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海发展那么好?

回答
上海之所以能有如今的成就,就像一座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历史的沉淀、政策的引导、人民的努力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要说它“发展好”,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聊聊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底蕴。上海靠着长江入海口,背靠广阔的中国腹地,面朝浩瀚的太平洋。这样的位置,从很早以前就注定了它成为一个天然的贸易港口。近代以来,上海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曾经的“十里洋场”,虽然带着殖民时代的复杂印记,但也为这座城市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化视野和商业基因。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上海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的重要基石。想想看,从最早的洋行、租界,到后来的民族工商业兴起,再到如今的世界级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上海的每一次蜕变都与它的港口优势和开放姿态息息相关。

其次,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是上海腾飞的重要推手。上海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虽然不是最早的,但地位独特),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巨大投入,再到如今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上海一直在承担着国家赋予的“排头兵”、“试验田”的角色。这意味着国家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上海优先和倾斜的支持。比如,浦东开发开放,不仅带来了巨额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为上海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自贸区的设立,更是为上海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供了平台,推动了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创新。

再者,上海自身强大的经济活力和产业基础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不只是一个港口,它拥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从早期的纺织、机械,到后来的汽车、石化,再到现在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上海的产业升级从未停歇。它既能承接和消化来自全球的先进技术,又能孕育出本土的创新力量。比如,上海在汽车产业上的布局非常早,而且不断吸引国际巨头投资,同时也在推动本土汽车品牌的崛起。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更是国家重要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这种产业的韧性和创新性,让上海在经济波动中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

接着,我们不得不提上海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超前规划和投入。上海的城市面貌,尤其是陆家嘴的崛起,是国际公认的奇迹。这背后是对城市规划的超前思考和持续投入。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需要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上海在交通网络(地铁、高铁、机场)、通信设施、金融服务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建设和完善,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上海的地铁网络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系统之一,极大地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通行效率。

更关键的是,上海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上海之所以能吸引全球的人才,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的优厚待遇和发展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种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氛围。这里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才和科研团队。无论是金融行业的精英,还是科技公司的研发人员,亦或是文化创意领域的艺术家,上海都能提供让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这种人才优势,是上海保持创新活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源泉。

此外,上海在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也走在前列。上海深知,要吸引和留住企业,就必须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海在金融开放、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举措,都旨在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比如,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的建设,以及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都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

最后,上海的文化魅力和生活品质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吸引力。上海不仅是一座经济中心,也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之都。它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既有历史建筑的韵味,也有现代艺术的活力。同时,上海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也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体验。这对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至关重要。想象一下,除了工作机会,还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便捷的公共服务,自然会更有吸引力。

所以,上海的发展并非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历史机遇、国家战略、自身优势、不懈努力以及开放包容精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吸收养分,不断向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规规矩矩的商业传统,汇集自地杰人灵的江南一千年的源流。

user avatar

一个地区发展的好,一定是因为它的区位。会有人说这个地区发展好是因为政策,那你不妨解释一下为什么政策改了这个地区。而不给别的地方。归根到底,独一无二的只有区位决定的资源配置。

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从美国运一船货到中国,假设满载的集装箱船,买家遍布中国各个地方,随机分布。你会选哪个港口?

稍微有航运业常识的人就会回答你要么上海要么宁波。为啥?

货物从海船上卸下来,最便宜的二次转运物流方式是什么?不是火车不是汽车,是换个小点的海船装上,沿中国海岸线继续进行海运,而上海所在的位置往北到大连,往南到北海,其实航程都差不多。把货卸在上海,兼顾的面是最广的。那次便宜的二次转运方式是什么?是装江轮顺长江航运往上,直到重庆,武汉。那再次便宜的是什么?是通过铁路运输。

所以综合上一自然段所说的,如果一个地方既有最经济的航线,终点的位置同时又守住长江口,同时还是铁路枢纽……那就只有上海。(宁波具备前两者,但宁波不是铁路枢纽)所以这个地方首先会成为物流中心,而成为物流中心,就会因为大量的物流交易结算,票据交换等等业务而成为金融中心,而当一个地方成为物流和金融中心的时候,人才服务教育等等才会随之发展。

所以有的答案说因为上海发展的早也对也不对,说不对,是因为你在用结果解释原因,那为什么上海发展的早呢,其实也跟区位分不开。有些答案说靠政策,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政策就给上海而不给别的地方,因为你的区位优势好,给你政策你会发挥得出来。

一个城市发展的好一定是根区位有关系的。其他的东西无论是人才也好或是其他的软实力,你都很难解释,为什么人才流入一个地方,而不流入另外一个地方,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区位造成的资源禀赋不同。

user avatar

好政策。1952年起,上海一个城市,上缴中央财政,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9.6%;而上海地方只用了自己当年收入的8.7%,这是勒紧裤腰带养全国的好政策。从“自然灾害”起,到改革开放前,上海负担中央财政收入,就没有低于15%的。其中自然灾害后的三年,上海负担中央财政的18%以上。1968年,更负担了22%的中央财政收入。

好政策不止现金。1950年到1958年,上海发配全国的工程师4万人,技工13.7万人,学徒工13万。从上海拆走机器无数,其中机床就4万台。1950年至1958年,共拆走679家企业,送给20余个省。至1959年,“调出”工业品总价值302.3亿元。

所以,上海人欠了全国很多。所以,现在都理直气壮地来向上海人要公平。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先说观点。

第一,所谓好和不好,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其次,有些人认为上海建设得好,是拜国家的倾斜政策所赐一一一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上海从清朝中期的一座沿海小城市,到民国已经发展成一骑绝尘的超大城市。以1949年那个时点看上海,相对于其他国内城市,上海已经是一个似乎高不可攀的存在。上海是当时中国除了政治中心以外的其他一切中心。

1949年,上海城市人口大约是550万,同时期其他城市,少有超过100万人口的。中央银行设于上海,所有大银行总部和证券交易所在上海。上海是中国现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当时中国进出口额的很大部分经由上海的江海关完成,相当于海关总署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就设在江海关。
民国时代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大部分重要研究所,例如物理所、化学所、工程所、生物所、地球物理学会、地质研究所、数学所、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很多的全国性专业学会例如中国纺织学会、全国医师联合会、社会科学研究所等等均成立于上海。

我们现在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这两位文豪的主要著作都是在上海完成的。田汉,聂耳,巴金,钱钟书,张爱玲,邹韬奋,以及所有数得上的电影明星,歌星等等,近代大部分文豪或文化名人或居住于这个城市,或死于这个城市。除了上海相对宽松的创作氛围,上海发达的出版业和电影业是上海成为文化中心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附上国家统计局1949年各省工业总产值数据汇编,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新中国六十年》

由此观之,上海当前的状态,是相对衰落了。

再贴一个更早的数据图。

由这些图表可以看出,早在上世纪早期,上海的民族工业制造规模和水平就已经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了。所以,相对于其他城市,差不多100年前,上海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好到孤独求败、其他城市不可望其项背的程度。

那么,最近的几十年中,所谓对上海的倾斜政策,有没有?有的。一开始,是因为上海重要得不能倒。改革开放之前,以一城之力,向中央上交占全国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你说这样的城市能让它倒吗?所以,即使最困难时期,上海的物资供应还是要确保的。北京上海,是不可以出问题的,这就是早年的逻辑。共和国长子,是东北,但挤奶给别人喝的,是上海。为什么这么说?东北在二战后仅有的家底几乎被苏联红军淘空,但算是最早的解放区之一,又紧靠苏联,所以当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东北,其中很大一块资金是来自“苏联老大哥”的长期贷款。当年的地缘政治现实使得东北快速发展,还影响了首都位置的选择。中苏交恶,苏联向中国索要贷款,北京也处在战争威胁距离内。为了尽快还贷,也为了战略纵深的布局,上海不能倒。

有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说上海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轻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一百多年来一直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并进的城市,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无论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实力,上海是国内其他单一城市无以匹敌的。也唯有基于这样雄厚的工业制造实力,才可能以一座城市之力向国家提供近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个时期,靠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远远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这个城市向中央上缴的钱,占了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这些钱,用于支持国家庞大的行政机构的运行,支撑国家的国防力量,支持其他省市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于上海工业,请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税赋贡献,由于其他地区的迅猛发展,现在上海的贡献比例下降了。但是上海人均贡献率仍旧是全国最高的。

保这座城市的另外一个理由,事半功倍。在上海投一块钱所产生的效益,当年,投在其他地方,可能需要投两块钱三块钱。理由就不展开了。

所以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邓大人说,上海的开放,晚了一些,是我的失误。

浦东和深圳一样,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两块丰碑。和深圳一起开放的经济特区,当年还有好几个地方,但熠熠生辉的,唯深圳而已!

清朝时,与上海一起被迫开埠的,也有好几座城市,异军突起的,是上海。

与浦东一样作为国家改革试点的,还有几个地方,做得最好的,是浦东。这里不是说中央投入了多少钱,给了多少政策。政策几乎一样,天津滨海新区中央的投入大约比浦东多得多。

今天的上海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及改革开放之前了。当年各种各样中心的桂冠,或转移,或肢解,或在历史的运行中悄无声息地消弭于无形。然而,相对其他城市,上海仍然是一座发展得很好的城市。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这座城市一百多年来的深厚积淀。一百多年前促使上海成功的因素,在今天仍然有效,是使得这个城市不断前进的最大原因。上海发展成今天的样子,最大的原因是150多年的自然生长和积累。

正如深圳如果不是紧靠香港很难成功一样,上海的地理位置仍旧得天独厚。长三角仍旧是这个国家发育最好的地区。这些,好像是上海之所以如此的天命。

而上海已经形成的基础,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中央的决策,形成某种正反馈,也或者可以称为马太效应。然鹅,本质上,国家在某些阶段的倾斜和政策赋予,是精确计算后的理性选择。因为,这样做在当时对于国家而言才是利益最大化的。

好在,现在的上海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在下面点个赞,还是相当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