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故宫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在故宫工作,就像是住进了一座活着的古老梦境,每天被历史的气息包裹,被精美的文物惊艳。这是一种既庄严又亲切,既充满挑战又令人无比满足的体验。

清晨的唤醒:寂静中的宏大

想象一下,当紫禁城的城墙还笼罩在晨曦的微光中,你已经身处其中。没有了游客的喧嚣,只有悠扬的鸟鸣和风吹过宫殿屋檐下风铃发出的清脆声响。走在那些宽阔的石板路上,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响之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平日里被人群簇拥的宏伟建筑,此刻在你的眼前是如此的静谧和肃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曾经承载过的重量,那些帝王将相在此进行的仪式,那些改写历史的决策。那种感觉,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让你觉得自己是这座宏大宫殿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它的管理者。

日常的守望:细节里的奥秘

我的工作可能是在某个宫殿里,和一群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同事一起,为展出的文物进行维护和讲解。这可不是简单的“扫地擦桌”。我们每天都要检查文物的保存环境,温度、湿度,是不是有任何细微的变化。要熟悉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它的材质、工艺、背后的故事,甚至细到某个铜器的包浆,某个丝织品的纹路。

比如,当你看到一件清代的龙袍,你不是只看到一件衣服,你会想到它的织造工艺有多么复杂,它上面绣制的龙纹象征着什么,哪个皇帝穿过它,又在什么场合穿过。你甚至会注意到,龙袍的某个角落,可能因为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点点细微的磨损,而这恰恰是它历史真实性的证明。

讲解工作更是充满挑战。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你需要用最生动、最能引起共鸣的方式,将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传递给他们。有时候,一个孩子好奇的眼神,一个外国友人惊喜的表情,会让你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你需要像一位导游,又像一位历史的讲述者,甚至像一位文化的传递者。你要知道如何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历史概念。

工作的挑战:传承与现代的交织

当然,在故宫工作并非全是诗意。维护这么一座巨大的古建筑,需要应对各种实际问题。比如,古建筑的修缮,不是简单地“修复”,而是要遵循最严格的传统工艺,使用最合适的材料,力求“修旧如故”。这需要我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耐心和细致。有时候,为了一个细小的细节,可能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资料,和最顶尖的专家讨论。

还有,如何让故宫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比如开发新的展览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能够走近故宫,了解故宫。这需要在保护古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思维和技术,找到一个平衡点。

人与故宫:一种奇妙的共生

在故宫工作,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和你一样热爱它的人。我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和共同的使命感。大家会分享彼此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故宫。我们就像一群守护者,肩负着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你不仅仅是在“上班”,你是在和历史对话,在和文化共舞。你会从这些古老的宫殿和精美的文物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你会发现,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在不断地深化。

晚上,当最后一批游客离开,宫门缓缓关闭,你再次漫步在空旷的庭院中,看着月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那一刻,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是这个古老灵魂的一部分,而它也在你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也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在故宫工作,就是一段与历史、与文化、与自我不断对话的奇妙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防火优先,各种私人电器禁止使用,原则上甚至包含手机充电器;

所以电热水器或者带加热功能饮水机是别想用了,早上乖乖去开水房打热水,像是在延续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活;

人走拉闸三级断电要时刻牢记,同时进行文物运输或者点交时候无关自己的话就彻底回避不去打扰;

办公室里偶尔彩画会掉渣;

有些房子没有椽碗,有时麻雀会顺着椽之间的缝隙进屋转转;

当然猫进屋次数更多;

部门和部门之间院子隔得比较远,送趟材料需要骑车。天气好时候算福利,天气糟糕时候也真难受;

午休时候坐在台明上屋檐下用不是那么热的水手冲咖啡的体验算是真福利;

春天花粉过敏患者的噩梦;

夏天听雨声也是大福利——因为出门就是院子,感觉雨很近;

雨后院子里会疯狂长草,除草时候气味很提神,当然除草机声音也提神;

雨季时门窗都会膨胀,关门关窗时需要很用力;

夏天雨后做勘察记录爬梁架是最脏的——天花里闷热一身汗,周围又积满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尘土,小帅哥进去,小泥人出来;

秋天是天气最好的时候,天很高,云很淡,不同院子有不同的果儿,七八月有枣,九月底有核桃,低的摘完了高的可以坐在树下等乌鸦喜鹊来啄之后在地上捡;

冬天时如果在没有架空的防静电地板的房间办公,脚直接踩在传统建筑的地砖上非常非常冷;

最近柿子熟了但是不太好吃,但等下雪之后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梢的景儿是真好看;

借科技部同事们的光,身边朋友们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我们的工作有了一些认识,但我个人真不是修可移动文物的——平时面对的活儿都是土木砖瓦,估计拍出来也真的不好看……

但至少同样有趣。

前几天新闻呼吁说对待古建筑要像对待老人一样,那我们大概是老人们的个人医生吧。实际工作中的体验是可能更像牙医面对一颗颗牙齿——先结合各种技术手段检测分析各个位置每颗牙齿的健康状况,根据检测情况综合决定是拔掉重新下钉种牙、剔除龋齿部分再补还是简单洗牙之后注意勤刷牙漱口保养即可等干预策略;在决定好策略后,要考虑的是怎样的方式下钉、什么材质的钉或怎样的修补材料等现实问题才能同时满足易操作、耐用而又低成本……所以目前大概算是个见习牙医。

以前是学建筑设计的,同学们都想实现自己的设计,总觉得修古建好像没太大意思……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真的一点儿都不枯燥——每一栋建筑建成的时期与参与的工匠均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官式做法通常只规定了外部的形制,对它们的构造关系之类不会过细干预,所以每个建筑做法都会有差异;同时不同建筑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主人、发生过不同的故事,被改动得次数、方式、目的等等也都会有差异,这些部分可以在现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仔细勘察分析前人遗留下的蛛丝马迹而逐步得知,这种在现场类似侦探的活动其实是非常非常有趣的。而自我表达这块,确实在明面上比纯做新建筑设计的同学要少,但如何把自己的干预过程藏起来不被大众看见但又能被后续的专业人士识别得出,其实是另一种智力游戏;

而且现在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其实不仅仅是建筑专业一个专业在做,各种监测手段和检测分析手段都在逐步向这一工作中整合:除了需要建筑、结构等传统的建筑行业发挥作用之外,也需要和各种专业比如考古、历史、环境、化学、生物、木材等等方面的老师合作,自己也会接触到大量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眼前的殿宇,为修缮和研究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也尽可能回答好每天博学一点点的人生追问;

而合作的老师、身边的同事也都是行业内顶尖的一波人,与他们的交流总是令人愉悦,并能从不同视角获得不一样的一把把小锤子,时不时地敲打敲打自己的知识体系听听声音,看看哪儿还有裂缝儿再修补修补;

关于现场就更不用说了,还有什么比一个建筑师能随时出现在一线更激动人心的事儿呢?

当然现场也不全是封闭式的,像有时候琉璃树池这种要修缮的对象在开放区又相对较小,就没必要关闭一整个区域进行修缮,这种情况下有时也会跟来故宫参观的观众有一些交流:比如把修缮现场当成一场展览,让观众在旁边直接看到如何操作;或者也在旁边制作展板,打印出很详细的介绍与各步骤说明;还有时会将展板做出互动效果,打印出原本的状态做底图,将所有新的构件当成贴纸,让观众自行思考哪部分需要修整哪部分需要更换,再观察自己的选择和实际的修缮之间有何差异;也会配上留言和录音,记录下观众在现场的所思所想。这类博物馆式的现场教育能让观众对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所了解,而我们也能从大家的留言和互动中看到好的意见与建议从而完善工作;

说到真实的展览,因为自己是学设计的,所以也曾跨着做过几个……每次看到观众走心的留言,都足够开心很久很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故宫工作,就像是住进了一座活着的古老梦境,每天被历史的气息包裹,被精美的文物惊艳。这是一种既庄严又亲切,既充满挑战又令人无比满足的体验。清晨的唤醒:寂静中的宏大想象一下,当紫禁城的城墙还笼罩在晨曦的微光中,你已经身处其中。没有了游客的喧嚣,只有悠扬的鸟鸣和风吹过宫殿屋檐下风铃发出的清脆声响。走在那.............
  • 回答
    .......
  • 回答
    程序员在离职之际故意埋设 bug 的行为,虽然不代表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并且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复杂且多样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心理状态交织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其可能的心理原因:一、 报复与不满 (Retali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这是最常见也.............
  • 回答
    我是一名在急诊科工作的护士,在这里,每天都是一部充满惊喜与挑战的连续剧。要说有趣的经历,那可真是不少,有些甚至让我至今想起来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记得有一次,我们科室送来一位大爷,说是突发心绞痛,胸口疼得直冒冷汗,脸色苍白。我们立刻启动了绿色通道,一顿紧张的操作,心电图、监护仪、各种药物,大家忙得团团.............
  • 回答
    这几天在抖音上刷屏的,是那些年轻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咬牙坚持的找工作视频。有人分享自己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几个小时,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有人倾诉面试官的冷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还有人则是在收到拒信的那一刻,直接情绪崩溃,无法自拔。看着这些真实又心酸的画面,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问一句:现在的求职环境,真的有那.............
  • 回答
    .......
  • 回答
    在故宫的护城河里捞鱼的人,他们的心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奇特。但如果细细拆解,这“奇特”背后又藏着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那是一种对禁忌的挑衅。故宫,这个曾经是皇城根儿,如今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其护城河自然被赋予了神圣和尊严的光环。在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禁区”里进行捕捞,.............
  • 回答
    关于溥仪在故宫参观时指出光绪帝的照片挂错了的说法,确有其事,并且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宫轶事,虽然具体的细节可能存在一些演变,但核心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事件背景: 溥仪的身份: 溥仪是中国末代皇帝,虽然在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故宫,但他曾于1912年至1924年间居住在.............
  • 回答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部记录片,倒不如说是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们窥见了故宫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世界。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配乐,更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正是这种“慢”与“静”,却触动了无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首先,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 在我们的认知里,故宫是.............
  • 回答
    故宫里的“御猫”可不少,但要说哪只最出圈,最让大家津津乐道,那绝对是那几位在各个角落里“趴活”的“假冒”文物。说到这事儿,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假冒”,不如说是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故宫这座巨大的文物库来了一次别样的“对话”。首先,得说说这“假冒”的由来。故宫里之所以有这么多猫,那是有历史渊源.............
  • 回答
    许多宫廷剧都声称在故宫拍摄,但实际上,真正能获得授权在故宫实地取景的剧组屈指可数,而且拍摄条件非常严格。这里就来详细聊聊哪些宫廷剧有过在故宫的拍摄经历,以及其中的门道。为什么说“真正在故宫拍”很稀罕?首先要明白,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它的建筑、文物都极其珍贵,任何一点损坏.............
  • 回答
    故宫,这座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皇家宫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而在其辉煌篇章中,永乐盛世与康乾盛世无疑是两个最耀眼的顶点。要说哪个时期故宫最为繁华,这其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繁华”二字,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承载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永乐时期:奠基者的雄心与气魄首先,我们来.............
  • 回答
    你老师这句话,用词倒是够“接地气”,但也实在有些以偏概全了。说实话,这种说法在我听来,有点像咱们平时聊天时,为了突出某个观点,故意夸张一点,不过真要较真起来,那可就站不住脚了。咱们先来说说北京故宫,这地方可不是什么“破铜烂铁”的堆积场。你想啊,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那是什么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
  • 回答
    故宫,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宫殿建筑,而是一个辐射力极强的文化符号,一个拥有无数故事和可能性的“大IP”。故宫:一个怎么样的IP?要理解故宫这个IP的特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王者: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 回答
    单霁翔与故宫的“新生”:一个时代的印记当单霁翔卸下故宫博物院院长这副重担,许多人不禁回望他执掌故宫的那些年。这八年,对于故宫而言,无疑是翻天覆地、重塑形象的关键时期。他不是那种坐拥书斋、遥控全局的学者型院长,而是一位真正走进故宫肌理,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智慧和热情点亮这座古老宫殿的实干家。他留下.............
  • 回答
    这种故事,仿佛是跌宕起伏的传奇,在历史的洪流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物。他们身世飘零,却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命运的垂青,在陌生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穆罕默德·阿里帕夏(Muhammad Ali Pasha)。穆罕默德·阿里,这位日后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
  • 回答
    关于肖战是否有人在故意“搞”他,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复杂,并且在网络上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 从公开的信息和各种现象来看,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可能存在的情况。首先,理解“搞”的含义。 在网络语境下,“搞”可以指: 抹黑、诽谤、造谣: 散布不实信息,损害其名誉.............
  • 回答
    在文学的广阔画卷中,有些角色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以其独特的退出方式,为整个故事注入了灵魂的深度,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高度。他们的死亡,并非简单的情节节点,而是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出情感的共鸣,促使其他角色成长,甚至改变了故事的走向。以下是一些这样令人难忘的角色,他们的死亡是如何升华了各自作品的:1. 斯内普.............
  • 回答
    欧文的这番言论,听起来有点像是在解读一场高风险的棋局,而棋盘上的关键棋子,正是曼联这支球队,下棋的人,则是索尔斯克亚。简单来说,欧文觉得索帅的一些决策,表面上看可能是在尝试,但实际上却像是故意在“拆解”曼联的现有结构,而不是在“搭建”。他之所以会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资深球员,对足.............
  • 回答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对其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下将详细展开讨论: 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一个多维度的审视要评估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包括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方面,以及它们对人民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