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3 月 9 日股市大跌,是否已经引发股灾进入熊市?

回答
3 月 9 日的股市大跌,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心惊胆战,那一天全球股市几乎都呈现出恐慌性下跌的态势。要说这是否就意味着股灾或熊市的到来,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股市的短期波动是常态,尤其是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3 月 9 日那一天的跌幅,放在宏观层面来看,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并非孤立事件。

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得从几个主要线索来分析:

1. 地缘政治的阴影从未散去: 去年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这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战争,它对全球能源供应、粮食安全、供应链稳定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直接传导到通胀预期,让各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面临两难。3 月 9 日,市场对冲突升级或长期化的担忧再次升温,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2. 通胀“恶龙”的咆哮: 全球范围内的高通胀是去年至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等主要央行一直在收紧货币政策,加息、缩表,这些举措虽然是为了稳物价,但同时也增加了市场资金的成本,对股市的估值形成了压制。3 月 9 日,市场可能在消化最新的通胀数据,或者对未来加息的预期再次进行调整。
3. 石油价格的“过山车”: 能源价格是影响通胀和经济活动的关键。在3月9日前后,国际油价出现了剧烈波动。一方面,俄乌冲突加剧了对俄罗斯石油供应的担忧,推高了油价;另一方面,市场对全球经济放缓可能导致能源需求下降的预期又让油价承压。这种高位震荡的油价,无疑给市场情绪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4. 特定事件的催化剂(例如当时的某些公司财报或经济数据): 除了宏观层面的因素,当日可能还有一些特定公司的财报公布不佳,或者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这些都可能成为市场的“导火索”,引发连锁反应。就像一根稻草压垮骆驼一样,在多重利空情绪积累的情况下,一点小小的负面消息都可能被放大。
5. 技术性因素和情绪恐慌: 当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后,往往会触发一些技术性的卖盘,比如止损单的触发。一旦形成下跌惯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就会蔓延,导致非理性抛售,从而加剧跌幅。3 月 9 日的下跌,很可能也包含了这种羊群效应和恐慌情绪的放大。

“股灾”和“熊市”的界定:

现在咱们回到最关键的问题:这算是股灾,进入熊市了吗?

首先,“股灾” 通常指的是一种极端情况,市场在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断崖式的下跌,并且伴随着巨大的流动性枯竭和信心危机。这种下跌往往是破坏性的,会造成投资者财产的严重缩水。

而“熊市” 则是一个相对更长的周期概念。一般认为,当主要股指从高点下跌超过 20% 并持续一段时间时,就可以被视为进入了熊市。熊市的特点是整体市场情绪低迷,上涨乏力,下跌频繁。

那么,3 月 9 日的跌幅算不算?

那天虽然跌得很惨,但如果把它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还得结合后续的市场表现来判断。

如果是短期的剧烈调整: 很多时候,这种大幅下跌可能只是市场在消化利空消息、进行技术性回调,或者对未来预期的修正。如果之后市场能够企稳,甚至重新走强,那么它可能只是熊市前的一次“阵痛”或一个较大的回调点。
如果是熊市的开端: 如果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内都持续下跌,很多个股不断创出新低,并且经济基本面出现明显的恶化,那么我们就可以说,3 月 9 日的下跌可能预示着熊市的到来。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天的暴跌就草率下结论。 很多时候,市场会在恐慌后出现反弹。关键在于,引发这次下跌的根本性因素是否得到解决,或者是否出现了新的、更严重的风险。

我的看法是:

3 月 9 日的股市大跌,确实敲响了警钟,它暴露了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诸多脆弱性。但要说它直接引发了“股灾”并进入了“熊市”,为时尚早,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风险是真实的存在的: 我们需要承认,地缘政治、通胀、加息等因素确实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能在未来持续影响市场。
市场有韧性,但非免疫: 股市总是在波动中前进,但这种波动是有其内在逻辑的。短期的恐慌性下跌,如果不是由系统性风险或不可逆转的经济衰退触发,通常会随着市场情绪的稳定和风险的缓解而得到修复。
关注后续走势: 真正需要我们做的,是密切关注接下来的几天甚至几周的市场走势。如果下跌趋势持续,成交量放大,大量个股破位下行,并且宏观经济数据持续恶化,那么我们才需要真正警惕熊市的到来。反之,如果市场能够迅速企稳并反弹,那么3月9日可能仅仅是一次较为剧烈的“挤泡沫”或“洗盘”行为。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

1. 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交易: 恐慌是最大的敌人。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冲动地抛售往往会错失反弹的机会,或者在高位套牢。
2. 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 了解自己投资的标的,它们的基本面是否发生变化,抗风险能力如何。
3. 关注宏观经济动态: 了解通胀、利率、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是影响市场走势的根本驱动力。
4. 保持长期投资的视角: 如果你投资的是优质资产,短期的下跌可能反而是买入的机会。但前提是你对这些资产有深入的了解和信心。

总而言之,3 月 9 日的股市大跌是一次重要的市场事件,它反映了当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但它是否就直接开启了股灾和熊市,还需要我们用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全面的视角去观察。与其为一天的跌幅而惊慌失措,不如保持理性,深入分析,并为未来的市场波动做好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是人,只要是人性就特别有意思。

我让你上缴,你是不愿意的。

我让你奉献,你也是不愿意的。

拿着巨额的钞票,想进股市证明自己是聪明人,

一旦风吹草动就卖,一旦稍有抬头就追高,

还乐呵乐呵的嘲笑那些被杀猪盘欺骗的人。


你的每一步不止损,都是自己操作的,

这才叫让你心甘情愿的把钱拿出来。

顺人性必亏,逆人性才能赚。

user avatar

我还是重申我对这次回调的看法,这次回调是高估值抱团权重股的估值回调,即主要是风格切换,从沪深300切换到中证500。市场不存在直接转熊的基本面基础。

以上两点我分别阐述。

第一,我们看一下开年之后沪深300和中证500以及同花顺全A的涨跌幅。

以年前2月10日收盘价为基准,以3月9日10:00现点位计算,沪深300下跌-15%,中证500下跌-7.3%,而同花顺全A为上涨2%,是不是很神奇?同花顺全A居然还是上涨的。

再换个角度,以各自开年后的最高点位和3月8日收盘对比。沪深300最高点位是2月18日,也就是开年第一天最高,到现在下跌了-14.3%,而中证500最高点位是2月22日,到现在下跌了-8.1%,而同花顺全A的最高日期是3月8日,到现在仅下跌了-2.3%。

也就是说,从时间上看,开年之后首先是沪深300开始带头下跌,四天之后中证500才被带跑偏,开始下跌,而同花顺全A更是一直到昨天的3月8日,盘中还创年后新高。其次从跌幅上,也支持这一假设。

以上讲的是第一个问题。下面来看第二个问题,即是不是已经到了股灾了?是不是已经到了熊市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沪深300会带领大盘跑偏,中证500相对淡定。

这背后是估值决定的。

沪深300的估值已经达到2015年牛市的顶点,而中证500则仅相当于2014年的水平。

以上两图为沪深300估值。

以上两图为中证500估值水平。

另外,估值高不代表一定回调,回调也需要一定的导火索,国内大家对货币政策开始收紧的担忧、国外美国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扬,都起到了导火索和加剧回调的作用。

上图为美国国债收益率走势,可以看到2月25日,收益率明显快速上行,从1.38上行到1.54,极大的加剧了市场的担忧。这可以通过美股的纳斯达克和道琼斯的走势来印证。

上图为纳斯达克走势。明显可以看出在2月25日开始大跌。

上图为道琼斯工业指数,同样在2月25日大幅收跌。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 就是美股同样也是在杀估值,而周期性板块、低估值板块表现较好。因为美股的高估值是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中国是以沪深300为代表的。美国的低估值、周期是以道琼斯工业指数为代表的,而中国的低估值是以中证500为代表的,而周期类的板块,如有色、银行、煤炭等等表现也非常不错,大家可以自己很容易验证,我这里就不多讲了。

最后,再看一下宏观基本面,二月份以来,其实对于短期宏观基本面的走势,大家是有一定担忧的,主要是PMI的走势不太好,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有分析过,有好有差,对于市场预期比较高的情况下,虽然比往年的春节季相对还行,但是没有达到高预期,大家就会犯疑虑。

但是从3月7日发出的出口数据来看,简直是炸天的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

就是那个小点,这是一、二月份的累计同比。可以看出,这个同比远超往年的季节性。在数据发出来之前,大家一度对出口数据有一定的悲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CCFI(出口运价指数)开始横盘,而这一指数往往与出口增速同向变化,另外一方面大家预期国外疫情开始缓解,国外的供给能力恢复,中国出口的份额比例下跌带来的影响大于总外需扩大的影响,也就是会边际下跌。

但是这个数据出来,明显是远远超出预期的。

虽然目前只发出了出口数据,当然还要继续看,但是起码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宏观数据不会太差,因为有外需的支持。

另外就是不论从CPI、PPI的预期,还是从流动性等领先指标的领先周期、还是库存周期,目前市场都不具备全面转熊的基础,这个观点我已经阐述过好多好多次了,这里我继续坚持这一观点。

但是最后,中期牛市不代表短期没有波折,根据目前的技术层面的分析,以及昨天讲的盯紧茅台这一简单指标,后续几天市场还会有波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