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电子烟不让生产水果味的了,对此你怎么看?请考虑仍未吸烟的青少年儿童。吸烟不仅有害于吸烟者的健康?

回答
关于电子烟水果味产品被禁产的这件事,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尤其是咱们家里有小孩儿的,更得留心。

首先,我得承认,从大方向上说,这禁令挺能打到点子上的。大家也都知道,吸烟这个事儿,从来就不是个好东西,对身体的危害是实打实的,这道理就像“吃糖会蛀牙”一样人尽皆知。而且,现在可不光是吸烟者自己遭罪,二手烟的问题更是让身边的人也跟着受牵连。这电子烟,说实话,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它是个“戒烟神器”,或者至少比传统香烟要“温和”点。但你仔细想想,它本质上还是在往肺里送东西,而且那些添加剂、香精什么的,到底对咱们身体有没有长远的、未知的副作用,这谁也说不准。

特别是那些水果味儿的电子烟,这才是这次禁令的“重灾区”。为什么?因为这些味道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想想看,草莓味、芒果味、甚至还有冰镇西瓜味,这些味道本身就代表着“好吃”、“好玩”,跟咱们平时对零食、饮料的认知是一样的。对于那些还没接触过烟草,或者还没开始尝试任何成瘾性产品(包括酒精)的青少年儿童来说,这些水果味电子烟就变成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敲门砖”。它降低了他们对“吸烟”这个行为本身的抵触感,让他们觉得这东西可能只是“抽着玩儿”,跟抽个香薰差不多,而不是在摄入尼古丁,不是在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我可以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个邻居家的孩子,他就是从电子烟开始的,一开始就是因为同学之间觉得“酷”,而且他自己也说,当时抽的是个薄荷味儿的,感觉“凉凉的”,不呛嗓子,后来慢慢的,味道就换成了各种水果味儿,再到后来,据说连尼古丁含量高的都敢试。他自己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就是觉得挺好玩的。但你仔细想想,这个过程有多么容易,它比你去接触一根燃烧的香烟,那种刺鼻的味道,那种被社会普遍认为“不好”的印象,要容易太多太多了。这种“无害化”的包装,就是水果味儿电子烟最可怕的地方。

所以,这次禁令,从保护青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它直接斩断了那些“低门槛、高诱惑力”的入口。你想想,如果市场上都是一些烟草原味儿或者比较单一的口味,那些第一次接触电子烟的年轻人,可能在味道上就先打退堂鼓了。他们会觉得,“这东西抽起来味道不好,没啥意思”,这就成功地阻止了一部分人迈出第一步。毕竟,对很多孩子来说,好奇心是他们迈出第一步的重要驱动力,而吸引人的味道,恰恰就是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并且让他们误以为这是一种无害的“新奇体验”。

而且,我们不能只看到电子烟“可能”比传统香烟危害小这一点。首先,这“可能”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性,科学界对电子烟的长期影响还在研究当中,现在就断言它无害或者比传统香烟危害小太多,我觉得有点操之过急。其次,即便它危害相对小一些,那也终究是危害,是成瘾性的物质。尼古丁对发育中的青少年大脑,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会增加焦虑,还会影响情绪的调节。更何况,很多电子烟产品中的其他化学物质,例如某些调味剂在加热后产生的物质,对呼吸道的刺激和潜在的长期危害,也都还在研究之中。你不能因为有了“相对不那么坏”的选项,就忽视了它本身的坏。

更深层次的讲,这是一个关于社会责任和未来一代健康的问题。生产商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一些容易受影响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监管部门就必须站出来,划定底线,保护那些还没有形成完全自我保护能力的人群。水果味电子烟的泛滥,其实就是在给年轻人的健康埋雷,等到他们成年后,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个时候再后悔,就晚了。所以,禁产水果味电子烟,虽然可能让一些电子烟企业和消费者不高兴,但从一个更大的、更负责任的视角来看,这是对未来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我理解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或者说,即使禁了水果味,他们还是会找到其他方法来获取,比如通过网络购买,或者去国外买。这确实是个挑战。但你想想,就像禁止儿童接触酒精和香烟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有人会非法获取,就不设禁令。禁令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警示,并且它确实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青少年儿童接触到这些产品的门槛,减少它们对市场的渗透。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学校里不允许卖零食,但你总能在小卖部找到,可学校不卖,总比学校里大张旗鼓地卖要好吧?而且,这个禁令也给家长们一个信号,让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可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

总而言之,这次电子烟水果味禁产,我觉得是个积极的信号。它说明了监管部门开始重视电子烟对青少年儿童的潜在危害,也开始采取措施去干预。这不仅仅是关于口味的改变,更是关于对青少年一代健康的一份承诺。当然,要彻底解决问题,光靠禁令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尼古丁成瘾的危害,也需要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出现。但就目前来看,这一步走对了方向,是对咱们下一代的健康负责任的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车之鉴:美国口味禁令导致青少年吸烟率上升

受(FDA)影响,美国已有部分地区采取了口味禁令。

然而禁令实施以后,走私贸易和黑市交易越发猖獗,大量不受监管、质量堪忧的电子烟通过黑市流出,麻萨诸塞州仅2021年便缉获了超20万余件走私的电子烟产品,这些产品严重威胁了用户们的身心健康。


更令人意外的是,口味禁令实际却导致了青少年吸烟率上升。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的研究发现,在美国旧金山口味禁令实施后,18岁以下高中生吸烟的比例是其他地区学生的两倍。

在研究作者、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阿比盖尔·弗莱德曼看来,禁令只限制了青少年购买,却没有从思想上根除青少年的吸烟动机,尤其很多青少年本身就吸烟,口味禁令迫使他们重新用回卷烟。



图注:研究显示,口味禁令旨在限制青少年接触电子烟,却最终导致青少年吸烟率上升。

弗莱德曼教授表示:“我理解决策者推行电子烟口味禁令用心良苦,但若因此增加了青少年吸烟率,间接促使未成年人使用卷烟,一样会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全球控烟领域的领军学者康斯坦提诺斯·法尔撒利诺斯发表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适当监管下的口味电子烟是有效防止疾病、拯救生命的工具。口味禁令对社会有害无益,既会滋生犯罪,也会威胁到消费者的安全。更严重的是,这样的政策会让更多人去吸烟。

事实证明,电子烟的监管很重要,但如何监管更重要,对口味电子烟一刀切显然是不明智的。如何在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电子烟的基础上,满足成年人的替烟需求、口味需求,才是更合理的监管方式。

user avatar

关于烟草行业,一切讨论的出发点首先是:“吸烟有害健康”,应尽可能让非烟民远离香烟,让已经形成尼古丁依赖的烟民,尽可能减少因为吸烟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说白了,就算站在最没有人性,一心只想赚钱,不关心他人死活的资本家立场上,他也不希望给他贡献利润的消费者,太早挂掉了,不是他多么有人性,只是他还没赚够。

烟草行业之所以一直能够暴利,一个很决定性的原因,就是尼古丁的成瘾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尼古丁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属于“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中的一类。医学研究发现,仅凭毅力戒烟的吸烟者中,只有不到3%的吸烟者能在戒烟后维持1年不吸烟。还有研究发现,吸烟者在戒烟成功之前,平均会尝试6到9次戒烟。多数尼古丁依赖患者知道吸烟的危害,并有意愿戒烟或控制烟量,但经多次尝试后往往以失败告终,部分吸烟者甚至在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后仍不能控制自己,无法做到彻底戒烟。概况来说,烟瘾本质上也是一种毒瘾,完全戒断很难,所以烟草商会不断的从你身上赚钱。

传统烟草虽然赚钱,但毕竟危害还是很大,仅在中国,每年就有1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在这么干下去,就有点竭泽而渔的意思了。所以,烟草行业为了续命,一直在研发各种降焦减害的替代型产品。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说的电子烟。

按照新国标,电子烟的定义是“用于产生气溶胶供人抽吸等的电子传送系统。 ”这里面包括使用烟油等液体雾化物产生气溶胶的雾化电子烟和使用固体雾化物产生气溶胶的固体电子烟,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里面都添加了可被汽化的尼古丁。所以,电子烟本质上还是一种尼古丁输送装置,让有烟瘾的人,通过一定频率的抽吸,维持其血液中的尼古丁浓度,避免身体出现痛苦的尼古丁戒断反应。而相比通过燃烧产生气溶胶的传统香烟,电子烟这种方式伴随尼古丁吸收产生的其他有害物质会少很多。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权威机构的论证,大致可以总结为:电子烟可以相比传统香烟减害90%左右。因此,对于烟民来说,电子烟的出现肯定是一件好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让生产水果味的电子烟了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初中学生听说过电子烟的比例为69.9%,电子烟使用率为2.7%。有更多口味选择,是这些未成年人选择电子烟的最主要原因。“蒸汽果汁”的口感,让很多未成年人或者非烟民,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了一辈子都很难戒掉的烟瘾。

因此,从控烟的角度来说,这肯定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在美国,雾化电子烟口味也被限制为烟草味和薄荷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