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故宫」是一个怎样的 IP?近年来在新媒体上的发展如何?

回答
故宫,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宫殿建筑,而是一个辐射力极强的文化符号,一个拥有无数故事和可能性的“大IP”。

故宫:一个怎么样的IP?

要理解故宫这个IP的特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王者: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厚度。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诉说着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朝代更迭的波澜壮阔。这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是其他许多IP难以企及的。
视觉与美学的集大成者: 故宫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飞檐斗拱、彩绘雕梁、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以及内部陈设的无数珍宝,如玉器、陶瓷、书画、服饰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成就。这种视觉冲击力和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是其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故事与情感的富矿: 围绕着故宫,有着无数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人物命运。从皇帝的励精图治到后宫的尔虞我诈,从宫廷生活的繁文缛节到宫墙外的风云变幻,这些都为故宫的IP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素材。人们对宫廷生活的好奇,对历史人物的追溯,对权力斗争的想象,都让故宫的故事充满吸引力。
权威与认同的载体: 故宫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它代表着一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在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故宫恰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满足了人们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寻。
“活起来”的潜力: 最关键的是,故宫不再是尘封在历史书中的存在。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博物馆,里面有无数“活起来”的文物,它们拥有自己的“故事”。这种“活起来”的可能性,是其IP生命力的核心。

故宫在新媒体上的发展:一场精彩的“逆袭”

可以说,故宫在新媒体上的发展是中国文化IP运营的一个典范,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令人惊艳的“逆袭”。曾经,故宫给人的印象是严肃、高冷、遥不可及,但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在新媒体上的创新尝试,它成功地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甚至 стала интернетзвездой (becoming an internet star)。

具体来说,其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

1. “网红”之路的开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这绝对是故宫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里程碑。这部纪录片聚焦于一群默默无闻的故宫文物修复师,将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状态、对古老技艺的热爱以及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何火爆?
“匠人精神”的回归: 在一个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时代,纪录片中展现的“慢下来”的工匠精神触动了无数人。
“神秘”的揭秘: 许多人对故宫文物如何被修复充满了好奇,纪录片满足了这种窥探欲。
“反差萌”: 文艺青年式的修复师形象,与他们手中承载千年的文物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情感共鸣: 修复师们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以及他们与文物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新媒体传播的力量: 纪录片通过B站等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引发了海量讨论和二次创作,让“故宫”这个名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以一种温暖、亲切的形象出现。

2. “亲民化”的营销与品牌打造:故宫文创
故宫文创是故宫IP化最成功的实践之一。从最初的几件简单的纪念品,发展到如今琳琅满目的各类文创产品,故宫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创造出无数爆款。
经典案例:
“故宫口红”: 以宫廷色彩和妆容为灵感,设计出带有故宫元素的精美包装,一经推出便成为现象级产品,引发抢购热潮。这打破了人们对故宫文创的刻板印象,将其与时尚、美妆等领域连接起来。
“故宫笔记本”、“故宫胶带”等: 这些日常用品的设计融入了故宫的建筑纹样、文物元素,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故宫的魅力。
“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伞”等: 这些脑洞大开的产品,以一种幽默、玩味的方式将宫廷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引发了广泛的社交媒体传播和讨论。
新媒体营销策略: 故宫文创深谙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善于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内容营销。通过与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制造话题、举办创意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参与度。
“接地气”的沟通方式: 故宫官方账号在新媒体上的语言风格也变得更加活泼有趣,甚至会出现一些“段子手”式的回复,拉近了与年轻用户的距离。

3. 内容生产的多元化与创新:从“PGC”到“UGC”
官方账号的精耕细作: 故宫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不仅发布文物资讯和展览信息,更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图文、短视频内容。例如,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宫廷生活细节、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冷知识”。这些内容通常具有故事性强、知识性足、趣味性高的特点。
短视频的崛起: 故宫官方和相关机构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的短视频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通过短视频,可以将文物的美丽、宫殿的宏伟、修复师的巧手等具象化呈现,更直观地吸引观众。例如,一些将文物“活起来”的动画短片,或者讲解文物细节的微纪录片,都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 故宫也积极鼓励用户创作与故宫相关的内容,例如绘画、摄影、二次创作等。通过举办线上活动、设置话题标签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故宫文化的传播中来。这种UGC的涌现,进一步扩大了故宫的影响力,也为故宫IP注入了更多活力。

4. 跨界合作与IP联动
故宫不止步于自身内容的输出,还积极与其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将故宫IP的影响力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与游戏公司合作推出以故宫为背景的游戏,与品牌联名推出服饰、美妆产品等。这些合作不仅为故宫带来了新的商业价值,也让更多非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这些触点了解和喜爱故宫。

总结来说,故宫在新媒体上的发展是一场成功的“文化复兴”和“IP觉醒”。 它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用更贴近时代、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将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代吸引力的文化符号。

这场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试水”、“摸索”、“成功”的过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

尊重并挖掘了自身的核心价值(历史文化底蕴)。
找到了与年轻受众的沟通语言(趣味性、人情味、创意性)。
打通了线上线下,将虚拟内容转化为实体产品和体验。
建立了一个良性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生态。

如今的故宫,已经不仅仅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创造的文化IP,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故宫和台北故宫比较,就像梧桐和法国梧桐比较,根本就是名字类似,实则大不相同。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文物,绝大多数已经脱离了他们当年的环境。比如墓葬的陪葬品,古代宫廷里的陈设器,如今各省博物馆里摆着的文物,本质上是一个可供观赏的库房而已。

楼上的朋友说,把故宫全部文物都送国博去,且不说可行不可行,光这搬家的过程,恐怕文物背后的文化,就被这一搬家而大打折扣。近些年,新发掘的墓葬就算是抢救性发掘,也都知道边清理边记录,文物本身和文物当时的状态同样重要,有的索性用一个大罩子罩起来,就地建个博物馆,这样游客在看文物的时候,顺便也能知道,这东西是从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出土的,他们被放进去的时候,是呈现一个怎样的群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

就连当年的古董贩子都知道光拿东西没多大利润,恨不得把埃及神庙连窝端走,整体打包到大洋彼岸去,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呈现原貌。

现阶段,故宫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试图让文物“打哪来的回哪去”,这是个浩瀚的工程,因为故宫人毕竟不是小雀斑,魔杖一挥,什么都能自己飘回原位。

从前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无价珍宝,在当时是从哪个房间拿走的,是属于哪个宫殿的,哪个皇帝对他最爱不释手,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一点点拼凑蛛丝马迹。而且有的文物不适宜这样做,恒温恒湿的库房是他们最好的保存地,有些文物则待在库房太久了,太渴望回到一百年前他所在的场所。这就是摆在故宫人面前的问题。

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博物馆有义务渐渐把玻璃罩子揭开,让人民与历史更近距离地触碰。游客素质是一方面,高科技手段和更加严密的安保,也是保护文物在回归原位不会被人动手动脚的关键。

游客只能看,不能拿,不能损害,对于文物而言是发挥了他们最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故宫而言,则是莫大的责任和工作量。

我记得前些年,纪录片《故宫》一度看得我如痴如醉,几乎所有进入故宫的游客都会以为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什么时候去都是几乎不变的,也理应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最后一集大殿上罩满绿色工棚的景象出现,与古老的广场格格不入却又无可奈何,我们才知道,文物保护如逆水行舟,看似一成不变的背后,是船上人每天拼命划桨的结果。一成不变,其实每天都在变;不努力修缮,破败就是眨眼之间。

故宫就像一个18对轱辘的大卡车,负重太大,每往前动一点点,耗费的燃料足够摩托车环游世界了。

之前我遇到一个台湾大叔,用看破人世沧桑的语气对我说,自己当年失恋时,骑了28个小时摩托车,环岛一圈,看够了太平洋,于是重启人生,岁月静好。我听了不知道咋回应他,在心里默默盘算,我要是也像他一样,失恋也骑28个小时摩托车,第一,高速公路不让上摩托车;第二,我骑国道出山海关,28个小时应该在葫芦岛和锦州一带,估计会在丹东饿了吃完冷面,再往前就到了铁岭。人生非但没有刷新,简直是直接栽沟里去了……

望着大叔满眼求崇拜求同理心的眼神,我只想说,大叔您不了解国情啊~

台北故宫在文创品上有了点小创意就满世界吆喝,在我眼里,比起文物天海两隔,根本就不值一提。故宫里的一砖一瓦,严格意义上都算是文物。毛公鼎二话不说拿走了,三大殿前的大铜缸却一个都没拿,真的是铜比铜贵?怕是一个好拿,一个难上飞机而已。如此说来,国民党政府连十九世纪那些文物贩子都不如,起码人家还懂得个“整体打包带走”。

当年国民党干的事情,就和那么多盗墓探险电影的主人公差不多,先是进到一个奇迹般恢弘的墓葬里,然后三两下把墓穴折腾到天塌地陷,最后在塌方之前屁滚尿流地逃走,口袋里留那么一两件小零碎。劫后余生,把点零碎从兜里逃出来,摆在书架上,当做往日功勋的炫耀,至于那么一座文化殿堂被自己折腾塌了,却只字不提。


还好法国伪政府在跑路之前,没把卢浮宫里的东西打包带到留尼旺群岛上去,否则今天的游客只能去马达加斯加的顺道看蒙娜丽莎了。

(加载图片+双击放大有惊喜)


游客真是好打发,给几卷胶带就乐得找不着北了。文化真正要传承还是要靠空前的国力,光靠四爷卖萌,是很难对得起祖宗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