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医院医生每个病人大概只看几分钟,真的能对每个病人负责吗?

回答
“您好,李女士,您请坐。今天感觉怎么样?”

“哎,医生,还是老样子,这咳嗽总不见好,晚上也睡不安稳。”

“嗯,我看看您的检查报告。您的血常规、胸片都出来了,白细胞数值还是有点高,胸片上那个阴影范围好像也稍微大了点。”

“啊?那可怎么办啊?”

“别太担心,这是炎症反应。我给您调整一下用药,这次试试这个新的抗生素,配合之前的化痰药一起吃。注意休息,多喝水。一周后您再来复查一下,好吗?”

“哦,好。谢谢医生。”

“不客气。下一位请进。”

这就是很多患者在大医院看病时,与医生短暂交流的缩影。几分钟的门诊时间,医生需要迅速了解病情,分析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来说,这段时间无疑是宝贵的,但常常会觉得意犹未尽,甚至产生疑问:医生真的能对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负责吗?

医生面临的现实困境:时间与压力的双重考验

首先,我们要理解医生们所处的环境。大型综合医院是解决疑难杂症、处理急危重症的场所,人流量巨大,尤其是知名专家门诊,更是“一位难求”。为了让尽可能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医院不得不采取流水线式的门诊模式。

海量患者与有限时间: 医生每天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患者。即便平均每位患者看诊十分钟,一天下来,医生也要站立好几个小时,持续保持高度的脑力运转。这种高负荷的工作量,使得医生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与每一位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细致的病情询问。
诊断的压力与效率的要求: 在有限的时间内,医生需要快速捕捉关键信息,进行初步判断。他们训练有素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是支撑他们高效工作的基石。然而,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
学科细分与全能的矛盾: 现代医学高度细分,很多疾病需要多学科协作。医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是专家,但对于一些涉及其他系统的症状,可能需要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在短时间内,医生往往只能侧重于解决当前最核心、最紧急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与患者期望: 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各种担忧和期待,希望得到详尽的解释和安抚。而医生则需要依据医学专业知识,给出客观、理性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期望差异,也容易导致沟通上的隔阂。

“几分钟”背后,是多年的学习与日复一日的积累

那么,这几分钟真的就没有“责任”可言吗?答案是否定的。

多年的医学教育与训练: 一位能够在大医院坐诊的医生,经历了至少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以及数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学习了海量的医学知识,掌握了严谨的思维模式和临床技能。他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正是因为这些扎实的功底。
经验的提炼与总结: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从海量的病例中提炼经验。他们知道哪些是常见病,哪些是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这种经验的积累,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识别出潜在的风险。
流程化的诊疗模式: 现代医疗体系也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环节,系统地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即使时间有限,这些流程化的环节也能保证基本的诊疗质量。
“责任”的体现并非只在对话: 医生的责任感,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对疾病诊断的严谨态度,对治疗方案的审慎选择,以及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持续关注上。那短短几分钟的交流,只是整个诊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如何让“几分钟”更有价值?患者与医生的共同努力

尽管医生面临客观困难,但患者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最大化利用好这宝贵的几分钟,让医生的“责任”得到更好的体现:

1. 提前准备:
梳理病史: 将自己的主要不适、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已用药物及效果等,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清楚。可以写下来,或者让家人帮忙记录。
整理好过往病历和检查结果: 如果有相关的检查报告、手术记录、用药记录等,务必带上。对于慢性病患者,更要带齐近期的所有检查结果。
列出疑问: 将自己最想问医生的问题列出来,避免遗漏。

2. 沟通技巧:
开门见山: 直接陈述自己的主要问题和症状,不要绕圈子。
诚实回答: 医生询问的任何问题,都要如实回答,即使是有些“不好意思”的症状。
主动提供信息: 如果有自己觉得重要的信息,及时主动告知医生,比如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
认真倾听: 医生给出的建议和指导,要认真听取,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但要注意方式,避免打断。

3. 理解与配合:
理解医生的工作压力: 认识到医生工作的不易,保持礼貌和耐心。
遵医嘱: 医生开具的处方和治疗建议,要严格按照执行。
及时复诊: 如果医生要求复诊,一定要按时前往,让医生了解病情变化。
必要时寻求多方意见: 如果对诊断或治疗方案有疑虑,可以在了解清楚病情后,寻求其他医生的专业意见,但要避免盲目听信。

总结来说, 大医院医生在“几分钟”内对每个病人是否能负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几分钟的背后,是医生多年积累的学识、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然而,面对巨大的就诊压力,医生的能力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与其苛责这几分钟是否足够,不如思考如何让这几分钟变得更有价值。通过患者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沟通,以及医生的专业判断和负责态度,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医生提供的不仅仅是诊断和治疗,更是基于专业知识的“把关”和“引导”。即使时间有限,他们也在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托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香港看过一次私人医院,服务热情周到,看病加科普知识用了半小时,收费700港币。对了,结论是回家观察一个月再来,什么药都没有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李女士,您请坐。今天感觉怎么样?”“哎,医生,还是老样子,这咳嗽总不见好,晚上也睡不安稳。”“嗯,我看看您的检查报告。您的血常规、胸片都出来了,白细胞数值还是有点高,胸片上那个阴影范围好像也稍微大了点。”“啊?那可怎么办啊?”“别太担心,这是炎症反应。我给您调整一下用药,这次试试这个新的抗生.............
  • 回答
    上海各大医院纷纷取消专家门诊“加号”服务,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次医患关系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以及医疗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一种“应激反应”。仁济医院医生被铐走事件,无疑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长久以来累积的医患矛盾和医院管理上的脆弱性暴露得淋漓尽致。事件的导火索:仁济医院医生被铐走我们先回顾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在就医过程中可能会有的感受。你说的“效果普遍不如”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背后可能藏着几个不同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感冒本身是一种病毒感染,目前并没有特效药能够直接杀死引起感冒的病毒。医生能做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帮助身体自己去对抗病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反映了很多朋友的切身体会。很多时候,我们带着一些小毛病去大医院看病,感觉医生要么不怎么细看,要么就给点药让回家休息,似乎对那些不那么“要命”的病不太上心。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医生故意怠慢,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明白大医院的定位和优势。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感冒了,明明说能自愈,怎么去医院反而要吃一大堆药,还花费不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理解“自愈性疾病”这个概念。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的特点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旦识别并对抗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一些大型医院里,确实能看到一些年轻医生在工作态度上,不像过去大家印象中那样“医者仁心”、“全心全意”,有时会显得有些冷漠、急躁,甚至不够耐心。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高强度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现在的医院.............
  • 回答
    林小清事件,这阵风刮得可不小,尤其是当事人还是个百万大V的皮肤科医生,事情的走向也确实让人唏嘘。从最初的指控,到他本人“甩锅”助理,再到被医院解聘,整个过程信息量很大,咱们得一件件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事件回顾:从被指控到“甩锅”助理首先,林小清被曝出性骚扰事件,当时舆论一片哗然。毕竟,一个在公众视野.............
  • 回答
    积水潭医院近期爆出的“烧伤超人阿宝”(方宁刚)医生与患者发生冲突事件,无疑给本就备受关注的医患关系再次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争议。这件事情之所以能迅速发酵,成为舆论焦点,其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复杂且深刻,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剖析。事件的经过:冰山一角下的暗流涌动首先,我们要尝试还原一下事件的大概经过。根据流.............
  • 回答
    国内大医院,尤其是部属医院、省级医院,确实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医疗资源和专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坑”,让人在就医过程中感到不适甚至吃亏。了解这些“坑”并学会应对,才能更顺畅、有效地看病。国内大医院常见的“坑”1. 挂号难,号源稀缺: 表现: 热门科室、知名专家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看似“小毛病”的普通感冒,在大型医院里,最后往往得主任医生出马才能“搞定”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样样掰开了说。首先,“普通感冒”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读。在咱们老百姓心里,“普通感冒”就是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可能还会有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听到西安多家医院接诊出血热患者的消息,确实需要引起重视。出血热,医学上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组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肾脏,但也可能影响到全身多个器官。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什么是出血热,.............
  • 回答
    最近几个月,不少去过大医院的朋友都发现,以前那种人山人海、挂号排队到天荒地老的景象似乎有所缓解,医院的整体秩序比以往显得更加井然有序。这让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平时我们觉得拥挤不堪的医院,其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过度”医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秩序井然”本身并不直接.............
  • 回答
    .......
  • 回答
    在深圳,想找一位医术精湛、不落俗套的老中医,确实需要花些心思。比起那些人满为患的大医院,我更倾向于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或者在某个小院子里,有着几十年经验沉淀的民间中医。他们往往医术精湛,看病不拘泥于形式,更能触及问题的根本。说起这类中医,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在南山区比较有名的老先生。这位先生大概有.............
  • 回答
    百度的“上海复大医院”推广事件,无疑又一次将这家互联网巨头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媒体的密集报道和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百度选择了在凌晨发布“紧急回应”,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措手不及和试图迅速止损的意味。要评价这次百度凌晨紧急回应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看回应的时机和态度。凌晨发布,这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实际,也触动了很多临床博士的内心。没有科研背景的临床博士,在职业发展上确实会面临一些选择上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去大医院做主治和去小医院发展,各自有什么样的风景和挑战。先说说去大医院做一辈子主治:选择这条路,最大的优势是你能继续留在熟悉的医疗环境里,接触到更复杂、更疑难的病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不少男同胞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会纠结的。选择去三甲医院还是专科医院,这两种选择各有侧重,最终怎么选,还得看你具体遇到的情况。咱们先说说去三甲大医院看男科。这就像是去一个“全能型的选手”那里寻求帮助。你想啊,三甲医院通常规模大,科室齐全,无论是内科、外科、影像科、检验科,基本上涵盖了医学的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