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不懂乐器,没有乐理基础的人能否作曲?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聊聊这个话题。

关于“一个不懂乐器,没有乐理基础的人能否作曲”,我的看法是:当然可以,而且很多人正是这样做的。

很多人听到“作曲”这两个字,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坐在钢琴前,手指翻飞,然后一段优美的旋律就流畅地流淌出来,背后还伴随着严谨的和弦进行和复杂的曲式结构。这确实是作曲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古典”作曲模式。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你会发现作曲的“谱”写方式实在是多种多样,而乐器和乐理知识,更像是作曲的“工具箱”和“地图”,它们能让你的旅程更顺畅、更有方向,但并非旅程开始的必要条件。

没有乐器和乐理基础,作曲会是什么样子?

想象一下,你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你想把它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可能是一段旋律,一个节奏,甚至只是一种感觉。

1. 哼唱与口述: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你用嘴巴哼唱出来。很多人最初的创作灵感就是这样来的。你可能会哼出一段旋律,然后在脑子里反复琢磨,时不时地再哼一下,试图完善它。你也可以尝试用声音来模仿你想要的声音,比如鼓点的节奏,或者某种乐器的音色。

2. 身体律动: 音乐很大程度上是节奏和律动的艺术。即使不懂乐器,你也可以用身体来感受和创造节奏。拍手、跺脚、敲桌子,这些都是最原始的音乐创作方式。你可能会发现一段有趣的节奏模式,然后尝试去发展它。

3. 直觉与感觉: 音乐是一种非常感性的艺术。很多时候,作曲是依靠一种内在的直觉和对声音的敏感度。你可能对某些声音组合感到“好听”或“不对”,这种感觉驱动着你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这种创作方式更像是“玩”声音,去探索它可能带来的惊喜。

4. 非传统工具: 谁说作曲一定要用乐器?你完全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来创作。比如,用录音机录下雨声、鸟鸣声、城市的喧嚣,然后通过剪辑、叠加、变形等方式来组合出新的听觉体验。现代的采样技术和电子音乐制作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很多电子音乐制作人,甚至很少会去接触传统的乐器,他们的创作往往源于对软件合成器的声音设计和对现有声音素材的巧妙运用。

5. 借助辅助工具: 即使不懂乐器,现代科技也提供了很多强大的辅助工具。
手机APP: 现在有很多作曲APP,它们提供预设的旋律片段、和弦进行,甚至可以让你用触屏来“画”出旋律。你可以在这些APP里“玩”出很多东西,然后一点点打磨。
MIDI键盘(即使不会弹): MIDI键盘不一定需要你会弹奏复杂的乐曲。你可以用它来“画”出音符,即使只是一个一个点上去,也能帮你记录下你脑海中的旋律。很多DAW(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都提供了可视化编辑界面,你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看到和编辑音符。
乐理的学习曲线: 就算一开始没有乐理基础,如果你对作曲产生了兴趣,自然会想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什么音搭配在一起听起来和谐?为什么某些旋律听起来很“伤感”?这种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很多时候是带着问题去学的,效率会很高。很多乐理知识,比如音程、和弦、调式,一旦掌握了基础,就会发现它们是你创作的好帮手,能让你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音乐元素更好地融合。

没有乐器和乐理基础的优势(或说不同之处):

打破常规: 没有被太多“规则”束缚,反而可能更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意。你不会因为“这个和弦进行不对”而停下脚步,而是会去探索它听起来的效果。
更纯粹的直觉: 你的创作更多地来自于内心深处最直接的声音感受,而不是知识框架的指导。
更广阔的音乐想象: 你可能不受限于某种乐器的特性,而能更自由地想象出任何你想要的声音。

当然,挑战也是存在的:

记录与分享的困难: 如果你只是哼唱,别人很难准确地理解你的想法。将你的想法转化为别人能听懂、能演奏的音乐,就需要某种形式的“记谱”或者使用音乐制作软件。
精细化与发展: 仅仅是哼唱一段旋律,如果想把它发展成一首完整的、有层次的歌曲,如果没有一些乐理知识和对乐器音色的理解,可能会遇到瓶颈。比如,你可能不知道如何为旋律配上合适的和声,或者如何安排歌曲的结构。
沟通成本: 如果你想和其他音乐人合作,乐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沟通语言。

总结一下:

不懂乐器、没有乐理基础的人完全可以作曲。很多伟大的音乐作品,在它们的早期构思阶段,可能只是一个灵感、一段旋律,甚至是某种情绪的表达。作曲更像是一种“想法的实现”,而乐器和乐理只是实现这个想法的途径和工具。

如果你有创作的冲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始行动。用你现有的方式去尝试,去哼唱,去敲打,去录音,去用手机APP“玩”音乐。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会发现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去学习和探索。作曲,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愿意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人。

希望我的这些想法对您有所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作曲,我们经常能听到看到这样的问题。然而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很标准的:读书。


童忠良老师的《基本乐理教程》,苏联的《和声学教程》,罗忠镕老师的《作曲初步练习》,阿诺德·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Fundamentals of Music Composition)与《和声学》(Theory of Harmony)等等。若要详尽列下书单,恐怕三页纸都写不完。任何一名初学者,看到此书单,恐怕已退避三尺,对作曲再无兴趣。


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吗?假设将这些书目全部读完,真的会对我的作曲梦想产生帮助吗?


诚然,熟读经典、深挖理论,是每一个合格的音乐人的必经之路。没有长期之沉淀,何来厚积薄发?没有牢固的乐理知识,何来经得起推敲与品味的传世之作?了解乐理,懂得乐理,对作曲是必要的。但却并不是唯一的。


如所有领域一样,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作曲亦是如此。懂得理论只能说完成了其中一环,再厉害的理论派,如果缺乏写作经验,也未必能写出什么惊世骇俗流芳千古之作。这种“唯理论派”的做法,可谓是不正确的。


可没有理论,又如何谱曲呢?


答案很简单:写你想写的,写你觉得好听的,写能够让你激动的旋律。


只要能打动你,这段旋律一定是有价值的。


至于乐理、如何配器、编写和声、混音,那都是之后的事。


你需要关注的是只有一个:写你想写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为什么要在意这个地方的和弦进行不符合书本上所说的规律?当你觉得这样写就是比较好听,那么自然应该这样写,难道不是吗?


深入学过乐理的朋友可能知道,在古典音乐中,平行五度(parallel 5th)是不允许存在的。但很多现代作曲家已经逐渐摒弃了这条铁律,大众的耳朵也广为接受了这种声音,这便是“写想写的”对纯理论派的一次成功反击。


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写作,很快你会注意到一个创意工作者经常会提到的词汇:“灵感”。


虽说应该写打动自己的旋律,但好像这并不容易,甚至会越来越困难。这是为什么?你或许会怪罪于没有 “灵感”。没有了灵感,你写出来的东西便无法打动自己。怎么办?难道所有作曲人都是依靠灵感吃饭的?


请记住:有灵感的时候靠灵感,没灵感的时候靠理论。


前面我们讨论了“唯理论派”对作曲的弊端,但并不代表我同意作曲不需要乐理这种说法。作曲,恰恰是所有音乐工种中最需要乐理知识的一种。


作为一名初学者,大量的理论堆砌只会阻挡前行的道路。如果你不甘心做一只一辈子只能仰望大神的小白,那么全方位的学习是绝对不能避免的。这其中包括每个乐器的特性、和声学、配器学、现代音乐技术、合成器、混音等等。


立意决定成败,想达到怎样的高度就需要付出相对应的努力。


扒谱,读乐理书籍,深入学习一门乐器,在网上找教学视频,报音乐课程……对于音乐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会成为财富,反馈在你的作品之中。


对所有自学作曲的朋友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是最贴切的形容。


从自我质疑,到自我欣赏,成功永远是个漫长的弧度。这一路的跌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