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19世纪的欧洲,也有一种看起来和政治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给人留下一种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印象——鞋匠。
鞋匠积极的参与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中:
在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中,鞋匠是第二大参与群体,而第一大参与群体是不区分工种的“劳工”。参与的鞋匠的人数是建筑工人的两倍多,而且人数同时超过了所有按照职业分布来看十分之一。
在攻占巴士底狱中被捕的人数中,有二十八名鞋匠。
战神广场和1792年8月暴动中,鞋匠的参与人数占比第一。
因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失败而遭到放逐的的工人中,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鞋匠。
1848年,德国康撕坦兹市爆发造反运动,鞋匠是暴动者中最大的单一团体。
鞋匠这种职业对于政治的热衷程度甚至可以从当时人们的俗语当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许多国家都曾经有过诸如“鞋匠不应该插手鞋楦以外的事情”;“好为人师的补鞋匠做不了好鞋”;“让鞋匠做他分内的事情,让饱学之士写书”,这样诸如此类的俗语。
这种独特的现象当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思考,也有很多学者对为什么鞋匠会那么积极的参与政治提出了很多的解释。然而,从学者的解释中,我们却反而可以看到这些原因和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出租车司机尤其热衷于探讨政治的答案惊人的相似。
那么为什么鞋匠尤其热衷于参与政治呢:
第一:鞋匠特殊的工作环境。
鞋匠的工作决定了他工作的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也就是在工作时拥有大量的时间一个人独处,这种状态下人很容易静静思考。在农村里面,久坐且无需耗费体力的职业可能是最不费劲的工作了,所以鞋匠可以兼顾思考、观看与交谈。
第二:鞋匠特殊的地域环境
尽管在城市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职业,但是在乡村里面确实没有什么其他的职业如此了。同时,由于鞋匠可能在皮革上的技艺让人们经常要求他们帮忙装订或者修补书本,这也给了他们接触到知识的机会。所以,比较有文化修养的鞋匠广泛的分布在大多是文盲人口的乡村或小镇的环境,让他们显得很不同寻常,他们在那里可能成为非官方的文书或劳工的知识分子。这种形象一旦确立,就会加强公众的期待,在许多行业,一个“读书人”的形象会让人遭受嘲讽和贬损,但是在鞋匠中,则比较容易被接受。
第三:鞋匠特殊的师徒制度
在19实际的欧洲,鞋匠在某一个村庄驻扎下来之后,一般都会游走在各个村庄之中做学徒,跟着每个村庄的鞋匠师傅进行学习。所以,学徒鞋匠是流动性比较大的行业,经常会跋山涉水的流动旅行,开阔眼界,在不同的作坊停留,当然同时被不同村庄的鞋匠传授“独到的思想”,然后带着这些“独到的思想”又游走到下一个村庄去了。如此循环,学徒鞋匠就成了在那个信息封闭的年代的思想交流者,而且让不同村庄的鞋匠的信息更加的灵通。
第四:鞋匠的接触面非常广
尽管铁匠的工作难以在工作的时候和他人交谈,但是鞋匠职业的特殊性,让鞋匠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人,毕竟人人都要穿鞋子。所以,鞋匠的工作场所对传递理念以及发起行动而言相当合适。
比起当时的小酒馆来说,作坊更加适合传播观念,因为小酒馆仅仅是男人成群结队的在一起饮酒,但是作坊里面妇女和儿童有机会来接近,鞋匠在乡村和小镇生活中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
第五:鞋匠特殊的工作情怀
鞋匠大多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因为这个行业不论对于贫贱贵富或者老少男女都不可或缺。做鞋匠可以自由的控制时间,和假日,不用定时上班。而且鞋匠更加贴近穷人的世界,而不是富人和当权者,对等级制度和正式组织不感兴趣,晓得独立的价值。
第六:时代的因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从业人数大规模增长,同时产生了规模化的工厂,对于传统的作坊带学徒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种规模化外包工厂生产逐渐损害了鞋匠行业的独立,压低了工资。
而与此同时,乡村居民正面临农业资本主义成长,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因为鞋匠的原因,乡村居民逐渐接触到能够解释他们心生怨恨的种种意识形态表达,为他们提供此意识形态说辞。工业化初期创造出一大群处于赤贫状态的半无产阶级,让鞋匠激进活动的基础更加扩大,愿意聆听鞋匠讲演的听众数量倍增。
于是,鞋匠就成为了各种激进的政治活动的参与者。
而这些原因恰恰非常贴合出租车司机,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租车司机那么喜欢讨论政治问题。
第一:出租车司机在没有接到活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一个人静静的坐着开车,久坐,独处,无序耗费体力(和普通的工人相比),可以静静思考。
第二:打车这个行业不论对于贫贱贵富或者老少男女都不可或缺。虽然富人打车的时候更多,但是并不意味着穷人不会偶尔打车。所以出租车司机本身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阶级,加上本身自己并不处于更好的阶级,所以司机本身会更加贴近穷人的世界,而不是富人和当权者,看过社会百态,而不是仅仅接触自己身边的人和圈子。他们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听取了各个不同阶层人的看法,还可以在独处的时候思考。
第三:出租车司机的工作环境天生适合传播思想。在狭小的环境中两个人并排坐,车内又不是十分嘈杂,这个时候非常适合交谈和聊天。司机在独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考,再遇到一个非常适合的环境可以交谈聊天,那么抓住乘客侃侃而谈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结果。
第四:时代的因素。随着房价的高涨和社会压力的急剧增加,出租车司机辛辛苦苦跑一天也只是挣点钱以图可以养家糊口而已。不仅每天需要交份子钱,受到公司的压迫,同时还需要受到来自网约车等行业的竞争和压力,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如果遇到了合适的交谈对象,大谈政治问题以解释目前的窘状是非常适合的发泄方式。
所以,出租车司机就是19世纪欧洲的激进鞋匠,因为自身工作独有的特性,因为工作环境的便利,同时更因为大环境的使然,使得出租车司机从单纯的草根哲学家变成了激进的草根政治家。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获得过搞笑诺贝尔奖)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那些专业能力和知识欠缺的人,反而对自己更为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精通那些专业和话题,而且很难认识到真正有能力者的水平。相反地,知识丰富并且专业的人,往往会给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打折”。
在政治上,这个效应显得尤为明显。今年一篇发表在《Political Psychology》上的文章,通过网络对2606个美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者Anson通过一些政治相关的问题来对这些人进行测试,问题包括能源部长是谁,众议院席位最多的是哪个党派,联邦政府花费最少的项目是哪个等等。
结果显而易见,大部分人在这个政治测验中的表现都很差,而实际表现越差的人,更容易容易高估自己的政治知识储备。
用研究者的话来概括,就是“大部分美国人都对自己的政治知识极端自信,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渠道来了解到自己实际是一个井底之蛙,有趣的是,当民主党和共和党人士进行党派争论时,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
所以结合生活,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么多中南海的“出租司机”,搞新闻“转基因专家”,能解决任何心魔的“心理咨询师”,不懂医学的“养生专家”等等等等。除去一些人利欲熏心和吹嘘,还有很多人是真的认为自己拥有凡人不能企及的知识。
而司机,尤其是老资历的司机,在以前开出租的时候接触最多的便是广播,而广播放的又是什么呢?不是音乐就是政治新闻,很多广播台为了收听率还会讲各种“秘闻”,“绝密”事件等等,就跟我们现在中老年人喜欢发的朋友圈文章一样。
另外,谈论政治的准入门槛又很低,挥斥方遒的感觉又让人很爽,因此,就很容易出现出租车司机喜欢聊政治的情况。同理,现在网络发达以后,聊政治的键盘侠也很多,成为了新时代的“政治司机”。
Anson, I. G. Partisanship,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Political Psychology.
#司机聊政治#
出租车司机喜欢聊政治是1990-2010年之间的往事了。
那时候出租车司机收入很高。而最开始打车的人群其实是一些因为历史原因还没有自己买车但却有打车习惯的人,社会阶层相对也很高。
如果是在北京,那个年代ta们日常就可以拉到部委的官员,外交使节和大企业来华代表。更不用说各种港澳台来京旅游的人了。
如果是在上海、广州,这些地方既然最早兴起出租车,自然也有自己的对外交往的领先优势。
在那个别人只有CCTV可看,根本没有网络,连卫星台都没几个的年代,出租车司机可以算是一个信息汇集的节点。
再加上那时候出租车牌照是很稀缺的,这么高收入的职位,别看是“体力活”,能争到也是需要有远见支撑的大赌注的。所以天然的筛选之下这一代出租车司机也是野心勃勃、头脑机敏的一群人。
自己脑筋不差,又有比大学教授还高的收入,还是有车一族,还能日常接触较高的社会等级,并且下了车谁也不认识谁,自然容易打开话匣子。
乘客自己也一样,那个时候坐上出租车是一种优越体验,心情一般是愉快而喜悦的。出租车司机又是个公认的信息庞杂的信息来源,和出租车聊天其实本质上就约等于刷微博。
而这些条件随着私家车的大普及,出租车的数量增长以及网约车的大爆发,其实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现在打车只不过是家常事,没有多少额外的心理愉悦,开出租车也成了收入普通的一般职业。出租车司机也不再有什么激烈的竞争门槛,也难以再让人对ta们的消息灵通有什么期待。
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发生在出租车上的侃大山了。
现在的出租车司机并不怎么热衷于聊天,自然也不存在聊政治这回事了。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总体还是不错的,作为高一的学生来说。
但是有些不少笔画不到位,下面我圈了一些出来
这些明显是练习不够的缘故
可以多对照字帖进行一些练习,楷书练好打好基础,可以有效的提升行书的书写速度,保证在字写得快的情况下也不难看。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