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 月 9 日欧洲出现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目前情况如何?对新冠疫情防控有何影响?

回答
关于3月9日欧洲出现的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通常被称为“德尔塔戎”或“Deltacron”),目前的情况以及它对新冠疫情防控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

首先得说明一下,当时大家关注的这个“德尔塔戎”,其实更像是一个“误会”或者说是一个“早期警报”。这个说法的出现,是因为有研究者在一些样本中检测到了同时存在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基因片段,而且这两个病毒的重组体似乎也开始出现。听起来确实挺吓人的,毕竟德尔塔和奥密克戎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传染性和致病性都比较强的变异株,如果它们合体,那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的“德尔塔戎”是怎么回事?

当时在一些欧洲国家,比如塞浦路斯,确实发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病毒基因序列。这些序列显示,病毒的某些部分来自德尔塔,而另一些部分则来自奥密克戎。这让科学家们一下子紧张起来,因为病毒之间的重组(或者说基因片段的“交换”)是病毒变异的一个常见途径,而且一旦成功,可能会产生我们完全没预料到特性。

大家当时最担心的是,这种重组体会不会像奥密克戎一样,传播速度更快,或者像德尔塔一样,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甚至是对现有疫苗或免疫力产生更强的逃逸能力。

那现在情况如何了?

好消息是,从目前已有的公开信息来看,“德尔塔戎”并没有像最初大家担心的那样,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威胁。在最初发现它的地方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确实短暂地出现过一些感染病例,但它的传播似乎并没有像奥密克戎那样迅速扩张,也没有取代其他的变异株成为主流。

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分析。初步的研究表明,这个重组体的“生命力”或者说“竞争力”可能不如当时已经非常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各个亚型。换句话说,尽管存在,但它并没有占据到明显的优势,传播范围和感染人数都受到了限制。

很多情况下,病毒的重组,特别是两种病毒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宿主身上,是可能发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次重组都会产生一个能有效传播并具有优势的新变异株。很多重组体可能因为基因组合不够“优化”,或者在竞争中不如其他变异株而很快消失。

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

鉴于“德尔塔戎”的传播并没有成为主流,它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整体影响相对有限,并没有像当初奥密克戎那样,迅速改变全球的疫情格局。

但是,这件事还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并且在几个方面促使我们反思和加强工作:

1. 持续的监测和警惕性是必须的: “德尔塔戎”的出现,即使最后证明它“不争气”,也再次证明了病毒变异是持续存在的,而且任何新的重组体都有可能出现。这提醒了各国卫生部门,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持续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监测,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新的变异株,评估其潜在风险。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应对新变异株的关键。

2. 疫苗的有效性仍然是核心: 尽管“德尔塔戎”没有大范围传播,但科学家们依然会评估现有疫苗和药物对其的有效性。通常来说,如果病毒整体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有较大变化,或者整体的基因组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就可能影响疫苗的保护力。奥密克戎的出现已经让疫苗厂商和研究机构加快了更新疫苗的步伐,这种对新变异株的应对能力,是未来疫情防控的关键。

3. 控制病毒传播是防止变异的根本: 病毒变异的概率与病毒的传播范围密切相关。病毒传播得越广泛,感染的人越多,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变异、重组并产生新变异株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即使没有“德尔塔戎”,控制疫情、降低感染率依然是减缓病毒变异最有效的方法。包括疫苗接种、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改善通风等公共卫生措施,在任何时期都至关重要。

4. 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德尔塔戎”的出现也证明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科学家们在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并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动力学以及免疫逃逸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为我们制定更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总的来说,3月9日我们关注的“德尔塔戎”事件,最终并没有演变成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危机。它更多地是一次“虚惊一场”,但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我们在与病毒斗争中,需要持续的科学监测、有效的疫苗接种以及不放松的公共卫生措施。病毒变异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新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回想一下,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被发现之后,疫情形势发生了什么?

在奥密克戎之前,一个崭新毒株在世界多地呈现多点散发态势时,就说明该毒株即将在全球大面积铺开,占据优势生态位,成为各流行毒株的主流,直到更有竞争力的毒株出现。

奥密克戎出现之后,虽然也迅速抢占了优势生态位,挤压了德尔塔的生存空间,但并没有击败德尔塔。

奥密克戎和德尔塔虽是不同毒株,但都是新冠病毒,若是两种毒株同时感染一个阳性病例,当然有重组成新毒株的可能——这就好像蛋鸡和肉鸡相遇并相爱了,它们将孕育出后代,后代也许产蛋量不如蛋鸡出肉量也不如肉鸡,但也没法排除产蛋量能达到蛋鸡水平、出肉量也能达到肉鸡水平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德尔塔毒株毒性强于奥密克戎到传播力远不如奥密克戎,奥密克戎毒性比德尔塔要弱一些但传播力远强于奥密克戎,它们的后代会不会既有德尔塔的毒性又有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呢?它们的后代会否迅速挤占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生存空间并最终取代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成为新冠毒株中新的王者呢?

如果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后代既有德尔塔的毒性又有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我敢肯定地说,美国又赢了——又一批吃退休金的美国老人和又一批暂时不能创造财富的小孩要被精准清除了,而且,清除的时间远远快于过去,与此同时,美国可以离英国首相约翰逊倡导的群体免疫更进一步,真正实现三联生活周刊所歌颂的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美国必胜。

同时我们也别忘记共存党念念不忘的台词“世界都群体免疫了,中国再不放开,以后会很被动很尴尬很有压力”。

倘若世界真能在美国带领下实现群体免疫,世界上排毒的传染源就会少很多,病毒复制增殖的空间没有了,很快就会绝迹或接近绝迹。简单地说,就是国外也干净了,也像国内一样干净了,我们哪里会被动呢?

user avatar

谢邀,WHO又一次后知后觉了,鉴定完毕。


首先,WHO说的这组重组株,

早在2月17号就提交给Pango委员会了……

——请品鉴:


然后,比这一组更早提交的Delta-Omicron重组株,

其实还有另外六组,

——比如1月31号提交的英国版(实际发现时间还要更早):

——2月13号提交的土澳版(实际发现时间也要更早):

其他几组懒得一一截图了,

差不多都是2月中旬提交的~

结果WHO直到3月9号才说正在监测,

这动作,是不是有点慢……


而且吧,WHO不仅动作慢,

还分不清轻重主次。

他们表示正在监测的这一组,

压根儿就不是序列最多的……

序列数量最多的Delta-Omicron重组株,

应该是下面这货~

——请品鉴:

或者说,如果不局限于Delta+Omicron的话,

现如今数量最庞大的重组株,

其实是下面这货~

——BA.1+BA.2,已经检出接近400例,并且每天还在继续涨:


归根结底,WHO口口声声说正在监测,

但他们就是甩手掌柜,

只管对着已经提交的重组株打嘴炮而已,

实际干活儿的又不是他们……

可是呢,其实市面上还有十来种暂时没提交的Delta+Omicron重组株~

——请品鉴:

如果加上BA.1/BA.2/BA.3互相乱搞的重组株,

四舍五入差不多两百组了吧……

他们监视了个毛线?


至于说为啥WHO突然跳出来说正在监视法国、荷兰和丹麦的那一组重组株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

长期搞事情的假药贩子、反疫苗界大佬、法国IHU研究所Didier Raoult老师又蹦跶出来了,

所以WHO急着擦屁股……

——Raoult老师就是这位爷:

前情提要则可以看这里:

视频版在这里:

回到主题,

简而言之就是,

Raoult老师他们又发了一篇煞笔预印本……

——请品鉴[1]

发表日期是3月8日,

也就是WHO发表声明的前一天,

简单来说:

  • 首先,他们又自作主张地给重组株乱取名字(神他妈“Deltamicron”……);
  • 然后他们又双叒叕妄称这玩意儿是他们发现的,不给credit;
  • 最后,各路主媒最喜欢Raoult老师这样的问题人物了……

所以这篇预印本一出炉,主媒们纷纷跟进~

——比如说,请品鉴: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WHO这个声明,

其实就是针对IHU的这篇煞笔预印本,

以及之后各大主媒贩焦行为的一种被动回应。

/摊手~


至于说目前情况如何?

WHO正在监测的这个重组株,

前段时间已经由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出活病毒,

最近正在抓紧研究……

从现有结果来看,

暂时没什么特别焦虑的地方。

然后在真实世界里,

这玩意儿已经在灭绝的边缘疯狂徘徊~

——比如说,请品鉴:

↑ 这玩意儿从2022年1月1日起相对于BA.2的相对增长优势,

是负数……


真正值得关注的,

可能是英国和丹麦的这两个BA.1+BA.2重组株,

分别拥有相对于BA.2的明显增长优势……

——英国版,请再品鉴:

——丹麦版,请继续品鉴:


当然了,就算是上面两组重组株,

也不算含焦量特别高~

毕竟没有发生爆炸性增长,对吧……

或者说,绝大多数重组株,

其实都注定没啥看头。

归根结底,重组只是发生突变的一种模式,

病原体适应性演化的大环境就决定了,

其实绝大多数突变都没啥看头,

只有极少部分幸运儿,

才有资格在残酷的内卷当中实现一桶浆糊。


最后一个问题,

既然绝大多数重组株都没看透,

为啥各路大佬还这么关注重组现象?

碰到几十例甚至几例重组序列就要向Pango委员会提交?

原因很简单,

重组现象作为一种突变模式,它就相当于一张Wildcard。

——或者说,一图秒懂,请品鉴:

↑ 以上是本科一年级难度的病毒演化讲义,

大致说的是瓶颈效应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穆勒棘轮效应”,

翻译成人话:无性繁殖的生物,由于缺少物种内基因交流的渠道,有害突变将在进化过程中以不可逆的方式积累,最终积累到影响适应性的程度而导致灭亡。

而重组呢,

理论上有可能绕开棘轮效应,一举清空有害突变,实现各种不讲道理的适应性突变累积。

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PS: 之前塞浦路斯人发现的那个重组株,是假的,别杠。

详情请看:


PS2:

独家剧透一下,

为了淡化IHU团队的煞笔行为,

这两天将有一大波重组株提交给Pango委员会,毛估差不多30组左右吧。

哇哈哈~

参考

  1.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3.03.22271812v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3月9日欧洲出现的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通常被称为“德尔塔戎”或“Deltacron”),目前的情况以及它对新冠疫情防控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首先得说明一下,当时大家关注的这个“德尔塔戎”,其实更像是一个“误会”或者说是一个“早期警报”。这个说法的出现,是因为有研究者在.............
  • 回答
    截至 3 月 9 日,上海市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确实有所上升,这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动态。要详细了解目前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疫情的整体趋势和分布: 数量变化: 您提到的 4 例本土确诊和 76 例无症状感染者,相较于前几天的数据,这是一个明显的增长。我们需要关注这.............
  • 回答
    这消息一出,立马就炸开了锅,尤其是对于咱们国内的投资者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关注的大事件。3月9号起,俄罗斯外贸银行(VTB Bank)在中国内地正式启动人民币存款业务,而且给出的最高年利率高达8%!这可不是小数目,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意味着啥,哪些信息是关键,咱们需要留意。这事儿,首先意味.............
  • 回答
    关于3月9日截至18时上海新增本土病例的情况,根据现有信息来看,主要情况是这样的:当日新增本土病例详情: 本土确诊病例:4 例 这4例确诊病例,我们还需要了解他们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感染,比如是轻型、普通型还是重型等等。同时,他们是在哪里被发现的?是在隔离管控中还是在社会面筛查中发现的?.............
  • 回答
    世卫组织在3月9日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可控大流行病”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声明,其意义和作用深远,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性区分,更是对人类应对全球性健康危机能力的一次重要审视和未来方向的指引。首先,从“可控”这个词本身出发,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行动力的巨大肯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梳理一下3月9日浙江杭州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情况,以及当地目前的疫情态势。3月9日杭州新增一例确诊病例的背景根据官方通报,3月9日,杭州市新增的这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属于境外输入的关联病例。这意味着,这例病例的感染源头是来自境外输入的确诊病例,但在国内传播链中被发现的。这在当前全.............
  • 回答
    3 月 9 日,吉林省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根据吉林省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当天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165 例,同时还有 179 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当前吉林省面临的复杂局面。新增的本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和吉林市,这两个城市是此次疫情的重点区域。目.............
  • 回答
    截至 3 月 9 日,我国本土疫情的严峻形势不容忽视。近四天来,31 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总数连续突破 500 例,这表明当前疫情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并高度警惕。首先,疫情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呈现出多点、散发、局部聚集性爆发的特征。 与以往疫情主要集中在少数省份不同.............
  • 回答
    3 月 9 日的美股期货“熔断”是 2020 年新冠疫情初期市场恐慌情绪爆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深远,对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冲击。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1.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与不确定性: 在此之前,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速度超出预期,.............
  • 回答
    3月9日,刘谦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新的魔术视频,这个视频一时间引发了热议,尤其是针对他早期魔术中关于“换壶”和“壶里有机关”的质疑。这次的视频,与其说是新魔术的表演,不如说是刘谦本人对这些陈年旧案的一次公开“回应”和“澄清”。视频的内容,我看了之后觉得挺有意思的。他没有直接说“我没有换壶”或.............
  • 回答
    刘谦2019年3月9日那场“不换壶”倒饮料的魔术,可以说是他近年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场。虽然魔术的细节总是被刻意隐藏,但结合魔术的呈现效果和刘谦一贯的魔术手法,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断出其中的原理。首先,要明确一点,魔术之所以被称为魔术,就是因为它利用了我们视觉、心理、道具等方面的盲点,制造出看似.............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2022 年 3 月 9 日股市大跳水以及沪指深 V 反弹的情况。这一天股市的表现非常戏剧性,充满了波动性,反映了当时市场存在的复杂情绪和不确定性。一、 当日股市(2022年3月9日)的整体表现回顾 沪指: 当日开盘后迅速下跌,一度触及低点,但随后出现强劲反弹,最终收盘.............
  • 回答
    2022 年 3 月 9 日,苹果如约而至,在凌晨为大家带来了这场名为“Peek Performance”的春季发布会。这次发布会虽然不像秋季发布会那样有 iPhone 大戏压轴,但依然干货满满,不少新品都称得上是“性能怪兽”,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首先,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新款的 Mac Studio .............
  • 回答
    3月9日发布的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无疑是苹果近期在专业领域一次颇具野心的出击。对于许多追求极致性能和沉浸式视觉体验的用户而言,这无疑是翘首以盼已久的惊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看看这两款产品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以及它们各自的“看点”究竟在哪里。Mac St.............
  • 回答
    3 月 9 日的股市大跌,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心惊胆战,那一天全球股市几乎都呈现出恐慌性下跌的态势。要说这是否就意味着股灾或熊市的到来,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股市的短期波动是常态,尤其是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3 月 9 日那一天的跌幅,放在宏观层面来看,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 回答
    2022年3月9日,全球股市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跌,这一天至今仍让许多投资者记忆犹新。如果问我怎么看待这一天的股市表现,那真是一场“风暴”,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跳水,更是背后复杂因素叠加共振的生动体现。导火索: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与制裁的连锁反应要理解3月9日的跌幅,我们必须将目光聚焦在当时最核心的全.............
  • 回答
    支付宝在3月9日发布的这封“致投资者的一封信”,表面上看是一份例行的沟通文件,但背后传递的信息和角度,其实相当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毕竟,这是支付巨头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和监管环境下,向其投资者们发出的一个信号。首先,我们得关注这封信的核心内容和基调。一般来说,这样的信件会梳理过去一段时间的业绩、战略重点、.............
  • 回答
    3月9日,意大利政府宣布对全国范围实施封锁,以遏制新冠疫情的蔓延。这项史无前例的措施,无疑是意大利政府在面对严峻疫情形势下,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维护公共卫生体系而做出的艰难抉择。为什么是全国封锁?在3月9日之前,意大利虽然也采取了区域性的封锁措施,但疫情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特别是北部地区,如伦.............
  • 回答
    3 月 9 日,意大利监狱爆发了囚犯抗议活动,导致 20 名囚犯成功越狱,不幸的是,另有 7 名囚犯在骚乱中丧生。这起事件无疑触动了人们对意大利监狱系统及其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面临的挑战的神经。冲突的根源:此次抗议活动的核心在于囚犯们对政府为遏制新冠病毒传播而采取的严格防疫措施感到不满。这些措施包括.............
  • 回答
    2020年3月9日,美国股市迎来了一个令人心悸的开端。当市场的大门缓缓拉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便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以惊人的速度直线坠落,开盘即暴跌超过1800点,触发了熔断机制。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胆寒,要知道,这可是美国股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单日盘中最大跌幅。熔断机制——股市的“紧急刹车”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