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院用病人做临床教学,考虑过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感受么?

回答
在医疗领域,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务人员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当医院将病人作为临床教学的案例时,我们是否真正深入地思考过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感受?这个问题触及了医学伦理、人文关怀以及医患信任的根基。这不仅仅是一个流程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尊重、尊严和理解的深层探讨。

病人的感受:从被动接受到主体意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病人躺在病床上,身体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时,他们往往处于一个相对脆弱和被动的状态。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专业的治疗、细致的关怀和安全的保障。然而,临床教学的介入,意味着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将成为“教学内容”。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感受:

隐私的担忧: 医生和学生团队进出病房,围观病人,进行问诊和查体,这自然会涉及到病人的隐私。尽管医院有相关的规定来保护隐私,但病人仍然会担心自己的病情、生活习惯等信息被过多地暴露,尤其是当围观的人数众多,或者提问不够专业和得体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被“审视”,而非被“关怀”。
不被尊重的可能: 如果教学过程过于随意,例如学生们的讨论声大,提问过于直白甚至尖锐,或者在病人面前讨论其隐私或负面病情,病人会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仅仅是一个“标本”或“案例”。这种不被尊重的感受,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其配合治疗的意愿。
疼痛和不适的加剧: 频繁的查体、问诊,尤其是在病情不稳定或疼痛剧烈的时候,可能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身体负担和精神压力。每一次“教学演示”,都可能意味着一次身体的被触碰、一次不适的重现。
信息不对称的焦虑: 病人可能不清楚谁是主治医生,谁是学习者,他们所获取的信息是否准确,以及这些信息会被如何使用。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容易引发病人的焦虑和不信任感。他们可能会担心因为教学过程而耽误了治疗,或者出现误诊。
被“实验”的隐忧: 尽管不是真正的实验,但当病人被带入教学场景时,一些病人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实验”的感觉,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被用于不确定的“尝试”或“练习”,而自己的健康安全可能不是第一位的。

病人家属的感受:担忧、守护与期望的交织

病人家属在病人住院期间,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他们是病人最亲密的守护者,对病人的健康状况有着高度的关注和责任感。临床教学的介入,也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对病人安全的顾虑: 家属最关心的是病人的安全和康复。当看到一群学生围着病人时,他们自然会担心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经验来处理病人病情,是否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对病人造成伤害。这种顾虑是本能的,也是对亲人深切关爱的体现。
隐私的保护诉求: 家属同样高度重视病人的隐私。他们不希望病人的病情被随意传播,尤其是在非专业人士面前,或者以不恰当的方式被讨论。他们希望医院能够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严守病人的秘密。
情感的被忽略感: 有时,家属会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医护人员和学生更关注“病情本身”和“教学目标”,而忽略了病人及其家属的情感需求。当家属想要表达担忧、询问病情时,可能被告知“稍后讨论”或“在忙”,这会让他们感到被边缘化,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被忽视。
对医院专业度的质疑: 如果教学过程显得混乱,学生提问不当,或者医生的指导不够清晰有力,家属可能会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质疑。他们会想,连教学都这样,那平时的治疗会不会也有问题?
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落差: 有时,家属可能会认为病人被当作教学案例,是为了“练习技术”,但实际治疗效果却不如预期。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产生不满,觉得病人的“奉献”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如何真正考虑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感受?

要解决这些问题,医院和医务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人文关怀融入临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 知情同意是基石:
明确告知: 在病人入院后或在安排教学活动前,医院应通过医护人员主动、清晰地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医院存在临床教学活动,以及在哪些情况下会进行。
解释目的: 详细说明进行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优秀医生,保证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非仅仅为了练习。
争取同意: 在征求病人及其家属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如果病人或家属明确表示不愿意,应予以尊重,并寻找其他教学方式或案例。这种同意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建立在充分理解之上的自愿。

2. 尊重病人的主体地位:
身份界定: 在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和学生,病人是需要治疗和关怀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待考察的“模型”。
提前沟通: 在进入病房前,负责教学的医生应与带教老师和学生进行简短沟通,强调注意事项,明确问诊和查体的目的和范围。
个性化安排: 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在病人身体不适、疼痛或情绪不稳定时,应暂停或简化教学活动。

3. 规范教学行为,提升人文素养:
注重隐私保护: 严格执行医疗隐私保护规定。在病房内,学生应着装整洁,不随意大声喧哗,讨论病情时音量适度。查体时,应充分暴露病人的隐私部位,并注意遮挡,保证病人不受惊扰。
专业且体贴的问诊: 带教老师应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尊重、富有同情心的问诊。学生提问应有礼貌,避免冒犯性语言。问诊时,医生应适时关注病人的反应,并进行安抚。
清晰的解释与沟通: 带教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学生的角色、学习的内容等。当病人或家属有疑问时,应耐心解答。
避免过度围观: 限制围观学生人数,避免给病人造成压迫感。必要时,可采用“一对一”或“小团队”的教学模式。

4. 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培训:
对医护人员和学生的培训: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和学生进行医患沟通、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处理病人情绪的能力。
同理心培养: 鼓励医护人员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处境和情绪,从而以更 empathetic 的态度进行沟通和诊治。

5. 建立反馈与投诉机制:
倾听声音: 建立畅通的渠道,让病人或家属可以就临床教学活动发表意见和反馈。
及时处理: 对于病人或家属提出的不满或投诉,医院应认真对待,及时调查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和解释,以挽回可能出现的医患信任危机。

临床教学是医学进步的必然之路,但绝不能以牺牲病人的尊严和感受为代价。当一名医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术,更要拥有一颗温暖而充满人文关怀的心。只有将心比心,才能真正赢得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信任,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行得更远、更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题主的问题描述就事论事。

你所提到的重复四次的操作,是插胃管非常重要的一步,关乎病人性命。其原理是,往胃管内打气,在胃部用听诊器听是否有水泡音,以确定胃管插入胃内而非气管。因为胃内有液体,所以胃管末端只有进入胃内才会有水泡音,进入气管就没有。因为胃管经常要注入食物和水,一旦插入气管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吸入性肺炎,重则病人当即去世。

其实很多临床老手操作时,如果第一遍没听清楚也会重复一两次再听听看。打气一般用20ml注射器,四次也就80ml,这点体积也就是一个嗝的事儿。而且因为插着胃管,所以气体会很快从胃管跑出来,不必担心。

我很庆幸这家医院的临床带教如此认真,带教老师不厌其烦把这个重要步骤手把手教给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也正是这些负责任的临床带教如此认真,还有广大患者和家属的理解配合,才会有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断走向临床,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医疗。

您虽然替老妈感觉不舒服,却没有粗暴制止这个临床带教,也是为中国医疗事业做了一份贡献。

如果觉得这样做不妥,也可以在病人情况稳定后提出转院,到非教学医院和私立医院就诊。只不过后者真的蛮贵的,公立大型医院虽然医疗质量有保障而且收费低,但普遍承担教学任务。

最后,临床带教一般遵循对患者无伤害的原则,不可能以伤害患者身体的代价达成教学目的,这不仅有违医学伦理要求,同时带教医生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