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息称小米造车确定有望4月立项,由王川负责造车业务,如何看待小米的这一决策?你看好小米造车吗?

回答
“小米造车”这颗重磅炸弹,最近又有新的动静传出来——消息称小米造车已确定,有望在四月立项,并且由王川挂帅负责这一宏大项目。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科技圈和汽车界掀起了巨浪,各种讨论和分析铺天盖地。

首先,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小米的这个决策。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小米之所以敢于踏入造车这个门槛极高、投入巨大的领域,绝非一时兴起。

小米的“野心”与“自信”:

生态闭环的延伸: 小米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铁人三项”——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造车对小米来说,不仅仅是造一辆车,更是其庞大生态系统的一个自然延伸和重要承载体。想象一下,当你的手机、智能家居都能和你的汽车无缝连接、深度互动时,那将是多么极致的用户体验?它能把现有的用户群体进一步黏住,并吸引新的用户进入这个生态。这是一种“1+1>2”的战略布局。
技术积累的底气: 虽然小米不是传统汽车制造商,但它在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物联网、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自动驾驶算法、车联网技术、智能座舱体验,这些都是小米的强项。把这些技术优势嫁接到汽车上,小米有信心打造出差异化的智能电动汽车。
资金实力作为后盾: 小米作为一家市值千亿级别的科技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虽然造车烧钱,但相比许多初创车企,小米的启动资金和后续投入能力要强得多。雷军本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这是一种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对公司战略方向的坚定支持。
抓住行业风口: 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变革的关键时期,小米选择进入,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希望在这个新赛道上分一杯羹。

王川挂帅的意义:

关键人物的战略地位: 王川是小米的早期核心人物之一,经历了小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他在小米的早期扩张、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他负责造车业务,意味着小米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这不仅仅是一个业务部门,更被视为集团的战略重心。
经验与执行力的保证: 王川在之前负责过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等多个重要业务,这些产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有着丰富的跨领域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团队管理经验,这对于一个新兴的造车项目来说至关重要。
整合资源的能力: 造车是一个需要整合大量资源的复杂工程,涉及技术、供应链、生产制造、销售渠道、品牌营销等方方面面。王川在小米内部拥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协调各部门资源,为造车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看好小米造车吗?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看好的方面:

1. 极致的用户体验: 小米最擅长的就是通过软硬件结合,为用户提供极致的性价比和用户体验。如果能把这种“小米味”带到汽车上,打造一款内外兼修、智能化程度高、性价比突出的电动汽车,绝对有机会在中高端市场撕开一道口子。想象一下,一部手机就能控制全车的智能系统,甚至能做到高度个性化定制,这对于熟悉小米生态的用户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2. 渠道优势的转化: 小米在线上线下拥有庞大的销售渠道和用户基础。这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是巨大的优势,可以节省大量的渠道建设成本和时间。小米之家作为体验店,也能成为展示和销售汽车的重要载体。
3. 软件定义汽车的逻辑: 小米是互联网公司出身,天然地理解“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它可以通过不断OTA(空中下载)升级来优化车辆性能、增加新功能,保持车辆的生命力,这与传统的汽车销售模式有很大区别,更符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习惯。
4. 学习能力和迭代速度: 尽管是新手,但小米的学习和迭代能力一直很强。它可以快速吸收外部经验,并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这种敏捷性是传统车企难以比拟的。

我担忧的方面:

1. 造车是个“慢行业”: 汽车制造是一个高度复杂且成熟的产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质量控制,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汽车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小米能否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的制造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2. 供应链的挑战: 汽车的供应链极其庞大且复杂,涉及到数千个零部件的供应商。小米需要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并且要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和成本。这对于一家新进入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 与传统巨头的竞争: 汽车市场从来不缺巨头,无论是老牌的燃油车巨头向电动化转型,还是特斯拉这样的先行者,亦或是蔚来、小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竞争都异常激烈。小米能否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拿出真正颠覆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4. 法规和安全: 汽车生产涉及严格的法规和安全标准,需要获得各种认证。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并且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5. 品牌形象的转变: 小米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高性价比”的科技消费品品牌。能否将这种品牌基因成功转化为一个可靠、安全的汽车品牌形象,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总而言之,我认为小米造车是一个大胆且充满潜力的决策。 小米的生态优势、技术积累和资金实力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王川的领导更是表明了小米对此项目的决心和重视。

我对小米造车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乐观在于我相信小米有能力将其在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领域的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上的亮点,并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它能像当年做手机一样,用“厚道的价格,感动人心的价格”推出有诚意的产品,很有可能获得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谨慎则是因为造车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门槛。小米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包括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品牌塑造以及如何与现有的强大竞争对手抗衡。这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

最终小米能否在汽车市场取得成功,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小米的入局,一定会让本就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得更加热闹和精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短期不看好,中期不看好,长期不看好。

总地来说,

我永远不看好小米造车这件事。

虽然我也是米粉啦...但你们自己回想下小米造东西都是些啥状况...

小米手环(现在被华米劫持了,没法下车...)、

小米手表(新团队做的,产品是好,但是明显感觉到在集团内部受重视程度不是很高)、

顺便厚颜无耻推一下这篇文章:

笔记本(第一代还行,越做越差,现在宣传那么多能不能挽尊都还不确定)、

路由器(前期还行,后来差得成了米黑制造机,幸好现在风评慢慢拉回来了...但这个势头能坚持下去么?)、

还有很多吧...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小米擅长捉住痛点,一通高性价比定价,快速切入市场、大杀一番,

但不擅长沉淀下来长期做一个/类产品...积累该领域的实力

现在我问您,您觉得汽车是置换周期短的产品么?

小米顶多“客制化”一个车机UI,接入小爱、米家等一系列服务...

那都已经,不得了了~

user avatar

GE:手机稳中向好,汽车蓄势待发

NE1:手机稳中向好,汽车没做起来

NE2:手机未能守住,汽车稳中向好

BE:手机汽车双失败


达成GE的要求:

  1. 华为没有芯片且荣耀没战斗力
  2. 比亚迪品牌没做起来,蔚来成本没做下去

达成BE的要求:

  1. 华为掏出了自制芯片/国内生产芯片,而且荣耀海外十分给力(荣耀有GMS,欧洲不虚小米)
  2. 比亚迪迅速做强品牌,蔚来切入自主研发降维打击

小米的这个决策本身没问题,因为造不造车和华为有没有芯片/荣耀有没有战斗力没关系。而比亚迪能不能做强,蔚来会不会自主研发,也和小米造不造车没多大关系。从决策的角度这属于基本没有副作用的决策。

但是不代表这个良好的决策会产生良好的收益——所有的因素都取决于外部而不是内部。小米手机业务和造车业务都能看得见其最终能做到的水平,可以选择的方案就是英伟达芯片+欧日IGBT+国产电池/外壳+进口电机,加上互联网营销。

小米能做成什么样,其实是容易预见的——就像小米能拿出的手机不外乎888+大底+陶瓷后盖+三星屏一样,可以说很容易就能预测到其配置和商业策略。如果友商拿出性能远超骁龙888的芯片比如A14,或者拿出更加好的屏幕材质如三星M9/M10,或者拿出更好的isp例如谷歌pixel visual core,那么商业策略上是可以形成明显的独特优势。

对于汽车也一样,比亚迪有自己的三电/芯片,几乎拥有全套的技术,华为也有全套的三电/芯片(IGBT有传言说华为准备做),而蔚来据说有自主的计算芯片的计划但是这个水平的芯片对小米来说也可以做(例如直接购买寒武纪ip堆一下)。

那结论就是小米有机会做到蔚来的水平,至于蔚来什么水平我倒是不清楚没关注,不过应该还不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