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两个国家从奥匈帝国独立? 第1页

  

user avatar   ku-er-wo-ta-sen-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莱塔河是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边界,但不是捷克与斯洛伐克的边界。


在捷克-斯洛伐克,包括其周围的东德和波兰的土地上,相对于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西斯拉夫人是先来者。

在属于东日耳曼人[1]的哥特人、马克曼尼人和勃艮第人离开波德平原和波西米亚高原之后,发源在喀尔巴阡山脉东缘的斯拉夫人逐渐西进,占据了如上图所示的绿色的土地,其中深色的区域是各个部族的主要聚居地。

到公元9世纪末,在马扎尔人刚刚在阿尔帕德大公的率领下进入多瑙河盆地时,在德意志人的定居点还没有越过今天西德的东部边界的时候,西斯拉夫人早就稳固的定居在中欧的土地上,主要由摩拉维亚部落(Moravians)和斯洛伐克部落(Slovaks)构建的大摩拉维亚国已经建立几十年了。摩拉维亚人和斯洛伐克人此时可以视为一个民族,他们一起征服了西方与他们相似性极大的捷克人。

大摩拉维亚没有留下细致的历史资料,人们根据考古发现和西边法兰克人史书中的零星记载确定至少在820年这个国家就已经建立,到907年时趋于崩溃,在其极盛时期是一个从卢萨莉亚延伸到巴纳特的中欧大国。那么这个早期西斯拉夫国家的核心在哪里呢?就在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

更准确的说,构成这个国家的力量核心的族群,就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交界地带,也就是摩拉维亚和尼特拉。布拉格所在的波西米亚在此时反而是外围地区,在农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之前,处在从波德平原通往多瑙河盆地的必经之路的摩拉维亚确实要更加繁荣一些。



随着两股强势的新力量进入中欧大地,组织形式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大摩拉维亚逐渐分崩离析。马扎尔人强势的骑兵使得有组织的西斯拉夫公国退出潘诺尼亚平原,剩下的人沦为奴隶和附庸,后来成为马扎尔人欧洲血统的来源。北部喀尔巴阡山上的大摩拉维亚迅速失去了对捷克、索比亚等西斯拉夫附庸的控制,并成为马扎尔人的附庸,斯洛伐克的历史从此与匈牙利联系在一起。

德意志东扩随后开启,易北河斯拉夫人在数次鏖战之后臣服于萨克森的统治,强大而富裕的波西米亚王国在与德意志王国达成妥协之后,保持了民族独立,其统治者成为波西米亚的国王和摩拉维亚的边疆伯爵,在西欧的体制下构建了完整的捷克国家。这个国家历经后世德意志人向苏台德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长期统治,仍然保持了国家的框架,并且在未来重新发现和推动了捷克民族身份的构建。


在哈布斯堡家的统治之下,这两个民族的联合陷入了一种未定的困境之中。

一方面,双方的联系迅速加深。在15世纪随着斯洛伐克城镇化水平和识字率的提高。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本民族的书面语言来替代已经作了几个世纪书面语言的拉丁语。此时此刻,选择从隔壁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捷克,直接引进与斯洛伐克语相似度极高的捷克书面语,成为了不二之选,这使得斯洛伐克地区捷克语文件的数量猛增,斯洛伐克精英阶层开始捷克化,斯洛伐克大学生开始进入卡尔-斐迪南大学(今布拉格大学)学习捷克语课程(1863年开设)。

在19世纪下半叶,捷克人对斯洛伐克的文化兴趣日益浓厚。斯洛伐克人实现了捷克民族浪漫主义的观念,即一个纯净(但落后)的原生民族的生活方式,该民族与山区的自然生活息息相关,牧羊并保留其民间传说,是捷克人现代工业化生活的映射。同时,捷克人同情斯洛伐克人,相对于内莱塔尼亚的温和统治,圣斯蒂芬王冠领地治下的斯洛伐克人遭受了严峻的压迫。

但另一方面,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隔阂也不断加深。捷克在新教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斯洛伐克地区的宗教改革在当地德意志人和捷克人的领导下进行。虽然两地的宗教改革都归于失败,但保留下来了一个捷克-斯洛伐克新教精英阶层,成为了两个地区之间的中坚纽带。同时,斯洛伐克地区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使得该地区的绝大部分人口重归天主教的怀抱,这造就了一个针锋相对的匈牙利-斯洛伐克天主教精英阶层。

在匈牙利王国治下的针对大匈牙利民族主义的斗争中,斯洛伐克的主要盟友并不是捷克人,而是匈牙利南部的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我们同时也难以确定:在奥匈帝国相对稳定的秩序之下,斯洛伐克人与匈牙利人或者斯洛伐克人与当地德国人的关系真的比远在另一个地区的捷克人更疏远吗?


然而,民族的自然融合必然经历一段共同的历史进程,从而构建共同的民族神话。这个契机终究还是来了,第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捷克和斯洛伐克民族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无论是工业化的捷克还是尚处于农业时代的斯洛伐克,大量人口被拉上加利西亚前线,残酷的战争让人们重新思考他们为谁而战,究竟是为他们自己,还是为那个已经不再保护他们的旧秩序?

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精英,尤其是那些移民西方的人们,支持两个民族的联合。在中欧大国颓势尽显的时候,斯洛伐克-匈牙利精英们已经不再有什么影响,剩下的精英们开始与协约国高层接触,并且积极地思考对中欧地区的战后安排。具体到捷克-斯洛伐克地区,那里生活着665万捷克人、312万德意志人、208万斯洛伐克人、74万匈牙利人和46万卢塞尼亚人(东乌克兰)。如果让斯洛伐克人单独组成国家,那么他们将是其中最为弱小和无助的一个,208万斯洛伐克人只能与74万匈牙利人和46万卢塞尼亚人共享他们这个贫弱的农业国。相反,如果他们与捷克人报团取暖,西斯拉夫人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将得到很大的加强。

于是在1918年,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签署了《匹兹堡协议》,授予斯洛伐克广泛的自治权。确定他们将共同建立民族国家,并且要求对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占多数的、属于波西米亚和斯洛伐克的领土的主权。


1918年,奥匈帝国投降之后,协约国承认托马斯·马萨里克(Thomas Masaryk)为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的首脑,这位长期担任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主义组织的领导人,早期主张奥匈帝国联邦化改造,战争期间逐渐倾向于独立。有趣的是,这位老兄自己并不是波西米亚人,他生长在摩拉维亚的布尔诺,他的父亲是位斯洛伐克人,这俨然大摩拉维亚的回归。


捷克与斯洛伐克的结合总体上是和睦的,但是一个拥有着强大工业能力的区域与一个拥有着低效率农业的区域的结合必然导致两个后果:第一、农业区域被工业区域抽取劳动力和占领市场;第二、强大的工业区倾向于自由贸易(至少是在农产品贸易上),而农业区则在同一个问题上倾向于保护主义。

经济基础很快孕育出了相应的力量,历史悠久的斯洛伐克人民党顺应趋势,很快成为了当地保守的、天主教的农民的代表力量,该政党领导人赫林卡说:“(我将)每天24小时工作,直到将斯洛伐克从一个红色的斯洛伐克变成一个白人和基督教的斯洛伐克”,是不是有当代共和党那味了?这个政党是斯洛伐克的执政党,他们与依托着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城市化居民的社民主义政党格格不入。

但是斯洛伐克人民党并没有把内部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分裂的层面,至少一开始没有,他们仅仅是作为政坛的反对党进行议会斗争。甚至到1938年,他们依旧支持捷克斯洛伐克针对德国入侵威胁的战争动员。

但是在局面彻底逆转之后,在苏台德边境被德国占领,希特勒邀请蒂索去柏林,并敦促他宣布斯洛伐克独立。希特勒说:“如果蒂索不这样做,那么他对斯洛伐克的命运将毫无兴趣”。这个政党转而寻求完全的独立,这可能是在为了避免匈牙利的入侵而做出的妥协。

两个民族再次可悲的分开了,一个在西部沦为德国军工基地和同化对象,另一个沦为其附庸。

参考

  1. ^ 德意志人属于西日耳曼族群。

user avatar   fa-xiao-de-x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恩维尔帕夏? 
  为什么德国人民在经历残酷的一战之后,同一代人再次走向了战争?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相对平等的和约,并加入华盛顿条约体系,二战前的英德海军竞赛会以怎样的路线发展? 
  德国一战为什么会失败? 
  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 
  一战里的圣诞节停战,英法德士兵互相休息娱乐。这种情况为何二战没有呢? 
  奥地利/奥匈帝国与同时期中国的关系如何?贸易往来情况是怎样的? 
  有那些有关一战、二战的回忆录值得一看? 
  德军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斗力如此之强? 
  如果一战后大匈牙利得以保存,发展到现在会是怎样的情境? 

前一个讨论
奥匈帝国为何不自建一门“普通话”加以推广以解决民族和语言问题?
下一个讨论
三国是怎么形成的?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