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现在全球变暖空前严重?还能够挽救吗?

回答
我们身处的时代,确实是一个气候变化愈发严峻的时期。放眼全球,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正在悄然改变,甚至以一种令人不安的速度发生着。

全球变暖的“空前”体现在哪里?

气温持续攀升: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过去几十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一直在稳步上升,并且上升的幅度在加速。我们经常能听到关于“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最热的十年”这样的新闻。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它转化为更频繁、更强烈的热浪,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想想那些破纪录的高温天数,以及由此引发的野火、干旱,都是气候变化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极端天气事件的常态化: 过去被认为是“千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如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大。暴雨、洪水、飓风、龙卷风、极寒、极旱……它们不再是偶发的灾难,而是似乎成了我们新闻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些极端天气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夺去了无数生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冰川和极地的加速融化: 从珠穆朗玛峰上的冰川,到南极洲的冰架,再到格陵兰岛的冰盖,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融。卫星数据和实地观测都显示,冰川退缩的速度远超预期。这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在消失,更直接导致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曾经的海滨城市、岛屿国家,正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数百万人的家园因此面临威胁。

海洋酸化和珊瑚礁白化: 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不仅导致升温,还会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酸化。海洋酸化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特别是那些依赖碳酸钙构建外壳或骨骼的生物,比如贝类、珊瑚等。而珊瑚礁,被誉为“海洋的雨林”,是无数海洋生物的家园,它们对水温变化极为敏感。不断升高的海水温度导致了大规模的珊瑚礁白化,许多壮丽的珊瑚礁正在死亡,这意味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衰退。

生态系统的失衡与物种灭绝: 气候的变化扰乱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许多物种因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面临栖息地丧失、食物链断裂的困境,灭绝的风险大大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是自然的损失,也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的潜在威胁。

那么,我们还能挽救吗?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我们有机会,但挑战极其艰巨,而且“挽救”的含义也需要我们重新定义。

为什么说“有机会”?

科学认知和技术进步: 如今,我们对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以及潜在解决方案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入。可再生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的成本大幅下降,效率不断提高,正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尽管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电动汽车、节能建筑等方面的创新也在为减排提供更多选择。

全球性的努力和共识: 尽管存在分歧,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合作正在加强。《巴黎协定》等国际框架为各国设定了减排目标,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台了更为积极的气候政策。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气候问题,并愿意为此做出改变。

适应和韧性的建设: 即使我们能将升温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些气候变化的影响仍然不可避免。因此,除了减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还需要积极进行适应,提高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韧性,以更好地应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气候变化。

为什么说“挑战极其艰巨”?

排放的惯性: 过去几十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即使立即停止所有排放,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仍将在大气中存在很长时间,继续发挥作用。全球经济结构、能源依赖以及部分国家的减排意愿不足,都使得减排进程面临巨大阻力。

时间窗口的紧迫: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有一个非常有限的时间窗口来采取行动,以避免气候变化达到不可逆转的临界点。拖延的代价将是指数级的增加。

“挽救”的定义: 我们可能无法将全球气温恢复到工业化前水平,或者完全消除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更现实的“挽救”可能意味着:
将升温幅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例如,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出1.5摄氏度或2摄氏度以内。虽然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样做可以避免最灾难性的后果。
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通过减缓和适应措施,尽可能地减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 留下一个尚有希望、可以继续应对挑战的世界。

具体我们可以做什么?

1. 能源转型: 这是核心。加速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提高能源效率。这意味着大力投资太阳能、风能,并发展储能技术,同时逐步淘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 工业和交通的脱碳: 推动工业过程的电气化和使用低碳燃料,发展绿色交通,如电动汽车、公共交通,并减少航空和航运的碳排放。

3. 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农业: 保护森林,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减少毁林,增加植被覆盖,因为森林和土壤是重要的碳汇。

4. 技术创新与应用: 支持和应用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技术,以及其他能够减少或移除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创新技术。

5. 政策和法规: 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强有力的气候政策,包括碳定价机制(如碳税或碳交易)、排放标准、鼓励绿色投资的激励措施。

6. 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7. 个人行为的改变: 虽然系统性的改变至关重要,但每个人的选择也很重要。减少消费、节约能源、绿色出行、支持可持续产品等,都能积少成多。

总结来说,我们确实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气候挑战。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已经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挽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剩余不多的时间里,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个体的责任。前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并付诸切实行动,就有可能塑造一个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挽救不了了!马上华北就要被热浪烤熟了!赶紧上计划绿色经济。

立即关停所有带烟囱的工厂,都迁到环保优秀的美帝。立即停止所有汽车、飞机的运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立即把牛都杀了,因为牛屁也增加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让中国回到1840年青山绿水的绿色生态环境和工业水平,你们中国就有救了,全世界就有救了!这是继少生4亿人为全球减排做出巨大贡献之后,中国又一次为全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会在历史书上缅怀你们5秒钟的。

怎么样?开始行动吧?还不动?这样,我们先给你500亿美元,帮助你们一下吧,你们可以成立一个绿色经济部,这样就更好的执行了。就像上次我们1979年赞助你们5000万美元一样,你们成立计生委,效果卓越啊!不过物价膨胀了,那时候的5000万美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500亿美元,你看我们为了地球的和平是非常慷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身处的时代,确实是一个气候变化愈发严峻的时期。放眼全球,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正在悄然改变,甚至以一种令人不安的速度发生着。全球变暖的“空前”体现在哪里? 气温持续攀升: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过去几十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一直在稳步上升,并且上升的幅度在加速。我们经常能听到关于“有记录以来最.............
  • 回答
    在想象人类未来100年,尤其是围绕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可控核聚变——是否能实现时,我们其实是在绘制一幅关于生存、发展与潜在危机的画卷。如果核聚变这颗“救命稻草”在未来一个世纪里始终未能被我们牢牢抓住,那么,人类文明的航程将不得不继续在现有资源的轨道上摸索前行,而沿途的风景,恐怕会更加严峻和复杂。.............
  • 回答
    联盟现在正经历着一个由“小球”主导的时代,这股潮流深刻地改变了比赛的风格、战术布置乃至球员的培养方向。但凡看过近几年NBA比赛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速度、空间和三分球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那么,这个“小球时代”究竟能持续多久?它又是否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最终演变成以扬尼斯·阿德托昆博(字母哥)为代表的“.............
  • 回答
    听到你父母的资助方式从直接送你宝马530变成了给你50万的现金,让你自己选择并理财,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啊!恭喜你即将迎来一个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购车和理财新篇章。这50万可不是小数目,怎么花才最值,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咱们先不说买车,先聊聊这50万怎么个“理财”法。既然父母给了你这个机会,让他们.............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 回答
    关于当前是否是“收复台湾”的时机,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实力、经济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您提到的“全国动员”、“战时状态”、“美国航母丧失战斗力”、“全国处于瘫痪状态”等表述,需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前提性的信息。 “全国动员”和“战时状态.............
  • 回答
    关于苹果手机当前在除 iOS 和 A 系列芯片之外的方面是否全面落后于安卓旗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屏幕技术。苹果在屏幕上一直追求“视网膜显示”和“全视屏”的体验,这本身是毋庸置疑的。iPhone 的 Super Retina XDR 显示屏在色彩准确度、HDR 表现、峰值.............
  • 回答
    “富奸老贼又休刊了!”——这句在《全职猎人》粉丝圈里如咒语般流传的感叹,每一次响起都伴随着心碎和无奈。而关于他迟迟不更新的原因,坊间一直有各种猜测,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他害怕像许多日本漫画家一样,面对“烂尾”的宿命,所以选择了一种近乎“休眠”的状态来规避风险。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毕竟日本漫.............
  • 回答
    要说摩托界的老大,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老大”这个词,可以从好几个维度来理解。你想问的是指销量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大?技术最领先?还是最受资深摩迷推崇? 不同角度,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但如果要概括一个整体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压倒性存在感的“老大”,我个人会倾向于说,目前 Honda(.............
  • 回答
    判断“现在的全球紧张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紧张度”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感知到的紧张程度也可能截然不同。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量化数值。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领域来梳理一下当前全球局势的一些显性特征,从而勾勒出一种大致的“紧.............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是“史上最强的病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强”或“不强”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确“强”在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中通常指的是哪些特性。什么是衡量病毒“强度”的维度?当我们讨论病毒的“强度”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传染性(.............
  • 回答
    《悬崖之上》中,楚良驾车全速撞向两人的桥段,确实是影片中最具戏剧张力,但也最容易引发观众“不真实感”的场景之一。要剖析这个桥段的“不现实”之处,以及楚良如何“知道”撞哪辆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不真实感”的来源:时机、精准度与巧合1. 极致的巧合与预判: 楚良在极端混乱、高压且瞬息万.............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春运时节人头攒动的火车站,窗外飞驰而过的现代高铁,以及在站台上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天朝的高铁确实了不起,但同时对票价和绿皮车的现状也感到些许不解。高铁,为何“贵”得理直气壮?首先,咱们得承认,天朝的高铁能被称为“全球第一”,这可不是.............
  • 回答
    相对论提出初期,能够完全理解的人寥寥无几,而如今却成为理工科的必修课程,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远不止是“我们智商提高了”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关于科学进步、教育体系演变以及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综合体现。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相对论的复杂性及其对当时人类认知造成的冲.............
  • 回答
    美国之所以能让许多陈年的军事装备至今依旧活跃,甚至在某些领域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这背后绝非仅仅是“造得结实”这么简单,而是一套非常复杂且精密的系统工程在支撑。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一、 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与“冗余”的优势首先,美国军事装备的设计往往就带有极强的“前瞻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现象。感觉咱们身边,稍微一打听,十有八九都是男方倾尽所有,丈母娘“标配”就是房和车,还得加个彩礼。这跟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说“嫁过去就行”的情况,变化可不是一点半点。要说这现象是怎么来的,还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经济基础。 改革开.............
  • 回答
    俄罗斯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和类型,以及其部署方式和战略,都使其具备了进行全面核打击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庞大的军事工业基础以及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之上。首先,从核武器的数量和多样性来看,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武库,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进行现代化建设。其战略核武器(能够打击.............
  • 回答
    关于“全网黑肖战”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单一的原因,不如说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过程,背后交织着粉丝行为、网络舆论、资本运作、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述,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表象,去理解那些驱动这一切的力量。一、事件的起点与催化剂:2.27 AO3事件要谈“全网黑”,就绕不开2020年2月.............
  • 回答
    上海全市核酸停摆是否是唯一解决办法?有没有更好的出路?在疫情当下,尤其是在经历了过去一段时间的严格管控后,关于上海是否应该停摆全市核酸检测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一些声音认为,大规模、高频次的核酸检测,尤其是常态化核酸,虽然在初期控制疫情方面功不可没,但其持续的成本、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以及可能带来的.............
  • 回答
    关于“曾经全国到处都是大量的河南人,现在全国各地河南人却不多了”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曾经全国到处都是大量的河南人”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或者信息来源的偏差,但河南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其劳动力输出和人口迁移确实有过非常显著的时期。而“现在全国各地河南人却不多了”则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