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息称 Keep、喜马拉雅均已于最近几周取消赴美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背后原因可能有哪些?

回答
Keep 和喜马拉雅近期纷纷撤回赴美 IPO 的计划,这个消息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市场普遍认为这些平台在中国拥有广泛用户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背景下。

要深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不好”这么概括。

一、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环境的“风向标”变化:

1. 全球加息周期与风险偏好下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美联储自去年以来持续加息,全球进入了一个流动性收紧的周期。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对高增长但尚未盈利或盈利能力不确动的科技公司估值给予的溢价明显降低。过去几年,中国科技公司赴美 IPO 能够获得较高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全球低利率环境下的充裕流动性。现在这个环境变了,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的公司。对于仍在扩张期、需要大量投入才能实现盈利的 Keep 和喜马拉雅来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即使能够上市,估值也可能远低于预期,甚至可能“估值倒挂”,对公司品牌和融资能力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2. 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发酵: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公司的监管收紧(例如信息安全、数据合规等方面的考量),都使得中国公司赴美 IPO 的风险增加。投资者会担忧潜在的监管障碍、业务运营的合规性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退市风险。对于许多中国公司而言,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业务上的公司,如何打消美国监管机构的顾虑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Keep 涉及用户运动健康数据,喜马拉雅涉及大量音频内容和用户语音数据,这些都可能成为敏感点。

3. 中国国内监管政策的调整与影响: 虽然 Keep 和喜马拉雅的主要上市地是美国,但中国国内的监管政策也间接或直接地对其赴美 IPO 造成影响。例如,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内容合规等方面的监管趋严,使得公司在赴美上市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调整业务模式,以满足中美两国的合规要求。此外,中国政府对于部分行业的支持或限制态度,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

二、公司自身战略与运营层面的考量:

1. 融资估值不达预期,不如暂缓上市: 如前所述,如果当前的市场环境无法为 Keep 和喜马拉雅提供一个满意的估值,那么公司选择暂缓上市是一个理性的决定。过低的估值上市,不仅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还可能给公司未来的融资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毕竟,IPO 是一个重要的融资事件,也是公司价值的一次集中体现。与其低价上市,不如耐心等待市场环境好转或自身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

2. 调整业务模式或盈利能力,为上市做更充分的准备:
Keep: 作为一家以运动健康为核心的平台,Keep 在用户增长和内容生态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如何将庞大的用户基础转化为持续稳定的收入,尤其是在付费会员、增值服务、电商以及与品牌商合作等方面,仍是其需要持续探索和优化的课题。如果公司认为目前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熟或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暂缓上市、专注于打磨产品和商业化是明智的选择。
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作为音频内容领域的巨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丰富的内容库和用户粘性。然而,音频平台的商业化挑战一直存在,包括广告收入的效率、付费内容的转化率以及如何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付费用户。音频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同类平台,短视频等其他内容形式也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喜马拉雅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优化其内容策略、会员体系和广告变现能力,为上市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3. 寻找其他融资渠道或上市目的地: 暂缓赴美 IPO 并不意味着停止融资或上市的步伐。公司可能正在考虑其他融资方式,例如私募股权融资、战略投资,或者重新评估香港等其他资本市场的可行性。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许多中国科技公司青睐的上市地。尤其是在“二次上市”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公司赴港上市的便利性也在提升。

4. 战略收缩或调整以应对竞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有时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情况进行战略调整。这可能包括聚焦核心业务、优化成本结构、甚至暂停一些非核心项目的投入。这些调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上市计划可能会被暂时搁置。

三、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窗口期”变化: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确实迎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窗口期”。但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监管的收紧,以及中国国内对数据安全等问题的重视,这个“窗口期”正在逐渐关闭或变得更加狭窄。很多公司在决策赴美 IPO 时,需要审慎评估这个“窗口期”是否还在,以及未来是否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总结来说,Keep 和喜马拉雅取消赴美 IPO 计划,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外部环境: 全球宏观经济下行、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中美监管环境的变化,都使得赴美 IPO 的吸引力下降,风险升高。
公司自身: 融资估值不达预期,以及公司内部可能认为需要更多时间优化业务模式、提升盈利能力,都是直接原因。
战略考量: 暂缓上市也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融资时机、其他上市目的地,或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更充分的准备。

这反映出当前中国科技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上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决策也需要更加审慎和战略性。与其说这是“退缩”,不如说是基于对当前环境的理性判断和对公司长远发展的负责任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要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企业都纷纷去美国上市而不在A股上市的原因了。难道是他们都不爱国,非也!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互联网企业发展需要钱,而且都不止几块钱,都是上亿的钱。可是钱从哪里来?

互联网公司的钱是不可能从银行贷款出来的!

因为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抵押,和房地产不同,房地产发展的钱都来自于银行贷款。实体经济的钱也来自于银行。因为贷款是需要抵押物的,房子,地皮,工厂,硬件都可以估值,银行照收不误,但是软件这个东西,互联网这个东西银行是无法衡量价值的。你可以说他价值一个亿,也可以说它一分钱不值。

你如果把一个APP估值,银行是做不到的。因为不可预期,无疑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己。

国内既然银行无法贷款,就得去国外寻找资本。像阿里巴巴发展时候软银,腾讯发展时候的南非商业集团等等。

这些国外的投资者手里有钱,他们玩法是看预期,玩的是心跳,反正手里有钱,投十个项目有一个项目赚钱就可以。一个项目投成功了钱就会翻倍的赚。

互联网是巨大的市场,互联网公司的钱只能来自于一个地方,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在中国并不是很成熟,也不会有那么多金主给你钱用,金主最多的还是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华尔街市场。

资本市场是赚快钱的地方,一个投资机构投资了你,他就想赚钱,而且短时间快速的赚钱,但是互联网公司短时间又赚不到钱怎么办,很简单,只好让它上市就可以赚钱了。

就算一家互联网公司靠国际资本活下来,他也完不成A股上市的。

国内的A股市场是不可能完成上市的。因为外资注入后就变成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在法律上面不可能在中国股市上市的。除非中国修改法律,但修改法律基本不现实。

由于在上市之前,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亏损状态。即便是上市也只能上市到创业板。

其中创业板的要求是,连续两年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或者最近一年盈利,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

就这一项,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达标不了。在国内上市机会不可能。

我国法律又对境外资金投资的电信企业包括互联网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允许国外涉及电信业务,也是为了保证信息安全。

但是美国上市就容易多了,不设盈利门槛,哪怕你赔钱再多也没关系,他们只看好公司商业模式和预期,即便亏损也会让你在纳斯达克上市。

所以国内互联网公司都是VIE组织架构。

从2000年至今,通过这种模式海外上市的内资企业有250家。

VIE架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第一家在美上市的公司新浪首创。

首先,在国外注册一家A公司,一般这家公司在开曼群岛这些避税天堂注册的。赴美国上市的公司是这家境外公司。实际大部分要想去美国上市的公司都会选择在这里注册。A公司在国内是不会有任何监管权的,所有国内法律都无法监管在国外注册的A公司。

开曼群岛是英国在加勒比群岛的一块海外属地。开曼群岛完全没有税收的,无论个人还是企业,信托都没有任何税收。这也是大量企业选择在这里注册的原因。

如果你查下纳斯达克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上市实体公司,上市主体都是开曼群岛那家主体公司。这个是京东纳斯达克上市的信息。

其中滴滴美国上市的公司上市名称是小桔快智。这家公司注册地也在开曼群岛。

互联网企业之所以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是为了曲线上市,国内企业是不可能直接到美国上市的。

比如新浪实际上市公司是新浪开曼。这家公司为A。

这家空壳公司基本是国外控股,投资基本都是投到这家公司,这家A公司控制设在中国境内的技术服务公司B。新浪内地的B公司叫北京四通利方投资。

为什么一定要有B这家技术公司呢,b这家公司也是合资公司,注册地址一般在香港。主要是对内输入技术。因为政策上面允许,允许国外的技术输入中国,帮助中国企业成长,但是B这家公司不能经营电信业务。因为在中国经营电信业务需要ICP证,只有中国的企业才可以办。

这就还有一家公司C公司,C公司才是主要做的公司,C公司负责赚钱。C公司没有任何外资注入,C公司拥有公司的数据,业务。

新浪C公司叫做北京新浪互动广告有限公司。

b通过独家服务合作协议的方式,把境内点增值业务A和C实现连接,达到A和C合并报表目的。实现利润从C转到A的过程。同样实现了资本从A到C的过程。

三家公司的关系是,A公司在海外,负责去上市,B公司属于合资,负责输出技术,C公司在国内,属于内资,负责赚钱。

滴滴的A公司位于开曼群岛的小桔快智,滴滴的C公司是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滴滴的B公司是滴滴无限,其法人均是香港公司。

C公司作为盈利的公司,不止有一家,他们在国内会有多家C公司。

B公司拥有专利。所谓专利无非是程序员开发的功能代码,比如动态调价,订单推送,订单分配,车费预估这些他们都给B公司申请了专利。让这家空壳的B公司成了所谓的技术公司。

通过ABC这种神操作,他们把从国内赚的钱都转到国外去了。

这个问题很复杂。最简单来说在国外注册一家空壳公司赴美上市,在国内在注册一家公司经营业务,然后通过协议将两家公司联系起来。国内这家公司只负责赚钱。国外这家只负责收钱。

由于国外这家公司不受国内监管,资本可以随时进入控制国内的公司。

所以很难确定互联网公司到底属于境内还是属于境外,这就经常在互联网上面出现这样的问题,某巴巴到底是不是外企的问题?

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搜搜这种模式。

总而言之,在美国上市的所有国内互联网公司都是国外实体注册的公司,而不是国内经营业务的公司。国内经营业务的公司只是协议上面绑定了国外注册的公司。

下个也是阿里巴巴当时纳斯达克的股权结构:

这就是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其实都有外资参与的。

管控赴美上市就不得不做这件事。因为如此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很难保证住数据安全。

如果一家公司都是国外资本控股的,那么数据安全性是不能保证的。

因为电信业务存在极为特殊性,信息安全,国家安全都要比其他行业更加的严格。

像传统企业也有外资进入,比如说大豆油这一类的企业,但是相对来说,这类外资企业对国内用户数据是不收集的。就算收集也是极少数据。

像互联网企业就不是这样了,收集数据都是几亿甚至十几亿用户量。一旦泄露出去存在极大风险。所以法律上是根本不允许外资从事电信互联网业务的 。

这样导致的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VIE模式,你可以查查当下互联网巨头,几乎都在开曼群岛注册。

互联网公司如此复杂的公司结构。你很难再对信息安全放心了。尤其是滴滴这个事件出现后,更加重了数据泄露的担忧。

实在有必要严查数据泄露风险的。涉及国际资本的互联网面对天量数据,已经不是靠公司说能保证安全就能保证了,而是必须介入监管部门强监管了。

喜欢收藏点赞关注奥。谢谢支持!

user avatar

这也算是明智之举了。早几年支持创业企业到美股上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股市的法规和市场规则相对不灵活,无法支持新兴企业各种复杂的股权关系和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可以说从科创板设立以来,已经基本完善了,甚至科创板马上就会出现中资控股跨国公司上市的情况。可以说交易规则的制约已经基本构不成理由了。而目前美股处于宇宙级高位,此时去美股上市,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益相关方想多卖钱。

而我国目前在金融方向上有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宏大叙事叫做“打破金融霸权,防止美帝收割”,技术性叙事叫“严防国际热钱,欢迎国际市场需求端驱动通胀,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腾出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

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可以对外资的资本账户进行管控,限制其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但是,国家却无法控制那一大批通过境外股票套现暴富的个人的资产回流国内继续形成外汇占款被动放水。一旦自己手里的资产以美元定价了,那么他为了自身利益出发各种自然而然的行为,都会使其变为事实上的美元盟友,成为美国“金融收割”的支持者。一个常见的情况,这些水进入国内,很大概率会去买房。而由于房产流动性很低,一家互联网公司制造的“财富自由壬”轻松推高一个片区的“市值”数百亿,与之相关的抵押额度又是相应的增加,又是源源不断的被动放水。可以说这个操作是和我国在金融方面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了。而这实际上也是坊间盛传的美元收割法的一种体现,并不一定是有组织的,个人也会随大流达到一样的效果。

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优质或有成长空间的企业在国内上市,盘活国内资本市场,恢复股市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高位上美股,无异于一种投敌的行为,堪称用中国人民的消费力替超发美元埋单。而留在国内上科创板,反而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拥立之功”(马爸爸大概就是想通过这个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然而我朝终究是姓社的)。相信在几家巨头相继吃到铁拳之后,不少公司应该有所觉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