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华为是一家排在世界五百强第72位、年收入超过7000亿、员工18万的创业公司

详见下文:

年收入7000亿可怕吗?不可怕。世界五百强里面,有很多营收在这个数量级的公司行动迟缓,靠着供应链、品牌和销售渠道的积累维持生存。新兴公司冲上去一拳就能打出个窟窿。

员工18万人可怕吗?不可怕。通用电气,全球员工28万人,业务左支右绌,营收连续多年不断下降,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创业公司可怕吗?不可怕。全世界创业公司多如牛毛,99%活不到盈利。

华为可怕就可怕在,当它具有如此巨大的营收时,还在以每年两位数的百分比不断增长。华为可怕就可怕在,当它的人员规模如此巨大的时候,它还能保持优秀创业公司水准的战略敏捷性、信息传递效率和反应速度。

很多人都不喜欢华为的工作节奏和管理方式,但无论是谁,都不能够不惊叹于华为的战斗力。

这家企业连续数十年深耕企业市场,面对的大多是体量极端巨大的企业客户——各国电信运营商。但是当它转过身,决定要重点投入消费者市场时,却又极度敏捷和果决,不但超越了这个市场里的老牌玩家,还击败了新兴的创业型公司。

这种战略上的敏捷性和力量感,是这个体量的公司里面极度罕见的。

华为学习了大量的美国公司的管理经验,请了很多家美国的咨询公司。有的人把华为称为“一家在中国的美国公司”。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华为企业运营理念的内核是独特且如一的,它只是使用了美国成熟公司的很多运营方法、运营理念来系统性地解决运营中碰到的难题。

华为从国内低端固话交换机起家,业务逐步拓展到无线通讯、消费者电子产品、企业监控/数据/通讯系统等等。

1999年华为引进IBM做咨询,建立新的产品研发体系,亦即“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之后又请IBM建立了新的供应链体系,亦即“集成供应链”体系。后续还有财务系统、人力系统的一系列改革。

不管方法、流程怎么变,华为有一个核心是不太变化的,那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所谓以奋斗者为本,按我的理解,就是围绕那些能够付出巨大努力、做出超水平业绩的人构建整套体系。

这个选择是有道理的。

高水平的人+超水平付出(比如加班)=卓越的结果

不要求高水平的人,或者用高水平的人但不要求超水平付出,可不可以?可以,但就需要更巨大的团队,和复杂的管理。这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力就是个非常非常严峻的挑战。而且高水平的人十分稀少。华为体量已经十分巨大了,想要无限制地扩展高素质人才团队的规模,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用高水平的人,并使他们超水平输出,是效率很高的选择。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 这样的人,在哪里都是稀缺的,那么怎么留住这样的人,他们凭什么超水平付出?

首先用超额的回报。你会发现华为骨干人员的工资真的很高。比方说,我曾经面试过的一些华为总监级别的候选人,其薪资收入大概是一些国内大型上市公司同等岗位的1.5倍到两倍——当然他们的能力也是远远超过那些国内上市公司的同侪。

其次用上升路径。华为的产品研发是以“产品开发团队“(PDT)的形式组织的。PDT负责人要为产品的效益负责。产品卖的不好,他就要负责。这个产品项目的奖金包与产品经济效益挂钩,而PDT负责人来决定奖金包的分配,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可以分到。做得好的PDT负责人就能往上升,升到产品线管理团队乃至企业管理团队。而做得好的PDT成员也有机会升到PDT负责人。具体的职能部门则负责员工在专业线上的成长。

很多公司总是想去学华为奋斗者的“狼性“,却又没学华为对奋斗者的超额回报。最后自然让公司里的骨干觉得老板是傻X,然后愤然离职。

第二,你怎么保证这样人上升路径始终畅?而且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他不愿/不能付出巨大努力了怎么办?

靠调岗、淘汰老人。很多人都觉得这非常无情。能力不够的人,不愿意或者无法付出超额努力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到某个节点就停止升迁了。华为的老员工,如果升不上去了,就会面临调岗。运气好,调岗到新兴的事业群、产品线,运气不好,调岗到其他专业领域,或者调岗到国外。很多不愿意改行或者调岗到国外的员工,就只能离职。无论是调岗还是离职,原有的位置就会腾出来留给新上升的奋斗者。

第三,你怎么保证你的整个体系里面都是奋斗者——毕竟不是所有岗位你都能大量招到这种人?

华为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没有的话,就把合适的人调到需要的岗位上。除了前面那种日常调岗,华为有时还会因为业务原因发动运动式调岗,一次性把大量人员调到其他岗位上。大量的资深研发人员就这样被派往销售、采购、计划、供应链,乃至财务、人事等等部门。很多公司骨干都会经历不止一次大调岗。上层管理人员大多是极为优秀的产品项目管理人员,再经过销售等部门的调岗后培养出来的(当然也有一些其他部门的)。在很多公司,你要是敢这样调岗,研发人员是会跑路的。但华为就能办到。靠什么?靠前面说的超额回报。

如果你读了华为那些故事集,诸如《枪林弹雨中成长》《厚积薄发》等,你会发现里面的个人、团队真的都非常拼。无论是以身涉险,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拓展业务、帮扶客户,还是彻夜不归,长期奋战在研发岗位,华为内部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可怜,他们的回报基本上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靠着超额回报,华为可以吸引、留住大量奋斗者。通过调岗和淘汰,华为可以确保奋斗者的上升通道通畅。同样通过调岗,华为可以确保各个关键岗位都由奋斗者来担当。配以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华为又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工程师不断加入。整个体系就变得极端富有战斗力。

这是一套对于年轻人来说充满希望,而对于中年人来说比较残酷的体系。

就我个人的观察,就是这套逻辑始终如一地支撑着华为的运营体系。

华为的所有变革,可以看作是围绕着奋斗者,确保他们一拳打出去能够结结实实打在市场里,而不是被自己人消耗掉。这种诉求如此强烈,以至于华为做了很多其他企业会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华为大量HR和财务都是业务转岗过去的。比如任正非要求,没有做业务的经历,就不能在支持性领域担任领导职位。

————————————————————

华为的核心理念就使得,它必须不断快速拓展市场。当华为达到全球通讯设备领域第一名的时候,它自然很清楚这个领域的扩张空间不太大了。为了寻求毛利的继续扩张,它很早就开始布局新的业务领域,比如消费者电子产品。

此外,华为现在还能吃不小的“创始人红利”。任正非在中国企业的创始人之中可谓独一无二。他的远见和果决是其他创始人无法相比的。

————————————————————

最后卖个书……

知乎答案合集书《认知迭代 在复杂世界中找到正确思考的逻辑》在各大电商网站上架。其中天猫卖的签名版目前是最便宜的……因为签名太丑导致书籍贬值(划掉)……因为在做618活动……

京东有未签名版

(请不要在意耻度爆表腰封……)

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送给那些整天攻击华为没人性、华为加班严重、员工被洗脑、员工有受虐倾向(等)智障们一些最直白的道理:

1、往大了说:这个国家不比别人多努力一些,你能追上老牌的西方发达国家?看看我们国家这几十年的发现成果,难道不是一点点流血流泪拼出来的?

2、往小了说:华为如果不是靠着一股子狼性(包括所谓的无人性的加班文化),能超过西方那些通信巨头吗?国内一些都快被淘汰的烂技术拿到非洲小国,小样能卖高价,当年欧美就是这么对中国的,你以为这是朝九晚五喝咖啡喝出来的?现在欧美垄断的技术依然是这样的状况,所以人家能一天四个小时喝着咖啡赚着大钱,为啥?因为人家的先辈打下的基础够他们挥霍

3、往个体说:你自己不比别人多付出一些,你靠什么超越那些大大小小的中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

4、华为人毕业院校都不会太差,这些人中有几个智障?有几个容易被洗脑被忽悠?愿意留下的,自然有他留下的理由,别人不傻,键盘侠们一边玩尿泥去吧。

我们现在这么吃苦,就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再吃这样的苦,与国与家与个体,都是这么个道理。衡水中学那么苦,为啥有人抢着上?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能有选择人大附中的权利嘛

——————————

——————————

那些在菊厂工作两三年就离职的新兵蛋子能给出啥靠谱的答复??别瞎逼逼误导人了,菊厂十年,答一波供参考:

1、菊厂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科技公司,没有之一!是的,没有之一!并且未来10年内做实业的企业无一能达到菊厂的高度!不接受反驳,不懂的人请自行了解全球通信史以及菊厂发展史。

2、菊厂累不?

累。哪个公司不累钱又多??如果有,请告诉我

3、菊厂舞台大不大?有没有前途?

大,有能力的人尽管来!别听那些两三年就离职的瞎逼逼,他们连菊厂的门朝哪都没摸清!菊厂十年,我见过靠吹牛逼上位的、靠写胶片上位的、靠抱大腿上位的!但就是没见过能力强而被埋没的!

4、菊厂血汗工厂、无人性?

先说答案:整体缺人性化关怀!小团队氛围看运气,有的极差,有的极好!要知道,这是一个17万人、业务遍布全球的企业,有无数的小部门小团队。

然后我顺便说说那些职场巨婴们:

那些想要企业宠着你哄着你让你轻松愉悦的拿高工资的巨婴们,回家吃奶去吧,你以为职场遍地是你妈?你不适合待在成年人的世界。

企业不是家!看清楚:企业不是家!老板也不是你爸妈!你和企业之间是雇佣关系!你们之间只是价值交换!快点从学生思维中醒过来吧!

5、菊厂待遇高不高

答不了!

原因:体系多,岗位多,各部门收入差异巨大,再加上考评的影响,所以就算是同时入职同样职级的人,收入差距也有可能巨大!菊厂潜规则:同事之间不相互打听工资、奖金以及配股,打听了也没人告诉你。

就答主而言,某985本科毕业,菊厂十年,在我们这批入职培训的几十个员工中,混的相当一般,现在我本科同学中绝大部分人的年收入还没我的个税多(毕业就创业的同学除外)。而一起入职混的好的同事,现在的年收入应该是绝大绝大部分知乎er一辈子都达不到的目标,爱信不信,不解释。你见哪个企业用钱去挖华为er的?用钱是挖不动。

6、菊厂值不值得去

你要家里不差钱,还没毕业你爸妈就把房车存款给你准备好了,那你去菊厂干嘛?脑子有病的才会去。你要是没啥物质欲望,就想朝九晚五老婆孩子热炕头看着电视喝着小酒舒舒服服过日子,你去菊厂干啥?脑子被驴踢了才会去!

你要是和我一样是个一穷二白没什么背景的农村穷屌丝,需要靠自己买房买车娶媳妇,在一二线城市立足,那你去吧,大概率情况是菊厂给你的钱能让你快速目标,比同龄人快很多,前提是多付出点。

你要是自信能力很强,想有一番作为,不甘心过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就去!人生贵在折腾,菊厂有足够的舞台和空间让你折腾,而且会让你很快脱颖而出!

还是那句话,少听那些工作两三年就离职的新兵蛋子瞎逼逼!屁都不懂!


user avatar   shan-nuo-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学当初在华为牛叉的不行,一脸你们吃公家饭的就是混吃等死的。然后去年被裁了。上窜下跳要进我们这类单位混吃等死。还大言不惭的说,我怎么进去得弄个科长干干吧。我很幸灾乐祸的告诉他:不好意思,你已经过了35周岁生日了,超龄了。

超龄了

超龄

现在这哥们在滨海新区一物业公司当保安。

当保安

保安

他那些当初瞧不起俺们这些吃“闲饭”的华为伙计们中有三成多都在为找个合适的工作努力中。他也是。


user avatar   sha-sha-10-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发一个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作者是我的一个小伙伴),让局外者体会一下华为的企业文化

很多华为在华为呆久了,可能对于一些事情习惯了,但是对于我和我身边听说此事的朋友,华为在对待我这个朋友(应聘者)的方式上,让人大跌眼镜,失望之极

【前情提要】

1. 【当事人】介绍一下事件主人公,C先生,中国人,两年苹果工作经验,是Apple总部某个不方便公开名字的秘密部门的核心技术人员【简称A部门】,是iPhone重要部件的直接设计人。iPhone7中数十个部件都是经由他手设计出图从而量产,他的数个重要成果成就了iPhone7的几大卖点,已然影响到了手机产业的发展走向,并且深深影响着使用iPhone7的每一个人。

2. 【A部门介绍】外界关于这个部门几乎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很少有人知道苹果的这个部门名称,人员构成,甚至Title;即使某个人说自己是该部门工作人员【简称B岗位】,也没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毋庸置疑苹果对这个部门的重要性以及保密要求。关于这个部门的介绍,其实在初稿再稿的时候有一些非常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描述都被当事人驳回。最后经过反复协商,介绍如下:这个部门位于硅谷苹果总部,负责iPhone系列端到端研发和交付,每一代的核心团队不过十几人,其中中国人更是凤毛麟角。

3. 【归国之路】作为一名中国人,当事人在2016年年终步上了归国之路,从硅谷回到了上海,希望回国看看国内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


【C先生经历详述】


1. 【内推简历】华为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优秀!华为约有18万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并且在2016年实现370亿的净利润,尤其在通讯方面,其研发的Polar Code超过高通成为了5G通讯标准。所以,华为在市场、经济以及技术上在国际上越来越有话语权,这是我们中国人都感到骄傲的。在2017年2月22号非常顺利的通过国内的关系把自己的简历内推到了华为!

但是,其实当时内推的人给我打了预防针,他以在华为的亲身见闻嘱托我,指出企业文化没人性,非常不适合我这种在国外呆了很久,只以把事情做到极致为目标,与人交往时直来直往、棱角分明的性格。当时我也就听听而已,想想沟通水平可以不断锻炼提高。毕竟国内优秀的通讯企业也就那么几家,华为还是不错,万一他的建议只是对于华为内部个别的极端情况呢,任何事情都不能以偏概全,或许那对于这么大的公司只是一些微乎其微的误会。我还是抱着热诚的态度去准备接触一下华为,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工作岗位适合我。

2. 【华为联系面试】华为的工作效率的还是很高,当晚华为(结构部门老大)就打电话过来问询情况,并在第二天(也就是2月23号)通知具体的面试时间。热情的求贤若渴的态度确实很诚恳和敬业,心里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同时也准备和国内优秀企业领导好好聊聊天。

3. 【结构部门一面】在2017/3/2这一天,自己去了华为上海研发中心参加面试。面试时间计划是下午两点半到五点,面试我的华为员工包括(陈HR),(结构部门老大)等。也就是这个在面试过程中,我在保证不损害苹果机密的前提下,回答了华为的一些关于苹果的产品设计问题,也包括让华为第一次知道了苹果这个部门的岗位名字。不难想象,在面试过程中,我们双方都聊的很开心,(结构部门老大)并且介绍了我进入公司的各个可能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方向,面试时间最终是持续了到了六点,足足比原计划还超了一个多小时。

其实在面试过程中,华为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问了一些苹果商业机密的问题,并且我偶然观察到对方桌上背盖着的苹果的拆解图,当时觉得也可以理解,毕竟华为对行业老大好奇和学习之心。但是毕竟没有进入公司,只能用苹果公开的信息进行简要回答。当时我也提出了工资要求,不到七位数(这里不便透露更多细节,但是这个水平还没有达到我在苹果的薪酬工资标准),(结构部门老大)说这个事决定不了,需要上级领导同意,随后双方互相都加了微信。最后(结构部门老大)还邀请我共进晚餐,我离开的时候已经快七点了。

4. 【手机部门二面】于是来到了2017年3月15号,(手机部门老大)(应该相当于华为副总裁)对我进行了第二轮面试。当时一面的时候他在国外出差,所以邀请我再次进行面谈。在第二次面试中,面试我的只有这位领导,我当时觉得(手机部门老大)为人做事也都非常靠谱,面试也是聊的非常愉快,也加了(手机部门老大)微信,然后就回来等通知了。

5. 【面试结果通知】2017年3月24号,华为(手机部门老大)亲自给我打电话,通知面试结果。然而非常含蓄的拒绝了我,大概理由是工资给不了。其实工资也可以谈,但是手机部门老大既然都这么说了,而且给足了我尊重,我就只希望大家各奔前程。

6. 【崔HR套路上线】本来事情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这一切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求职失败经历而已,这也顺便给了自负的我一点经验和教训。但是在2017年3月30号,华为的另外一位员工(崔HR)通过电话联系我,说了一些关于我面试的情况,而且还说其实华为就是觉得我工作经验不足!

外界一直传闻华为工作强度大,事实上在苹果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4个小时,其一年工作经验抵得过在一个普通企业三年工作经验,并且通过在面试过程中工作目标和成果的介绍以后,华为领导也认可了苹果的工作强度,觉得工作任务量超过了华为。当然最后华为觉得我经验不足我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寒窗苦读十几年,并且毕业于世界前三的工学院,23岁硕士一毕业便从众多应聘者脱颖而出,进入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核心部门。愚以为用工作年限来衡量我的资质和经验的方法并不明智。

但是,在电话中,(崔HR)就在刚说完我工作经验不足的下一秒,他突然话题急转,问我有没有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可以推荐给他。我当时立马就拒绝了!我感觉突然受了一记闷棍,如此坦诚的嫌弃后又提出这样厚颜无耻的要求,让我感到自己是被立了无能牌坊还被逼良为娼。我不是贵公司的员工,我没有一丁点的义务和责任在自荐被拒的情况下还给您推荐更经验丰富的苹果员工;就算是合作谈成了的话,也不能帮助新雇主挖原来公司的同事,帮助竞争对手挖自己原雇主的员工,不仅违背职业道德,也是苹果在竞业协议中严厉禁止的!

(崔HR)的所说所言让我气急败坏,他是对我个人的极其不尊重,不仅侮辱了我的职业操守,还欲陷我于不义。当时我基本已经火冒三丈,但是还是努力克制住了,因为我之前根本从未接触过这人,这可能就是华为里面的一个投机取巧的蛀虫而已。随后我立即微信联系了(陈HR),说明(崔HR)的不为人道的做法,当时(陈HR)通过连续三个微信emoji表情表达了万分惊恐的情感,并且文字回复说中间可能有误会,说问问。这个没有任何诚意的态度没有对我及时的表达一丁点的歉意,并且不是以“我会尽快给你一个交代”的态度说去调查处理。我也没想折腾,就等着看是否有消息通知吧,万一事实查证了会表示一下歉意啥的。

7. 【A部门同事告知阴谋】然而,在2017年4月18号,迎来的不是调查结果和歉意,而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惊喜”。这个时候距离(崔HR)的电话事情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突然收到美国苹果同事的私信,说有华为HR通过Linkedin联系他,并且在加好友的时候谎称是陈先生本人把他介绍给(崔HR)的。前同事看到有我推荐才接受了申请,并且跟他聊天。但是,(崔HR)在我前同事同意好友申请以后,以循循善诱的方式问该苹果同事是否有加入美国华为的意愿。该同事在Linkedin个人资料上公开了苹果工作经历,而且确实工作经验比我长。

至于(崔HR)为什么会有我的Linkedin联系人,因为在内推之后我看到华为有HR加我,我也就不假思索的直接加了,当然在我被(手机部门老大)通知面试结果前从未和这个人有过直接接触。这次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居然恬不知耻盗用我的名义去挖墙角,厚颜无耻到这种程度,是华为的临时工吗!显然不是,这人(崔HR)的manager级别的,这个肯定是华为长期的企业文化造成的这种恶劣行为,求贤若渴不是你的错,可是你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去挖墙脚,这些是不是太让人作呕犯吐。难道这大半月时间里(陈HR)没有向你征询情况,并且传达我的不满情感吗?还是(陈HR)已经及时认真负责的掌握了情况,但是仍然太缺人才,不得已授意了你如此厚颜无耻的行为。

幸好我和同事关系很熟,如果这件事情被老雇主Apple公司知道,不知道会给我带来多难以想象的灾难,这不是让中国人的技术人员在国外蒙羞吗?苹果的保密协议,严格程度一般人难以想象,每一位核心员工终生对苹果机密(包括团队姓名以及职责)都有保密的义务!如果让更多同事被华为HR卷入其中,这简直是让我迎来灭顶之灾!

8. 【仍然无回应】在PD同事告知我这个阴谋以后,我翻找了(崔HR)的Linkedin上的电话号码,一通电话对(崔HR)的恶劣行径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批判!随后我将(手机部门老大)、(结构部门老大)、以及(陈HR)全部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然后在群里发了大概有对事实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恳请华为领导彻查此事,但是却只是被(陈HR)回复了一个emoji的笑脸,然后(陈HR)继续表示他们会尽力查证。但是其他领导没有任何表态,我惊呆了,在我事件描述的过程中我依次在每一个细节部分@了相关人员,但是只是收到了(陈HR)敷衍的套路表态。

我震惊了,我不相信一个企业的领导层会如此傲慢敷衍,不相信在技术和市场口碑这么好的华为企业会有这么不负责的态度,到底是什么让华为越来越占据市场份额,是用这些不择手段的方式对待员工,以无所不用其及的态度对待客户,然后是华为公关让这些肮脏龌蹉的行为化腐朽为神奇吗?你们不尊重人的态度,不职业的工作态度,是真的能把企业做好吗?还是想通过各种力量来忽悠民众,让民众的国产情怀为你们的态度买单,可是你们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是国内做的最好的呀!我不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从未让我遭遇如此难以启齿的事情,华为的傲慢态度和卑劣行径实在是欺人太甚!

9. 【事件总结】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求职者和面试官的关系,最多只是彼此的不合适。却没有料到事态发展到如此地步。(崔HR)在面试完无理要求我推荐Apple的核心员工已经不能忍了,居然盗用我的名义通过我的人脉去挖前公司的墙角,最后整个领导层不搭理不负责不处理的纵容放任态度,让我对华为这样“优秀”的企业再也不敢恭维!




评论我就不加了,大家看看华为之所为,就当多维度了解他了。


user avatar   da-tian-she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离职多年, 取消匿名。

————————————————————————

华为有很多像我这样农村出身,家境贫寒的员工。

父亲去世时我还在上学,只能依靠母亲务农供我读书。我身高1米75,却不到110斤,从小营养不良。母亲上了年纪后,眼睛有些毛病,视力正逐渐衰退,窘迫的家境却也无可奈何。记得父亲去世的那晚,正好是大年三十,所有人举家团圆,喜气洋洋的看着春晚。当时我坐在病床前,看着床头满是父亲呕出来的鲜血,深感世间互不相通的欢喜悲苦和不自强的命运反馈,慢慢收敛年少的张扬,静静地等待着改变命运的契机。

大学毕业那年,我通过了华为的校招,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从未听说这家公司,她在电话那头,仔细叮嘱我做工的时候不要偷懒,不要贪小便宜。等我去百草园报到的时候,体检发现室性早搏,被通知复检,很可能导致无法入职。当时我坐在三甲医院门口,炎热的夏天,忐忑不安直至流泪,害怕复检不通过。 我带着测量心跳的仪器难以入眠,整晚思考着茫然的将来。

第二天医院准备写复检意见的时候,我紧张地向医生打听结论,当医生告诉我指标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时,我惊喜激动,从公交站台一路蹦蹦跳跳的回到华为百草园。

入职后先是做研发工程师,两年后为了海外补助,申请去海外常驻。在艰苦国家包吃住,加上各项艰苦补助,经济立即宽裕起来。体重很快增加了30斤,不再显得弱不禁风。工作后攒的第一笔钱用来给母亲做眼睛手术,她的眼睛得到彻底恢复。母亲终于不用在农田里辛苦劳作。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南方庄稼人经常需要半夜去田间排队,等着给自家的田地放水,一不注意就会让夏天乘凉的毒蛇咬上一口。我们村就有两个村民,无声无息的死去。即便工作多年,我仍会梦到,在接近40度高温的下午,和母亲俩人在田里无休无止的踩着打谷机,满身的汗如同淋浴。那样的梦充斥着绝望和懊恼。醒来后,会感到莫大的庆幸和欣慰。

我曾希望让母亲住上县城宽敞明亮的房子,像城镇职工一样有养老保险,可以打扮护肤化妆,可以去跳广场舞,可以组团旅游,不用在过年的时候因为没钱买盐躲在厨房偷偷抹眼泪。这些年,我的心愿一项项的完成,我对父亲的遗憾逐渐缓解。我非常珍惜这份薪水,从不抱怨,甚至更加努力工作,不辜负这份难得的命运馈赠。如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平,我始终相信只有劳动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

在海外工作五年,每天工作时长不少于10个小时,下班到家会累的喘不过气,这么多年逐步适应这种工作节奏。华为超高强度的工作时长,通宵达旦处理现网事故的精神高压,时常被诟为血汗工厂。但也正是如此,华为能在通信行业残酷血腥的洗牌中存活,成为世界级行业龙头,让很多像我一样,出身平凡,能力普通,却能吃苦的人改变命运,庇佑家人。我不会一边享受着华为的待遇,一边去诋毁它,我始终是心怀感激的。

华为是个什么样的公司?这篇回答仅是我个人的视界,它不讲关怀,只讲奋斗;它不讲情怀,只讲付出与回报,是一个与寒门学子契合度极高的公司。


user avatar   zhi-duo-duo-d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拥有财富、名声、势力,承包了整个鱼塘的秃头张 – 忽悠•Z•嘴炮(HR),他在面试前的一句话,让人们趋之若鹜奔向大海(施工现场)。“想要我的财宝(项目经理年薪百万)吗?想要的话可以全部给你,去找吧!我把所有财宝都放在那里。”于是所有男子汉航向伟大的工地追逐梦想,世界开始迎接大土建的来临~~~~~~~~~~~~~~~~~~~~~~~~~~~~~~~~~~~~~~~~~~~~~~~~~~~~不是华为人,也不了解华为。看了好多答案,讲的华为员工不开心,没有假期,然后怎么样。然而觉得当初真应该选择计算机这行,苦逼的土木狗,觉得加班什么的,你过来看看就知道更本不是事。做现场的,985毕业,进中建,三年内年收入二十五万的有几个?工地全年无休,休息你出去一趟就是半条命,吃饭喝酒陪应酬经常的事。在中国有一家三观这么正的企业,你还给我说加班只是为了一时金钱,损失的是身体。 农村或者小城镇出来的,你觉得你真的奋斗,你就有机会奋斗?你只是觉得和别人比你不幸福,但是你和那么多别的专业的比呢?学生物,学医生,学律师的,学工程的,学机械的,学工程的,你可以打听行业的平均工资多少,你也可以问问,谁在里面干的真的开心?你付出至少有回报,华为里面不是有一句叫不让雷锋吃亏,但是你在别的行业,可能你做的越多,被人说的越多,越做越被动。同等学历,同等学校,大家可以互相问下工资多少,加班怎么样。最后,觉得华为算是真正的良心公司,中国的建筑这行,在施工企业,大部分的人才是最苦逼的不服来辩!(王蜜桃去当导演,吴彦祖去当演员,qyqx老师去做直播,陈一发也去斗鱼上秀大脸欢迎补充。) 爆想转工作,如果有介绍,请私信。


user avatar   fa-chai-shang-xi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产品研发不成功,你们可以换个工作,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49岁的任正非站在深圳南油深意工业大厦五楼的窗边,对着研发工程师们喃喃地说。

1993年,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二个低谷。华为费劲全力开发出来的空分模拟局用交换机JK1000刚一问世就面临技术被淘汰的窘境。任正非又孤注一掷地开始了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的研发。旧的项目没有带来利润,新的项目又投进去几百万,华为的现金流迅速陷入困境。25年前的中小民营企业境遇和现在也没什么区别,银行不给贷款,任正非只能借高利贷来勉强度日。

老板愁,工程师也愁。华为在C&C08项目前,只有过时的空分模拟JK1000交换机研发经验,对于数字程控技术压根就没有积累。大家都是硬着头皮现学现卖,技术问题终日不断。任正非没办法,收起愁容,每天去员工宿舍给工程师打气,他告诉众人:“十年后,华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华为要占据三分之一的天下!”[1]

大家对老板画的饼一笑置之,很快,又重归严肃。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华为的身家性命,都绑在这一个产品身上了。

一、基础研究部

90年代初期,国内的交换机市场被“七国八制”占领,型号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如何差异化地将C&C08做成拳头产品,是摆在所有参研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C&C08A原型机采用通用器件来实现数字交换,一个功能就需要一个机柜来实现,看起来傻大黑粗。从瘦身和降成本的角度,大家都把目光投到了“小低轻”的芯片研发上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总想着跳楼,但在技术投入上任老板从不含糊。在一屁股债的情况下,他仍咬着牙东拼西凑了十几万美元,从国外买来一套EDA设计软件,支持芯片研发。有了自己的EDA工具,由从908工程无锡华晶挖来的李征负责,经过夜以继日的开发和验证,具有2K*2K无阻塞交换功能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当年就问世了[2]。这颗拇指大小的芯片,被命名为SD509。

SD509并不是华为自研的第一款芯片。早在1991年,任正非就从隔壁的亿利达挖来了硬件工程师徐文伟(大徐),由他组建了华为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大徐的主持下,叶青等人反向开发了一款数字芯片SD502,这是华为芯片研发的发端。

功夫不负有心人,C&C08在1993年年中研发成功,采用SD509的A型机更加紧凑美观,更凭借同类产品一半的价格迅速进入农村市场。随后,华为乘胜追击,研发了万门C型机,并在1994年成功开局,实现了对市话的突破。华为的业务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

C&C08是华为研发的里程碑,自研芯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华为也因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4年,C&C08销售达到8亿元,1995年达到15亿元,到2003年,累计销售额达到千亿元,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交换机机型。

然而,企业一大,问题就多,尤其是在草莽时期的华为。并行开展的多个项目缺乏统一管理,版本混乱。研发力量分散,资源重复浪费,没法形成合力。一段时间,“救火队员”甚至比项目经理还受欢迎。

1995年3月,华为的“二号首长”——总工郑宝用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各业务部抽象出来,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开始研发的规模化、集中化管理。中研部下设无线、交换机、智能等业务部,其中的基础研究部主要负责华为的芯片研发。

此后,华为的研发力量分配和管理更加合理,实力大大增强。而基础研究部也伴随着华为的腾飞进入发展快车道。仅过了三年,芯片设计工程师就超过300多名,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仅几年时间里,由徐文伟、李征、叶青等人带领,先后研发了包括模拟电路SA系列、数字电路SD系列、厚膜电路SD系列等的数十种芯片,涵盖程控交换机、光传输及WCDMA基站等多项核心技术。

自己设计芯片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成本大大降低,每片成本基本能控制在15美元以下,如果直接采购国外厂商的芯片组则成本超过100美元甚至200美元。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和多年的技术积累,华为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开始逐步统一种国内交换机市场“七国八制”的乱象。

二、海思和K3V1

经过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到了2000年,华为已经是国内通信设备的老大。销售额猛增至220亿元,超过中兴一倍多。但是兴衰和沉浮总是交替出现,十年前任老板给大家画的三分天下的大饼还远没有实现,华为就再次陷入了新的危机中。

2001年到2002年,任正非在小灵通和CDMA的判断上出现战略失误,让UT斯达康和中兴发了大财。而此时华为的心思都在围剿旧将李一男的港湾科技上,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任正非后来回忆这段时间时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压力”。[3]

好在墙里开花墙外香。华为下重注的GSM和3G业务在海外获得井喷式增长。华为决策层也快速纠偏,2003年,迅速集中研发力量切入小灵通领域,使得小灵通的价格骤降85%,UT斯达康和中兴的暴利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华为开始重新拾起任正非曾经强烈反对的手机业务,开始了白牌手机的生产。

从2004年开始,华为逐渐走出冬天,营收开始加速增长。缓过气的华为随即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海思半导体(英文名HiSilicon,就是Huawei Silicon的缩写),开始更加系统的进行芯片研发。海思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但实际仍归属在华为的大战略框架下。

2006年,看到联发科的Turnkey GSM方案造就了中国的山寨机,华为心动不已。针对已经开展的手机业务需求,海思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手机芯片解决方案。三年后,海思推出了第一款手机应用处理器(AP,Application Processor),命名为K3V1。

K3是登山界对喀喇昆仑山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的别称,海拔8051米,是世界第十二高峰。K3与他的兄弟峰K2(乔戈里峰,世界第二高峰)一样,是世界上公认的攀登死亡率最高的山峰之一。作为手机应用处理器的攀登者,K3V1也没有幸免,刚一问世,就阵亡了。

K3V1采用的是110nm工艺,而当时主流芯片已经采用65nm甚至45nm,足足一代多的性能落差。操作系统也是偏门的Windows Mobile。这样的策略性失误导致连采用K3V1的工程机都没有,更别提铺货上市了。

2009年,华为营收1491亿元,超过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任老板吹过的牛迟到了几年,还是实现了。华为的巨大成功,让K3V1的失败显得微不足道。而对海思而言,这结结实实的一巴掌,让所有人都憋了一口气。

三、巴龙

1995年,华为研发的CT2(二哥大)项目失败了,紧接着就上马了一个新的DECT(一种企业用无线通信技术)无线基站项目。一年后,基站样机做出来了,却发现没有测试用的手机。没办法,项目组又开始开发测试用手机,测试完成了,又在市场上找不到配套的商用手机。当拿到可以配套的手机时,华为发现国内发布的工作频段与开发的欧洲标准不重合,国内根本没法用。就这样,一波三折。经过了近三年没头苍蝇般的艰苦研发,DECT项目只能躺在实验室里,上千万的研发费用打了水漂。

所有的失败都不是徒劳的,前提是能认识,总结,再改进。这类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大项目在华为频频出现,引起了任正非的重视。中研部的成立是华为内生的变革,但闭门造车只会更加衰落。于是,任正非开始强力引进IBM的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SC(集成供应链)等管理系统。华为的研发管理体系从此走上了正规化、高效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对于项目组而言,失败是痛苦的,但咬牙坚持也造就一批又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华为没有给他们太多压力,反而让他们承担更大的责任。1998年,DECT项目组的王劲成为GSM基站BTS30的产品经理。这款基站销售寿命长达十年,是华为销售寿命最长、销售金额最高的单一基站产品。2007年底,已经成为欧洲研发负责人的王劲回到上海研究所,组建横跨海思和终端公司的无线芯片团队,开始研发移动通信的核心器件——基带处理器(BP,Baseband Processor)。

把猛人王劲火急火燎地召回做基带处理器,也是被逼无奈。3G最开始的流行,主要源于数据卡提供的高速移动上网功能。U盘大小的数据卡插在笔记本上,马上就能上网,成为当时很多人出差的标配。传统的手机大厂看不上这块业务,给了华为机会。

2005年,华为数据卡E系列在欧洲大卖,仅E220销量就高达900万部。这种结构小巧的设备利润高达数百元,一时间,华为手机终端都需要靠小小的数据卡来养活。

天下没有独享的蛋糕,赚钱的生意很快引来了华为的老对头中兴。2007年,中兴开始大举进军数据卡市场,并率先压低价格来抢占市场。“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古老的中国智慧外国人也玩得溜。美国高通是数据卡基带处理器的唯一供应商,两家中国公司在欧洲争市场,却帮高通打掉了欧洲原有的数据卡销量冠军Option,挤压掉了对方3G基带处理器的研发资金。

兔死狗烹,当数据卡业务井喷时,华为突然发现,基带处理器经常断货,而中兴则毫无影响。原来在高通发货的优先级中,中兴一直高于华为。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兴从1998年起就和高通一起研发CDMA基站和手机产品,是他的坚定盟友。断货导致到嘴的鸭子不停地飞走,市场倒逼需求,华为没办法,开始了基带处理器的自研道路。

基带处理器负责移动终端信号收发、处理各种通信协议。如果没有基带处理器,你的手机就连不上网络,发不了短信,成了一部“裸机”。它被公认是移动通信领域最硬的骨头。

王劲人称“拼命三郎”、“最能啃硬骨头的人”。也许是最早DECT项目的影响,他目标一旦确立,就始终如一,拼尽全力去完成。在他的带领下,依托华为多年在通信、基站领域的技术积累,经过两年多不停歇的攻关和研发,2010年初,华为推出了业界首款支持TD-LTE的基带处理器,并能同时支持LTE FDD和TD-LTE双模工作。

华为内部一定有一位资深的登山爱好者,喜欢挑战那些低调又充满魅力的高峰。和K3一样,这颗基带处理器也以雪峰命名,称为巴龙(Balong)700。巴龙峰海拔7013米,位于珠穆朗玛峰的西北,鲜为人知。

这次,需求逼着华为芯片走,终于征服了这座高峰。它打破了高通在基带处理器领域的垄断,为华为在手机领域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世事总让人唏嘘,2014年7月26日凌晨,王劲加班回家后感到胸闷难受,随即陷入昏迷。这位“从不发脾气”的华为猛将,再没有醒来,享年42岁。

四、麒麟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在科技领域,一种技术也会难倒国际巨头。高通凭借在CDMA领域积累的专利在全球遍收“高通税”,TI、英伟达、博通、ADI、意法半导体、飞思卡尔以及爱立信等大厂都因为没有基带处理器技术,不得不向高通低头。最终,都逐渐放弃了手机处理器市场。巴龙的成功,让华为在手机处理器领域有了底气。

当然,一款芯片的成功,技术只是一方面。新研的芯片一般问题多多,根本没有手机厂商愿意放着成熟的高通处理器不用,去给华为当小白鼠。想要发展手机处理器,就必须用自家的芯片,边用边改进。当然,有雷也得自己扛。华为的优势之一就是一直能把握好战略大方向,认为对发展有利的事,就会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2009年底,手机应用处理器业务转到终端公司,直接配套华为手机。有了靠山,K3处理器才得以继续开发。3年后,改进版K3V2诞生,它采用了主流的ARM四核架构,并支持安卓操作系统。

然而,没有什么事能尽如人意,更哪来什么躺赢。由于研发时间长,采用的40nm工艺比问世时主流的高通和三星处理器工艺再次落后一代。性能跟不上,功耗却大的多。同时,K3V2采用的GPU GC4000游戏兼容性也不太好,稍微大点的游戏就卡顿。这些问题导致当年采用了K3V2的华为旗舰机D1和D2刚发售就被用户频频吐槽,“暖手宝”、“拖拉机”成为了代名词。

负责终端公司的大嘴余承东虽然微博上口无遮拦,背地却是顶着巨大压力来支持自研芯片。他知道再没有干货拿出来,华为手机就可以彻底歇了。2013年6月,搭载K3V2改进版K3V2E的旗舰机P6发布。虽然仍有很多Bug需要靠软件来打补丁[6],但P6以当时最薄的机身和优秀的外观设计赢得了市场,销量高达400万部。这份还不错的成绩单让老余也松了一口气。

2014年6月,华为将应用处理器和自研的基带处理器巴龙720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构成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并率先应用在荣耀6手机上。翻山越岭以后的华为,把这款芯片命名为麒麟920。

华为对产品命名一直很在意,与C&C08同期的交换机项目EAST8000失败就被认为名字起得不好,因为读起来像“易死的8000”。这次有了神兽守护,麒麟系列芯片助力华为手机彻底实现了涅槃。

荣耀6发布后的三个月,华为发布了搭载了升级版麒麟925的Mate7。麒麟920和925采用先进的28nm工艺,ARMBig. Little架构。由4个A7核、四个A15核以及一个i3协处理器组成,针对不同应用切换不同的处理器工作模式,因此功耗很低。GPU采用ARM的Mali-T628,也比之前的性能有了很大提升。Mate7的指纹识别功能经过团队的反复优化,识别时间小于1s,达到了当时业界的最高水平。加之Mate7的金属机身,简约大气,无论内外,都很讨喜。

一个产品的成功,有时也要谢谢对手的成全。IPhone6虽然和Mate7同时发布,但国行要很晚才能到货。而当时如日中天的三星Note4居然采用了塑料外壳和滑动解锁,和Mate7相比,简直山寨的不行。就这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Mate7开始大卖,很多政商人士纷纷转投华为门下,甚至出现了一机难求的情况。最终,Mate7创造了国产3000元以上旗舰手机的历史,全球销量超过750万台。

此后华为在手机芯片上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发布升级换代的麒麟960、970、980等等手机处理器。而搭载了这些处理器的华为Mate、P和荣耀系列手机,成果扭转了国人对国产中高端手机的认知。华为人终于可以畅快地吐出K3系列憋下的闷气了。

麒麟的成功,不仅是产品的成功,更是模式的转变。从市场需求牵引芯片研发,转变为芯片技术驱动手机终端的不断创新,并形成了二者的良性循环。

目前各品牌的高端机中,除了苹果、三星和华为,基本都采用高通的处理器。就像以前在数据卡上的竞争一样,高通为了平衡各家的关系以及压制竞争对手,把自己最高端的处理器芯片给谁家首发,利字当先。如此一来,各家的研发进度和上市节奏就完全被高通控制。在竞争白热化的手机领域,时间就是市场,就是金钱。其次,华为手机由于麒麟芯片的差异化设计掌握了许多“很吓人”的技术,如加入自研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和寒武纪的神经网络处理器(NPU,Neural-network Process Units)来增强图像处理能力,通过巴龙强大的基带能力来提高上网速度和保证信号质量。这些差异,采用高通芯片的其他厂商,只能望尘莫及。

五、战略、投入和人才

如今的华为,在芯片领域可谓遍地开花。除了熟知的手机芯片,华为还在安防芯片领域击败了业界霸主TI公司,占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80%以上。海思的机顶盒芯片在2012年开始大量铺货后,仅用一年时间就拔得市场头筹。在光交换、NB-loT以及车载领域,华为都代表国内芯片厂商站在了世界前列。

芯片是一个典型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是能用一个“运气好”就解释得通。仅以麒麟980为例,前海思负责人、现华为Fellow艾伟透露,它的研发周期长达3年,投入超过3亿美元。共有1000多位高级半导体专家参与,进行了超过5000次的工程验证才最终量产成功。华为在芯片领域取得的成绩,是战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

“两条腿走路”一直是华为产品研发的大战略,这种战略来自于任正非的忧患意识。1992年年会上,任正非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就泪流满面再也说不下去了。强人垂泪,虽然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年更加艰难,但自那时起,任正非就始终认为华为危机四伏,需要不断通过学习、借鉴和自我奋斗才能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

于是,在华为开始卖代理小型代理程控交换机的时候,任正非就推进了代理和自研“两条腿走路”战略。就这样一边代理香港机型,一边开始了仿制版BH01和自主BH03交换机的研发。直到自主产品彻底超越对手,并打开了国内市场,才停掉了代理。

在芯片上,这种战略思想体现地更加淋漓尽致。2012年,任正非看了电影《2012》后在华为成立了“2012实验室”,成为华为总的研究组织。海思随即划归到实验室旗下,成为其重要的二级部门。他明确地告诉实验室:“我们在做高端芯片的时候,我并没有反对你们买美国的高端芯片。我认为你们要尽可能的用他们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7]

一直以来,华为都能够清晰地区分“短期投资和长期利益”,任正非认为:“对未来的投资不能手软。”而芯片则是关乎华为未来生死存亡的一艘方舟。他对海思总裁何庭波说:“我给你四亿美金每年的研发费用,给你两万人。一定要站立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而且这种投入是坚定的、持久的,“我们可能坚持做几十年都不用,但是还得做,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我们公司今天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这些话,在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事件后再听,振聋发聩。

实际上,华为在芯片上的投入比老板的许诺要多得多。早在第一代麒麟920研发时,华为就投入了2亿美元。而到了2016年,华为在芯片领域的投资高达100亿元[1],这些真金白银,便是华为人的决心。

有了资金支持,依托世界各地的研究所,华为在芯片领域学习最先进的理论、技术,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团队、专家。华为比别人更清楚,企业中最重要的是人,搞研发、做芯片更是如此。如何找到人、稳住人、用好人、激发人,是一门大学问。

从开始自主研发,任正非就意识到工程师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要让这些人才发光发热,首先就要给予他们尊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不外乎一个“钱”字。1993年初,一位学校老师到华为应聘软件工程师,华为直接开出1500元的月薪。这位老师惊呆了,此前他的工资只有400元,他的工资居然比之前的校长还高。到了2017年,华为的工资支出高达1403亿元,按约18万员工计算,平均薪酬高达68万。在任何时间,华为的薪资都足以碾压绝大多数同行。

解决了后顾之忧,还需要解决干劲问题。如何让大家产生持续、稳定的干劲,或者说狼性呢?在这方面,华为显然更懂人性。首先便是利益绑定,华为的高工资很大程度上依靠内部分红。通过内部配股的方式,把广大工程师的“钱途”与公司牢牢绑定。只有公司高速发展,大家的收入才有保证。其次,就是给予有能力的工程师带团队、做大项目的机会,给新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享受更多的“成就感”。对于很多有理想的“攻城狮”来说,“成就感”有时比钱更重要。

在全方位的支撑下,2017年,华为海思以47亿美元营收,成为全球第七大无晶圆芯片设计厂商,蝉联国内最大半导体设计厂商。

尾声

历史总是螺旋上升,换一个维度看,它是一个圈。历史上很多伟人都在画圈,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以终为始。

芯片的发展,从由TI、Intel等系统厂商发明,再到高通、博通等独立设计企业如日中天,如今又开始向系统厂商聚集,这个大循环恰恰说明了芯片和系统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仔细观察华为芯片28年的发展历程,也暗合了从成本控制,到需求牵引,再到技术驱动,最终推动产品创新的发展轨迹。

任何趋势都是微观的合力。如今的芯片研发,早已不是一两个天才能够做成的英雄奇迹,而是几十上百上千人协同作战的科学。华为芯片一路走到今天,亦是如此。成绩并不属于任正非、徐文伟、叶青、李征、王劲、何庭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而是那些在夜以继日编写代码、仿真设计、修调时序、调整版图、封装测试的一线工程师,用他们的智慧、勤奋乃至健康拼搏出来的。

难能可贵的是,华为人秉承了国人为人处世的优秀传统——低调,也有很多人所不具备的素质——冷静。任正非不仅不热衷于各种奖项、头衔,甚至有意避之。另一方面,即便在经历了孟晚舟事件后,任正非仍然号召大家冷静应对,继续向美国学习。因为他知道,我们仍差的很远。

理性地意识到这种差距,华为芯片发展的过往,才能浓缩成一股力量,激励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参考资料:

[1] 张利华,《华为研发》,2017。

[2] 戴辉,《华为的芯片事业是如何起家的?》,2018。

[3] 任正非,《在华为收购港湾时的谈话纪要》,2006。

[4] 刘平,《华为往事》,2000年。

[5] 程东升,刘丽丽,《华为三十年》,2017。

[6] 戴辉,《华为海思的麒麟手机芯片是如何崛起的?》,2018。

[7] 任正非,《在2012实验室的讲话》,2012。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有意思就点个赞吧:)

本人公号“伐柴商心事”,ID:Fachai_story。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presto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面的内容是我今年年初从HW离职前发到内部论坛心声社区的一个离职吐槽帖(内容有少量删减编辑)。帖子发表是在三月底,到六月的时候还有华为的朋友跟我说仍是热帖。

现在离职已三个多月,就发到知乎试试看。吐槽帖,当然写的都是负面内容。我也无法在短短几千字里写完华为的方方面面。而下面写的这些内容,应该可以做为对HW的一个侧面写照,于是就发在了这个问题下面。

相信每个人对华为的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对我个人而言,我在华为工作七年多,前三年、中间两年、后两年,三个阶段是三个不一样的华为。所以下面的内容也只是管中窥豹而已,希望评论区能理智讨论。

这样的内容发出来,还不知道会不会被管理员删呢。。。

*************分割线***********

写在前面

本人是没有换过工号的社招底层研发,勉强升到了16级。身处边缘部门,总体来说这几年在菊司收入还行,但是自认前途黯淡。虽然菊司号称有管理、技术两条职业发展路线,但是个人看来在菊司走技术路线的职业天花板太低。至少在我所在的部门,走技术路线基本没有突破天花板的机会。我个人也不止一次在心声社区看到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建议在研发两三年,然后去一线。加上认为最近领导胡搞,项目规划混乱,导致持续的熬夜工作又做不出好项目,还是溜了。

本来想在离职前多写写,但是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写离职吐槽的环境。虽然自从提了电子流就没啥新工作任务了,时间是有的,但是周围都是同事,不适合写这种匿名内容。加上估计自己也只能从一个底层员工的视角写一些吐槽,那就意思意思得了。

“不仅仅是五百强”的鸡贼

鸡贼,百度百科释义“是北京方言,指小气、吝啬,上不得台面,也指特别能算计,特别抠门,暗藏私心的意思。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狡猾、耍小聪明,同时还带着点猥琐。”

作为不仅仅是五百强,鸡贼的风格贯穿了我在公司的始终。大到没人关注的“奋斗者文化”晚上加班默认不算“指令性加班”、周末加班默认不给申报录入系统,小到最近老板关注的七块钱夜宵补助多年不涨改回夜宵、心声吐槽烂鼠标键盘泛滥多年后终于全公司整改,不仅仅是五百强的员工实际上并没有外传的那么光鲜。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弹性班次员工查不到超多少工时,转岗黑绩效黑奖金,一孕毁三年,连续拿B不续签,离职考评背C黑奖金,等等这些性质其实都是一样的。

个人认为,“鸡贼”与给员工发多少钱是两回事。公司一边大搞流程建设一边放任各种管理上的灰度操作,对外宣传平均薪酬多高的同时却在这种小事上搞小动作,鸡贼二字再合适不过。

运动式的政策风

在菊司,老板的号召力确实强大,菊司的执行力确实高。老板讲个话,w3发个文就能在全公司引发一场“运动”,刮起一场飓风。大的、近的例子就是“战略预备队”,研发将士出征把很多人送到了一线,也把很多人送出了菊司;小的甚至当年发文说微信不能用于讨论工作,我们连不讨论工作的微信同事群都被强制解散了。

我的感觉是,老板每造一个热词,就是一场运动。最近,又有一个词被频繁提及:战时状态。作为底层员工,直接感受无非是政策、活动的仓促推行而无法持续。大浪淘沙,不知道风口过后是不是总有一地鸡毛。

管理上的简单粗暴

前面说到了菊司的执行力超高,这在一定程度让菊司的各层领导变得简单粗暴。

今年以来有两件事我个人印象比较深:

一件事是元旦的时候菊司官方Twitter发帖带出了iPhone的尾巴,好几个人被通报处理,降薪降考评。这事的处理方式我是不理解的。一方面是我觉得这事这事不是个人问题,不是流程问题,而是突发问题(实际上Twitter在今年元旦前不久的更新后才会在推文后加尾巴显示消息发布者的设备信息,之前是没有的,猜测可能这种用iPhone发推不是第一次弄,而只有元旦这一次被挂了尾巴而已)。我觉得这个问题甚至比不上微博上疑似抽奖作假被质疑、使用单反照片宣传手机这类事情性质恶劣,这些才是人的问题、流程的问题。因为一个突发的意外问题就发文,还在全网搞出一波热潮,也是服。

如果说是Twitter上的iPhone尾巴影响了华为品牌而被处理,那还有这事:事情是某次手机发布会上的节目使用了未授权的视频片段,我在推特上关注了几天,最后应该是与对方和解了(注:原文此处引用了我之前在心声社区发的相关帖子。此事在网上基本找不到痕迹了,只有推特上的一个和解的说明了)。同样是推特上的事情,最多是在全球、在国内没闹那么大,可是也完全没见公司内部有啥动静啊。而你猜最近Twitter上关于iPhone和华为的热门话题是啥?

不管矛盾实质,无论问题根源,无所谓谁对谁错,只看结果、只看影响大小,然后就迅速处理,这类事情大概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另一件事是最近的事,*******(注:此处的事件我简单检索后没有在华为以外的公开网页上看到相关内容,可能比较敏感,具体内容删掉了)。这事就不多说了。

上面的事情其实与我这种底层研发关系不大,但是研发基层就不粗暴了?沟通问题靠骂娘,争论方案靠骂娘,批评靠骂娘,表扬也靠骂娘,连跟供应商搞技术交流都能带上三字真言,真T.M牛x。在菊司,可能靠强势拍桌子骂娘就能解决很多执行力的问题了吧。而我觉得公司尽快发文禁止在公司说“T.M.D”三个字是相当急迫。该不会真有人觉得这三字真言是狼性的体现吧?

专业性与工程师文化

虽然网传我司招聘招不到顶级员工,但是至少我看到的大部分新员工是有很高的工作热情的。而这几年我感受到的是,当一些研发员工接受了太多简单粗暴的管理、经历了长时间的加班摧残之后,心态就会从“认真做事”过渡到“完成任务”,工程师文化就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淡。

我个人的手机在两年前从华为转到小米,就是因为我总是觉得当时的emui总有一些让我觉得不爽的点。当然换到MIUI后也没感觉到完美,但是不爽的点就是少很多。我一直认为这些不爽的点和菊司缺少工程师文化不无关系。到现在我已经记不起那些手机UI上遇到的问题都是什么了,我用大部分菊司人每天都用的espace的音量调节来举例说一下:

第一点,如果你在桌面云上使用espace给别人打电话,在对方接电话之前你是无法调节音量的。貌似是为了解决桌面云上使用espace的一些性能问题而使用了某技术,导致Windows系统音量完全不影响espace的音量,打电话的音量只能在espace相关窗口内调节。而espace打电话时,在电话接通之前是没有音量调节按钮的。我就经常遇到电话拨出去听到了震耳的彩铃音,却调节不了音量的尴尬。这几年很多智能手机开始减少物理按键改为虚拟键都没见谁家省了音量调节物理键,espace却设计成特定场景无法调节音量…

第二点,当你用espace跟别人打语音电话时,音量调节是一个样,跟别人共享桌面时是另一个样;而当你用espace接入了一个预约会议,你猜音量调节是啥样?三种场景有两种调节音量的UI,无法理解这种设计逻辑。

第三点,当你使用espace给别人共享桌面时,音量调节按钮的操作逻辑差得令人发指。鼠标指向那个圆形按钮并按下左键,espace马上会自动把按钮的下边沿对齐到鼠标指针位置。也就是说,音量在按下鼠标的瞬间就会突变。这样的操作导致难以精细调节音量。而且这个界面下音量调节在听觉上不线性(人耳听到的线性变化的音量在物理学上是指数变化的,衡量音量大小的单位“分贝”是个对数单位),严重怀疑设计者没有搞清楚线性分度和对数分度的差异,按钮90%的行程对音量没啥影响,只有下面10%对音量有很大影响。在加上按下鼠标左键时音量按钮下边沿会马上跟随鼠标指针,每次调节音量都像一场灾难。

音量调节,很普通的一个点,espace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差。可能这与菊司缺乏工程师文化不无关系。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员工是“人力资源”,哪里需要搬哪里,认为专业技术人员可替代性强,说不定就这样把“技术有限公司”慢慢变成了现实(注:“技术有限”是心声社区上对研发技术水平的一种调侃)。

无处表达的底层员工诉求

传言菊司人爱投诉,投诉就能推动解决问题。而我作为底层研发,感觉到的是强烈的无力感,当我们有一些合理需求时,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前几年部门给每个团队下发指标,每个月必须在w3上提交一定数量的改进建议(现在我去搜了,这个改进建议电子流好像已经停了)。有一个问题我提过两次,就是研发实验室照明亮度不足建议改造。第一次提的时候,反馈说这问题很难办,处理不了;第二次提,建议项目组自己买台灯。这两次建议至少是四年前的事了,直到现在,实验室还是照明不足,亮度甚至不如办公区。作为边缘部门的硬件工程师,我们面对的元件还不是行业内最小的元器件,但是也是在半个芝麻大小的元件上有两个焊点,一个芝麻大小的元件上会印三四个字母。照明不足怎么办?还好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带手电筒功能了。至于台灯,买的所谓护眼灯角度调节不便,近距离点光源既有阴影又有眩光,不好用、用不上。难以想象不仅仅是五百强的企业的实验室,摆满了几万几十万一台的仪器设备,照明亮度居然不够…

类似的事情很多的。说两件最近公司在处理的:一是低端鼠标键盘等办公用品,好像是一篇心声帖子起了作用,从几十块的标准一下提高到每年几百的预算;二是不满意桌面云的员工终于可以申请安全PC(注:HW定制的电脑主机)了,终于有了可以摆脱性能稀烂的桌面云的可能。

我不知道鼠标键盘耳机这事被吐槽了多久,但是桌面云到现在有七年了。七年间扩了内存,可能也升级了CPU,但是对我个人使用影响较大的两方面:硬盘随机读写性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是一点变化都没有。几万研发忍了七年,你说没人提意见?搜搜心声就有多少吐槽。但是硬是到七年以后的9102年,我离职前不到一个月,终于拿到了所谓的安全PC,终于在不仅仅是五百强用上了SSD硬盘,加上Intel的核显带给我的巨大满足感,似乎要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写在最后

本来还想写一下“跑不动的流程”,说说高大上的IPD流程一方面要靠专人推动才能跑,另一方面却并没有在项目中落到实处;写写“开不完的会议”,事事上会讨论,没人担责决策;写写绩效管理下的囚徒困境,一边为了高绩效强力推进项目、疯狂加班,一边因为急功近利规划混乱不得不一次次的推倒重来,等等。写累了,不写了。

上面只是一个要离职的人的吐槽,也许不真实,也许不普遍,大家随意喷,反正过两天我就看不见了。


user avatar   luke-80-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一八四一年九月底的一天,定海清将葛云飞去见自己的爱妾。

那时天色已晚,葛云飞喝了一碗茶,方说:“英夷船坚炮利,我不一定回得来了……”

他又长叹说,“英夷如此强盛,我大清如何敌得过?”

十月一日,葛云飞身中数弹,胸腹洞穿,战死沙场。

2.

在开始讲述华为之前,我们来用更宏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的格局,是在工业革命后完成奠基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地分散着不同的大文明,大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形成代差与压制,没有人敢说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最多像中国这样独霸东亚,或者像奥斯曼帝国傲视亚欧中间地带。

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是不会相互干涉的,中国人在北京建紫禁城的时候,帖木儿人在安卡拉忙着收拾奥斯曼帝国,条顿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几乎全歼,英法在打百年战争,印加帝国在安第斯山脉进行军事扩张,大家各忙各的,互不影响。

在完成工业革命后,地球不再是分散文明,变成一个整体,代差出现了,西欧地区的国家完成了对全球的压制,仅英国就侵略过全世界90%的国家,现在只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的记录。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识得到认知后,欧洲各国对地球上其他各国的赤裸裸的侵略更加名正言顺,因为:物竞天择,强者生存。

从工业革命后到现在,这个世界一直都是欧美人的世界。

欧美国家掌控世界最顶尖的资源与技术,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略、奴役其他国家,将其他国家的人口当猪狗贩卖,并且到处传播欧美的优越性和其他民族愚昧懒惰的劣根性,制造道德制高点,蹂躏弱国精神意志,世界争霸史就是欧美各国的轮流争霸史,在进入当代后,欧美国家迫于道德压力不再用以前血腥赤裸的方式剥削他国,但是经济命脉与顶尖科技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心,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绝不能触碰的禁区,以此获取高额利润,压迫其他国家生存空间。

瓜分世界资源是欧美国家自身努力后的结果,这一点是必须认同的,近几百年几乎所有重大科技发明都是欧美人完成的,当然欧美人也一直警惕世界其他民族爬上这个位置。

在二战以后,进入发达国家名单的国家,有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以色列、新加坡、爱尔兰、捷克、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匈牙利、韩国。这些国家只有新加坡与韩国是非欧美人建立的国家(以色列是特殊情况),就算我们把日本算进来,也仅有日本,韩国,新加坡三个非欧美国家成为发达国家。

但是,这三个国家,其实都不是完整的主权国家,日韩在军事上是必须听从美国的领导,国家随时被别人扼住咽喉,经济再发达其实算是别人的亲随,而且这两个国家必须非常勤奋才能维持现在的世界地位,新加坡实在太小,其实他只能算一个城邦。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后,食物链分配就一直是固定的,欧美各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享受地球最好的资源,香港最优秀的演员成龙周润发到顶端后必须去好莱坞发展,世界最好的鱼子酱主要被美德法三国消耗掉,俄罗斯航空学院最优秀的学生和教授现在都被吸收进了NASA,尤其是美国出生资源包太优秀,世界主要战争都发生在欧亚大陆,南美现在是毒品贩子和黑社会的天堂,美国拥有大片肥沃机械化耕种的平原,和平的政治环境,稳定吸收世界一流的人才和资本。

世界被工业革命构筑后,金字塔的塔尖生活着欧美居民,他们以10亿人口消耗了地球每年一万亿美金食物的60%,剩下的地球64亿居民消耗剩下的40%,其中这64亿人口里,有10亿处于常年饥饿状态。在欧美人的下一档,是日韩,中东石油富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一类国家------将经济发达的日韩归于这一档,是因为他们是非完整主权国家,虽然拥有5000万以上的人口,但是国家得不到完整的发展。再往下,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柬埔寨,孟加拉等这样普通民众刚过温饱线的国家(许多人不知道印度人均粮食消耗量甚至不如朝鲜),世界金字塔的最下面,住着贫穷极了的非洲南部国家。

这座金字塔的结构几乎从来没有变过,中间除了日本像一头野猪闯进了家猪的领地,将欧美国家拱翻过一次,世界一直是恒定的,是欧美人,犹太人的世界,直到中国这几十年崛起。

中国的崛起最可怕并非只是经济上的崛起,最让欧美世界担忧的,是顶尖游戏圈子进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不再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也不是犹太人,也不是斯拉夫人,居然是黑头发黄白肤的东亚人,最可怕的是,这个东亚人不像以前的日韩乖乖跪在地上听他们的话,这个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受他们的控制。

这种情况,是过去三四百年横扫地球的欧美人没有遇见过的,欧美失去了安全感。

3.

我翻了下《财富》网,1997年,世界五百强的分布里,美国162家,日本竟然拥有126家,法国40家,德国37家,英国36家,韩国15家,意大利13家,中国的第一名是164位的中国银行,加上中石化,中粮,一共只有3家。


1997年世界五百强

转眼20年过去了,到2017年,世界五百强的分布里,美国150家,中国170家,日本66家,法国39家,德国35家,英国34家,韩国18家,意大利12家,其中法德英韩意基本没什么变化。美国减少了16家,日本减少了60家(失去的20年),中国增加了167家,中国这新增加的五百强,有近70家是从发达国家嘴里抢肉吃。

2017年世界五百强

显而易见,中国公司如果再往前走,就会进入到与发达国家竞争的深水区,开始触动发达国家的核心利益。

说一个大家没注意到的点,在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聚集着一批年轻的游手好闲的欧美人,这些欧美年轻人主要到东南亚来主要找一份NGO的工作或者英语老师工作,或者闲闲散散的骑车游荡,体验文化新鲜感与白人的优越感,东南亚有廉价的生活成本,发达的色情业(甚至是儿童色情业)满足当中一些有特别爱好的人,在中国崛起之后,欧美年轻人前往东南亚的人会越来越多,只要中国只要再往前发展一步,在欧美世界里,首先就会淘汰这一批不努力,不进步的底层白人,中国越发达,前往东南亚的欧美失业年轻人,就会越多。

4.

中国现在每年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从1995年0.5%已经上升到2018年的约2.2%,是欧盟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35年才能达到韩国4%的比例,但与法国的2.23%已经持平,还略超英国的1.7%,由于国大人多,量变产生质变,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低端制造业(衣服鞋子包包代工一类)积累了20年的中国,开始有了一些领先世界的细分行业,主要分布在:核武器小型化,第三代核电技术,可控核聚变技术,航天,太空探索,高超音速导弹,中段反导技术,无人机,超级计算机,互联网支付系统,风洞技术,量子技术,激光武器技术,导弹技术,工业无水氟化氢提取技术,3D打印,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盾构机,可燃冰开采技术,高铁,桥梁建造等等。

在2015年,日本媒体就提出中美科技争霸的预测,预计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会主要集中在中国与美国的竞争。

下图是汤森路透2016年统计的2004年—2014年全球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前1%的顶尖科学家数量,注意这是10年的统计量,美国遥遥领先,顶尖科学家人数占了世界的一半,47.5%,中国科学家有175人,占世界5.7%,当然如果统计2008—2018年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中国只会更多,应该已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了。


世界顶级科技杂志《自然》编写的自然指数,统计68种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科技杂志发表的论文,根据不同权重做了自然指数,2016年2月1日—2017年1月31日的自然指数排名,WFC中国是6462.29,稳居世界第二,不过比美国的15794差距还很大。

中国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800万左右,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加上科研经费在GDP占比的投入,已经拥有一个让其他国家很难企及的巨大体量。

为什么我们高层会提出“中国制造2025”,因为只要我国的GDP继续保持6.5%以上的增长,我国的研发投入保持10%的增长,大约在2023-2025年左右,R&D(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就能超过美国,科技增量随之在其后3年实现超越。

可见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已经甩掉普通国家行列,奋力追赶世界最强国的过程中。

我们离世界最强国的距离还非常远,但在追赶的路上,只有我们一家孤独前行。

5.

现在,我们可以说回华为了。

华为现在被美国最为警惕的,是5G技术。

5G对我们有多重要?5G的传输速度是4G的几百倍,可以依此为地基,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云计算等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建立了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立了信息化,现在的观点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依赖在5G之上建立的智能化。

现在普通人对5G发展的段子主要停留在“看苍井老师文字,看苍井老师视频,看苍井老师本人”这样的理解上,其实5G建立的大信息整理与智能结合,可以完成新空口,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领域,是一个国家进入智能时代的载体。

有了5G,许多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会一一实现,谁先抢占5G,不仅是高额的专利费问题,更事关国家安全,因此5G是中国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一次国运之争。

2018年2月23日,沃达丰与华为完成首次5G通话测试,预计到2020年,中国可以实现5G技术的商用,中国的华为公司是世界领先的5G技术企业,只有高通,三星,英特尔三家可以抗衡(高通是主要对手)。如果中国的5G得以大面积实现,将带动整个国家的科技信息产业往前再迈出一大步。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来,华为孟小姐这一次在加拿大被纽约东区检察院的要求被拘捕,作为联邦检察院,跟“民主党把持纽约州司法机关”没有关联,不一定把这件事情的账算在美国民主党身上,但美国要求加拿大拘捕孟小姐的事宜,跟中国正在迅猛发展并即将推广的5G技术必有关联,代表美国人民利益的法律机构,明显正在阻挠中国的追赶。

孟小姐被捕后,同气连枝的部分发达国家,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马上禁用华为网络设备。

在凤凰卫视发布的视频上,数个无比高壮的加拿大警察将孟小姐双手后铐,牢牢抓住孟小姐的手腕,在加拿大壮汉前显得无比娇小的孟小姐看着摄影机过来捕捉画面,显得无助又坚定,数次极力扭头避开---此情此景,仿佛那些欧美国家,像当年要掐住日韩的咽喉那样,想来再掐住中国的咽喉。

而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中国人民,必将给他们以迎头痛击。而工业革命后欧美构筑的食物链,也终将被第一个非欧美的完整主权国家,彻底击碎。

6.

一八四一年的葛云飞,可能不知道工业革命,不知道国与国之间代差是怎样形成的,战死沙场前,他也不知道英国是什么原因这么强大,但一百七十七年后的中国人,不会再错过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孟小姐在加拿大遭到的不公待遇,也无法阻止我们,去更新世界下一代新游戏的参数版本。

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韦爵爷云,又想当英雄又想整天玩十八摸是不可能滴。


世界范围内,在一个行业,尘埃落定阶段,不要说追随者,就是老二超越老大的事,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pepsi超不了coke。

kfc, burger king超不了mcdonald

dec超不了ibm, dec超不了sun

amd超不了intel

bing 超不了google

(苹果干死诺基亚是改变了赛道, 赛道碾压,足球把蹴鞠,踢毽子给干死了)


而华为已经干了两次,正在干第三次。


有些唇货以为华为是干手机的。实际华为最初与现在的主业是干通讯(设备)的。

通讯领域实际分为两支。

一个数据通讯data communication,现代互联网的基石是这个。代表产品是路由器(不只是家里那小玩意儿)。老大是cisco。


另一支是voice communication电话电信业务,其代表产品是程控交换机。老大是爱立信。比第一支要老得多。(本来老大在米国,at&t,但反垄断法给拆了)

这两支是完全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历史背景。电信业务有百年历史,数据通讯是50年。

2000年网络泡沫的时候,电信一支看到了互联网的未来。电信业务老二lucent(at&t被拆解后分出来的), 老三nortel(北电),都进入cisco赛道。原来数据赛道还有老二3com。结果如何?北电死球了,3com也几乎死球被hp收了。lucent当时也几乎完了,不知现在活着否。想跟当时科技界的老大cisco争(没错当时cisco市值曾离万亿美元最近)?不知自己怎么死的?


cisco也觉分分钟干死你传统电信业。当时数据通讯业重注押一种协议叫atm(不是取款机),就是要干死电信的。结果捏,cisco老老实实在数据领域做老大,电信老大爱立信根本不鸟你。


华为是从电信分支起家的。

电信业务干翻了爱立信成世界老大。

数据业务干翻了cisco。(这个有争议,毕竟世界最高端的网络,金融领域,华尔街还得用cisco。但米国zf出面保了cisco,把华为硬墙在了米国之外。与天朝保度婊一个鸟样。在高科技领域,在米国,据我所知,仅此一例。)

现在在手机领域似乎又在发生,不去刺激果粉,至少三星是感到威胁的。以华为的历史,不出大意外,手机领域干翻三星应该不是问题。(粗粮粉就不要扯淡了,如果把粗粮当大boss,那华为真太low了。粗粮应该是华为争金腰带路上一个练手的,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但别吹b过了)。

如果押华为与苹果,俺还是押华为。华为的阻力主要是中美技术总体差距。


在全世界范围内,在重量级赛道,要论同赛道pk,华为称第二,应该没人能称第一。


这样的华为你可以不喜欢。但绝对值得你尊重。在世界级舞台强手pk,能战而胜之,天朝我没看到第二个(大疆那赛道太小了,弹球冠军与足球冠军的对比,即使这样,大疆也很了不起了。至于BAT,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网公司或网吧,还分分钟有个网吧管理员收拾你)。俺很鄙视粉丝(听不得坏话和不承认缺点),任何粉丝都讨厌。但在我眼里,中国企业,华为排第一,其余企业请从第51名开始排起。这是一个网络与互联网老兵出自内心对华为的尊重。那两个赛道,太特么不容易了。


没错,华为员工干得比较苦,流程太特么多和复杂。。。又如何?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可能真没资格不敬重它。


华为有没有弱点?当然有。

1.善于在赛道pk,而不善于创造赛道,这是定义伟大的地方。

这可能要求过高,但这也是一种敬意不是?(没错,相比之下,ibm,sun,ms, apple, google, fb, csco都是伟大的公司)

2.不确定老任在华为的作用,不知是否有交接班危机。对大公司来说,镇住全局,形成合力而不是势力集团相当重要。(没在华为工作过,不确定)

3.流程过多,要求过多,会否僵化? (有朋友合作开发过,干完事,没到下班不许走)


本人并未在华为工作过,但在华为的赛道干了不少年,生看着它从被瞧不起,到崛起。尽管我离开华为赛道时,华为产品还一堆严重bug。另外早期我参加过一次技术谈判(主要是技术翻译),与华为一支的总工聊了挺多。感觉当时技术上碾压我是没问题的。当时挺打击自信。


另外,接触过几个华为人,但从来没聊过华为。(大多人非常棒。但其中一个高管据说负责几个部门的业务,感觉就是傻比)


最后再次说明一下,俺本人自由调惯了,估计从头再来也不可能去华为工作。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华为的敬意。

俺虽选择了十八摸,做不了英雄,但还是敬重英雄不是?

sssssssssssssssss

再另外,我用过几个华为不太好的产品,但也没啥大不了的

sssssssssssssssss

补充一下,其实有手机圈朋友说,今年在出货量上华为就能干翻苹果,按趋势明年能干翻三星。但在结果出来前,不必太乐观。

在手机质量上,有国外评测网站说mate20pro已经是android机皇,与苹果机哪个更好,完全是屁股问题。但现在还没大规模上市,品控是否有问题,是否有致命bug还未知。同样不必太乐观。

当然,在利润率与生态收费上,华为手机预计很长时间干不过苹果。苹果是知名的粉丝经济公司,其用户品牌支持度非常高。即使在mac被锤在地上跪着,趴着的年代,仍有一批死忠粉跟随。


再另外,华为出了轻薄本儿(ultra portable)。不知是试水玩儿票还是认真的。反正俺是希望它干翻臭不要脸的廉翔。国内pc类比米国贵一倍,实在奇怪。

sssssssssssssssssssss

更新:

简单查了下,数据通讯领域,目前cisco还是老大,华为老二。

感谢评论里提醒。看来cisco对华为的强烈抵制,给我造成了错觉。

不过这里面故事比较多:

在ethernet switch领域(低中端),cisco有压倒优势,占据50%左右市场,华为老二,买了3com的HP老三。考虑到华为与3com你买我,我买你的乱七八糟故事,华为在这个领域不太重视。

在sp(运营商)与enterprise router领域(这个是中高端领域)。cisco市场份额35.7%,华为31.7%。考虑到北美市场米国耍流氓,华为揍cisco还是站得住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黑华为? 
  媒体称俄公司测试鸿蒙系统,华为回应「暂无计划在海外推出 HarmonyOS 手机」,释放了哪些信号? 
  如何看待任正非要求收缩华为企业业务? 
  如何看待华为 P30新手机落水就坏?以及后续华为客服答复华为IP68标准? 
  华为为什么不收国内友商专利费? 
  如果华为水军跳槽到锤子,应该怎么为锤子和罗永浩辩护? 
  如何看待三星电子董事长和副总裁相继因破坏工会活动被判入狱? 
  华为在汽车上低调的发布了一枚麒麟 990A 芯片有什么意义? 
  如何看待任正非透露鸿蒙是一个「短时延」系统? 
  中国的程序员群体是否已经过多了? 

前一个讨论
如何对抗虚无主义?
下一个讨论
一体机好还是组装机好用?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