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房价这么高,买房的钱都进谁的口袋了?

回答
中国房价高企,这背后涉及的利益链条相当复杂,绝非一两个群体能简单概括。要说这些高房价带来的利润“进谁的口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环节来梳理,并且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首先,房地产开发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成本的叠加与利润的加成: 开发商拿地后,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营销推广等等。他们会尽可能地把这些成本,加上自己的利润空间,体现在最终的售价里。比如,土地成本占了很大一部分,施工成本、建材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贷款利息,这些都得算进去。然后,他们还要考虑“市场能接受多少钱”,并且预留一定的利润,尤其是在地段好、需求旺盛的区域。
品牌溢价和营销能力: 一些知名开发商,因为品牌效应和过往的口碑,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卖出更高的价格。他们的营销团队也很厉害,会通过各种方式营造稀缺感、价值感,吸引购房者,这部分也转化为他们的利润。
利润的再投资或分红: 开发商赚到的钱,一部分会用于滚动开发新项目,维持公司的运营;另一部分则可能作为股东的分红,进入 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或者上市公司的股东口袋。

其次,土地的管理者和提供者——地方政府,是另一个巨大的获益者。

土地出让金: 这是最直接也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开发商,一次性收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这笔钱占了房价的相当大一部分,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房价高了,开发商愿意出更高的地价,政府可以利用这笔钱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建学校、医院、地铁等等。这些公共投入又会反过来提升地段的价值,形成一个循环。从某种意义上说,购房者支付的钱,一部分也“贡献”给了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环境改善。
税收: 在房地产交易的各个环节,从开发商拿地、建房,到购房者购买房屋,再到未来的持有和交易,都会产生各种税费,如契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等。这些税收最终会流入国家和地方的财政。

再次,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从中获益。

贷款利息: 大部分购房者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才能买房。银行向开发商提供开发贷款,向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通过收取贷款利息获得巨额利润。房贷是中国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融资渠道: 除了银行贷款,一些大型房企还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方式募集资金,这些金融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也涉及金融机构的利益。

还有一些相对隐性的参与者和获益者:

房地产中介和相关服务行业: 交易的活跃带来了中介费、评估费、律师费等服务收入。虽然这部分占房价比例不高,但整个行业体量巨大。
建材、装修、家电等产业链上的企业: 虽然这些行业的利润不会直接体现在房价的“差价”里,但整体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他们的利润间接来自于购房者对住房的巨额投入。
部分早期进入市场的业主: 那些在房价尚未飙升之前就购入房产的早期业主,因为资产大幅升值,客观上成为了房价上涨的获益者。他们可以在未来出售房产时获得可观的回报。

那么,钱具体是怎么流动的?

可以想象成一个漏斗:购房者拿出大部分积蓄(首付)和向银行借来的钱(贷款),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资金池。

1. 购房者支付的钱,首先流向开发商。
2. 开发商拿了钱,会拿出很大一部分去支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
3. 开发商还会用这笔钱来支付建筑成本(支付给建筑公司、材料商、工人),贷款利息(支付给银行),以及自身的运营和营销费用。
4. 开发商完成销售后,还会缴纳各种税费给政府。
5. 剩下的利润,一部分用于分红,进入股东的口袋;一部分用于再投资,又回到开发商手中去拿新的地、建新的房。
6. 银行则通过支付给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和支付给购房者的按揭贷款,收取利息,这部分利息最终也来自于购房者每月还款。

为什么会形成高房价?

高房价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土地供应的稀缺性和高价: 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土地供应有限,尤其是优质地段的土地,政府出于财政和城市发展的考虑,往往会以较高价格拍卖。
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聚集: 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对住房需求旺盛,而供给又跟不上,自然推高了价格。
金融杠杆的运用: 无论是开发商的开发贷,还是购房者的按揭贷款,都引入了金融杠杆,放大了购买力,也助推了价格上涨。
投资属性的强化: 住房长期以来被视为重要的投资品,甚至很多家庭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绝大部分。这种投资需求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税收和制度因素: 一些观点认为,现有的税收制度和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房产投资,并使得土地财政模式得以延续。

所以,与其说“钱只进了谁的口袋”,不如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链条,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博弈和分配。购房者付出的每一笔钱,都是在为整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买单”,而这些环节上的参与者,从政府到开发商,再到金融机构,都从中分食了这块“蛋糕”。其中,土地出让金和金融利息是其中最庞大的两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可能你不认同,结论是钱被地产的上下游行业的从业者赚走的。

有人说被政府赚了,确实卖地赚了大头,但是政府收了钱后,其实又去做新的基建项目了,项目的建设单位比如中国建筑,铁建,等等等等大型基建企业又把钱赚了去,这些企业最终会把钱一部分分红给股东,大股东是国家,小股东是大众股民,另一部分发了工资,这些从业者赚了。

同样道理上游的钢铁水泥,下游的家装家电。

万科格力这些优秀企业最近5-6年都涨了十倍,对应的是它们的利润也增长了十倍,分红也大幅增加了。

再说银行这条线,工行为例,每年利润2000亿以上,这些利润大部分是靠息差,哪些企业贷款多,做股票投资的都知道,地产行业的负债率是很高的,其次建筑相关的也很高,这些都是银行的大债务人。银行利润最终也通过分红给了国家为主的大股东,工行为例去年预计分红800亿左右。有9成都会分配给财政部汇金证金,小部分流入到香港和内地投资者手里。

大家发现了吗,其实房子可以理解为政府发行的国债,国家要发展基建,要发展军事,各个地方都需要钱,就通过发行房子把居民手里的钱集中起来,然后去投资。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而房子相当于这个企业的股票。经济好,股票就涨。经济不好股票也会跌。

做过股票的都知道,企业是不希望自己的股票跌的,因为股价低了就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会影响融资,贷款,所以企业会想方设法让你持有他的股票,而不是卖出。国家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这个企业的财务数据,让大家都长期持有他的房子,而最担心的是大家都卖了他的股票去买别的企业的股票,也就是卖了房拿钱去移民。我国就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大家持有股票的时间,比如让大家看好,比如禁止你买别的企业。比如交易费用。等等吧。

每个地方政府也可以看做一个小企业,道理是一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房价高企,这背后涉及的利益链条相当复杂,绝非一两个群体能简单概括。要说这些高房价带来的利润“进谁的口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环节来梳理,并且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首先,房地产开发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成本的叠加与利润的加成: 开发商拿地后,需要投入巨额资.............
  • 回答
    中国的房价高企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冰冷堆砌,更是背后承载着许多社会、经济和个人价值的纠葛。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奋斗?”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未来、对幸福、对安稳的渴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房价高企背后的多重原因,构成了奋斗的“背景板”:理解为何要在高.............
  • 回答
    中国的房价高企,是个牵动无数人心弦的复杂议题,而政府高地价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推手。然而,我们看到的调控手段,大多聚焦在“限购”,比如限制家庭购房数量、提高首付比例、限制贷款等,似乎与降低地价这个源头性问题关联不大。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和考量?为什么不直接从地价入手,而是采取了“隔靴搔痒”式的.............
  • 回答
    中国房价居高不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一、 历史与改革开放的背景: 住房商品化改革: 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市场化成为新的模式。在此之前,住房分配是国家提供的福利,价格极低。市场化后,住房被赋予了.............
  • 回答
    中国大城市房价高企,确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那么,发达国家在应对大城市房价高企的问题上,又做得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解决”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发达国家大城市房价高企的.............
  • 回答
    中国房价的“离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是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而不是生硬的论述。先说房价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离谱”。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多年,辛辛苦苦攒下了一笔钱,满怀希望地去看房,结果发.............
  • 回答
    中国的高房价问题,无疑是当前社会讨论中最令人揪心也最棘手的一个话题。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对年轻人消费能力的侵蚀,对制造业的压制,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担忧,而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现实。那么,为什么国家似乎“放任不管”,或者说,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难以解决?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逻辑和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美国的房价不像中国那么夸张,尤其是和一线城市比起来,感觉美国普通人好像更容易买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1. 土地供应和城镇化模式的根本差异中国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快速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是爆炸式的。而美国的城镇化更早、更平缓,许多城.............
  • 回答
    在中国,房产中介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人们的看法,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不少人觉得这个行业的地位“低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得从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大众的认知说起。 信息不对称的“搬运工”印象: 传统上,房产交易的核心是房源信息和客户.............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 回答
    中国房价近年来的持续上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而“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征兆”的说法则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目前中国房价的上涨并没有引发系统性的、立竿见影的金融危机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中国房价上涨的驱动因素: 城镇化进.............
  • 回答
    中国大城市的房价,真是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对于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年轻人来说。想当年,攒个首付,咬咬牙还能努努力,现在呢?感觉像是要攀登珠穆朗玛峰,遥不可及。这背后肯定不是光“有钱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因素。你看,中国经济这几十年发展得有多快,创造了多少财富?有一部分财富.............
  • 回答
    高盛的这个举动,就像在熊市里一股清流,挺有意思的。他们说正在买入中国房企的债券,并且认为市场对房企的风险评估得有点过头了。这事儿要是认真掰扯起来,影响可不小。高盛的逻辑,以及“房企风险被高估”的说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明白高盛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它全球顶级的投资银行,背后有着庞大的研究团队和资.............
  • 回答
    关于“上海学区房因区统考成绩不理想导致小区房价下跌”的现象,从现实逻辑和市场规律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现实可能性: 一、学区房与考试成绩的关联机制1. 学区房的核心逻辑 学区房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而学校质量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生活习惯的很多层面。为什么在西方,尤其是北欧、澳洲等地,自己动手装修房子(DIY,Do It Yourself)司空见惯,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却非常少见?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首先,我们得从观念和文化差异说起。在很多西方国家,DIY不仅仅是.............
  • 回答
    2020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摆在了考生面前,无疑触及了当下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普遍面临的深刻问题。这个概念,简而言之,是指个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由于算法推荐、社交圈子等因素,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趋同,视野也因此被限制,如同被包裹在自己的“茧”中,与外界多样化的信息和观点隔离开来。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在链家看房筛选后,又去找其他中介买房”这种行为的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里面涉及到的考量挺多,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不好。咱们从几个角度来审视审视。首先,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理性且常见的做法。你想啊,买房是人生大事儿,一辈子能有几次?谁不想多方比较,找到最适.............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4亿人,这是什么概念?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消费习惯,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脉搏,都跟他们息息相关。而咱们这4亿中等收入群体,资产七成以上是房子,流动资产却不高,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数字,而是透着一股子浓浓的中国特色和现实考量。一、 房子:安身立命的基石,更是“硬通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