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次帝国主义」(sub-imperialism)?

回答
次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却能切中不少现实中的国际政治现象。它不是那种我们熟知的、由超级大国推动的、直接控制广袤殖民地的“老派”帝国主义,而是一种更加微妙、更具区域性、甚至隐藏在“伙伴关系”或“发展援助”面纱下的扩张和影响力构建。

简单来说,次帝国主义指的是一个在国际等级体系中处于中层地位的国家,它自身可能也受到更强大国家的影响,但同时又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经济实力或军事力量,去支配和剥削周边更弱小的国家,并将这种剥削和控制的收益反馈给自身,甚至再向上输送给更强大的宗主国。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次帝国主义”呢?

首先,它是一种层层剥削的链条。想象一个金字塔,最顶端是超级大国,比如过去某个时期的美国或苏联。金字塔的中层,就是这些“次帝国主义”国家。它们可能资源不如顶层丰富,力量不如顶层强大,但它们拥有比它们“下游”国家更强的经济、技术、军事或政治组织能力。于是,这些中层国家就会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优势,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扮演起“小宗主”的角色。它们会从周边弱小国家那里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倾销自己的工业品,或者通过不公平的贸易协定、金融控制来榨取剩余价值。

其次,次帝国主义的动力是多重的。驱动这些国家走向次帝国主义的,不一定全是宏大的意识形态叙事,更多时候是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它们可能需要这些周边国家来为自己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需要为自己过剩的产能找到销路,需要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来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需要通过对外扩张和控制来转移国内的矛盾,提升国内民众的认同感。有时候,它们也可能是在复制或回应更强大国家的模式,学着“向上看”,模仿那些全球霸权国家的行为逻辑。

第三,其表现形式非常多样,而且往往披着“友善”的外衣。不像传统的殖民统治那样直接派兵占领、设立总督,次帝国主义更擅长运用经济手段、政治影响和文化渗透。例如:

经济控制:通过提供贷款、援助,但附加苛刻的条件,让受援国陷入债务陷阱;利用贸易壁垒或不平等贸易条款,让周边国家成为自身商品的倾销地,同时限制其产业发展;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如港口、铁路、能源供应等,从而掌握对这些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权。
政治渗透:支持亲自己的政权,通过政治献金、舆论宣传等方式影响他国内政;利用地缘政治的考量,挑拨周边国家的关系,以维持自身的区域主导地位;在国际场合,联合或孤立某些国家,服务于自身的利益。
军事存在:虽然不一定有大规模的驻军,但可能会通过军事援助、联合演习、出售武器装备等方式,提升自己在区域内的军事影响力,甚至建立军事基地或情报网络,以保障其战略利益。
文化与意识形态输出:通过媒体、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自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国家的社会思潮和民族认同。

第四,次帝国主义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没有受到更强大的力量的制约。它们往往也是更大帝国主义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们对周边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可能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在更大国际体系中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甚至是为了向更强大的国家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从而获得在更大格局中的某种地位或利益。它们就像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既是压迫者,也可能是被压迫者。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次帝国主义”?

首先,它是理解当今世界不平等格局的关键。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多层级、多中心的权力分配和资源流动所塑造的。只看到全球霸权的“一手遮天”,而忽略了区域内部存在的“小霸权”,就无法真正理解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一些被视为“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的国家,在自身区域内却扮演着不那么光彩的角色。它们并非都是受害者,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也是全球不平等体系的受益者和延续者。

最后,它提醒我们,对“帝国主义”的警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超级大国的批判。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正在区域内制造不平等、进行压迫的国家,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机制。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次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也可能被滥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区域大国都扣上这个帽子。一个国家在区域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本身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并不必然等同于剥削和压迫。关键在于,这种影响力是否是以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是否是以强制性、不对等的方式进行的。

总而言之,“次帝国主义”是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帮助我们拆解国际关系中那些被忽视的、盘根错节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纠葛。理解它,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世界不平等的根源,以及那些在幕后默默施加影响力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次帝国主义是个非常好的概念,大概就是那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表达。一看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觉得,哎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描述的某种现象,现在可算有了切口。

  说来奇怪,Sub-Imperialism这个词在外文当中已经应用了差不多五十年,但是几乎没有进入中文世界,在网上搜“次帝国主义”也查不到什么东西。这个词一般散落在外文译著的只言片语当中,有时候也叫做“次生帝国主义”。我觉得哪种翻译都说得通,问题还是中文资料太少了。

  次帝国主义这个词的内涵有点复杂,它代表的是这样一种体制、政策、意识形态——它既是帝国主义秩序的参与者、衍生物,又是帝国主义秩序的挑战者、牺牲品。次帝国主义压迫弱者,同时也是被压迫的弱者。

  次帝国主义并不是“二流帝国主义”或者“比较弱的帝国主义”。19-20世纪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是“二流帝国主义”但不是次帝国主义。次帝国主义的核心特征,就是脱胎于帝国主义。荷西葡就算再弱,也是原生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次帝国主义不同。

  因此,用英文搜索次帝国主义,你会发现,登场频率最高的四个国家是巴西、南非、印度、澳大利亚。这四个国家的共性是都当过殖民地,在各自地区都施展过霸权行径,有长期延续的霸权诉求。它们才是典型的次帝国主义。

  那么次帝国主义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大体有两种解释,我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提到过。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次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秩序不可缺少的组件。从冲突论的角度来看,次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组矛盾互动转化的结果。

  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理论范式不同,出发点不同,但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这两个理论对现实都有解释力,在社会科学当中都是可取的。

  而且分析一下历史的话,这两种解释也可以兼容。

  在殖民主义的历史上,任何殖民者都无法单独凭借自己的力量统治殖民地,他们必须寻求其它人群的合作。而这些合作的人群,就是次帝国主义的摇篮。

  殖民政权在殖民地可寻求合作的人群有三个,当地精英、外族移民/少数族裔、本土化殖民者/混血儿。不同殖民地的对象选择不同,依赖程度不一样,但都跳不出这个框。

  对于殖民政权来说,这三个合作对象各有优缺点。这里做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类人群是当地精英,包括传统的头人、酋长、官僚、国王等地主奴隶主阶层,以及随着殖民地发展产生的商人、知识分子、公务员等新兴中产阶层。这群人的优点很明显,就是具备传统权威、熟稔本地的统治方式、和民众融合度高,适合作为政权代理人,能最大程度降低统治成本。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对殖民政权的依附性低(中产阶层诞生早期比较依附殖民者,但发展壮大之后也会反水),对殖民政权来说,是不得不依靠,但又靠不住的合作对象。

  殖民者和当地精英合作的典型案例是英属印度和西属美洲。英印维护统治的方式就是早期拼命拉拢土邦王公,后期努力安抚资产阶级,同时积极采取分化手段。西属美洲早期很注重印第安贵族的合作,皮萨罗进入库斯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所有印加贵族地位和特权,阿兹特克的贵族们还得到了爵位乃至联姻。但是英国和西班牙殖民者都知道,当地精英并不可靠,所以他们也和第二类、第三类人群积极开展合作。

  第二类人群是外族移民/少数族裔,这些人的优点就是高度依赖殖民政权,在当地没有根基,也不容易和当地人沆瀣一气造反。殖民政权一般安排他们当商人、雇佣兵、警察、基层公务员。这些人的缺点当然也很明显,一是缺乏当地经验,二是虽然依赖殖民政权,但也没有什么忠诚可言。

  前边说过的英属印度,扶植帕西人、伊拉克犹太人等商人群体,用旁遮普人、廓尔喀人组建军队,充分利用印度族裔多样性平衡当地精英。西属美洲也引入葡萄牙商人(17世纪初)、法国官僚(18世纪)协助统治,最有名的案例是特立尼达岛,在18世纪下半叶基本全靠法国人运营。

  在印度以外的英帝国,印度移民是殖民统治的最佳工具。印度为英国在加勒比、东非、东南亚、太平洋的统治提供了大量商人、劳工、基层公务员、警察、军人。英国在缅甸还用克伦人、克钦人等少数族裔组建军队,就像荷兰人在锡兰用瑞士雇佣兵一样。此外,所有殖民帝国在东南亚都重用华人,如果没有中国商人,东南亚各个殖民地根本没法运作。这些手法还被后来的日本人学去,于是就有了伪满洲国的朝鲜警察。

  第三类人群是本土化殖民者/混血儿,他们综合了前两类的优点,扎根本地,依赖殖民政权,还往往比较忠诚。但这类人的缺点是数量少,特别在亚洲和非洲那些原住民众多的殖民地,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早在殖民活动初期,葡萄牙的阿尔布克尔克(在印度)、西班牙的科尔特斯(在墨西哥)、法国的尚普兰(在加拿大)就不约而同地提议鼓励种族通婚,用混血儿统治庞大的海外帝国。在之后三个世纪当中,混血儿(梅斯蒂索人/穆拉托人)逐步成为法西葡等帝国美洲殖民地的支柱,在英荷葡等帝国亚洲殖民地当中也崭露头角(在这里他们名叫欧亚人)。英属印度、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葡属果阿、葡属澳门,欧亚人都是商人和公务员群体的可靠来源。

  在原住民稀少且受排斥的殖民地,例如英属北美、澳大利亚,占优势地位的是本土化殖民者。这些人对殖民政权的认同程度、依赖程度都很高,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会建立起地方认同,重新审视自己和宗主国的关系。

  所有殖民政权,都靠和这三个群体的合作维持统治。如果分化、制衡的技巧掌握得好,帝国也可以维系很久。但是,殖民主义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结构性弱点,这个弱点预示了殖民主义的必然消解,它就是“不平衡”

  无论殖民主义采取什么形式、依靠什么群体,它一定是不平衡的,一定要在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被殖民者和殖民者之间创造不平衡,让上位者取得资源和文化优势。殖民主义必须依赖殖民地精英的合作,又必须在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维持不平衡,而后者必然导致前者的破裂。

  破裂的产物之一,就是民族主义。

  网上有些观点把民族叙事和阶级叙事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这种说法忽略了民族主义本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诞生之初,其信奉者主要是中小地主(大地主和农民一般是传统乃至反动的),后来民族主义才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张。在殖民地社会,民族主义萌生于殖民地中产阶级,也就是殖民政权既得合作又不得不打压的那些群体

  第一类人群,当地精英,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反抗者、20世纪亚非去殖民化运动的主力军。殖民主义为了统治培养起他们,就像是在亲手挖掘自己的坟墓。

  第二类人群,外族移民/少数族裔,正如殖民者所料,他们更难参与殖民地当地的反抗。但是,远距民族主义在他们当中诞生,他们会反哺家乡的民族主义事业。例如东非、南非是印度民族主义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是甘地早年活动的地方),东南亚成了清末革命党人的财政来源和大后方。

  第三类人群,本土化殖民者/混血儿,需要更长时间来形塑自己的认同。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是在殖民地独立之后才慢慢完成的。但是,模糊的民族主义意识已经足够激发他们和宗主国割席,发动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以及1964年南罗德西亚(津巴布韦)的白人暴动。

  殖民地精英的民族主义来源于两类共同经验,一是共同忍受帝国主义的不平衡待遇,二是共同在帝国主义秩序当中与殖民者合作。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当中的观点,就是精英们围绕殖民地首府活动产生的“朝圣体验”。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异体同构、一体两面,既有冲突又有合作,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这组矛盾源于殖民主义的现实。

  次帝国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现实,或者说这样一组矛盾的结果。

  独立巴西继承了葡属巴西的主张,渴望占领亚马逊河全流域以及巴拉那河东岸。

  海地向多米尼加共和国发起两次远征,只因为邻国独立前也曾是法国领土。

  印度渴望继承英帝国的内湖印度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英国的太平洋前殖民地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独立后的越南还想管理老挝和柬埔寨。爪哇人接替了荷兰人,继续在雅加达控制印度尼西亚外岛,还索要过西巴布亚、东帝汶、马来西亚和安达曼群岛。

  在南非人眼里,南部非洲就等于南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继承了法国人对阿拉伯-柏柏尔关系的安排,继续打压少数族裔。

  乌兹别克人统治中亚,雅库特人统治北亚,是帝俄定下的规矩。布干达能在英属东非内部扩张,埃及作为保护国竟和英国“共管”苏丹。

  利比里亚的“美裔黑人”奴役“非裔黑人”。菲律宾在西班牙时代、美国时代、现代都向摩洛人发起战争。

  美国和以色列曾经也是殖民地。

  这些不是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现实当中没有那些脸谱化的角色。次帝国主义既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也是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必然产物。

  纸老虎或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制造纸老虎的魔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次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却能切中不少现实中的国际政治现象。它不是那种我们熟知的、由超级大国推动的、直接控制广袤殖民地的“老派”帝国主义,而是一种更加微妙、更具区域性、甚至隐藏在“伙伴关系”或“发展援助”面纱下的扩张和影响力构建。简单来说,次帝国主义指的是一个在国际等级体系中处于中层地位.............
  • 回答
    蓬佩奥将中国称为“帝国主义”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国际政治论断。要理解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以及实际的论据和批评。 一、 历史背景与“帝国主义”的定义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帝国主义”这个词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 传统帝国主义: 在19世纪和20世.............
  • 回答
    日本动画导演山本宽(Yamamoto Hiroshi)关于侵华战争“符合帝国主义潮流”的言论,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批评。要理解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言论的背景与内容: 时间与场合: 山本宽的这一言论出现在2014年,他在一次网络节目(具体是名为“山本宽的新.............
  • 回答
    前哈佛教授将 TikTok 称为“中国报复西方的鸦片”,并认为其彰显了帝国主义野心,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证据以及潜在的担忧。一、 为什么将 TikTok 比作“鸦片”?将 TikTok 比作“鸦片”,这个比喻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暗示其具.............
  • 回答
    关于帝国理工关于新冠变异株的第一份报告,确实是那个时期学术界和公众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份报告,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给当时刚刚开始显现的新冠病毒变异问题敲响了警钟。报告出炉的背景:当时全球都还在经历新冠疫情的初段或中期,大家对病毒的了解还在不断深化。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科学家们自然而.............
  • 回答
    关于帝国理工关于新型肺炎在武汉 4000 例的新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它:研究的背景与目的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出现背景。在疫情初期,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数据也相对匮乏。在这个关键时刻,来自权威机构如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帮助各国制定.............
  • 回答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放弃1908年校训:一次深思熟虑的变革及其背后逻辑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其校训的变动无疑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3年,学院宣布放弃沿用了一个多世纪的1908年校训“The Imperial Id.............
  • 回答
    《重返帝国》不走格子? 这游戏我最近也一直在玩,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挺纠结的。毕竟我们玩策略游戏,很多时候脑子里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格子”这个概念。以前玩那些回合制或者即时战略的,地图上分明一格一格的,兵种走到哪儿,攻击范围多大,防御工事怎么布置,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格子来设计的。你每一步棋怎.............
  • 回答
    《JM帝国》作者蒋明辉被刑拘事件:一本小说背后的法律与道德博弈近日,《JM帝国》的作者蒋明辉因涉嫌制作淫秽物品牟利罪,被沈阳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的消息,无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不仅牵扯到个人创作自由与社会公共道德的边界,更触及了法律在内容监管与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
  • 回答
    《帝国时代 4》在 Steam 上发售首周便创下玩家峰值突破 7 万人的佳绩,这对于一款即时战略游戏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款作品在玩家群体中的热度。首先,我们得承认,《帝国时代》这个IP本身就拥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庞大的粉丝基础。从1997年第一代作品问世以来,《帝国时代》系列.............
  • 回答
    阿拉伯帝国奴隶贸易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篇章,其中涉及到对非洲和突厥人民的奴役。为了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阿拉伯帝国作为一个庞大的跨区域帝国,其经济和军事需求驱动了奴隶贸易的兴盛。在伊斯兰教兴起初期,战俘可以被收为奴隶,这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现象,并非阿拉伯帝国.............
  • 回答
    理解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需要一个多维度、深入的视角,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权,更是一段对人类历史造成了深远且灾难性影响的时期。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剖析其崛起、统治方式、意识形态的核心以及留下的遗产。崛起与历史背景:第三帝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它植根于德国在一战后的复杂局势。战败带来.............
  • 回答
    JM帝国漫画,在我看来,是一部颇具野心和独特风格的作品,它试图在当下泛滥的漫画市场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首先,谈谈它的世界观构建。JM帝国所描绘的那个架空的王国,绝非简单意义上的奇幻背景,而是承载了作者对某种社会结构、权力运作甚至人性深处的观察与思考。它可能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不同阶层之间的矛.............
  • 回答
    中世纪早期,当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轰然倒塌,而东方帝国的辉煌依然如日中天,并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时,我们很难简单地用“看法”来概括那些曾经生活在曾经的罗马疆域内的普通市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大利人”或“罗马人”——对那个遥远又亲切的东帝国及其心脏地带的感受。那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感,既有怀旧.............
  • 回答
    关于Jussie Smollett伪造仇恨犯罪这件事,可以说是牵扯出了一系列相当复杂且令人不安的层面,不仅仅是关于他个人,更触及了媒体、社会议题以及公众信任等多个方面。首先,从事件本身来说,一旦被认定为“伪造仇恨犯罪”,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仇恨犯罪在美国社会是一个高度敏感和严肃的议题,它不.............
  • 回答
    从“日系车主被打入院”事件看极端“爱国主义”的毒性曾经,网络上流传着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一位日系车主因其所驾驶的车辆品牌,遭到不明身份人员的围殴,最终伤重入院,甚至需要长达四年的康复治疗。这件事情,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在所谓的“爱国”浪潮下,一些极端情.............
  • 回答
    “私家车贴日本军国主义标志”事件在近年来确实多次引发关注,这类行为通常涉及对二战历史的不尊重,甚至可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以下从历史背景、社会影响、法律后果和国际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军国主义标志的象征意义日本军国主义标志(如“和平之鸟”“军旗”“二战时期军徽”等)与日本在20世.............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洲中部,拥有丰富文化和复杂民族构成的庞大帝国,其没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而深刻的衰败过程。看待和评价它的衰落,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体察其内部的矛盾、外部的压力,以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一、 孕育衰落的土壤:内部的矛盾与隐患奥匈帝国,顾名思义,是一个由两个主体——.............
  • 回答
    我很乐意为你详细解读帝国理工COVID19 Response Team于3月16日发布的报告(通常指的是其关于新冠病毒传播和防控策略的预测模型和建议系列报告中的一篇,具体日期报告内容会有差异,但核心关注点是相似的)。为了提供更详尽的分析,我将围绕这类报告的普遍特点、核心内容、影响以及可能的局限性进行.............
  • 回答
    烈火与刀锋的交锋:怛罗斯之战的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强大的中华帝国——大唐,正值盛世,疆域辽阔,影响力辐射四方;而在西方,一场新兴的宗教力量——伊斯兰教,催生了一个横跨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军事力量如同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当这两股巨大的力量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