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有些答案讲的很好。中国现在房价高企与卖地财政分不开。我这里做点补充,把卖地财政的内部逻辑再讲的清晰一些。
为什么中国会选择卖地财政这条奇怪的道路呢?
90年代初的时候一批经济学者在研究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时,认定中国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一个公民平均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每个人的产出都增加了,大家也就富起来了,中国的经济就更强了。中国农民的数量,到现在都是严重过剩的。这样的条件,一个农民的产出肯定是远远比不上一个工人。因此,要提高中国民众平均生产效率,就必须进行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把农村劳动力极大地引入到城市里来进行工业、商业劳动。
这个城市化,绝不是拉美那种贫民窟。贫民窟民众的产出一点都不比农民强,还引发大量公共安全、教育、卫生问题。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方向,显然不是向着贫民窟挺进。那么多的人都要进城,就意味着:
1,基础设施要能容纳这样的人口。要有足够的居民区,进一步讲就要有更多的医院、学校、供水体系、垃圾处理体系。
2,这些人要进行更高的产出,就要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工作。这就需要有工厂区、商业区,还要有更好的物流体系——更多、更大的火车站、汽车站、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地铁。
所有这些都需要投资。
如此惊人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令发达国家都目瞪口呆的投资额度。即便到今天,政府的税收收入都根本负担不起那么多基础设施建设一起投资。
怎么办?
于是一切都回到现代资本主义的一般投资过程:借贷-投资-收益-还贷。但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税收增加,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不想要那么缓慢的发展。资本只有高速循环才能实现高速增长。中国政府因此逐渐探索出一条道路。因为在中国,政府控制所有的土地。还贷不必等待慢吞吞的税收增长,可以直接通过变卖(当然实际上是出租)增值后的土地获取收入偿还贷款。尽管相对高速,但实际上贷款周期也经常是5年、10年,所以可想而知单用税收收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慢的令人发指了。因此,这个过程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
借贷:中国银行控制着中国人民绝大多数存款。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没什么钱,也投资不了什么东西,但是合在一起就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贷款就从这里来。
投资:将贷款投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收益:促进工商业发展,使得基础设施周边地价上升。通过卖地获得资金。
还贷:用卖地获得的收入偿还贷款。
这就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有很多人以为房地产为当前GDP发展贡献最多。其实房地产本身不过是这个机制上的一个齿轮。更好的基础设施带来更多的产业,更多的产业带动周边地价上涨。 卖地偿还贷款后就可以贷到更多的钱,就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吸引、建立更多的产业。中国这几十年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这种不断反哺自身的高速城市化。
实际上发明这条道路并不是偶然。中国当时逐步采取用经济发展来评估地方官员的体系。虽然这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污染,比如过分强调招商引资,但是确实让官员们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让本地经济更高速的发展。他们想出了无数种靠谱和不靠谱的方法,不同地方的人进行了不同种类的尝试。其中也不乏各种极端的做法,既有把所有公营机构全部私有化的做法,也有所有产业全部公有化的做法。最终,这种基建带动城市化的方法大概是效果相对比较好的,于是逐步推广开来。金融体系也随之跟进。
那么为什么房价降不下来?这不就很明显了么?除了开发商谋取的暴利之外,就是高昂的土地使用费用。你所看到的新建的立交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就是房价中很大一部分的去向。实际上就是通过剥削城市新移民,来帮助更多的人进入城市。而当政府在刻意推高地价的时候,要官员们去压制开发商的利润也是很不情愿的。
当然,这并不是整个体系的全貌。国开行不吸收存款,它通过卖债券来获得资金。它的债券带有政府担保性质,所以风险为零。债券的利率略高于中国人民的储蓄。中国各商业银行买入来保证自己存款的收益。国开行获得资金后,向各地的“地方融资平台”注资。当地政府以当地土地为抵押,获得资金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之后通过卖地来偿还贷款。如果违约,银行可以获得当地的土地。
当然,房价高企,这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会有一些政策出来,诸如对外地人买房的限制、二手房交易税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往往都是对炒房的限制。而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房价。
好了,段子可以取消了,房价开始滞涨,甚至下行了。
怒答!
其实上面有人说道分税制了,但是蜻蜓点水未尽然也,下面详说一些个人看法。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将经济权力次第下放,在税务制度上决定与地方政府分灶吃饭,但是后来慢慢发现不对了:
之前各地方政府的税赋只用上交很少一部分到中央,剩下都自个儿留着玩。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年收入100万,上缴20万给老大就行,剩下的我怎么玩我的事,你也甭多操心。单看其实没什么不好,但是两者职能不一样啊,地方政府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ok,中央就不同了,各种的市政工程啊、对外贸易啊、公民福利啊、基础建设啊等等支出都得来,结果就是地方强大,中央弱小。然后上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不一样,地方政府也是苦乐不均的,导致诸侯经济盛行,这也是中央不愿看到的。这样的结果就是: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只占收入的28%,而中央的财政支出高达2000亿,赤字1000亿,得,那还玩什么!这就是分税制诞生的大背景。
这种条件下,1993年,朱镕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分税制:「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75∶25的比例分成。」说白了就是要中央强大,地方弱小。当然实施后效果也是显著的,1994年,中央的财政收入比上一年激增200%,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急升到56%。
客观来说,分税制也还是解决的不少问题,最典型的;中央对税务实现宏观调控,避免地区间贫富悬殊过大(比如西部开发啊,补贴农业啊等);控制发达地区的财政扩张冲动,避免出现失控(比如辖制过度投资啊);方便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奥运会啊,世博会啊)这些。
然后呢然后呢!!!!!?????
ok,现在涉及房价的关键问题来了,分税制实施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不断减小,同时支出比重却在不断增加。本来嘛,按照理想状态,对于地方合理的财政支出,中央会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进行支持,所以基本不会存在合理项目拿不到钱的问题(这也是各个地方政府同意分税制提案的前提)。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现实操作起来就傻逼了:转移支付制度无法一步到位,制度不规范,人力又就这么多,审核项目得时间有限。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加速,地方项目不断增多,税源紧缺而负担很大,但是该得的钱却不能及时拿到,大家都傻逼了。
发展是一定要的,不然GDP怎么办?没有GDP市长省长还想不想混了,这个时候肿么办呢?地方政府一拍脑袋,「钱我们没有,但是咱有地啊!」于是轰轰烈烈的麦迪来了,不对,卖地!然后我们看到,地王的记录不断的被刷新,地方政府也开始和银行合谋大力发展房地产,本来嘛,花钱当然是自己说了算最好!1998年,各地方政府纷纷以「城市经营」为名,大肆炒作地价,把出售土地作为开拓收入的重要来源,到2009年,全国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超过1.5万亿,不少的城市土地出让金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甚至有的城市财政收入70%都来自土地收入,以北京为例,09年卖地收入为财政收入的5倍!
好,了解到地方政府的苦逼变牛逼之后,现在我们再看看开发商们,面对「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下,央视在09年播出了一期节目《“谁”抬高了房价?》,里面出示了一份全国工商联的报告,该报告对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62个企业的81个地产项目,从成本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土地成本占总成本比例41.2%,占直接成本的比例58.2%。
最后有道是牛逼的总是相似的,苦逼的则各有各的苦逼。所以房子卖得贵,平心而论,确实不能一味地怪房开商!
以上
因为真实利率为负,人人有贷款冲动。
楼上讲了那么多,没一个人讲性别比,应该读读文献,听听华人第一经济学家——魏尚进怎么说了(依据2015年Ideas的相关排名)~
魏尚进有一篇谈中国房价的论文叫:《Status Competition and Housing Prices:Some Evidence from China》。其论文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上中国房价30%—50%的上涨因素是性别比失衡造成的。如果关注经济学,不可能不知魏尚进,因为他获得了2015年孙冶方经济学奖,这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即便说这个问题是2012年提的,可人家当年也是
华人经济学家第一名啊。所以谈中国房价,只字不提魏尚进的论文,多少有些业余啊。。。
很多人提货币(通胀)、财政(土地供给量)、贫富差距(收入分配)等因素。这些因素当然影响房价,同样它们也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比如苹果价格。可没见几个人抱怨苹果贵啊,苹果价格贵也没成社会问题啊。因为即便货币、财政与收入分配影响苹果价格,你可以不买啊,那么这些因素的作用自然很微弱。可房子你必须要买,不买单身啊,所以可以近似的说:房子在性竞争中的地位,是推动其他因素促使房价上涨重要原因。
简单说就是:不买房可以,有本事你别娶老婆啊!楼下
@李楠回复说的很好:
你想想,四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三大件”就知道了,就算中国发展到甩瑞士、瑞典十八条街的时候,那时“私人飞机、私人卫星、私人……” 会成为新的“三大件”……
瞪羚见到敌人为什么跳,而不是逃走?雄孔雀为什么要长更容易被敌人发现的羽毛?为什么雄园丁鸟筑巢,而不是夫妻一起建?这些都是自然界知名的“累赘原理”现象,雄性动物做这些事情为的是更好吸引异性,因为通过这些给自身造成生存困难的手段显示自己牛逼。同样,人也是一种动物,也牵扯到性竞争,所以我们也必须要证明自己比其他对手强,而房子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中国高性别比率会造成男性竞争加剧,房子作为一种显性的资产,自然是男性之间彰显能力竞争伴侣的首选。注意观察生活,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常常念叨“给孩子挣房子钱,这样才能娶老婆”。至于丈母娘的段子就太多了,前段时间东北的大婶不就是数落准女婿没房没出息么。如果是在广大买不起城市房产的农村,为了给孩子找到老婆,同一个县农村地区的娶老婆提供的礼金往往比县城还高。
如果性竞争不那么激烈,自然很多孩子可以选择租房子,但问题是有数千万的光棍在和你竞争啊,因此中国的性竞争太激烈了。而且中国的高性别比不仅影响房价,还会影响买豪车的比率,父母创业比率(企业家精神),家庭储蓄率,甚至会造成对外贸易顺差:这些魏尚进都做了一系列研究(豪车是其他人做的研究《Marriage Market Matching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China》)。
性别比的视角,实际就是心理学或者生物学中性竞争的视角,人作为一种动物,自然免不了也遵守此方面的理论。所以说中国男人就像园丁鸟罢了,房价高只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找老婆,不然就光棍了。知道了此点,你就应该明白国家宏观调控房价估计作用有限:在适应青年性别比不变的条件下,即便房价不涨了,总会有其他商品涨价,而且这些商品还会演化为“必需品”。
·······················································································································
最后贴魏尚进和园丁鸟的照片。。。
我来揭露一个大家都不敢说的真相吧。
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了,脱贫致富的人口在增加。很多觉得买不起房子的人,告诉你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脱贫。
97年一碗拉面1块钱,20年后一碗拉面十几块钱,97年公交车一毛钱,现在大部分公交车1块起步。
中国这些年印了这么多钱,拉面行业迟早要崩盘的,公交车行业也会崩盘的,毕竟是处于已经翻了10倍的高位
诸位,拉面涨价要涨到什么时候,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还幻想着商品价格20年不变,醒醒好不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些,这个纯个人主观判断。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在知乎上问房价高,房地产要崩盘的人,其实都买不起房子。
这碗毒鸡汤肿么样。
刚才看了一个拉面居然要24了,这个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泡沫,我今天先不吃拉面了,等拉面行业崩盘再吃十碗。
一家之言,其实我就是瞎吹牛逼的,你们评论那么多,我很恐慌的好么??
其实我很迷信一个人的,我这些年能慢慢变好,全是靠他指点的,双节就要结束了,我想对他鞠一躬,说一声,大哥,这些年你辛苦了。
当然了,他基本上也是胡扯的,只是因为运气好,都判断对了。他今天和别人聊天记录,我分享给大家,谢就不用了。来点实惠的,我给你银行卡号,哦,微信支付宝也是支持的。
忍不住要挂一个人了,数学好到令人发指,什么时候月薪五万都在北京买不起房了,这要人怎么活?????
我最讨厌的就是空军叫嚣着房地产崩盘,然后自己有好几套房子,说房价高,但让本来可以上车的人,最终没有上车。
目前本来应该每个人差不多都有房子,但是有人买了一个之后尝到甜头又买了第二套第三套,结果在国力越来越强的时代分到了改革红利,有人在听信空军的话以后,一直没有买,被甩的越来越远。造成了有的人好几套房子,有的人整天埋怨房价太贵。
我04年要在上海买房被我妈否定了,我也曾经是受害者,都一样的。
人生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要负起这个责任。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我眼里是一个弱者。
最终还是祝愿大家衣食无忧,居有定所,努力吧,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拼搏奋进。
既然现实已经这样了,为何不和它死磕,杀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分界线————————
这篇回答写于2017年,现在是2021年7月18日凌晨,现实给了杠精们一个响亮的耳光。我印象里去年一线城市房价涨幅不小,三四线城市动作不大。尤其是上海在暴涨后,貌似出台了一些锁死流动性的政策。到了今年,房贷的贷款利率全部上调,也依然是熟悉的味道。
现实的走向与我四年前的观点一致,除了不可控的疫情因素外,宏观政策也基本符合我的预期。
当时我也是草率了,和杠精讲道理,我真是失了智。今天更新,以作纪念,2025年再看。
这么多答案,我觉得都只看到了果,没看到更深层的因。
很奇怪,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到更加基本的一个点:中国的收入税太低了。
香港也是一个以低收入税为亮点的地区,所以房价也高。(最高收入税15%)
在欧美大多国家,收入税是最高的一笔政府收入,一个政府缺了这笔收入,自然要从其它地方来收。
公司税种等不能收得太过分,不利于商业发展,不利于就业。香港就搞高价房,中国跟着学而已。
你希望自己收入20-30%被收税,还是房价上去?
这个答案绝不会受到欢迎的。
add:
1,一个野鸡机构的所谓的税负痛苦指数,让P民就嗨起来了。
2,中国低收入税的深层原因,可以看看《金融的逻辑》,里面提到一个金融的共性:一个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越高,人民参政意愿越强烈。政府会越弱势。(中国政府强势过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强势过欧洲政府,个人所得税税收正好反过来。)
add2:
回来看了这个答案的评论,只能说连中国所得税低的原因都没看明白:中国政府为了养猪。
从评论回答看,我们确实配这样的政府。2018年我们起征点更高了:500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