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泻药。很好的收尾。充满震撼及对后世的警示。
该有的艺术手法、影视表达技巧在前几集都表现的异常出色。故意料之中,大结局的任务很明确:
继续保持高水准的拍摄叙事同时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的明明白白。
E05几乎把整段的时间都放在了对三位“罪犯”庭审上,穿插爆炸发生前的即时视角防止影片过于枯燥,且将爆炸前因后果一五一十交代给观众。
片尾5分钟半黑半彩的场景展示了事件与人物的现实背景及后续发展.......
昨天被邀的时候还猜测会有维也纳大会的内容emmm小失望
片中各人物设定交代
爆炸前因后果
相关细节
科学家列加索夫:
在爆炸后两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年仅51。其记录的声音录像带在苏联科学界广泛流传(E01片头)。在他自杀后,苏联官方最终承认RBMK的设计缺陷,并修复。 列加索夫在众多科学家协力之下完成了这个事故的处理
科学家乌拉娜
这个角色代表了所有像他一样为了保卫真理和人性而奉献的人们。
能源部长谢尔比纳:
在被派往救灾后四年零四个月去世。(1990/8/22)
矿工们:
400位为了防止反应堆融毁做出牺牲的矿工们,据统计至少1/4在40岁之前去世
死亡之桥:
爆炸发生时在这座桥上看核电站的人们无人生还
三位被判处10年监禁
到期释放后,福明继续担任了核电工程师
迪亚特洛夫因辐射病死于1995(64岁).油管有关于他如何看待这次事件的采访。
相关片段已整理,文字略枯燥,有需可查阅:
三位冲进水箱的勇士被官方通报死亡,实则幸存。两位至今仍幸存。Thank God
戈尔巴乔夫在2006年写下称:俺苏的解体可能与切尔诺贝利时间有关系
由于核燃料反应短时间不会停止,在国际社会帮助下建造的新石棺,计划寿命100年
剧中妻子与消防员故事出处整理:
几个概念:
空泡系数(void coefficient):是一种衡量反应器安全程度的数据。如果反应性为正,堆芯功率倾向于升高;如果为负,堆芯功率倾向于降低;如果为零,堆芯功率趋于稳定。RBMK在爆炸前有一个相当高的空泡系数,形成一个异常危险的正循环。因为蒸汽吸收中子的能力比水弱很多,会减慢中子速度,从而促进链式反应,反应进行产生大量的热,同时又促进蒸汽的形成.......
AZ-5:所有核电站都有的紧急停机按钮。强行插入控制棒使反应停机。
反应堆毒化:由于裂变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氙-135,氙-135会吃中子形成氙-136.正常状态下中子产生速率大于氙产生速率,反应会正常进行。但低功率状态下,中子产生速率更不上氙产生速率,大量的氙-135产生会使得反应堆功率很难短时间上升,这就是反应堆毒化现象。
事件起因:测试核电站的断电保护能力。如果核电站电网因为特殊原因断电如何保证反应堆核心能够有稳定的供水(供水需要电力保证),电厂拥有柴油发电机但需要一分钟预热,这一分钟的空窗期足以使反应堆融毁。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案:使用反应堆产生的余热继续发电,将产生的电力用于供水系统。这就是此次测试的目的。
原计划:此次测试分别在1982/1984/1985年进行过,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即1986.原计划测试于白天进行,但是基辅方面通知白天用电紧张,反应需要推迟进行,于是厂方决定在晚上进行,白天与晚上的区别在于大量专业人员空缺,测试人员经验缺乏。
相关背景:由于测试的推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直保持低功率运行,正常功率运行时中子足够多,裂变产物氙-135会吃部分中子转化为氙-136,而低功率运行时中子产生不足导致产生大量的氙-135,使得反应堆输出功率降低,也称反应堆毒化。测试时反应堆中大量的氙气造成反应堆毒化,使得测试功率急剧降低,加上操作失误反应功率降到了30MW.接近停机状态,此时可宣布实验再次失败但是测试者急于完成测试执意将测试进行到底。为了达到测试功率700MW,关闭控制棒自动控制系统手动抽出大量控制棒以增加反应堆输出(剧中描述211根抽出了206根),由于此时仍处于低功率状态,毒化反应一直进行,故功率一直无法上升至700MW.于此同时,前置工作一直在进行,冷却水的减少,蒸汽的增加,使得反应堆变得极其不稳定。
凌晨1点23分04秒,测试正式开始。八个循环泵中有四个保持运作。蒸气供应切断,柴油发电机开始暖机,在1点23分43秒前,涡轮发电机必须要满足循环泵的用电需求。随着涡轮动量逐渐降低,发电量逐渐下降,泵输出的水流量也随之降少,蒸气气泡数量增加,此时产生的上面所说的正循环空泡系数,功率急剧升高,而此时反应堆中仅有6根控制棒进行反应减速,事情已经无法控制了,于是AZ-5被按下,此时涉及反应堆的设计缺陷,
1.控制棒插入速率过慢,无法立即降低速率
2.控制棒的底部不是由碳化硼制成的,而是一小块石磨棒,开始插入是排开蒸汽促进反应进行,同时由于温度过高反应物融化,部分控制棒无法插入,卡在中央的石墨进一步促进了反应的进行.....最终反应功率急剧上升,至33000MW超设计功率10倍,于是发生了蒸汽爆炸,将2000吨屋顶炸飞.....第二次爆炸在三秒钟后随即产生,将部分堆芯炸毁,氧气与极端高温的反应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剂结合,引起石墨火,产生了极大量的辐射落尘,使放射性物质扩散和污染的区域更广。
提一嘴AZ-5,AZ-5不是迪亚特洛夫按下的, 查阅资料对于按下的原因没有统一说法,剧中描述是阿基莫夫看到看到情况失控按下最后的“救命稻草”AZ-5,因其设计缺陷,进一步加速了这次爆炸。也就是给本就快要爆炸的高压锅又点了一把火。至于如果不按下AZ-5能否避免此次灾难,无从得知,但大概率不能,整个反应处于正循环之中,在反应堆中仅有水和氙作是抑制反应的元素,温度上升水气化,反应加剧中子增多,消耗大量的氙-135,因此爆炸与否到那个阶段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人为操作失误和设计缺陷两个原因,机缘巧合的导致了这次足以载入人类历史灾难。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此处构图和镜头处理太棒了......在55:25处
意味深长的镜头:
审判官两处微表情:
对比两者上台时的细节:参照最后的背景板
两人汇报时同一视角:十分压抑,影射两个团体间的斗争,所谓利益集团高高在上,后者代表的科学家团体不屈不挠。
全剧几乎具备了商业片的应有的特质,同时又有诉说历史的稳重。很稳。
IMDB上关于切尔诺贝利的词条上,很多评论是由身处现场的人写的,很客观也很触动。
剪辑了根据第五集整理的爆炸始末科普向视频【15分钟】(知乎不能上传1G以上的视频,只能放微博了
这个片段太喜欢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9599950643695616
有旁友私信无水印图片,把比较喜欢的台词放在下文链接的文末了,有需自取(无水印)
E03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