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跟您说吧,奥地利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她错过了窗口期。
(仅就本人观察而言)西欧历史上有两个实现了语言和习俗大规模同化的时期和一个小范围同化的时期。
第一次同化发生在罗马时代,罗马人在其帝国范围内,对处于经济和文化绝对劣势的民族实现了大范围的同化,其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整个帝国的西半部:高卢、伊比利亚——甚至包括处于帝国东部的达契亚,都完成了语言的拉丁化进程。但是,对于处于经济和文化优势地位的希腊、埃及和叙利亚都没有丝毫的撼动,相反还受到了来自希腊的文化渗透。在同一时期,日耳曼人也对今天莱茵河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居民实施了强度较低的同化,居于今日瑞士北部的赫尔维蒂人[1]就是典型案例。
当然,在这个时期Österreich还叫上潘诺尼亚,因此也谈不上“错过”。
这个时代,同化的条件是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实力。
第二个时间窗口大约发生在8~14世纪[2],在这个时期西欧刚刚完成了内部政治秩序的重构和经济的初步复苏,在两大扩张势力:君主国和教会的推动之下,西欧人如潮水一般向东方涌动。瑞典人控制了芬兰[3];丹麦人和德意志骑士团控制了波罗的(包括普鲁士);北德人控制了易北河东岸;跳过波希米亚,南德人控制了奥地利和今天的斯洛文尼亚;再往东是匈牙利,但经济上更加强势的南德人却没有把德意志化推进至布达佩斯,而这座多瑙河名城却比柯尼斯堡还要偏西一些。
南德的东向扩张者并没有帮助后世的哈堡完成多瑙河盆地民族和语言同化的任务,原因是他们面临的是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远较北方的波罗的人更为强势的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同时这两个王国又早早接纳了天主教信仰,南德更失去了强制征服并加以同化的法理依据。
波罗的海东岸的芬兰人和波罗的人(不包括普鲁士人)也逃过了被同化的命运,瑞典人经过四个世纪的殖民也仅仅拓殖了图尔库周边地区作为其殖民地,波罗的的德意志人和丹麦人仅仅在社会上层留下了微不足道的影响。
我认为奥地利全盘同化的多瑙河盆地的可能性自此就终止了,前期原因在于奥地利自身尚处于萌芽阶段且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力量过于强大,后期原因在于三十年战争的失败使得哈堡无法调动全德意志的力量来完成对匈牙利的绝对控制,甚至还需要对马扎尔人进行妥协。归根结底,仅作为德意志名义上的皇帝的奥地利大公,无力也不想(不代表德意志利益)为同化匈牙利付出努力,相反还期望获得匈牙利的支持。
这个时代,民族同化的条件是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上的优势。
最后一个时间窗口,民族主义时代的欧洲各国只能在本国境内融合诸小民族——除非这种融合是前一次大同化的延续。
对各种同语系地方方言的同化略过不表,民族国家的先锋法兰西对本国境内不同语系的弱小民族的同化也是大费周章。
我认为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革命时代不同语系间的民族同化难度极大,而这个民族地区这要具有一点独立性,就会让这个努力的进程雪上加霜。
哪怕是是在大革命时代之后,奥地利的民族同化也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的。
卡林提亚州东部谷地里占微弱人数优势的斯洛文尼亚人选择留在奥地利[4],并且几乎完全德意志化,但是我还要要提请看官们注意:这是一个在德语区包围下的少数民族(非该民族中心地区)的同化案例,这里的同化难度低于巴斯克和布列塔尼。
回到作者的问题“奥匈帝国为何不自建一门“普通话”加以推广以解决民族和语言问题?“, 如果消灭了匈牙利这架不合时宜分裂机器的话,奥地利完全有机会推动德语成为帝国境内的通用语言、工作和交际语言,成为德意志族的母语和其他民族的第二语言,正如今天马来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
但是民族问题是永远也不可能解决了,除非穿越回去,或者是静静的等待其消弭[5]。
奥匈帝国没可能的,自建“普通话”顶多就像阿克巴大帝的神圣宗教(Dīn-i Ilāhī)那样哈堡顶层自己闹着玩,匈牙利老爷赏不赏脸配合这个新话玩还不知道呢,捷克带学生更是鸟都不鸟、甚至打算在布拉格街头给推普的招呼一板砖,毕竟大家都在整自己的民族语言学校呢。
真想整推普还要看18世纪和奥地利帝国,而且18世纪到奥地利帝国那一段确实有在推广高地德语,在哈堡贵族和上层阶级推广的还不错(有现成的何必还新创呢?)。但是你没法让德语进入到广泛的下层阶级,很简单:有钱也没用,行政力量做不到,而且也没钱~。至于之后就是民族主义时代了(没有根基的自创话?民族主义者会觉得看它一眼算他们输了~)。
顺便再说件事,经常被认为是老顽固的弗朗茨皇帝也曾干过大检地的事,他曾要求收集帝国各地的详细数据来确定税收额度,平常偷税漏税的大庄园主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包括直接派私人武装把检地官员赶跑,所以。。。
就算有了行政力量和钱,我大奥也是自有国情在此!
中央政府在中央集权,地方各府在地方自治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