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尼戈尼为何称为“最后”的写实巨匠?

回答
在艺术史上,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在时代的长河中留下印记。而说起“最后”的写实巨匠,阿尼戈尼(Annigoni)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一种特殊的、令人回味的怀旧感。这种“最后”的称谓,并非简单地指代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向一种艺术精神、一种技艺传承,以及一种与时代前行方向似乎渐行渐远的独特存在。

要理解为何阿尼戈尼被冠以“最后”的写实巨匠之名,我们需要深入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艺术追求,以及他所传承的绘画技法。

时代背景下的“写实”困境:

阿尼戈尼生活的20世纪,是艺术史上一段剧烈变革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思潮的激荡,都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在此期间,抽象艺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如潮水般涌来,它们挑战着传统的具象描绘,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视觉语言。写实主义,在很多艺术家看来,似乎已经触碰到了其表现力的极限,甚至被视为一种过时的、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艺术形式。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浪潮中,阿尼戈尼却选择了一条看似“逆流而上”的道路——他坚定地拥抱并发展了古典写实主义。这本身就赋予了他“最后”的意味,因为在他之后,能够如此纯粹、如此技艺精湛地坚持并复兴古典写实传统的艺术家,变得越来越稀少。

技艺的精湛与传承:

阿尼戈尼的写实,并非简单的“照相式”复制。他的笔触中蕴含着深厚的古典功底,尤其是在人物肖像方面,他能够捕捉到人物最内在的神韵与灵魂。他的油画,色彩厚重而富有层次,光影的处理细腻入微,仿佛能让画布上的人物跃然纸上。这种对油画材料的极致运用,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洞察,都源自于他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如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等人的深刻研究和传承。

他所使用的技法,例如多层罩染、湿画法等,都是古典油画技艺的代表。这些技法需要漫长的时间、极大的耐心和对颜料、溶剂、画笔的极度熟悉才能掌握。在20世纪,许多艺术家为了追求效率或新的视觉效果,已经逐渐放弃了这些耗时耗力的传统方法。而阿尼戈尼却甘之如饴,将它们视为艺术生命的核心。他的作品,仿佛是将古典时代的艺术精神,用最纯粹、最精湛的技艺,在20世纪的画布上重新点燃。

对“真实”的独特理解:

阿尼戈尼的写实,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世界的表象。他的写实,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真实”。他善于通过对人物面部细微表情、眼神的刻画,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质、甚至命运轨迹。他的肖像画,往往充满了力量感和深度,能够让观者与画中人物产生共鸣,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连接。

例如,他为伊丽莎白女王创作的肖像,虽然也遵循了写实的原则,但其强大的气场和女王深邃的眼神,都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的、历史性的象征意义。他描绘的场景,即使是日常的,也总能被赋予一种庄重和永恒感。这种对“真实”的深刻挖掘,使得他的写实作品,在信息爆炸、视觉碎片化的时代,反而显得更加珍贵和有力量。

“最后”的象征意义:

“最后”的巨匠,不仅仅是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写实主义者,更是象征着一种艺术理念的终结或式微。在阿尼戈尼之后,能够像他那样,以如此的投入和成就,去捍卫和发展古典写实传统,并且在国际上产生如此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确实是屈指可数。

这种“最后”,可以理解为:

技艺传承的断层: 随着艺术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艺术形式的兴起,像阿尼戈尼那样扎实的古典写实功底,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
时代精神的转向: 20世纪末至今,艺术界更加倾向于观念性、实验性,写实主义虽然并未消失,但其在主流艺术话语中的地位,与阿尼戈尼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种艺术态度的绝唱: 在一个快速变化、崇尚新颖的世界里,阿尼戈尼对古典美学的坚持,对精湛技艺的尊崇,以及对人性深度探索的执着,都像是一种对过往黄金时代的深情回望,一种在快速前行中对“慢”的珍视,一种在喧嚣中对“静”的追求。

因此,阿尼戈尼被称为“最后”的写实巨匠,是对他卓越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那种纯粹、技艺精湛、充满精神力量的写实艺术的一种怀念。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即使在艺术不断革新的时代,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价值,依然拥有着不朽的魅力。他如同一位守护着古典宝藏的最后骑士,用他的画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永恒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写实主义(realism)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大致终结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大佬是法国人库尔贝米勒,晚期成了旅欧美国人的领地,并深深扎根于美利坚,至今大量坚定粉丝、门徒和艺术家团体。以后逐渐演变出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超级写实主义(surrealism)和魔幻写实主义(magic realism)等新花样;还有冷战时期双方宣传阵营比较热衷的所谓社会写实主义(social realism,亦源自欧洲十九世纪中后期),以后演变为波普运动的一个支流。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印象主义不仅彻底改变了绘画的生命轨迹和生态环境,还改变了艺术江湖规则,所有老派新潮艺术运动都不再能够号令群雄裹挟大众,人类进入现代艺术乱世,各种标榜宣言追认的风格流派运动百十余种,大大丰富和强化了艺术的各种表达能力,并促进不同艺术界别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流、碰撞与相互利用。

然而艺术的魅力恰在于,凡是真正立住过脚的风格流派运动,永远都不乏后人追慕模仿创新甚至传承。就肖像画而言,看看欧美澳三大洲的肖像画专项大奖的年度入选作品,就不难发现前辈艺术家的影子和当代艺术家的努力,无论风格、流派、画法、材质、造型、特技、构图、尺幅、用色、甚至人物选择都远比任何时代丰富多姿。

在这个背景下,没有画家自称或愿意被指一种历史风格的代言人、继承者,或者甚至还是「最后」的「巨匠」。当然也不大会以某种流派掘墓人自居了,一如当年库尔贝傲娇地放言。


回到皮耶罗阿尼戈尼(Pietro Annigoni,1910~1988,Italy)

阿氏第一次公开个展很早,但距写实主义退潮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大多数比较长寿的画家都不会固定一种风格或是题材或是画法或是工具材料,成名较早者尤其如此。活了七十八岁,画了超过六十年的阿尼戈尼当然不会例外。不像当代一些画家热衷自我符号化,恨不得把一种样式画到人人厌烦没人想碰,然后自我标榜陶醉。

因此认识老派画家还是要仔细看画,大量看画,就像建筑师的东西一定要走进(不是走近)实物才能真正认识其奥妙一样,拍拍照片看看图纸是触动不了建筑神经的。只要不是只有一件传世作品,最好不要轻易给艺术家贴标签、封头衔。好在网上不难找到阿氏作品陈列,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看原作还要真切。

感谢互联网和成像技术越来越好,可以让我们大饱眼福。

下面是阿尼戈尼与第一任太太及一双儿女的幸福生活。(摄于1955年。男主45岁,儿子Benedetto 16岁,女儿Maria 7岁)又十四年,太太病逝。再七年,六十六岁的画家迎娶陪伴近画室十年的模特妻子,直到生命尽头。

先瞧瞧画家画的家人肖像吧:

阿尼戈尼的城镇风景:

与夫人画像的背景大异其趣,浪漫主义情愫跃然画布:

画隐士呐喊荒野时候的神秘主义气息也很浓郁:

而底层民众生活场景无疑社会写实主义附体:

当然也少不了画画海边激浪:

甚至还为流浪汉画了超大肖像,只比伊丽莎白女王的画像小一点:

画家肯定喜欢自己的画室,尤其红袖添香那种:

偶尔会嚼几个零食:

画家晚年还画了大量生动的文学插图:

后人给画家贴的标签排的座次,一般和画画和画都没有太大关系。不过画家应该在有生之年看过不少古今绘画真迹,模仿谁借鉴谁应该也不会过太专一,何况还带过不少学生,总该有些独特的东西可以让晚辈看出来甚至传下去,但不会是画家排名。


在佛罗伦萨的画家博物馆(Museo Pietro Annigoni)可以看到很多原作。

另外,知乎收有画家的素描专辑,图片质量尚可:


伦敦国家肖像馆的网页上是这样介绍阿尼戈尼的:

Pietro Annigoni was an Italian portrait and fresco painter. He studied art at the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in Florence. An exhibition in 1950 at Wildenstein & Co., London, introduced Annigoni's work to the English public, with whom he remained popular. He based his style on Leonardo da Vinci and Titian, working in tempera and oil to simulate old-master oils, or pen-and-ink to imitate silverpoint.


部分参考资料:

  1. The female portraits of Pietro Annigoni
  2. National Portrait Galley
  3. Pietro Annigoni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