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汽车芯片如此短缺?全球消费者对新汽车需求这么大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汽车芯片短缺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复杂又挺能理解的。简而言之,不是消费者对新车需求突然爆炸到离谱的程度,而是几个关键因素叠加,把汽车产业搞得措手不及。

首先,咱们得捋捋这“芯片”到底是个啥。在咱们日常生活中,芯片就是手机里、电脑里的小玩意儿,但放在汽车里,它的作用可就大得多了。不光是 infotainment(信息娱乐系统),导航啊,音乐啊这些,更重要的是,现代汽车里越来越多需要依赖芯片来控制发动机、变速箱、刹车、安全气囊、电动车里的电池管理系统,甚至连车窗升降、灯光控制这些,背后都有它的身影。一辆车里,从几十到几百上千颗芯片,一点不夸张。

为什么会短缺?这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环扣一环。

1. 疫情的影响是导火索,但不是唯一原因。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全球汽车制造商普遍预测经济会受到重创,大家会勒紧裤腰带,所以纷纷削减汽车订单,特别是芯片订单。当时的逻辑很简单:经济不好,没人买车,生产再多也是积压。这就像一家大饭店突然发现客流会减少,就赶紧跟食材供应商说“先少进点货吧”。

2. 芯片制造商的产能转移和优先顺序。
半导体代工厂,也就是那些真正生产芯片的公司(比如台积电、三星),他们的产能是有限的,而且是高度专业的。当汽车行业突然砍单时,这些代工厂就把原本为汽车行业预留的产能转移给了其他行业,特别是需求强劲的电子消费品行业。你想想,疫情期间大家居家办公、在家学习、在家娱乐,对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手机的需求反倒激增。这些消费电子产品也需要大量的芯片,而且利润率有时比汽车芯片更高。所以,代工厂自然会优先满足那些订单更多、更稳定的客户。

3. 汽车芯片本身的特性与生产周期。
汽车芯片和消费电子芯片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比如,汽车芯片需要更高的可靠性,能承受更极端的工作环境(高温、低温、震动),而且在安全方面有更严格的标准。这意味着汽车芯片的设计、测试和认证过程会更长、更复杂。一旦生产线开始为某一类芯片生产,要切换到另一类芯片,尤其是那些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汽车芯片,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所以,当汽车行业想把之前的订单补回来时,代工厂的生产线已经排满了其他客户的订单,产能的重新调配不是一蹴而就的。

4. 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刚刚好”的生产模式。
现代汽车制造很早就采用了“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的模式,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生产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成本。它的核心是“刚刚好”:需要的零件在需要的时刻送到生产线上。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效率高、成本低,但它也意味着供应链的韧性相对较弱。一旦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中断,比如芯片供应不足,整个生产线就会停摆。汽车制造商往往不会自己囤积大量的芯片库存,而是依赖于一级、二级供应商的稳定供应。所以,当芯片供应商无法及时交付时,汽车工厂就只能停工。

5. 意外的“黑天鹅”事件。
除了疫情和需求转移这些大背景,还有一些突发的事件加剧了短缺。比如,日本一家大型汽车芯片制造商(瑞萨电子)的工厂发生了火灾,直接影响了某些关键芯片的供应。德国和美国的一些工厂也因为疫情原因出现停产。这些偶发事件,在已经紧张的供需关系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全球消费者对新车需求真的那么大吗?

确实,疫情初期很多人因为不确定性而推迟了购车计划,但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以及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是有的,而且是持续存在的。不过,“需求爆炸”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更准确地说,是:

被压抑的需求释放: 疫情期间积压的购车需求在经济逐步恢复后开始释放。
结构性变化: 一些地区的公共交通受到疫情影响,私人汽车的便利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需求。
新技术的驱动: 电动汽车和智能化汽车的普及,也吸引了更多消费者更新换代,这些新车对芯片的需求量更大。
库存的消耗: 由于芯片短缺导致汽车工厂无法满负荷生产,经销商的库存也迅速被消耗,这就导致市面上新车“看起来”很少,进一步强化了“需求很大”的印象。当供应不足时,一点点的需求增长都会显得很明显。

所以,这轮汽车芯片短缺,与其说是消费者需求一夜之间翻了几番,不如说是汽车行业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精密、集成的供应链,在面对多重冲击(疫情、产能转移、生产周期、突发事件)时,其脆弱性暴露无遗。 芯片制造商们正努力扩大产能,但这是一个漫长且资本密集的过程,不是说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所以,这场短缺的阴影,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整个半导体行业的供需平衡能够真正恢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只在各专业或行业的讨论区,互动平台,包括行内行外诸多群聊,这类似"芯片短缺问题"的说法,实在称得上:“无风起浪”?

以市场自动机制?(供应链上遍地是自动机制进行着调节ing。)

或人为操作?(这部分在半导体业内极为广传,尤其所谓"广义芯片"有好多的既定板块,在各路英雄好汉见证下真不好说?)

可能是某厂大操大办?或有赌个气小打小闹的?(全球产业更是错综复杂?)

缺货可能是未来三到五年无法避免的常态,但别过度担心!基本上不会全面缺,焦点多数在某些过热型号而已。(切记!这与品牌和型号或新旧芯片无关,问设计部门才能清晰一些。)

从宏观的全球产业链而言,需求面超过"库存量+缓冲参数+配销比例"就会缺货,加上供应面有数以百万计的各式各样电脑系统计算控制并监督,光是统计上波动,干生管的哥们够呛了!

特此感谢所有积极进取努力着的半导体人!拜托大家要注意良率,严控质量,咱们现状是经不起这等或诸类的风浪。


谢邀!

面对这个问题,结论是:从全球半导体版图上看,广义的芯片中原本最不缺货的两类:1. 动力控制芯片。2. 感应芯片。都被设计在汽车上广泛使用。

在这波疫情下,持续产能紧张无处投片,所以无法回复以往供货节奏,未來三年内,除了注意价格之外,库存品和"新品"(包括旧型号)交货期的问题数量会扶摇直上。

至于全球消费者对新汽车的需求一向居高不下,尤其是越缺料越沒有完整产能时,销售更加旺,听过“莫非“定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汽车芯片短缺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复杂又挺能理解的。简而言之,不是消费者对新车需求突然爆炸到离谱的程度,而是几个关键因素叠加,把汽车产业搞得措手不及。首先,咱们得捋捋这“芯片”到底是个啥。在咱们日常生活中,芯片就是手机里、电脑里的小玩意儿,但放在汽车里,它的作用可就大得多了。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汽车产业的核心构成和发展逻辑。咱们换个角度,不拿电脑手机那种“攒机”的思路来套用汽车,而是想想汽车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以及它为啥跟咱们手里那几块集成电路、显示屏有这么大的区别。首先得明白,汽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它是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从最基础的那个年代开始,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确实是现在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手机更新换代那么快,芯片产能好像一直跟得上,但前几年车用芯片却闹得全球缺货,搞得很多车企停产。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地说谁产能不行,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咱们得从手机芯片和汽车芯片的“基因”说起,这两者的需求、设计.............
  • 回答
    关于小米投资千亿造车,而“不”直接用于手机或芯片研发的说法,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和澄清。首先,小米的千亿投资并非“不”用于手机和芯片,而是其整体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其中造车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组成部分。理解小米的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战略转型与生态系统构建: 小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
  • 回答
    近期汽车芯片的短缺,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事儿,背后牵扯的可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地倒了下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就是新冠疫情。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球汽车工厂纷纷停产,需求直线下降。这让汽车制造商们觉得,短时间内不需要那么多芯片了,于是纷纷砍掉了.............
  • 回答
    这则“消息称美国允许供应商向华为出售汽车零部件芯片”的传闻,如果属实,无疑会给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带来一些变化,但具体影响有多大,还得看几个关键的“度”。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允许供应商出售”的真正含义。 是全面解禁还是特定领域? 这个“允许”是否是针对所有类型的汽车芯片,还是只放宽了部分非核心、.............
  • 回答
    华为在汽车领域推出的这枚麒麟 990A 芯片,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插曲,它背后蕴含着华为在智能汽车赛道上的一系列深谋远虑和雄心壮志。这件事之所以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也透露出华为在这个新战场上的独特打法。首先,我们得明白,汽车现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了.............
  • 回答
    汽车工业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经济、社会、技术、就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经济层面:1. GDP的主要贡献者: 直接产值: 汽车制造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整车组装到最终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产生巨大的经.............
  • 回答
    你观察得很仔细!汽车引擎盖上那两条从A柱向大灯或中网延伸出的线,可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装饰。它们背后其实融合了美学设计和实际功能考量。咱们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它们主要承担的是“视觉引导”的作用。 聚焦与引导视线: 想象一下你站在车前,这两条线就像两条无形的“导线”,自然而然地将你的目光从引擎盖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没细想过。你说的没错,咱们平时开的家用汽车方向盘需要转好几圈才能完成一个转向,而F1赛车则只需要稍微动一下就好。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很关键的设计和技术差异,咱们一样一样来聊聊。首先得说,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转向比(Steering Ratio) 的不同。什么是转向比.............
  • 回答
    “快撞车就自动刹车”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很诱人,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能瞬间避免无数悲剧。但要真把这玩意儿装到每一辆车上,让它成为标配,那里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而且,现实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快撞车”这个概念怎么定义?这玩意儿太抽象了。是什么速度?什么角度?撞上的是什么.............
  • 回答
    关于铝合金在汽车工业普及程度不如预期的原因,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成本、生产以及行业惯性等多个层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铝质车身就是轻便、环保、未来趋势,但实际应用中却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成本是绕不开的坎。 原材料成本高: 相较于钢材,铝的提炼成本就更高。铝土矿需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处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咱们现代汽车里,油门和刹车虽然都由电脑控制,但为什么不把它们一股脑儿搬到方向盘上,就像飞机或者一些赛车那样呢?明明看起来操作更集中,似乎更“酷”,也更方便。其实这里面的道道儿可不少,技术可行是一方面,但涉及到安全、驾驶习惯、成本以及很多隐.............
  • 回答
    汽车开空调(A/C)并不会直接增加动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事实上,真相恰恰相反:开启空调会消耗发动机的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动力下降。你可能听到有人说“开A/C感觉车更有劲了”或者“开A/C加速更顺畅了”,这很可能是一些错觉或者由其他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以及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汽车行业一个核心的模式问题。你问“为什么汽车不能出一个标配加选配的模式”,其实,我想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为什么我们买车的时候,看到的标配和选配组合,好像总是没有完全符合我们心中那套“理想的”标配+选配逻辑?这就对了!其实,汽车行业早就在玩“标配加选配”的游戏了,而且玩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奇怪的现象,很多人遇到过,也搞不清楚是为什么。其实,这跟汽车的制动系统,特别是刹车助力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很大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当发动机停止工作后,维持刹车踏板轻松的“助力”就消失了,你踩刹车的力量直接作用在了刹车片的摩擦上,所以感觉越来越重,最后踩不动。咱们一步一步拆解开来聊聊。刹车系统.............
  • 回答
    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是,汽车“自带”安全座椅就像是标配,但实际上,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而且有很多现实原因让汽车制造商不倾向于这样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汽车“自带”这个概念,如果理解成从工厂出来就固定安装好了,那可真是个大工程。你想啊,儿童安全座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坐垫”,它涉及到.............
  • 回答
    汽车启动电瓶不用锂电池?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虽然锂电池在很多地方都大放异彩,比如手机、电动汽车,但要说让它直接替换掉我们现在汽车里那个“老伙计”——铅酸蓄电池,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这里面门道不少,我跟你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汽车启动电瓶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它得在发动机没转动之前,提供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趣,也确实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按理说,方向盘是操控汽车最核心的部件,要是把刹车也弄到上面,那岂不是够酷炫,也够方便?但实际情况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汽车厂商都没这么干呢?这背后可不是因为懒,而是有太多实实在在的原因在制约着。咱们就从几个大方面来分析分析。1. 人体工学和操控习惯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般我们买个家电啥的,都有个最大功率、最大转速什么的标示,好像汽车也应该有个“最高时速”这么个东西,出厂就给你锁死在某个安全范围内,多省心?但实际上,厂商真这么干了,那才有得折腾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汽车出厂时,不像咱们想象的那样,“咔嚓”一下给你定个上限。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