求上桌,你们不让,还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什么后果?他会回厨房把刀拿出来,把桌子掀了。对于那些混吃等死在厨房吃残羹冷炙又不锻炼身体的,你们自然可以不让他上桌,因为他不具备掀桌子的能力,但是对于他你不让他上桌,他就会掀桌子。谁也别吃了。

user avatar

GDP降到5%以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房价何时能回归到“正常、合理”的水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所谓“正常、合理”,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此的定义都千差万别。但如果我们将“正常、合理”理解为一种更趋于供需关系、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发展潜力的平衡状态,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从多个.............
  • 回答
    关于中国房价的未来走向,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市场的变化往往出乎意料。与其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不如尝试理解推动房价变动的关键动力,以及这些动力未来可能如何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房价经历了一个惊人的上涨过程。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城镇化进程的持续.............
  • 回答
    中国房价何时会下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帮助您理解其中的逻辑:一、 影响中国房价下跌的几个关键维度:1. 宏观经济基本面: 经济增长放缓: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疲软,.............
  • 回答
    美国的“无限量放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化宽松(QE)政策,对中国房价的影响,这可不是个小事,里面门道挺多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美国这“放水”是为了刺激自家的经济,往市场里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压低利率,让企业和个人更容易借钱,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听起来挺好,但它就像往一个池子里倒水.............
  • 回答
    中国房价高企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现象,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政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涌入带来的结构性需求: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浪潮。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一夜之间醒来,发现你家那套在中国大城市里价值不菲的房子,现在只剩下原价的一折了。这不是一个温和的调整,而是令人震惊的腰斩。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会落在那些把绝大部分积蓄都压在房产上的家庭。他们的家庭净资产瞬间蒸发大半,这种财富的缩水会带来普遍的心理恐慌。人们会变得非常保守,消费欲望直线下.............
  • 回答
    如果中国房价像日本当年那样下跌71%,这将是一个极其剧烈且影响深远的经济和社会事件。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可能产生的后果: 一、 经济层面 1. 金融系统崩溃与资产负债表危机 银行体系的致命打击: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银行信贷最主要的抵押品。房价大幅下跌71%意味着绝大多数抵押物价值大.............
  • 回答
    关于影响中国房价大跌的“黑天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黑天鹅”事件的定义就是不可预测、影响巨大且事后会解释的。目前关于中国房价未来走向的预测,更多的是基于现有的经济周期、政策导向以及市场表现来进行的分析,而真正的“黑天鹅”事件往往难以预料。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潜在的、可能被认为.............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房价突然出现一个大幅度的下跌,不是那种“挤牙膏”式的微调,而是实实在在的,让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的下降。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对普通家庭来说,最大的冲击无疑是财富的缩水。对于那些把大部分积蓄甚至掏空“六个.............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房价真的像一些欧洲小镇那样低廉,那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一点点调整,而是从根本上重塑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居住的压力骤减。 “房奴”标签的撕毁: 还在为一套房背负三四十年的房贷而喘不过气?想象一下,贷款买房的压力会.............
  • 回答
    最近,关于中国多城房贷利率走高和银行放款周期延长的消息,确实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少关注。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因素,也直接关系到购房者和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房贷利率走高,放款周期延长,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手?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宏观经.............
  • 回答
    .......
  • 回答
    广州桥中房业主不堪骚扰再回应:愿意继续协商,还路于民,你怎么看?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什么?听到广州桥中房业主再次发声,表示愿意继续协商,还路于民,这无疑是事态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对于这样一个困扰多时的民生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评价,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从多个维度去.............
  • 回答
    北京“禁转租”新政:房产中介与长租公寓市场的连锁反应北京近期传出的拟禁止房产中介提供转租服务、利用出租房赚取租金差价的政策,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将在房产中介行业和长租公寓市场激起层层涟漪。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租赁市场秩序,遏制不合理的逐利行为,从而保护租客的合法权益。然而,新政的落地将如何重.............
  • 回答
    哥们,19岁,辍学两年,房产中介一年半,工厂半年,这经历听着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到你这个年纪还在迷茫,你已经实打实地闯荡了两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别灰心,谁还没个摸索期呢?关键在于从这些经历里扒拉出点东西来,然后找到新的方向。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我们一件件来捋捋。回顾一下你过去这两年半的经历,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确实涉及到多方面的法律问题和装修安全常识。我们将从法律角度进行解读,并详细阐述装修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法律解读:95 后夫妻马桶中毒死亡案家属向房东索赔约 99 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和支持:1. 房东的侵权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或无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的基本.............
  • 回答
    蘇州博物館的「十八學士禮墨」確實是件非常珍貴的文物,其中「房玄齡」被刻成了「房元齡」,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討的細節。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幾個方面來深入分析:1. 「十八學士」的背景: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學顧問團首先,我們要明白「十八學士」這個詞的含義。這是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籠絡和招攬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