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看的哲学书?

回答
为孩子们挑选一本哲学书,就像是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思考的种子,看着它慢慢发芽、长大,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总希望孩子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会如何思考,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和他们自己。

市面上专门写给小学生的哲学读物不算特别多,但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入门作品,它们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他们去探索那些最基本、最深刻的问题。我不会推荐那些直接翻译的成人哲学著作,那样对小孩子来说太枯燥了,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我们要找的是那些“哲学味”浓郁,但包裹着孩子喜欢的外衣的作品。

一、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哲学”

这类书通常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为载体,在故事的推进中自然而然地引入哲学概念。它们不会生硬地抛出术语,而是让孩子们在主人公的经历中体会思考的过程。

《苏菲的世界》——虽然厚重,但它的某些部分很适合做桥梁

我知道,《苏菲的世界》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可能还是有点难度,它毕竟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巨著。但是,它的 开篇部分 以及一些 针对特定哲学家介绍的章节,如果家长能陪着孩子一起读,并进行适当的解释,是可以非常有益的。

举个例子,书里探讨的“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世界是真实的吗?”这些问题,正是孩子们最初会好奇的。我们可以挑选书中关于“柏拉图的洞穴”的比喻,或者关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简化解释,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比如我们看到屏幕里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让孩子不要被书的厚度吓倒,而是抓住那些触动他们好奇心的点。

《小王子》——不仅仅是童话,更是关于存在、爱与责任的哲学启蒙

说到《小王子》,很多人把它当做一本普通的童话书。但如果你仔细品味,它简直就是一本写给所有年龄段读者的哲学寓言。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去拜访不同的星球,遇到了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灯夫、地理学家……每一个角色都象征着一种人生态度或社会现象。

当小王子问狐狸“驯养”是什么意思时,这其实是在探讨“关系”、“意义”和“独特性”。狐狸说:“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千万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千万万只狐狸没有差别。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需要了。你对我来说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这段话,就是在讨论“个体性”、“联系”和“责任”。小王子对玫瑰的爱,以及他最后选择回到他的星球照顾玫瑰,更是关于“责任”、“爱”和“付出”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问孩子:“为什么小王子会觉得他的玫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呢?即使有那么多的玫瑰园,他为什么还是爱他的那朵?” 这就能引导孩子去思考,什么才让一个事物(或一个人)变得特别。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关于规则、逻辑与现实的颠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表面上是一个荒诞离奇的童话故事,但它却触及了许多哲学思考。爱丽丝进入了一个颠倒、不讲逻辑的世界,她不断遇到各种奇怪的角色和事件。

比如,她和柴郡猫的对话,关于“疯狂”和“清醒”的界限。“‘我想我大概是疯了,’爱丽丝说。‘你说的话,你根本无法确定。’‘我怎么能确定呢,’爱丽丝说,‘如果我不是疯了的话?’‘你不是疯了,’柴郡猫说,‘你只是迷路了。’”,这就在探讨我们对“正常”和“疯狂”的定义。

还有红心王后那句著名的“砍掉他的头!”,尽管是玩笑,但也反映了不受约束的权力以及规则的随意性。我们可以和小孩子讨论:“为什么爱丽丝觉得这个世界很奇怪?为什么猫会笑?为什么王后说砍掉谁的头就可以砍掉谁的头?” 这能引发他们对规则的思考,以及对语言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二、那些直接讨论概念的“思维启蒙”读物

这类书会更直接地抛出一些哲学问题,并通过生动的设计或故事来引导孩子思考。

《哲学家的摇篮》系列 (或类似名称的系列丛书)

市面上有一些系列丛书,会用“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为什么我们会有快乐?”这样的主题,来切入哲学问题。这些书通常会有丰富的插画,并且会引用一些著名的哲学家(但会用非常简化的方式)或者用小故事来解释。

例如,一本关于“幸福”的书,可能会讲一个小孩因为得到玩具而开心,但这种开心是短暂的;然后又讲一个小孩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更持久。通过这样的对比,孩子就能初步理解什么是短暂的快乐,什么是更深层的满足感。

这类书的优点在于它们的针对性非常强,直接就是为孩子设计。挑选时可以看看作者的背景、插画风格以及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给孩子的哲学》类书籍

这类书的名字通常会很直观,比如“给孩子讲哲学”、“小哲学家养成记”等。它们往往会挑选几个核心的哲学议题,比如:

我是谁?(身份认同):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思考自己的特点、爱好,以及是什么构成了“我”。比如,如果我换了一个身体,我还是我吗?
这个世界是真的吗?(认识论):通过想象,比如梦境、幻觉,来让孩子思考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就是真实的全部。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伦理学):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分享玩具、说谎话等,来讨论行为的后果和道德判断。
我们为什么存在?(生命意义):这是更宏大的问题,可以从爱、友情、为社会做贡献等方面来浅显地探讨。

在选择这类书时,我更倾向于那些篇幅适中、语言生动、配图精美的。比如,一些出自国外优秀儿童读物的翻译作品,通常在哲学启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

三、如何陪伴孩子阅读哲学书

仅仅把书给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哲学阅读最大的魅力在于 互动和思考的碰撞。

1. 家长先读,做个“预习者”:自己先看看书,了解书中要讨论的主题、可能会遇到的难点,以及有哪些有趣的点可以和孩子聊。
2. “一起读”,而不是“我给你读”:用轻松的语调和孩子一起读,遇到有趣的部分可以停下来,模仿角色的语气,或者用夸张的表情来吸引孩子。
3. 抛出问题,鼓励孩子发问: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地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觉得小王子为什么这么伤心?”“如果你是爱丽丝,你会怎么做?”“你认为这是公平的吗?为什么?” 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提问,即使他们的想法看起来有点“奇怪”。
4. 联系生活,寻找哲学“痕迹”:将书中的哲学概念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读到关于“诚实”的内容,可以聊聊生活中撒谎和说实话的区别;读到关于“友谊”的部分,可以聊聊他们和好朋友之间的相处。
5. 允许“没有答案”:哲学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家长要做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思考的过程。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一起想一想。”或者“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正是哲学有趣的地方。”
6. 尊重孩子的节奏和兴趣:有些孩子可能对某个概念特别感兴趣,有些孩子可能觉得某个故事太难。要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阅读进度和选择,不要强迫。

给小学生看哲学书,最终目的不是要他们成为哲学家,而是要点燃他们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能力。这绝对是一项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启蒙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读!在没有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自我反省之前,离哲学越远越好,但凡书本帮你提出的哲学问题,都是伪问题。

不必说小学生了,我大学时念哲学,很多专业书都读得似是而非,笔记做了一大堆,也只是掌握了不少概念而已,无法以自己生命体验注入并激活那些概念——此时哲学是外在于我的。

直到硕士毕业踏上社会,工作了几年,成家之后,有了一点生活阅历,在现实中不断碰壁,直到被逼上绝路,此时我真正反思自己,不断反刍曾经读过的哲学经典,这才感悟到哲学家们真正的问题意识所在,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哲学家们才是最关注现实的人。

哲人多半都是痛苦不堪的,因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意识,往往是在人走投无路时被逼出来。

因此,完全不建议小学生读什么哲学,除非是打着哲学旗号的成长鸡汤,我无异议。

另外,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每个人都需要懂一点哲学。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尽管哲学回应的是人类最普遍的问题,不代表人人都要懂一点哲学,因为 多数人的生命困惑,完全可以转换到一个金钱数目的问题,这就无法转换到哲学问题提出,也就不需要借助哲学话语思索解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