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红军一直由毛泽东领导,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会被粉碎不?会不会就没有长征了? 第1页

  

user avatar   tong-chi-b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些答主信口开河,为黑而黑,十分无聊,那我就从头到尾跟大家聊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现在我们看历史一般都会犯“简单化”的错误,许多重要的事件都会一句带过甚至被忽略,搞得历史好像比《帝国》《war3》还简单。


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于1933年初,但是我们要想了解它的胜利与失败的原因,必须先得把目光放到1931年10月开始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到第四次反围剿开始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年里,红军主动出击,对国统区进行了大范围的攻击,这才是后来反围剿失败,乃至被迫长征最深层的原因。


当时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是朱毛,而是上海党组织派去的项英,而他代表的是当时共产国际钦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王明。项英早在31年2月第二次反围剿时就已经到了江西,撤消了原来的总前委,组建军事委员会自己担任主席,朱毛任副手。可是当时战争形势紧急(二三次反围剿之间也几乎没有停顿),他又是初来乍到,因此实际的军事指挥仍由朱毛掌握。


战争结束后,11月1日,项英主持了后来著名的“赣南会议”,具体内容我就不废话了,大家如果想看说一声,我附在最后,反正主题就是批判毛。11月内,首先将毛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而后组建了新的军委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毛是15个委员之一,并决定红一方面军由军委会直接领导,撤销原来的总司令总政委职务(毛就是总政委)。大家都看明白了吧,给毛主席挂了一个听起来霸气却并无实权的空职,而后踢出了最高军事决策层。


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上海回到瑞金带回了中央的指令——把夺取中心城市作为今后的总方针,最短时间内占领南昌等大城市,将东南苏区连成一片,然后向全国进攻。


而后,上海中央多次要求一方面军首先夺取赣州,而后顺赣江而下最终夺取南昌。于是周恩来准备主持召开会议,讨论攻打中心城市问题,对了他当时担任苏区中央局书记,是苏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长时间的合作使得周一直很相信毛的军事水平,因此会前他先去征求毛主席的意见。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毛与其他人在军事上的分歧:


1.毛明确说,红军缺少攻坚战武器,决不能攻打中心城市。于是周恩来向上海汇报,提出攻打中央城市有困难


2.上海回复,必须攻打中心城市,如果不打南昌就在抚州、吉安、赣州之间选一个。


3.会议召开,讨论先打哪个中心城市,项英为首的多数人主张打赣州。


4.毛反对,原因有二。①赣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红四军开辟根据地时曾围攻三天而不能克被迫撤退。②国民党军在赣州附近屯有重兵,一旦久攻不克必然深陷重围。


5.其他人不同意,认为红军装备、士气已有很大提升,且一旦攻占赣州即可攻打南昌进而解放全江西。


因此,“打赣州”已经决定,讨论怎么打。


6.毛提议,如果一定要攻打赣州,就用围城打援的方法,佯攻赣州,首先逐个歼灭来援之敌避免腹背受敌,随后相机夺取赣州。


7.其他人不同意,认为那样速度太慢,应当立即攻打,速战速决。


8.毛再次建议,在做出决策前应当把前线指挥员找来,征求他们的意见。


9.项英回应,时间紧急,不必现找,他曾经问过前线的彭德怀,彭说,赣州总兵力不足1万人,若无援军可以打下。


都到这个份上了,毛主席也无话可说,攻打赣州就这么决定下来了,彭德怀任总指挥。

之后几天又发生了一些事情,反对毛的人越来越多,他被迫去东华山的庙里“养病”。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许多高层领导并不喜欢他,因为他的观点总是与众不同,前三次反围剿就是如此(有机会讲前三次反围剿时会提到,毛开会时总是“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每次决策总要做大量的说服工作。还好朱总司令一直很支持毛主席,凭借他的威望和连战连捷的战况,毛才一直进行军事指挥工作。


继续说战况。

1.10人一组云梯攻城,由于敌人炮火太猛,失败。


2.坑道爆破攻城,由于炸药质量太差,失败。


3.彭德怀、黄克诚等向中央汇报,表示攻城希望很小,要求撤军。


4.中央不准,并要求总攻。


5.攻击接连失败,红军伤亡巨大。


6.敌军3个师援军赶到,城内守敌出击对红军前后夹击。


7.红军撤出战斗,共伤亡3000余人,400余人被俘。


8.前线红军被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项英亲自跑到东华山,告诉“养病”的毛主席前线战况,请他回去参与决策,重点是解前线红军之围。


————21:15更新————

毛主席当即下山,给前线指挥部拍一个紧急电报,建议启用红五军团(这是第三次反围剿后投诚的国民党军改编的,当时还没敢直接用),以此去解围。朱德当即采用,红三军团成功突围安全。

毛主席到达前线后,立刻提议召开中央局会议讨论打赣州的经验教训与下一步方针问题,中央同意。


会上,大多数人坚持继续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因为这是执行党中央(也就是上海)的决议,而且打下大城市可以扩大影响进而先获得江西一省的独立。


毛实名反对,他认为红军应实行“出击求巩固”方针,也就是说不打江西中心大城市,而从边界开始向东、向南发展,因为那里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


毛的提议被否决,基本没人支持。中央作出决议,红一方面军分离作战,分成东路、西路两军夹赣江而下,向北进攻,夺取中心城市。和毛提出的完全相反。


毛主席被分到东路军随军作战,但是没有军事职务。还好,东路由1、5两个军团组成,其中1路军总指挥是林彪,政委聂荣臻,都是老朋友,有的商量。


于是,毛主席立刻向林、聂建议,改变路线,向东进入闽西作战。他做出了许多分析,具体就不提了,大意就是应该避实击虚而不是主动进攻敌人力量强的北方,而且红军是“以战养战”,此时物资不足,必须打一些胜仗进行补充。最后林聂二人赞同他的分析,并将此报告给中央局,提议改变东路军原定行军路线。


周总理当即主持召开中央局会议,最终同意建议。


东路军于是改变方向,东进福建,攻占龙岩,缴获大量物资。


毛主席此时继续对情报进行分析、思考,认为闽南地区敌军防守空虚,尤其是漳州,城大人少、地形有利、易攻难守。更重要的是,如果停留在龙岩附近会受制于敌,而南下漳州却可以调动敌人,打开局面,方便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我们读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就会发现,他特别强调战争中主动权的掌握,一定要把敌人带到自己的节奏中来)。


毛主席知道,中央真正支持他的就是周恩来了,于是他直接给周发电报,陈述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周同意。


于是,东路军在毛的实际指挥下,一天就攻下了漳州,俘虏1600余人,缴获颇丰,甚至有两架飞机。


与此同时,却是西路军的屡战屡败,他们在湘南遭到湖南、广东两地军队的合围,被迫撤回赣南。


6月初,毛主席随军回到赣南,7月中旬,周恩来由苏区中央来到军队主持工作。不久就向中央局发出电报:“应尽量发挥毛泽东的经验与长处,红一方面军由毛泽东负责,对指挥打仗更有利”,并建议恢复毛的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


中央局(任弼时、项英)不同意,他们坚持要周恩来兼任政委。


周一反常态,坚持己见反复建议(他一般是斡旋者,很少这么坚持),让毛担任政委。


8月上旬,中央终于同意,恢复毛的总政委职务,同时建立一方面军最高军事会议负责前线军事决策,其中周恩来任主席,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为成员。


(插一句话,周总理对党真的是太太太重要了,他就像一个粘合剂,温和却又无比坚定,善于斡旋使他50年来一直处于党的领导核心,公而忘私鞠躬尽瘁地维护着这个组织始终向前。如果没有他,真的不敢想象)


————19日凌晨更————

也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局会议讨论一方面军之后的行动方向,会上争论十分激烈,最终采用了毛泽东的建议(朱、周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发起乐安宜黄战役。思路大概是这样,迅速出击拿下乐安、宜黄二城,而后逐个击破来援之敌。


结果,七天之内攻下乐安、宜黄、南丰三城,歼灭国民党27师,俘虏5000多人,缴获无数。对了,大部分战斗,朱毛二人都是亲自在前线指挥。

随后一方面军按原计划继续向南城进发,却发现此时南城已经重兵集结且防御坚固,于是立即改变计划,将军队散至南城周围深化建设根据地,休整、宣传、筹款。此时,周毛朱王商议的新计划是围点打援,红军在此附近休整,一旦陈诚等部援军到达范围就立刻集中兵力予以歼灭。


周恩来将此计划汇报给中央,中央不同意。中央局认为,一方面军应当返回乐安、宜黄方向,主动攻击陈诚部的援军。


中央局这么命令当然有他们的分析,首先是陈诚部远道而来,十分疲惫,可以迎头痛击;更重要的是,陈诚部的移动给苏区中央的根据地造成了一定威胁,不利于根据地的稳定。


四人讨论以后接受了命令,依此进行移动。


然而敌军的行动很快,其他部的援军很快已经逼近红军,一方面军被东西夹击,近乎被包围。


在此危险的战况下,毛主席亲自率领一支部队作为红一军的先头部队,在前线对敌军军情进行打探与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建议发给后方大部队中的周朱王三人,诸如敌军现在何处、可能向什么方向活动、我方最好在哪里集结、如何回应等等,并且提出,长时间的作战与跋涉使得我军十分疲劳,应当有2天以上时间休息。


后方部队依次成功避开敌军,聚集于东韶、洛口一带,进行休息。周恩来随即给中央拍电报汇报近来战况与之后打算,没想到却遭到中央局的批评。

——————12.20,16.00更——————


中央局认为,他们应该速速进行战斗消灭援军而不是停下休整,因为他们的停顿使得敌军更加逼近中央,对当地群众造成很坏的影响。中央要求他们西进攻打永丰,以将敌人西调。


他们四人不同意,原因两点

①红军已经十分疲惫,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需要休养7天以上

②敌人本来的目的就是引我们西进,早在路上布好防守,攻击难度太大。他们的思路是,一方面军不与敌人正面作战,而要在宜黄、乐安、南丰一带扩大建设根据地。


而后,前线朱毛周王四人与中央以项英为首的领导们通过电报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极为激烈的论战,这在党的历史上极为罕见。这段论战对我们理解题主的提的问题——“如果红军由毛泽东一直领导,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能粉碎不?会不会就没有长征了?”非常重要。


具体每一封电报内容就不在这里展示了,给大家概述一下分歧:


①中央认为此时敌各部分援军尚处在分别进军的状态,一方面军应当趁此机会逐个击破。四人小组(其实主要是毛)不同意。


各位可能疑惑了,集中兵力逐个击破这个方针毛主席不是一直强调吗,为什么这个时候又不同意了?我就简单讲一下毛主席在这方面的军事思想。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常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共产党的军队(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更重要的是生产能力低下,物资主要靠缴获。所谓“伤”就是指击溃敌军,“断”就是指歼灭敌军。击溃敌军表面上是胜利了,但是敌人撤走,缴获非常少,对于红军而言可就是损失了大量的弹药粮食而得不到补充,相反,敌军有大量的工厂土地,只要建制没有被摧毁,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恢复。因此,毛主席一直在军中反复强调,“击溃”对于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而言是败仗,这种战斗是要避免的,发生以后是要反思的,我们需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另外,毛主席还强调在战略上要持久战,战术上要速决战,这也是因为一旦战斗拖得时间长,敌人的援军就会到来,导致无法歼灭敌军。(具体的战争理论请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比《论持久战》更精彩)

好了,现在可以解释毛反对的原因了。他认为,各个击破是对的,但是目前敌军每一路的实力都很强而且处于据点,以红军目前的实力应该可以将其打败但是肯定无法歼灭,另外这些战斗短时间内难以结束,势必会引起援军到来,对红军更是不利。毛认为,在敌人据守的这些城市附近发展建设根据地并开展游击运动可以“引起敌情改变”,引敌军分兵出城,那时候再予以歼灭。(这些内容每次都是以四人军事小组的名义发送的,但是应该是毛提出的,这个往后看大家就会知道原因,我就不单独解释了)

②中央反对四人的意见。他们认为四人没有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缺乏战略性。建设根据地开展游击运动的确可以增加取胜的把握,但是至少要使战斗向后延迟1月以上,这会给其他部队造成更大的军事压力,对于同时期其他红军部队进行的战斗十分不利,对整体的军事行动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这听起来也没问题,可是毛主席心想,你们这群人啊,naive!你们所谓的那个“全局”太小了,只考虑眼前的直接的问题而从来不会看到一月后一年后乃至更久远的问题(当然这个没写进电报里)。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正在谋划一场更大的军事计划(也就是第四次反围剿),我们需要的是为这件事做准备。第三次反围剿出了很多险招,为什么?红军的战略就是诱敌深入,而后在运动中找到敌军弱点予以击破。当时根据地面积太小,一些地方建设也不够,导致红军可运动的范围不足,回旋余地小,因此才走了很多险棋。马上开始的第四次围剿一定比第三次更加猛烈,所以我们必须要扩大、建设根据地以为将来的军事行动争取更大的空间,这远远比短期内支援友军要重要得多。

这就是最主要的两点分歧。那么毛主席所说的建设根据地指的是什么呢?除了大家能想到的赤化群众、训练游击队赤卫队以期之后的军事配合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以军团为单位组织参谋旅行团,担任军事地理的调查及作战的各种侦察, 将社会调查、地理调查和军事调查制成书面及图表,报告直属指挥员及上级参谋部。”


人人都会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真正能够在战争中扎扎实实做到这一点的又能有几人呢?看毛主席打仗常常会觉得,太飘逸了,招招出其不意,险到极处却又妙到极处,可是谁又知道这些“出其不意”背后包含了多少对具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而那些“险招”其实也是基于大量调查分析之后判断出的十分稳妥的决策。

回到主题。我估计此时毛主席已经憋了一肚子火了,他在深深地为第四次反围剿乃至之后红军的发展而担忧,他几年前就为反围剿拟定的而且一直在执行的总体战略现在被项英他们搞得一团糟。


————好了好了,先到这里,手头积了一大堆事情没做……实在没想到越写越多,也不知今天能不能写完,望大家谅解——

————实在实在抱歉,今天事太多了,为了保证质量(要看很多资料)就不更了,没看爽的可以戳这个,毛主席对二战的一些分析————

战争史上有什么bug级的存在? - 通吃岛岛主的回答


————12.21,晚,更————

首先说一声抱歉,每周一都是一堆事,今天又没法更了,明后两天比较闲,争取写完。

第二,忍不住要说一点,又有一些答主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抱着个《炎黄春秋》当历史真相,显得自己多么的与众不同、有独立思考能力。殊不知,那些文章十分可笑,选择性过滤信息,从来不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无非就是讲一讲根据地经济形势有多么的恶化,打土豪运动提高收入的不可持续性和干群关系的恶化等等,可是这些问题的发生全部在32年33年以后,当时毛主席早就不在领导核心了。


毛很早就对这些后来出现问题的苗头有所觉察,早就在做思考和改革,他当时大量的文章中都有写到。比如他一直在批评一些人“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错误主张,说这是逼着人家上山反对红军和共产党,并作出许多改革,后来中央的人因为这个把他打成“右倾”,说他是“富农路线”的代表。


再比如打完土豪之后收入下降严重,毛思考了很多经济方面的问题,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全盘指挥更是只管军事其余一概不管,造成苏区经济上的严重问题,这时博古把毛从医院召回来让他搞经济,取得了特别辉煌的成果,部分思想反映在那一篇经典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那时他当时为了指导大家做经济工作所作的报告。


上面那个是以“开源”为主,另外还有“节流”,主要体现在在军队建立、贯彻新的管理体系,这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创举之一,也是之后几十年里军队保持极高战斗力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这些内容中外许多学者、领导人都深入研究过,编起来恐怕得有上百万上千万字。


当然,那帮人不会看到这些东西的,他们只会看到他们想看的。没关系,我很喜欢和不同观点辩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不讲结论,只写史实材料和分析过程,真相究竟是什么每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12.22,23.59,更————

(前面可能有点枯燥)

回到主题。我估计此时毛主席已经憋了一肚子火了,他在深深地为第四次反围剿乃至之后红军的发展而担忧。毛主席一直以来就在批评红军中普遍存在的单纯的军事观点,他一直强调军事行动和建设行动要并重,一方面军事行动的成功可以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好地支持军事行动的展开。尤其在国民党几次围剿之间的间隔时间当中,更是需要抓紧利用,扩大根据地面积、加强根据地建设,为下一次反围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他一般都会亲自深入农村去调查,大家可以去看看《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里面收录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等一系列当时的调查,其全面、细致、调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文章讲解调查方法、说明基于这些实际情况今后工作的方向及具体内容等等。


可惜的是,上海的同志们来到瑞金掌权之后,把这些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称为“严重的右倾错误”,他们认为军事斗争形势已经如此严厉,不应该把精力投入根据地建设上,建设的事情要等反围剿彻底胜利以后才能进行,现在的首要任务是集中一切力量起码完成江西一省的独立。


(有时间必须要写一篇介绍共产党、毛主席在经济金融方面的思想和成果的,这部分内容现在基本都不提了,事实上却是党能够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其重要性不比军事差多少)


国民党一、二次围剿之间的间隔很短,这是毛早就预料到的,本来计划应当是这之后抓紧开展根据地建设,但是没想到蒋介石来了个出其不意,几乎没有停顿就展开了第三次围剿,这确实使得根据地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在筹款、征兵过程中出现了左倾的苗头,好在第三次反围剿顺利取胜,此时的蒋介石无力对苏区进行新一轮的围剿(这段时间光顾着红军了,其他地方都乱了),这正好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建设的好机会。


于是,第三次围剿刚结束,毛还在前线就立刻给中央局拍电报,汇报当前苏区经济工作的成果和问题,并且提出要迅速建设根据地的一些主张。我前面已经讲过,早在第二次反围剿开始时,朱毛就已经不是江西苏区的最高领导人了,中央局的同志们看了毛的报告以后,一方面肯定了其军事成就(同时也批评他忽视阵地战),另一方面对他搞经济工作的事情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也是前面讲过的,“富农路线”“右倾”等帽子,并且说毛的社会调查是“狭隘的经验论”(令人无法理解)。于是,一段珍贵的建设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被浪费了,毛生气啊,痛心啊!


好了好了,又扯得远了,赶紧回到我们原来的时间线上,朱毛周王反复提出的在南丰附近扩大建设根据地、开展游击运动的建议,而中央则是反复驳回,而且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毛主席终于忍不了,他和其余三人提议中央的人来前线看看情况,然后开个前线会议讨论。中央局刚开始都以“太忙”为由拒绝,并要求他们执行命令。


没想到四人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按原计划搞起了根据地建设,为第四次反围剿紧张地作起了准备。同时继续电告中央,来前线开会讨论,因为此时第四次围剿已经是一触即发了。


中央也忍不了了,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而后当时的常委会组织召开了一个会议,内容有两个,一是批判毛的主张,二是讨论召开全体会议的时候该怎么搞掉毛的权力,得出的办法是会上不指名地狠狠批判,然后把他调到后方。


常委会议结束后,中央局立刻给前线回电,决定在江西宁都召开全体会议。

这场会议太有意思了,需要给大家讲讲。(网上流传的那些地摊大家就不要看了,啥周毛争权,啥毛吐血之类的)


会议主要有8个人参加,前委的朱毛周王,后方的项英、任弼时、邓发、顾作霖,其中周恩来是开到一半时赶到的。会议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


①红军将来的战略。

后方领导认为,应当继续对主要城市展开进攻,扩大苏区,取得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以进攻对抗国民党的围剿进攻,并且再次提到上海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方针与分析。


毛认为,应该以防御和建设为主,放弃大城市,向山区扩大根据地,准备应对马上到来的围剿。

后方领导继续强调了这代表上海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意见。


其他前委成员(朱王)认为,应当结合前方实际贯彻中央指示,也就是同意了中央的基本路线占领江西,但觉得应当在时间、具体行动上有一定调整。


毛一个人坚持原来意见,坚持不让红军离开苏区主动作战,反对其他所有人以及上海中央以及共产国际。


②进攻城市战略实施以来(也就是新中央上任以来)这一段时间工作的评价。

其他人认为,成绩是主流,那些失败只是技术上的原因。也就是同意继续实行进攻城市战略,只不过具体进攻战术上需要调整。


毛一个人反对所有人,他说“早就应该北上,过去七个月都错了”。


————12.23下午更————

中央继续反驳,认为攻击大城市在战略上绝对正确,几次失败的原因有大概如下:一个是轻敌,没想到敌军坚守的顽强,导致久攻不下,援军赶来,腹背受敌;第二是爆炸技术有缺陷,导致没能炸开城墙;第三是某些时候犯了分兵的错误。总之都是战术、技术上的失误所致,只需要吸取教训,以后的攻打总会成功。


毛再次反对所有人,他坚持认为攻打中心城市犯了盲动主义错误。


但是此时他只有一个人了。


会议通过决议:

①一方面军在前一段时期向赣东发展是错误的。

②所有红军马上做紧急战前动员,主动出击,在国民党形成合围之前,逐个击破其围剿的队伍。


会议继续批判毛,认为他不尊重党的领导机关,组织观念错误,并提出免去其政委一职,回到后方负责中央政府事务。


周提出异议,认为毛应该留在前线继续指挥军队,自己监督方针的执行,或是自己主持战争但是由毛做助理。

朱德、王稼祥附和。


中央局认为,毛坚持错误,没有悔改,不可能由他负责战争,那会使中央的政策得不到贯彻。但是考虑到前委诸人的要求,最终同意他留下做周的助理。

会议结束。


毛明白,即使自己留在前线也没什么用,中央战略已定,周朱王也都同意,自己提出的防御建设以求反击的思路不可能实行,留下来顶多是打几个无关大局的小胜仗。

于是他提出,自己身体不适,渴望回后方休养。

中央立即同意。毛就到了福建长汀县福音疗养院疗养(贺子珍在这里刚生了娃)。


一段时间后,中央觉得毛不在许多事情有些不好开展,毕竟他在根据地威望很高,于是给毛写信试探询问,没想到毛一直坚持自己看法,认为中央应该改变战略,以巩固、防御为主。


没办法了,只能让他继续修养。


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也就是著名的批判“罗明路线”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毛再到疗养院后碰到了同在疗养的罗明,他当时是福建省委书记,二人展开交流,罗明十分赞同毛的理念。出院以后,罗在福建推广了毛的理念,扩大巩固根据地,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展开游击战争。


本来这件事情没什么,福建不同于江西,革命力量较弱,中央并没有明确要求它们像红一方面军那样进攻大城市,福建的领导也十分同意罗的主张,而且福建的革命工作在这套理念的影响下开展得相当好,因此也没有遭受干预。


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件事情——博古来到福建了。


博古一直在上海指导全国的革命,此时上海地下党遭到了破坏,十分危险,上海中央就准备转移到江西去,先经过福建的根据地中转。博根本没想指导福建工作,就是路过而已,巧的是,他在上杭遇到了罗明。罗很高兴,难得碰到上海的首长,可是博古却有点生气,上杭县是边远地区,他不知道身为省委书记的罗明不好好搞全省的工作来这里做什么,以为罗是玩忽职守。

罗解释他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并经省委研究决定,是来这里开展游击战争的”。


这下事情糟了。


中午吃饭时,有人提议博古去看看在附近疗养的毛,博拒绝,而后很快便启程了。


到达瑞金后,博古立刻开会职责罗明反对中央路线,犯了大错,号召展开批判“罗明路线”的斗争。

先是福建根据地的干部被大量免职。


而后江西的一批人成为了“罗明分子”。


开始仅仅是撤职,后来又判刑的,开除党籍的,甚至有被杀的。


趁着这个机会,凯申的第四次围剿开始了。


在讲第四次反围剿之前先停一下,做个简短的总结。

文章最初我提到,反围剿失败乃至被迫长征的最深层原因要到三四次反围剿之间这一年里去找,现在想必大家都明白了。

第一,这一年红军不仅没能得到休整、发展,反而执行进攻大城市的路线,受到了消耗。


第二,对第四第五次围剿没有长远规划,快开始时才仓促准备。


第三,批判罗明路线导致军心不稳,大量干部流失。


第四,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不仅没能趁机发展,反而遭到更大的破坏。为了应付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过度征兵,使得苏区几乎无壮丁可用,财政紧缺,强迫富农“捐款”,后来连许多人甚至“被富农”。

徐向前回忆说:“王明路线的推行,搞得很多根据地民穷财尽,毁坏了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和抗敌能力。相当一部分群众,脱离我们;还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只跟着红军跑反,无法形成人民战争的海洋。”


总之,内部出现了问题,对外的失败就是迟早的事。

反围剿,开始!!


————2015年12月29日,可能是本答案最后一更————

感谢大家的厚爱,实在实在万分抱歉这么久没有更新,临近年末真的真的事情有点多,每次又不想只更一点,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除了瑞金政府所在的赣南根据地外,当时还有两块比较大的根据地,湘鄂西和鄂豫皖,它们的“肃反”比瑞金更严重,军事干部损失更多。蒋介石也懂逐个击破,于是集结了50万大军对这两地率先开始进攻。


湘鄂西的主要指挥是贺龙、夏曦等,执行中央既定的军事方针,在敌人形成合围之前主动出击,进攻敌军所在城市。


进攻全部失败。人员损失惨重,被迫转移至洪湖根据地。


围剿军队跟踪追击,洪湖根据地全部丧失。


鄂豫皖根据地指挥是张国焘、徐向前等,执行中央既定军事方针,在敌人形成合围之前主动进攻敌军所在城市,希望夺取武汉,完成湖北独立。


进攻全部失败。人员损失惨重,被迫沿平汉铁路转移,一直撤至四川北部。


蒋终于调集所有兵力对赣南根据地进行围剿,战术是“分进合击”,三路出击,围歼红军。


中央局要求红军执行既定战略,先发制人逐个击破,趁敌人形成合围以前进攻其中路军据点——南丰。国民党中路军的总指挥是陈诚


一方面军执行命令,激战一夜,未能夺取。


陈诚当即决定,由南丰城内军队拖延红军与城下,中路军其余部队绕至红军后方进行合围。(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朱、周发现这一情况,向中央汇报,表示南丰易守难攻红军损失太大,此时敌军将要合围,我们应当佯攻南丰以迷惑对方,主力部队伏击其援军。


博古继续命令进攻南丰。


朱、周不顾命令,秘密转移主力到敌援军必经之路上隐蔽,并命令红11军伪装成红军主力向黎川地区撤退。


敌军不知红军是否是真的撤退,最终还是选择追击。


朱、周探明敌军追击方向,冒雨转移红军隐蔽地点至黄陂附近。


一天之后,排小部队诱敌进入伏击圈,经过两日激战,歼灭两个师并活捉其师长。


国民党得知此消息后,改变原有战略,中路军缩编为前后两个纵队,轮番向前搜索,企图找到红军主力并与其决战。


朱、周继续命令11军为诱饵,引其前纵队向广昌移动并将其拖住,而红军主力则集中于后纵队必经之地,从其侧翼展开进攻。


经过两天两场主要战役,又歼灭大量敌军,国民党中路军后纵队遭到重创,前纵队只得退却至抚州。其余两路敌军也逐渐后撤。


这几日共歼敌、缴枪万余,第四次反围剿基本胜利,此时正是1933年3月末。


蒋介石5月在南昌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任围剿军总司令。


好了同志们,临近期末,事情太多,这个答案基本就到此为止,第五次反围剿的具体发展就不写了,一个月以后必定奉还,加倍奉还,把四五次反围剿,长征,转战陕北全写完,还想听什么只管说,在此谢罪。


最后再回答几个常见的问题,反驳几种其他答案、评论中的常见谬误。


1.毛不能扭转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根据地的经济、人口等原因。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明了,毛主席领导的前几次反围剿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行动,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方面综合协调进行的,军事上的胜利只是其最容易引起注意的表现。同样,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也是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上的全面失败,军事只是其表现罢了。

具体的内容自己翻前文,就不细述了。


2.毛不能扭转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这次围剿绝不同于之前四次,国民党集中主力,且用堡垒步步为营,致使红军无法反击,换谁都不行。

这种人典型一点根本没看过那段历史,不知从哪里道听途说了一点就开始YY。第五次反围剿的诸般战略与一二次非常相似,就是军事上用堡垒工事步步推进;政治上每到一地先召集地主组织“善后委员会”,进行反共宣传,挑拨根据地军民关系;经济上严密封锁同时屠杀耕牛毁坏农田等等。


由于连续失败两次,蒋介石才考虑换战术,改成第三次围剿的“长驱直入”和第四次的“分兵合进”,但是又失败了。这之后蒋介石再次反思前四次的失败,认为“步步为营”战略没错,前两次失败的原因是兵力投入不够、前线指挥不利,因此第五次围剿投入了100万兵力,还有各种飞机大炮家国外军事顾问团,自己亲任总指挥。所以说,这种战术朱毛是“见的多了”。


那这样的“堡垒推进”战术应该怎么破呢?这个太复杂,我略微说一点。


毛主席认为,红军反围剿的战术核心就是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打好打之敌,只要破其一路整个战局基本就可拿下,而诱敌深入就是为了等待、创造打好打之敌的机会,关键是沉住气,一定要等到机会出现再出兵。针对一二次围剿的步步为营也是一样,这种情况下的“好打之敌”一般都是敌军中贪功冒进的某支队伍,第一次反围剿是著名的“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第二次是王金钰的第二十八师。当然,国民党将官脖子上顶的也不是个南瓜,步步为营就是为了防止某些队伍落单,所以一定要沉住气。为了打张辉瓒,红军从12月16日一直等到12月30日他从据点中出来;为了打王金钰,从4月20日等到5月15日。


但是第五次有100万兵力啊,万一没有冒进的小部分敌军怎么办?

那就等。前两次反围剿很多红军指挥官都等不及要求出战,朱毛强行压下来,一直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万一一直没有怎么办?

那就一直等,一直周旋,早晚会出现的,否则对面就不是国民党了(具体为什么围剿军队一定会出现破绽毛主席做过严格的分析,内外环境都有,这里就用一句话带过了)。


第五次反围剿必然比从前更加艰难,我们听听毛主席本人的分析:

“除了战役战斗计划力争集中兵力和运动战等等条件、务期在内线(在根据地)消灭敌之有生力量、迅速解决“围剿”以外,当“围剿”已经证明无法在内线解决时,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堡垒主义发达的今日,这种手段将要成为经常的作战手段。


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两个月之后,当福建事变出现之时,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这种方法是必能确定地援助它的。此计不用,第五次“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


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时候,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哎,说好结束,又说了这么多……

还有那么多的考试等着我预习呢……

罪孽深重啊……


这样,很多人留言私信,希望我推荐一些相关著作,这里我就说一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极其强烈地推荐这部著作,收于毛选第一卷。给大家看一下目录吧:


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

第一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第三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一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 战略防御

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第二节 反“围剿”的准备

第三节 战略退却

第四节 战略反攻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第七节 运动战

第八节 速决战

第九节 歼灭战


很可惜,这部著作写到一半西安事变发生,没时间写了,还有第六章战略进攻第七章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没能完成。文中结合的实例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五次反围剿,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把这部著作看完,我相信就不会有人问“如果红军由毛泽东一直领导,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能粉碎不?会不会就没有长征了?”这个问题了。


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端起杯子喝水)


后续更新在这里:

为什么说长征是“伟大的”? - 通吃岛岛主的回答


也可以来公众号看:通吃岛,号码是“tongchidao123”

专栏真的是开不了……




  

相关话题

  遵义会议时决定的军事指挥小组人名排布是否有玄机? 
  平津战役中为什么国民党军不能从北平坐火车南下逃跑? 
  辽沈战役为什么蒋介石要命令国军主力都去锦州作战? 
  如何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 
  清朝剃发易服和民国断发易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为什么感觉很多人都对儒家有偏见?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除了课本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为什么没有人美化义和团? 
  生活在民国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可以是各种身份,前清贵族、军阀、革命党人、普通人等等)? 
  为什么很多人阅读《毛泽东选集》就感觉变牛了? 

前一个讨论
为何日本人给军事装备取名字都这么有禅意?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台湾艺人黄安举报在大陆赚钱的「台独」台湾女生?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