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脑机接口的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jue-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作为程序员,我非常喜欢脑科学相关的知识,平时也经常关注,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1,脑机接口目前现状。

说到脑机接口的研究进展,那就需要先知道一些基础的脑科学知识和脑机接口的发展史。

下边这张图整体的介绍了大脑各个区域所负责的功能。

我们看到 Frontal lobe 区域(大脑额叶)是人最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主要功能有负责计划、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speech) 和嗅觉(smell)也都是前额叶所负责的。

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不同的脑器官所对应的不同能力呢?

这要从最开始的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说起,大家都知道从 X 光到 CT 再到现在利用 FMRI(磁场原理)来生成大脑图像,我们可以只从脑外部就能记录大脑的活动。

上面是 MFRI 生成的脑变化图,红色的区域是我们脑部神经活跃区域。因为有血流的高速流动给大脑神经运输氧气来让神经元活跃,进而推测出了人脑不同区域所负责的功能。

但是 MFRI 技术也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他的监控延时很高,精确度很差,更不可能说从这些活跃区域读取神经元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又研究出来了下一代工具,脑电图(EEG)

脑电图主要用来发现一些脑科疾病,比如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成像就有独特的规律,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活动,是可以帮助表达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的结果。

这里精度问题有所缓解,一个脑电图电极可以监控几十亿个神经元,但是这个精度其实也很差,比 MFRI 也好不了多少,延迟还是在秒级。

再进化的工具,就是皮质电图,把电极放到颅骨下面去,直接接触大脑皮层。

这种技术在空间上缩短了物理距离,物理上精确到1厘米,时间上可以精确到5毫秒,但是这还是解决不了神经元太多,监控精度不够的问题。

那么为了解决精度问题,”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 LFPs)概念又提出了,它是一个4x4毫米的芯片设备上装置了100多个微电极,然后通过这些微电极来收集周边的神经元电流信息,进而提高精准度。

但是这样的精准度真的够了么?我们能监控到一个独立的神经元信息吗?

当然答案目前是可以的了,在 LFPs 的基础上,用膜片钳技术进入大脑皮质,是可以进入单个神经元的,并可以记录单个神经元细胞的电压差,来读取信息,当然也可以反向对这个神经做干扰刺激,原理如下图。

目前人类的探索到这一步就停止了么,当然肯定不是,脑机接口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1969年科学家埃伯哈德将一只猴子的神经元和一个仪表盘进行了连接,然后通过神经元反馈仪表数值变动,来给猴子香蕉奖励。最终训练后猴子可以通过这个神经元来控制仪表盘获取奖励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神经元是具有可塑性的,我们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让神经和外部设备建立联系和控制。这其实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脑机接口试验

后边经过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运动皮质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最经典的例子是2014年巴西世界杯,一个有着由大脑控制的机器人外骨骼的瘫痪少年尝试着从轮椅上站起来,向前迈出几步,为世界杯开球。

又比如,在我国由清华大学研究并应用超过10年的脑起搏器。就是通过电极植入帕金森患者脑内、把脉冲发生器植于胸前皮下,然后用产生的高频电刺激脉冲来抑制大脑过度兴奋,用于减轻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当然除了帕金森患者,脑疾病患者类型还有很多,比如自闭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多动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等等,他们的治疗方法都不一而同的需要脑科学的发展来支持和解决。

下边我给大家看一段我很喜欢的视频,介绍的就是这个方面的事情。

2, 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 AI 的结合。

上面讲述了脑机接口的发展史和一些脑科学领域已经实现的应用,下边我讲一下脑机接口和最近很火的 AI 结合的一些发展。

我们都知道,脑机接口是一项各基础学科,互相影响的工程,其涉及到了脑外科学,神经科学,材料学,微电子学,临床试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

目前的人工智能分为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类是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一类是基于人脑研究的生物神经模拟实现,比如脉冲神经网络(SNN)。

研究大脑的奥秘可以帮助人们找到 AI算法中更符合人脑的实现方法。

比如目前的很多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的模型,都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训练,而人脑则可以在很少量的数据样本下就实现同样的能力,并实现对应的识别判断,用机器学习训练识别一只猫可能需要上万张猫咪和其他动物照片,并不断优化,但是人脑却可以在很少量的样本下就准确的识别猫咪照片。

国内这个领域走的比较领先的例子就是清华大学研发的天机芯(Tianjic)

在2019年天机芯登录了 Nature 封面,它是由清华大学脑科学研究部门基于脑科学研发一款人工智能芯片。

为了验证这款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的AI芯片,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款无人智能自行车系统,利用的就是人工智能目前两个主要方向互相结合。

Tianjic芯片可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电路功能,完成脉冲神经网络(SNN)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融合,可以实现实时得目标检测、跟踪、语音控制、避障和平衡控制等算法的互相配合。

近还有一个很火的事件是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在今年2月份表示【如果进展顺利,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初步的脑机接口人体试验

但是其实早在1969年人类就可以完成猴子的神经元训练试验了,Neuralink却只是在2021年给小猪身上安装了一个微型脑机接口设备,用来读取小猪的一些神经元信息。

可以看的出来,其实Neuralink对脑科学的其他重要技术领域并无大的突破。比如脑信号的编解码读取,比如对高级脑功能,比如记忆,情感,情绪的产生和存储都没有什么突破的进展。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Neuralink的突破是工程领域技术难题,比如安装问题,大小问题,充电问题,材料问题等,并且高度天生和AI契合。

3,目前社会对脑科学研究的认识。

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脑科学,我国当然也不例外。国外一些资本投资,比如马斯克投资和创建的Neuralink也是主流社会对脑科学领域关注和认可的一个强信号。

除了马斯克之外,国内投资最著名的还有IDG资本也下场脑科学,并早在10年前就有所布局。前面说的清华大学的天机芯的研究所,名字就叫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早在2011年,IDG创始人麦戈文先生就与清华大学签署捐建协议,共同建设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过去十年,麦戈文先生及IDG资本共对国内三个学校捐赠了2亿人民币;未来每年还将继续捐赠支持国内的脑科学研究,预计金额不少于每年2000万元,并计划不断增加。

这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IDG 资本的支持下,这三所大学都成立了相应的脑科学研究院。

成果也非常显著,北京大学在2017年,程和平院士牵头的“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获得了当时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可对活动的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进行高速高分辨图像生成。

还有北师大自主开发的多种神经训练应用系统,包括自闭症儿童神经反馈注意训练、神经反馈训练、儿童青少年特定领域学习训练软件等,也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和医疗机构中。

4月22日,IDG资本公布向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进行捐赠,这也是时隔十年时间,继2011年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成立之后,双方合作的再次延续。

而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参与脑科学其中很大一块贡献都是来自于像 IDG 这样的 VC 投资,越是社会参与度高,对科技行业发展的好处也会更多。尤其是对高校投资,可以很好的维持社会,学校,科研人才的关系,一起推动科技的发展。

我相信在多方的社会资本参与下,脑科学研究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这不仅关乎人类健康,也关乎着未来竞争中科技制高点,只有在国家,社会,资本的共同支持和帮助下才能不断突破和发展。


4,脑科学以及脑机接口的未来。

脑机接口技术目前还有许多的难题没有破解,但是一旦技术突破了那个大范围应用的临界点之后,我们可以畅享下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的脑机接口可以控制的神经元数量超过一定数量级,未来残疾人义肢可能会比人类的真肢还要强大,电影《战斗天使阿丽塔》已经给出了部分未来可能的答案。

剧照中的机器义肢搏斗可能真的会成为现实。

还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脑机接口可以帮助我们随意控制身边的电子设备,其实目前就有些国家已经做到了。

比如现在有些研究机构就可以用外设和意念控制无人机飞行,什么脑控汽车,脑控家电,脑控轮椅都已经在实现的路上了。

脑科学的未来,无比可期。


user avatar   wenmia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来论述脑机接口这个学科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论脑机接口1论脑机接口2. 这里细节不再多说,感兴趣的可以点进链接去看。总结来讲,脑机接口这个学科要实现工业应用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的难题:

  1. 控制理论的原则性限制:闭环控制在现有的所有脑机接口设计中都没有实现且不可能实现
  2. 复杂性理论的缺失(参见 复杂性理论问题):脑机接口设备,无论设计成何种形式,要做到实用,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人脑皮层/神经元中解析出有用的控制信号,但这存在三个问题:1)我们人在做出某件决策,发出指令到行动器官时候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处理完整相关信号,这导致控制信号的解析存在“预测性”问题,比如我们很多人都体会过的“口”比“脑”快的问题;2)仅就运动命令信号解析来说,要实现精准的信号解析不仅在于使用机器学习之类的方法提取出有用信息的问题,还在于信号“探针”,也就是电极或者其他非接触性设备探知信息的多样性和有效性问题,毕竟你不可能从垃圾里挖出矿来。但大脑控制信号是非常复杂的,也许运动皮层面积很小,但精准的运动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可不限于运动皮层的那一小块区域,而是需要很多皮层区域/神经元的联合处理。精准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来源就远超现在的想象了,这些信息源的信号耦合、高动态、非线性关系等问题,加上数量上等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已经远超我们机器学习技术所能良好解决的界限;3)脑机接口技术的工业应用需求应该不止于运动控制,视觉、听觉信号解析和记忆的读取和理解也是很有想象力的方向,这些方向的问题比运动控制可能要难的多了,因为它们所需的信号来源更多样和复杂。

在过去几十年, 我们见到脑机接口技术中所使用的电极/探针[1]越来越精细,密度也越来越高,但其数量相对于人脑的复杂性来说,再提高十个数量级也不到九牛之一毛。也就是说目前还远远不到谈能够使用脑机接口技术“解读”人脑的时候。从搜索趋势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作为一个学科,其热度在过去十多年呈下降趋势,虽然偶有Neuralink等媒体热点出现,但这完全无法扭转趋势:

脑机接口的母学科Neuroscience在过去十多年也面临着产出不够有大众领域的应用价值的问题(即便是对学科热点研究对象,比如抑郁症等,其研究产出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极少被应用于临床),其搜索热度甚至比脑机接口下降得更快:

对应的,是学科研究经费的削减. 作为学科研究经费的代表性来源,在扣减通胀之后,NIH经费已经有17年没有增长了[2]。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像这样没有明确应用价值产出, 而且预期也不会有的基础性学科,其研究经费的削减可以想象是首当其冲的:

相比之下,如过看人工智能(AI)方面的统计信息,简直是冰火两重对比明显,因为后者实实在在的在公众/工业领域解决了问题。其论文发表、研究金费增长、搜索热度趋势是完全同步的。

目前来看,脑机接口在可预期的将来仍然只适合作为基础学科待在实验室里。该学科所面临的原则性和原理性挑战对它自身来说——特别是在考虑到极为有限的研究金费和人员,并且不断恶化的实际情况——都是过于巨大的。我们预期的应当是其他领域的巨大进步泽被到该学科,而不是脑机接口学科的发展促进其他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这样的巨大进步在其他学科出现前,对脑机接口领域爆出来的大新闻,我们首先就应当给打一个大问号,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着炒作(这样的教训在过去50年里如果不是出现了几千次,也至少有几百次了)。

参考

  1. ^ Wolpaw, J. R., Birbaumer, N., Heetderks, W. J., McFarland, D. J., Peckham, P. H., Schalk, G., ... & Vaughan, T. M. (2000).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8(2), 164-173.
  2. ^ Akil, H., Balice-Gordon, R., Cardozo, D. L., Koroshetz, W., Norris, S. M. P., Sherer, T., ... & Thiels, E. (2016). Neuroscience trai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Neuron, 90(5), 917-926.

user avatar   shiningobsi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第24届生竞国赛选手,银牌退役。

照这个说法我怕是被一只小龙虾挡在了北大的门外,真是呵呵哒。

媒体为了流量不要节操,寒的是热爱生命科学愿意在课业本就繁重的高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的竞赛选手们的心。我们勤勤恳恳看书刷题做实验,秉烛达旦全年无休,却被一句轻飘飘的戏谑抹杀所有努力,这TM怎么能忍?

至于那些所谓权贵二代的阴谋化言论我想说,学竞赛买书做实验集训可能确实需要一点点财力支持,但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丰俭由人,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凸显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与家庭背景毫无扯上关系的可能。脑残和喷子们不过是看到了一个爆点,让他们自己高潮去吧。

PS微博用户财经太极猫在此前的南大支教事件中就发表了很多不良言论,这次又出来蹦哒,看到的朋友烦请顺手举报。




  

相关话题

  一个10L背包,背包物品自选,穿越到任意一个你自选的朝代,你会给历史多大的改变? 
  《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有怎样的意义? 
  记忆力差是种怎样的体验? 
  为什么大脑计算速度这么快,我们却还要犹豫? 
  假如太阳立刻消失了,地球能撑几秒?地球人能撑几秒? 
  一眼看出有四个苹果,是因为我数得快,还是因为我知道「四个苹果」是什么样? 
  现在我们观测到的宇宙区域膨胀加速有没有可能是可观测宇宙区域内有智慧生物从暴胀场里提取真空能所导致的? 
  如果你是一个外星舰队的殖民总督,来到太阳系后准备如何殖民控制地球? 
  如果说人脑没有开发完全,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能量摄入方式不足以支撑人脑完全运做作时需要的能量呢? 
  在科幻小说、电子游戏或电影中不完全地展示的技术方案,若描述完整后申请专利,是否可望授权? 

前一个讨论
俄罗斯有什么镇国神器吗?
下一个讨论
我设计的这个华夏纹章是否可以媲美中世纪欧洲的那些纹章盾徽?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