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爱谈论国家大事的更多是男性?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觉得还是因为缺乏倾听女性的声音。


个人观点哈,闲聊讨论一下。

往高了说,永远铭记罗莎卢森堡同志;

往近了说(懒得找详细数据),根据13年国务院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当年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录用的公务员中,女性比例为47.8%。

这几年就业压力不小,求稳的女生估计考公的积极性会更高。

所以女性是国家大事及具体执行中无数件小事里,毫无疑问的重要参与者。

但你看大伙口嗨时,女性参与度奇低。


不是女性真的不关注键政。就读于女性比例低的大学可能感受不到,但在文科大学里,你会发现女性对时事的关注度绝不比男性低,想发表的意见绝不比男性少。

如果把女权问题划入键政范围,那该领域里的女性已经展现出了足够吊打诸多圈子的内容生产能力和舆论动员能力。

但一到别的键政话题,女性就近乎沉默。因为女权话题天然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观感,大家认为女性讨论这些是正常的;而别的很多领域,女性的发声是被视为“不正常”的。

一个男性用户聊军事:哦;

一个女性用户聊军事:哇居然有女生喜欢聊这个。

女性一旦参与到这些被社会认为是男性主导的讨论里,其性别身份所吸引的关注,往往会超过其输出的内容本身。

乍一看是个先天优势,但这实际上是抑制女性在该领域发声的先天劣势。因为越能在讨论里展现女性特征的,往往越能获得与其内容质量不匹配的关注度,进而刺激更多女性讨论者着力表现自己的性别。

(甚至有男的会伪装成女性用户...)

而这种性别带来的关注优势,其实会排挤那些希望聚焦讨论本身的女性参与者。“女生也懂这个?”,看上去是随口一问,但实际上都是女性参与讨论的累赘,因为女性要在讨论过程中反复证明自己参与讨论的资格,以证明自己并没有因为女性的身份而“不”关注这些领域。

讲真,挺烦的。知乎的氛围已经算好的,在微博上女性要是发表点键政见解(特别是不单纯喊口号,而是带有一定个人立场的),往往会被直接扣上“幼稚”、“不懂”的帽子。

这种鞋子里的石子,在长期的公共讨论里,会持续挤压女性的参与意愿。而留下来的,很多又是以表现女性性别特征为主的,进一步强化公共空间里“女性不参与键政”的刻板印象。

美女小姐姐读稿子就是比死肥宅要引流,可引来的人里,多少人会真相信这稿子是美女小姐姐自己写的?

这就是一种结构性的析出。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女权话题之所以火,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量女性找到了一个键政需求的合理切入点。

不仅仅是田园女拳,你真的能看到很多女性在这个话题里引经据典,从政治流派到经济原理再到文化学和传播学。她们的讨论意愿是有的,其中很多人的信息沉淀也是有的,但只有这些话题里,她们才算有个专注讨论的空间。


总之,“女性不键政”,我认为只是个现象,并不表示女性没有键政需求。

都知道日本政界里女性是花瓶,到今天女性议员才占国会10%左右。但你看莲舫的女支持者们在她直播评论区里的讨论,你就知道女性对国家大事的讨论意愿是有的,只是关注的具体方向不同,没那么宏大叙事而已。

毕竟国家说白了就是全体国民的一本账,女性自然会有看账的意愿。至于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一直被刻板印象为“感性主导”的女性,怎么到了宏大叙事里,舆论又会觉得女性对这些事物“无感”呢?

国家大事,小民人人有份。所以当发现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事物普遍不感兴趣时,可能主要问题并不在她们身上。


user avatar   jing-jiang-62-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做过军事编辑,无论是pc网站,军事app,微信还是账号平台,我都做过。

从后台的数据上来看,男性活跃用户占的比例在90%以上,军事app甚至可以达到97%以上。

所以我认为女人对国家大事特别喜欢讨论,这种设想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女人无法理解一件事,那就是,你一个穷屌丝,一个月几千块钱,在社会上也没什么地位,对老板也不敢折腾,怎么整天老关心普京今天去访问哪个国家了,美国又怎么派军舰去中国南海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协议应该怎么展开。

哪怕很多女公务员虽然考试政治分很高,对国家事务也非常了解。但是她们绝大部分想的只是,我了解的那些国家大事只是因为我的工作是这个。下班之后她们觉得聊这个有病。

但是对于男性来说,这种对于国家大事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其实这点从小说中就可以看出来。我举两个小说的例子,给位可以自己体验一下,男女之间的那种差异。

一本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据说是个法院的工作人员,女的。这本书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对明朝时期汉族封建社会的赞同或者说赞扬的,比如妻妾关系,主奴关系。她不觉得说,这种封建社会是需要被推翻的。她认为,只需要服从这种社会的安排,自己就可以获得好的收益。至于说这个社会是不是应该需要发展,她不关心。

另一本就是男的写的了,石越的明朝那些事儿,他也是公务员,现在还是县级干部。这本也是描写明朝时期汉族封建社会的小说。这个风格和上面那个女的写的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的描写就非常的大气,以现代的眼光看当时的亮点,不拘泥于封建社会准则。

其实明朝那些事儿表达的思想已经是男作者写的小说中最保守的了,其他的小说,基本都是要进行社会变革的。但即使如此,对于国家大事的那种关心,那种情怀,也远超那本知否。其实那本知否里面也介绍了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些知识,也涉及到了关于所谓政治的内容,但是你感受不到她关心国家大事然后对于变革社会的那种热情,她仅仅是把这个当成一个可以使用的工具。

那为什么男的对谈论国家大事非常感兴趣呢?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是一种传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个原因,这是一种浪漫,也是中国传统精神的精华部分。

班超投笔从戎,张骞通西域,刘备屡败屡战,玄奘西行万里去取经,辛弃疾投南宋都是这种精神的支撑。正是因为有这种浪漫精神,才让中国历史变得精彩。

第三个原因,正是靠着这种谈论国家大事的风气,才让中国免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近代无论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去看吧,都是一群喜欢谈国家大事的男性给弄起来的,比如李德胜,如果当年有网络,他一定是顶级政键大V。


user avatar   xiao-yu-22-2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身為一個女性,我在知乎上談政治的文章,十篇裡有八篇要不就被刪,要不就被一群人追著罵。

所以我就發現了,要在知乎上談政治,只有某種立場的文章才能存活下來而且不會被罵。畢竟沒有人談政治是為了找罵捱。

所以說,也許問題不是「為什麼男性更愛談政治」,而是「為什麼支持某種立場的人,大多數是男性?」

或者說,那些在知乎上天天被罵的喜歡談政治的文人,龍應台、方方等等,為什麼大多數是女性?


user avatar   larry1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提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我已经在知乎用了好多次了

初见于:

Duflo, E. (2012). Women empower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50(4), 1051-79.(个人翻译版如下)

综述中引了在印度做的实验,对我个人十分有启发。总结如下:

人们接受了社会期望,刻板印象。

并且将其内化,实践。

实践展露出符合刻板印象的行为之后,更加稳固了刻板印象,并开始传播,扩散与循环。

本身没有阐述因果性的期望与印象,成了因果关系中的一环。

这是一种social norms,算是一种相对落后的社会关系的遗留与延长。

让我们把这个理论带入一个假设场景里模拟一番:

如果社会里95%的父母都认为:因为男性是公共的,女性是家庭的,所以,男性必须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女性不应该关心家国大事。【社会期待的广泛接受】

基于这种男女社会角色差异很大的社会期待,父母会对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采取不同的教育与教导。在经济学中,教育是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反映,实际上是拿今天的钱,时间,其他机会,换取未来的生产力上的回报。既然是种投资就要讲求回报率

我们假设,人,大概率是趋利避害的,那么人会选择回报率大的项目投资更多。基于我所说的社会期待,与配套应有的社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您觉得投资男生回报率大还是女生回报率大呢?

父母运用对应的社会期待来教育,潜移默化,社会化自己的孩子,用这种“共情”来感染孩子。根据社会学,人的初步社会化发生在原生家庭。而人,我个人更倾向于建构主义。【根据预设预期来实践】

甚至呢?社会审美上,女性以瘦弱为美,男性以高壮为帅。所以,为了迎合这种审美,让孩子更受社会的接纳或者所谓的欢迎,家长更有动机鼓励男性运动,在营养成分上,男女大概都是不同的。

人们如此入鲍鱼之肆,久而久之,在一切看似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风和日丽下,大家其实都在掩耳盗铃。【刻板印象开始在孩子脑子内化】

如此一来:

女性自己也接受了社会预期,开始追求做乖乖女,小中学老师没有天天表扬那几个文静的女生?这实际上是这个激励靶子,告诉人们:女生乖更讨人喜欢!

因为大家认为:女生是家庭的,不用出去闯荡。所以,女生更被家长保护,基本上很多自己人生的大事都是两个字:顺从。她们在这种顺从的深闺之中,被剥夺了面对社会与更广大事物的机会。这很符合刻板教条:“女要富养”。

此后呢,女孩还喜欢追星,喜欢过家家,喜欢红楼梦。你问女生长大之后想干啥,大部分就是:老师,护士,记者,etc。

男性追求权力与掌控,比如从小男性里就有所谓的“王”,互相还喜欢认子认父。这也告诉你,展露霸气权力欲,你能受欢迎。

男生呢?家人就说:你是男孩子,这些事你要自己解决,不然以后怎么担起家庭重任?这是一种相对的放养,他们在这种“自己解决”中积累思考与经验。“男要穷养”

当然了,他们喜欢讨论zz,喜欢钢铁雄心,喜欢维多利亚,喜欢文明,喜欢三国。你问男生长大之后想干啥,大部分就是:来你们自己说吧~

【行为逐渐展露出“刻板印象”,不得让人惊呼“果然就是如此!”】

十二年基础教育之后,最见分晓的来了:

女生填报志愿会填什么?男生呢?

你们没有听过“女孩子当老师好!”,“女孩子做人资好!”,“女孩子考个注册会计就不愁了!”之类的话么?

男生呢?来你们自己说~

在大学之后呢,我们大概不能否认,女性的高考志愿比男性更容易被家长影响吧?这种家长影响又被什么影响呢?

社会期待。

乖了十二年的女性,上了大学。这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人,第一次,真正地,开始逐渐,独自,和社会打交道。这么被剥夺了自己思考能力十多年之后,大学里很多女生,不是全部,在干啥呢?

化妆,追星,蹦迪。

职业规划上:跟风。比如:哇,最近好多人都考了CPA,我也要考!最近GPA好难拿,我把这本书背了吧!CPA考了对于她们来说为了什么呢?GPA高了又能怎么样呢?

跟风这一点十分明显地展露了一个问题:乖乖地被父母安排规划了十二年之后,相当部分的女生到了大学都还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如何过好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

但相当部分的男性不是,很多男性是在社会期待下,被父母推出去历练。相当大部分的男性一直都在思考怎么能在社会中混出来,不说出人头地,起码达成社会给他们清一色发布的任务: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所以他们相当相当的焦虑。

当然,我们不能说——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是男生属于自己,并且自己创建的人生目标。因为每个男生哇哇落地的时候,并不存在这种社会任务,这种社会任务,我个人认为,也是后天附加的,男生不假思索接受的(有些是被迫的)。

在这之后呢?步入职场。

问题来了,请问大家,基于相当部分的男女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以上区别对待的事实,大家会觉得,在社会生产中女性会扮演什么角色,男性会扮演什么角色呢?男性扮演的角色更大概率讨论关心家国大事,还是女性扮演的角色呢?

现在直接从结果反过来问原因,如果我们不假思索,不去叩问,懒于刨根,只会得出来一个结论:那些刻板印象,老祖宗留下来的警示名言,之前按照社会期待对孩子的教导真的对!

你看他们果然活成了我期待中的样子,活成了大家眼里的“正常人”,活成了社会追捧的“成功人士”。作为父母,我真不错,我很自豪。【与社会期待吻合】

仿佛,这些刻板印象不知不觉中就被捧成了一种“科学规律”,“一种性别因果”,“因为你是男性,所以你......”,“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这种“因为,所以”一开始就存在吗?

在这种上一代的喜悦与认可,下一代的自满与自得,社会一片祥和,运行流畅的氛围下,采用这种刻板印象与社会预期被认为包含着一种奖励———一种被作为“正常人”的认可与接纳的途径。

与这种奖励对应的,自然存在着一种惩罚,譬如男性对性成功的焦虑,对符合“男子气概”的竞争。社会对不文静的女生的歧视,对女强人,职业女性的不友好或过度吹捧。

这些奖励与惩罚,观念与做法,一代传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久而久之,就有了惯性,成了一种:纲常【成为social norms】

从如此的,便是对?

惊叹于这种刻板印象预判之准确,感谢于依照这种刻板印象培养出的人受社会青睐,大家都开始觉得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律,一种如吃喝拉撒睡般的日常。人拿着现成的东西最轻松,只要接受就好了。但是反思,打破这种现成的桎梏,不止要勇气,更要契机。

所以,很多人在讥讽女性什么大事都没干成,社会都在靠男性的时候。不由得把所有女性都低看了,而且把这中差异归咎于:性别差异。仿佛一切的优势与劣势,在选择X还是选择Y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是么?

如果没有这些社会预期,没有这些刻板印象。社会在男女相同的地方无性别差异地期待与教导,男女不同的地方相互尊重与针对培养。

会出现这种所谓的,如此巨大的“男女有别”么?

我们不妨想一个问题:剩下那百分之五,没有接纳这种社会期待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他们会和大部分在社会期待下凝视的人们有什么不同呢?


注:这只是其中一个,注意,一个观点。


附有翻译版原出处的一个回答:

至于男女预期差异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各位读过《全球通史》,而且没有跳过采集游猎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这一段的话,应该有所印象。(七八年前读的,有错请指出,而且我不是学人类学的。)

在以采集狩猎的社会中,男女的社会地位(在氏族部落中)实际上是十分平等的。因为两者的社会分工总体而言重要性相当

而且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母系氏族,我个人后期接触其他知识得出的一个看法:由于人均预期寿命在当时出奇的低,新增劳动力对生存、生产添加的边际效应出奇得高。女性孕育生命是当时提高劳动力最直接的来源。此外,一些远古的信仰,对新生命的崇拜,在某些地方,也把女性推向相对更高的社会地位。

事情如何反转的?

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打翻的种子罐说起,人们发现了小麦,走向了农业文明。

很不幸,农业生产一开始用的是青铜农具。这种农具,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女性被逐渐排斥在社会生产的分工之外。男性开始主宰社会生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我个人认为性别一方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贡献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地位。男性在社会上,公开场合中扮演主要角色。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开始凸显。

在农业文明中,不是所有劳动力都能增添生产力。最大化增添生产力的,不可否认,是男性。加之物质匮乏,人均寿命低,所以,农业生产比重依旧十分之大,农业生产在社会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区,多少到现在都有点重男轻女,比如,印度,南撒哈拉地区。

再加之生产力的积累,人类的建制从氏族开始扩大,社会,国家,文明。社会阶层开始构建,国王,祭司,武士,生产者。日积月累,从差异沉淀至文化,文化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然后部分遗留至今。

而到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建立后,这种男性主宰社会生产的情况被削减。机器对男女生理差异的苛求缩小,女性工人也在社会分工中逐渐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在社会生产中,与农业生产相比,能释放更多的生产力。

1897年,英国女权运动领导人米利森特·福西特(Millicent Fawcett)整合国内多个妇女组织,成立了全国妇女选举权社团联盟(NUWSS)。

在一战中,英国女工在战时的贡献巨大。以至于一战之后,潘克斯特带领的女权运动组织,于1918年为英国女性争取到了《全民代表法案》,允许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参加选举。1928年,英国国会又将妇女投票的合法年龄降至21岁。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中的性别关系,性别观念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社会中,那么大家在自然中都应该是平等的)

时至今日,在一个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诸位觉得,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有那么刁难男女各自的生理差异么?这种社会生产方式会把女性摆在绝对低生产力的一方么?如今男女生产力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是由男女先天差异造成的?

如果没有,不会,也没多大程度。

那为什么社会中还潜伏着一些饱含农业社会social norms的东西呢?为什么到现在,还有这些农业社会的social norms反过来捆绑女性生产力的释放,阻碍女性进步,破坏社会生产的发展呢?

大家都摸过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应该都能问一句:

这不合理吧?


user avatar   zhi-zhi-13-88-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和一位男性长辈聊政治看法,历史军事的时候,他皱着眉头看着我:你一个女孩子懂这些有什么用?

要是有分歧的话:你个女孩子懂什么?

有理有据的反驳后: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自大,不谦虚?就你懂?

要不是我有一个能笑着听我叨叨几个小时t34,谢尔曼,虎式的父亲

要不是我有一个不在意我不爱打扮不爱和人交际只爱扎旧纸堆的母亲。

要不是我有一个愿意用自己的第一笔工资给我买绝版历史书的哥哥。

我可能和某些女生一样。将注意力转到人们认为女孩子应该注意的领域,来去合群。

很多喜欢这些的女孩子在青春期就经历了各种各种“就你懂”的诘问和指责,所以她们习惯了保持沉默。

我倒不是说这就不公平了,这就束缚女性了。

只是她们之中有些人总会遇到几个对女性了解军事政治有成见,思想偏保守的长辈。

而女孩子的敏感使她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错了,然后就转变了爱好。她们还没来得及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倾向,就被自己扼杀在摇篮里。


补充一点有关评论里有关直男癌的讨论,(我也不知道就怎么说到这里)

我感觉聊天是两个人的事,作为女生,如果男生一直在聊你不懂的领域而且你插不上话的时候,你可以礼貌的提出换一个话题,这个时候只要他情商不为负基本就知道你的意思。

一直涛涛不绝说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真的沉迷在自己的想法只有没注意到你,这是他情商没有和你在一条线上。直男癌是指主要特征是审美为负,衣着品位恶劣而不自知,晚期常常伴有幻觉,自以为审美主流甚至衣着品位高级。发展下去可能有幻想症,以各种“无下限”言论刷新其级别(感谢百度)。不能因为聊不到一起就说男生是直男癌吧。其实我真的不觉得这是一个有礼貌的词。


还有就是,因为我身边有那种敏感的女孩因为别人的言论觉得自己键政是不合群的,并且认为合群是正确的这种案例,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观点。这确实是一种现象,女孩子里面皮薄的很多,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子。

可以再补充一点。我读的专业是理论经济学,这个专业其实是和政治问题有很大牵扯的学科,并且女生多。

我身边的女生存在这样的案例:她们关注新闻并很有想法,但不会在网上发表,她们原话是,懒得和一群喷子对喷,不喷又觉得委屈了自己。

所以你身边的某些女生可能是大佬哦。

以上只是我身边的现象,我的圈子肯定和别人的不同,我的圈子也的确决定了我看问题的方式,欢迎各位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的妈。

我这段时间实在太忙,忙到没时间碰手机。

然后今天给手机充完电,打开手机的时候吓了一跳。

我玩知乎两年了,基本不答题,就算答了也基本没啥影响。

所以我现在有点懵,不,是超级懵。

所以我一个小透明无意中被大佬们翻了牌子吗?

好吧,其实当时就是等车无聊随手打的。大家的热情让我挺意外的。我也承认我上面的发言不是那么有理有据干货十足,毕竟我不是常驻知乎的大佬,只是一个普通人,学业上的论文已经让我筋疲力尽,我也不想答个知乎还要做个调查写个开题报告,所以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回答,我接受大家的批评。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发现没有类似的回答,想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大家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在评论里也说了,我这个人脸皮厚,所以大家随便讨论,有什么不对的尽管提出来,我都欢迎。

但是,大家也知道,在学术上观点不一致不代表对方是错的,也不代表你是错的。所以我们讨论的时候和气一点,不要暴躁

还是那句话,我的圈子限制了我,但我欢迎讨论。

也很感谢大家的喜欢和支持。


user avatar   liu-de-hua-54-61-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重点放在前:

小粉红这个词一开始形容的就是女性键政群体,键政参与度高、非常活跃、且数量极其庞大,都多少年前的事了,诸位许是新生代网民,没赶上那时候,如果经历过,却不提,那就是选择性遗忘了

小粉红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上网一查就知道了,某些人别再说“弄错了弄错了弄错了”,没弄错

本就源于晋江键政女性

——

我认为,男性相比女性,可能普遍更热衷于关注与武力相关的事物,权力本身也以武力为基础的,政治、军事、宏大叙事、族群问题、阶级问题等等也是围绕着权力与武力的

但时事不仅仅局限于此,很多涉及到基层的、细节的民生问题,那就不论男女都会关注了,比如房价、物价等等

民以食为天,菜市场物价涨幅之类,也是时事,可能键政常客不如不怎么参与键政的大妈了解,但这通常又被排除在“国家大事”之外

所以,话说回来,我觉得很多男性关注的国家大事,还是主要围绕着武力、权力的

——

但是,虽然女性关注这方面少于男性,但不等于关注者数量特别少,还是很多的,只是有些人在信息茧房里,接受到的信息有限

举一些更直观的例子:

小粉红这个词本就是形容女性自干五的,甚至之后这词也用来称呼男性自干五,这么一个很键政圈的词,被主要用来形容女性键政群体,可见这个群体在当时互联网还是非常庞大的,这才几年的事,某些人难道都是新生代新网民,网龄没超过三年么?

自五潮11年就开始了,14年我记得还有,现在女性自干五还是大量存在的,虽然“自干五”这个词少有人用,但这样的群体还大量存在着

无论微博还是豆瓣,时政热点话题,女性从来也是大量参与的

当初07年我去天涯,天涯娱乐八卦版块也是女性为主,首页的话题,除了婆媳关系等女性问题,剩下的基本都在讨论时政话题、社会热点事件

所以,实在不能说女性多不关心国家大事

——

如果有些人的立场的反公知的自干五,那么这些女性自干五都是男性自干五的键政战友,有帝吧出征,也有女性自干五(被称为小粉红)出征,不能因为舞男拳舞女拳,就选择性遗忘这些事

——

再就是227,涉及文艺自由领域的,也不算小事吧?也是大量女性参与

——

不过,据我观察,对于军事方面的兴趣,女性看起来普遍没男性热衷,军事论坛,铁血网,超级大本营,都是男性为主的

——

再举个例子:

汉服复兴那么多年,女性汉服复兴支持者能顶半边天,甚至说是大半边天都不为过

这么些年了,女性同袍,给人们科普剃发易服的历史,面对反汉逆民满遗分子的围攻,长期坚持做舆论斗争,同时注重复原、研究形制,同时还有对古建筑、传统器物、茶艺、香道、传统汉礼仪等研究,如果不是民族主义,怎么能坚持下来?

如果一个人自称汉民族主义,却对汉民族服饰嗤之以鼻,那这种人真的是汉民族主义么?

不能将这些女性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功劳都选择性忽视,这不是民族主义

男性同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点更多在复原戎装、复原古代兵器铠甲上,这也说明男性更关注于与武力相关的

这些工作都很重要,只有复原、并市场化,让复原品进入百姓家,比只能在博物馆见到古物更利于传承、利于文化输出

这对于历史研究也有益,对于拍摄历史题材电视剧也有益

——

还有个说法是说男性更关注历史,我觉得也不见得

部分男性更热衷于研究权力、武力相关的历史,部分女性对于传统服饰、衣食住行相关的器物、礼仪之类的研究应该也不少,听说女频文里有很多相关描写,没有研究是写不出来的

这两者都是关注历史,只是侧重点不同

——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说:

比如说很多网络社区默认性别是男,哪怕没填写性别,通常潜意识也默认为男性

女性在参与健政时,如果暴露性别,有利有弊,有些男性性别优越感极强,与女性辩论,只要看对方是女性,就会拿着性别说事,哪怕女性辩论者讲得很有道理,也有男性觉得对方是女人所以见识短,开始撒泼打滚,甚至用荡妇羞辱之类

这个利,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也不是利,比如女性键政者因为性别更容易被关注,但有些女性希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性别被关注

更不用说还会面临某些性压抑者的私信骚扰

所以,参与键政话题中,部分女性恐怕也不愿意暴露性别


user avatar   shui-se-fu-r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有男孩子当面很认真地问过我。

他问:女性现在的处境不是你们自己造成的吗?你们女孩子不喜欢政治,不参与政治,自然没有发言权。

我回答:不是的。

是在很多年内不让女性参政,不让女性做官,在女性成长的时候无数人明里暗里告诉她,你不需要知道这些。所以才造就了现在的状况。

他又问:不就是因为之前的数据显示你们不感兴趣,所以才会这样的舆论环境吗?而不是先有的舆论环境,再导致你们不感兴趣。

我当时没想明白,后来想通了。

是社会环境“教化”女性不参与政治,还是女性不参与政治才“导致”社会舆论,这其实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理论不清的。

但是,发展到现在,蛋生鸡和鸡生蛋的现象是在同一时空发生的。

所以,一方面对政治感兴趣的女孩子不要慌,大胆地一起讨论政治,展露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就是社会舆论方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绝对绝对不会质疑一个无论多大的女孩子对政治的兴趣。

————————————————————————评论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以前没看到的东西,觉得很有意思。人类的悲喜担忧害怕等等果然是不相通的。

俗气地打个广告吧:zhihu.com/answer/148768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人邀,我硬答。

这个回答的几个答主的答案都让我摸不着头脑。

问的是:为什么爱讨论国家大事的更多的是男性?

为什么回答的都是什么女人感性,男人理性,男人怎么怎么,女人怎么怎么。有事吗?各位,拳直接打吧,说话怪费劲的,别浪费大家伙生命。

这题的回答不应该是男生们回答作为男生是怎么对家国大事感兴趣的吗????

我点进来是看男儿如何志在四方的,结果都跟地摊老板卖不出货怪路过的不识货一样。

换一个角度理解,如果这个问题是想知道:为什么女性对国家大事不感兴趣?

那是不是应该是女性过来回答对家国大事的看法?

女性为什么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没女性答就算了。

清一色“你感性我理想”,“你们都喜欢口红,我们才关心世界”等等,这么回答什么两性话题套不上?

(此处应该有老人地铁手机,但是我懒得上图)

我问个:

“为什么女人爱买生活用品,男人都爱机械键盘”

“为什么女人逛十条街都不累,男人走一条都不想动了”

巴拉巴拉,什么套不上去你们这些话?

对调过来“因为女人理想男人感性”来辩论也辩的通。

搁这填万能公式呢?

以下,我来说说我作为女生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我不否认女性整体较少对这些感兴趣,因为我身边确实是这样,我想找自己的小姐妹们谈论都没人接话题,但我认为这绝不是因为什么天性,天性还没强到决定一个人爱好的地步,我认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导致的差异。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可以肯定我从小到大从来没受过任何来自家庭的爱国教育。身边没有人会跟女孩说:你要精忠报国,你要志在四方,你要走遍四方等等宏观的、能让人联想国家的理念。我的长辈只告诉过我找丈夫要找近的,女孩子不要去外面闯荡。这种教育执行到什么地步呢?我十几岁去附近500米左右的同学家都被恰好路过的亲戚告状到母亲那边说看好孩子,让孩子跑这么老远。成年之后也只听过什么你顶头哥哥姐姐们都结婚了,下面轮到你了知不知道。

让一个从小被教育安分待婚嫁的孩子从小对国家大事这种需要宏观视野的事情感兴趣容易吗?难!

反观我的表弟,我经常听见长辈们告诉他:18岁了你就能到处跑,我什么都不限制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要爱国,你以后是全家的顶梁柱。他是被鼓励登高望远的。

让一个从小被教育要有抱负当顶梁柱的小孩对国家大事感兴趣是不是更容易?

道理很朴素,就是孟母三迁。住读书人旁边,你容易好学,住土包边上,你容易懂哭丧。

以上是家庭教育导致的差异,下面说说社会教育。

我个人认为社会导向虽然也有所偏颇,但是比家庭教育的差异好很多,

我是从初中开始真正意识到国家大事和我息息相关,开始关注新闻板块,这归功于一位萍水相逢的女代课老师,她说:国家大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男生女生都应该关心国家事,只有关心国事、了解国事才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未来走对路。这话我印象深刻,逐渐开始喜欢关注新闻板块(之前会跟着父亲收看法律节目,没人教,单纯因为我不挑)。

自从感兴趣之后,我就发现,以前看的那些女性向的小说、电视剧、小游戏啥的我根本看不下去,玩不下去,只有家庭纠纷,吃穿打扮,谈谈恋爱,极其单一,不客气点说整个就是“配种前与配种后二三十件事”,长期受这种熏陶,谁聊的出来国家大事,再对比一下男性向的游戏吃鸡,或者男性向的小说、电视剧,哪个更容易让人产生对国家的兴趣,高下立判。

整个概括下来:

长辈们把男女分别教育→导致→喜好差异→导致→社会按客户偏好制定产品→导致→差异增大

下面,加粗

该答案仅为了反驳“万能公式”与为什么男女对国家大事的兴趣差异很大的我的理解。

不针对任何性别,不贬低任何性别。

写的不咋地,异议随便提,喷我我不听。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而且都是已婚男性,或者有深度关系情侣的男人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因为你没进入合适的圈子,实际上,在真正的键政圈里,女性是不少的,甚至有不少人的见解也很犀利。

大多数时候,这些女性关注的话题也跟普通女性没有太多区别,大多也都偏向社会政策、女性权益等。但如果个人兴趣或工作范围涉及到更高层面的时候,她们也会参与。

有意思的是,这些女性反而在公开场合如知乎等缄默其口,根本不参与任何社会性话题,顶多看看漂亮小姐姐、衣服鞋子、相夫教子之类的话题。




              

相关话题

  最近知乎上关于苏格兰公投问题的回答中,为什么很多排第一的回答者都坚定地相信国家一定不能分裂? 
  历史上有哪些原本复杂且难以解决的问题,被不经意解决? 
  为何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这背后蕴含着什么深意吗? 
  极度自律的人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何评价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 
  如何评价粮票? 
  如何评价张承志的《心灵史》? 
  苏轼被神化了吗?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苏轼仍是「凡人」? 
  网传重庆两小学女生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后竟相约跳江,如何看待此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欧美人对亚洲女人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宁愿花 11K 重新招人,也不愿意花 9K 留住老员工」的现象是否属实?为什么会出现该现象?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大陆全平台自 2021 年 4 月 2 日起对日本动画正式实施「先审后播」?





© 2024-05-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