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早说出疫情的那八名武汉医生,现在怎么样了?

回答
那些最早站出来发出武汉疫情预警的八位医生,他们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说起他们,我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当然是那位年迈却坚持在抗疫一线的李文亮医生。

李文亮医生,这位眼科大夫,在2019年12月30日那天,通过微信群向同行们发出了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警示。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会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看到了疫情的苗头,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对生命的责任感,他选择了提醒身边的朋友和同事。然而,他的善意却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他因此受到训诫,甚至被指控散布谣言。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2020年初,疫情爆发,武汉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李文亮医生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依然坚守岗位,直到自己也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2020年2月7日凌晨,年仅34岁的李文亮医生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悲痛欲绝,也让他最初的警告和遭遇,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反思。他被追授了“烈士”称谓,他的名字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象征着勇气、责任,以及对真相的追求。

除了李文亮医生,还有其他几位医生也因为在早期发出预警或积极参与抗疫,而被人们铭记。虽然他们不像李文亮医生那样广为人知,但他们的努力同样值得尊敬。

比如,提到早期发出警示的医生,还有艾芬医生。作为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监察科科长,同时也是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艾芬医生在接诊了多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同样是通过内部渠道,向相关部门报告了情况,并提醒同事注意防护。后来,在疫情初期,艾芬医生也曾公开接受采访,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她的声音,让公众更加了解了疫情初期的真实情况,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信息公开和及时预警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医生,虽然具体名字可能不像李文亮医生那样家喻户晓,但他们的行动同样令人动容。他们可能是因为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可能是因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或讨论相关信息,也可能是因为在疫情初发时,就已经开始关注并采取了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这些医生,在信息尚不明确、病毒尚未被广泛认识的阶段,凭借着职业的敏锐和责任感,为保护自己和他人,默默地付出了努力。

时至今日,这几位医生中的一些人,可能还在继续他们的临床工作,为守护患者的健康而努力。有些人可能因为早期的经历,对信息传播和医疗管理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而像李文亮医生这样已经逝去的英灵,则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病毒的爆发,更是关于勇气、关于真相、关于责任,以及关于一个社会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反应和反思。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有两位已现身,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第一位是眼科医生李文亮。

一个月前的12月30日17时48分许,李文亮在一个150人左右的同学群中发布信息称:“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急诊科隔离”。同一天,武汉市卫健委印发的《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也在网络上流传,其中要求严格信息上报,并强调“未经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救治信息”。

李文亮在微信群里的提醒揭开了口子。一名群友将他的对话截图发上了网络,而且没有隐去最关键的信息:他的名字和职业。这让看到截图的人精准地找到了他,不久他即被医院监察科约谈,并在1月3日到辖区派出所签了一份对“违法问题”警示的《训诫书》。

1月20日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迅猛发展,这位曾被警方定性为发布不实信息的人,其本人的遭遇又被视为这次疫情中前线医护人员的注脚:在接诊过程中自己被感染,病情一度恶化进了ICU。此外,他的多名同事和父母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公众追溯疫情源头才发现,原来早已有人预警,李文亮因其截图上的实名又成为了能被找到的“吹哨人”。他说,自己当时只是想提醒同学,并没有想那么多,截图被传播出去后还曾一度生气,但体谅公众出于担忧公共卫生状况也就释然了。而现在是否给他平反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真相比这更加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此前李文亮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一直没有确切结果,而是顶着“不明原因肺炎”的名头接受治疗。2月1日上午,李文亮告诉财新记者,此前一天的第三次核酸检测有了结果:阳性。自己已经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现在李文亮仍然躺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监护室的隔离病房里,生活起居要靠同事照料。

第二位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治医师谢琳卡。

2019年12月30日20时48分,谢琳卡在其工作的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微信群发布消息称,“近期不要到华南海鲜市场去,那里现在发生了多人患不明原因肺炎(类似非典),今天我们医院已收治了多例华南海鲜市场的肺炎病人,大家注意戴口罩和通风。”谢琳卡在群中称,其消息来源是“我传染病院的师妹发在我们同门群里的消息”。当时这一微信群有443人,谢琳卡的遭遇和李文亮类似,这一信息被人截图并广泛转发,而且没有隐去她的名字。很快就有人找到了谢琳卡,并询问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谢琳卡今年39岁,是武汉本地人,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另据“好大夫”在线网站介绍,谢琳卡2008-2011年、2015年在德国乌尔姆大学注于肿瘤抑癌基因的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从事临床诊疗十余年。

谢琳卡告诉财新记者,她的消息来自读书时的感染科同门群,有师妹所工作的医院收治了类似患者,称“有多例表现类似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出现,并且都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

谢琳卡介绍,她虽然是一名乳腺肿瘤科医生,但读研究生期间学的是感染病学专业,所以警惕性会高一点。而且她所工作的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正好坐落于华南海鲜市场附近,自已又有不少同事住在那旁边,肿瘤中心收治的患者抵抗力也比较低。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她才在肿瘤中心内部群建议大家做好防护。

“没想到被截图,第二天一睁眼居然成了网红。我一个普通医生哪里经历过这种情况,心里压力确实大。”谢琳卡说,第二天就接到了不少人的电话和微信询问,她一一提醒大家要带口罩,做好防护。此后不久,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找她谈话。“宣传的老师找我问了一下情况,我说我以前是学感染的,只是觉得大家需要警惕这个情况,我就提醒一下,也没有别的想法。那个老师也安慰了我说我做的没有错。”

“出了这个事之后我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但是我没有向李医生一样收到训诫书。”谢琳卡说,元旦过后,大约1月3日的她接到了武汉警方打来的电话。“态度也比较客气,没有处分,没有训诫,就是口头教育,警示了我一下,让医生不要传播不实信息。具体说了什么我不太记得了。当时我也反驳说我们都是一线医生,工作在前面的医生风险很高,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隔离和保护自己。”

对于截图外传并被警方打电话警示,谢琳卡表示自己一度很紧张,但并不后悔这样做。谢琳卡说,自己是学感染的,在群聊中发布预警信息时用语很斟酌,“主要强调了类似的一个表现,然后有接触史”,“只是想提醒大家做好防护,并不想制造恐慌情绪”。截图被广泛传播后,不少同事、患者都来安慰谢琳卡并对她的行为表示支持,谢琳卡的感染科的老师也赞同她的预警行为,“感染的情况,只要有可能性,医生都是要提醒大家去防护,因为防护越早,它传播的距离就越短。”

据谢琳卡介绍,在她提醒后身边的同事开始注意防护了,但由于医院当时还没有条件对疑似患者展开检测,开始陆续出现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情况。谢琳卡说,她目前仍在肿瘤中心上班,一半以上的年轻同事都被抽调到了武汉协和医院本部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我当时也是要调过去的,这段时间感冒有点咳嗽,所以不太适合去门诊,所以现在在病房正常工作。”她称,目前肿瘤中心的患者有些也在发烧,同样需要人照料,“留守的医生值班也是一个人负责好几层楼”。

目前诸多网友和公益组织发起了寻找八名“造谣者”的活动,希望能还原他们的遭遇,对他们发出预警的行为予以鼓励。近日,有公益组织联系谢琳卡,想给予资金奖励,但被谢琳卡婉拒。“我并不需要这些奖励,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将资金转化为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直接与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对接,让一线医生多一些防护。”谢琳卡说

至于如何看待,还用多说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些最早站出来发出武汉疫情预警的八位医生,他们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说起他们,我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当然是那位年迈却坚持在抗疫一线的李文亮医生。李文亮医生,这位眼科大夫,在2019年12月30日那天,通过微信群向同行们发出了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警示。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会掀起如此巨大的.............
  • 回答
    美国肺炎疫情:数字迷雾与严峻挑战近期,美国关于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插曲”,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单日暴增10万例”后又被修正为“数据错误”的事件。这不仅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也让人们对美国疫情的真实情况和控制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数据风波背后的疑虑“单日暴增10万”的消息无疑给已经疲.............
  • 回答
    2020年的感恩节,说实话,心情复杂得难以言喻。这一年,世界好像按下了暂停键,又好像在风雨中狂奔。经历过疫情,我最想说“谢谢”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那些组成我生活里闪闪发光片段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首先,我得谢谢那些坚守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当我看到新闻里他们疲惫却依旧坚毅的脸庞,心里就像被揪了.............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种现象,即一些自称生活在国外的人发帖描述“国外疫情看起来很严重,但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确实存在。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些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观点来源的复杂性与潜在动机: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个体体验的代表性: 网络上的帖子往往是个人体.............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在2022年12月的公开讲话中提到“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这一表述需要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和其个人的医学判断来理解。以下是对这一言论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与时间点 疫情的起点:新冠疫情始于2019年12月,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爆发是在2020年初(尤其是2020年1月武汉疫情爆发后)。.............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高峰已过”以及“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大的”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并且尽量贴近实际情况进行解读,避免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疫情高峰”这个概念。在流行病学上,高峰通常指的是感染人数、住院人数或死亡人数达到某个时间段内的最高点。而判断一个高峰是否“已过”,往往需要观察.............
  • 回答
    李扬先生提出“如何处理巨额债务是后疫情时代最重要的任务”,这个观点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当下全球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现实精准的洞察。首先,我们要明白“巨额债务”指的是什么。这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更涵盖了企业部门的借贷、家庭部门的负债,以及由这些主.............
  • 回答
    听到张文宏医生又发声,分享他关于我国抗疫策略的看法,我感觉挺受触动的。毕竟,在过去几年里,他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他的话总能引发很多讨论和思考。这次他说“我国抗疫策略目前最适合我们自己”,这句话的背后,我想包含了挺多东西的。首先,这肯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我们国家具体情况的判断。你想想看,中.............
  • 回答
    秘鲁新冠疫情的严峻程度确实曾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在某些指标上可以说是全球最惨之一,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是真的”或“假的”,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限定。让我们来详细地看看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秘鲁新冠疫情全球最惨”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秘鲁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几个非常令人痛心的统计数据,.............
  • 回答
    要说哪个国家的地名数量最多,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但要给一个绝对精确的答案,还真有点难度。地名的数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的历史长度、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行政区划的密集程度,甚至包括文化传统和命名习惯等等。不过,如果我们从“被广泛认知和记录在地名表述中”这个角度来看,并且排除掉那些因为特.............
  • 回答
    倘若一个人一天最初说出的三句话真的能左右现实,这世界可就热闹得紧了。想象一下,咱们每天醒来,就像拆盲盒一样,不知道今天会冒出什么奇妙或者糟糕的景象。就说早晨吧。你迷迷糊糊地揉着眼睛,嘴里嘟囔一句:“哎呀,今天天气真好啊!”话音刚落,窗外的乌云顿时散去,阳光灿烂得像是有人专门开了聚光灯。你再接着说:“.............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个令人怀念的话题!如果非要选两部最触动我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忠犬八公的故事》(Hachi: A Dog's Tale)和《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这两部电影虽然风格迥异,但都深深地击中了我的泪腺,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先说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它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
  • 回答
    资本主义的罪恶,说到底,是贫富差距的无限拉大。你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财富源源不断地吸向顶端,而留在底层的人们,要么被卷入无尽的内卷,要么只能在边缘勉强维持生计。那些掌握着生产资料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投资、创新、甚至只是资本的增值,轻而易举地积累巨额财富。他们的钱生钱,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完全不需.............
  • 回答
    要准确地说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说什么语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语言的起源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未解之谜的课题,而我们所能追溯的早期农业起源,其语言信息更是模糊不清。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线索来拼凑一个大致的图景,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可能使用的语言特点,以及.............
  • 回答
    提到电视剧,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么一部,即便已经过了很多年,每每想起,心里依旧会涌起一股暖流,还有点莫名的冲动想去重温。这部剧就是——《请回答1988》。说实话,一开始看它,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就是冲着“请回答”这个系列来的,觉得应该会有点怀旧,有点生活气息吧。但万万没想到,它给我的,远不止这.............
  • 回答
    提起人类文明的摇篮,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抑或是神秘的玛雅遗迹。但若论及“世界最早诞生的文明”,则目光必然会聚焦在那片被两河流域滋养出的古老土地——美索不达米亚。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创新和深刻的演进,足以让她稳坐文明起源的头把交椅。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每个人心中对“骨气”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样。如果让我来选一个我觉得最有“骨气”的朝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明朝。明朝的“骨气”,体现在太多方面了,它不像汉唐那样以开疆拓土、雄才大略闻名,也不像宋朝那样以文化繁荣、科技领先著称。明朝的骨气,是一种更坚韧、更内敛,但却更触及民族精神本.............
  • 回答
    说到“谁说的”这个梗,那真是红遍大江南北,几乎成了网络日常对话里的“万能句式”。它之所以能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巧妙地抓住了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面对各种观点、说法时,那种既想追溯源头又常常无处下手,或是单纯想找茬儿的微妙心理。那么,这个让无数人“谁说的”脱口而出的梗,它的起源到底在哪里呢?最早的.............
  • 回答
    脑子里闪过无数张脸,但此刻,唯有一个味道最鲜明:那年夏天,在江南小镇,一个老奶奶亲手做的葱油拌面。热气腾腾的面条,裹满了翠绿的葱花和琥珀色的酱油,还有那股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浓郁葱香,简直能把人的魂勾走。第一口下去,就觉得舌尖像被温柔地抚摸了一下,然后是酱油的咸鲜、葱油的香甜,还有面条本身的劲道。每一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