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一个历史格外丰富的国家,德国人对此的思考和表达都入木三分。因而德国电影向来以构思缜密、严谨深刻出名,往往能直击人性深处而不煽情。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窃听风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也是本片让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德国电影。
这个中文译名大概又是港台的肤浅翻译,凡事必风暴,必生死,必神鬼。虽然讲的是东德国安局窃听进步作家的故事,但全片都很冷静压抑,几乎没有风暴,片名原文直译为《别人的生活》。可见窃听虽然是故事的线索,反专制是电影的大背景,但电影的主题并不在此。
开头的审讯和课堂,直到去作家家里安装窃听器,再到遇险不乱的威胁邻居(让后来作家让邻居帮忙打领带时的“你会保守秘密吗?”成为一句双关语),非常深入到位地展现了窃听员HGW的冷静和专业,为后面的反转起伏做了一个将引发很强冲击的铺垫,也告诉观众,片中和现实中所有的被审讯者的反应都被审讯者了如指掌,双方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这种无力感到后面审讯时才更明显地释放出来。另外,那个作家的立场在前半段也很模糊,还增添了悬疑性。整个影片气氛虽很压抑,却非《一九八四》那般超现实的极端恐怖,倒也增添了真实感。
无比冷静专业的窃听员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一个机器的螺丝钉般的形象,体制是个庞大的机器,可以轻易地把任何人碾得粉碎,而这部机器是有每一个面无表情冷静专业的螺丝钉才得以运转的。这些螺丝钉们通常是文化层次不高的人,一是见识少,二是情感比较麻木,比如片中和HGW换班的窃听员。有人质疑窃HGW转变立场有些突兀,这在电影中确实显得集中快速了些,但细想这些改变他的东西,都是朴实真切的。窃听员HGW自己没有生活,而听到了作家生活的全部,不自觉的融入了他的生活。听到作家做爱,自己也寂寞地招妓,听到另一作家自杀的消息,就潜入作家家里偷了自杀作家赠予的书,然后被书中对自由的向往和那种全身舒畅的感情所感染(自杀可以说是对压抑环境的绝望,因为无法预见何时是个尽头。我妈说过有认识的人在1976年卧轨自杀的故事,显然他不知道曙光就在眼前)。潜入这个实质上已经一起生活许久的家庭里,眼见了许多听到的事物,那奇妙的感觉不言而喻。随后再被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情的作家悲愤的琴声感动。同时也不能排除他对作家女友的好感,酒馆里的一番诚恳对话(“我是你的观众”又是双关语,女主的“你是一个好人”的珍贵评价),再看到当局高官的丑恶嘴脸,都动摇了他那冷漠的心。
可见他是被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生活所感染的,他只是单纯的感到不该毁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什么大是大非的立场。有趣的是,与冷静专业的他相比明显轻浮的上司(食堂开东德领袖昂纳克的玩笑,以及一系列行为特征),在心灵却远比他冷漠,更无人性可言。这份轻浮倒更坚定了他保护作家的信念(他准备告发作家时被上司的一番狂言给压下来了)。当然,他选择背叛体制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被发配去拆别人邮件(国安局果然是蛋疼的无孔不入,有个槽点是背后一起拆信的小哥就是当初食堂讲昂纳克笑话的),很可能就是20年,他可无法预见5年后柏林墙就倒了。他更不会指望日后作家会发现真相,还能有本《献给好人的奏鸣曲》向他致敬。
知道自己将要面临这些而义无反顾,恰能反映HGW的坚韧与人性闪光。大墙倒塌之后,一身窃听本领全无用处,他成为了卑微的送报员。但从这个卑微凄凉的身影中,作家和观众都看到了巨大的人性力量。他默默买下了《献给好人的奏鸣曲》,作为寒冷岁月中留给孤独的自己的礼物。
主演Ulrich Mühe将这位阴冷皮囊下闪耀巨大人性力量的窃听员完美呈现,这隐藏的力量通过他那深邃的眼神释放。据他透露,自己曾是东德演员时,曾长期被自己妻子监视并向国安局告密。作家的女友的角色是另一个有力的形象。我们无法区分她是好人坏人,她不让男友告诉她太多,以免日后危害其安全,她爱她的男友,但面对淫威又不能不低头屈服,一直生活在被欺凌侮辱和不被理解的折磨中,她其实更是一个为残酷的大环境所迫,而被人性折磨的真实存在,是那段历史更具普遍性的一个缩影。体制能逼迫每个家庭同室操戈,何等邪恶。
微信公众号 - 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